收藏 分销(赏)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992981 上传时间:2025-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一、综合防灾减灾“十一五”发展概况 过去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省减灾委员会,制定了“十一五”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和任务,把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议事日程,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1 .农村民房抗灾能力大幅提升。2003 年,省政府将农村草危房改造作为五件实事之一,要求用3 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省农村草危房改造。据初步统计,全省累计投入农村安居工程改造资金100 多亿元,改造农村草危房200 多万户。这项工程有效地实现了防灾减灾关口前移,提高了农村民房的抗灾能力。 2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效明显。全省各地按照民政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的通知》的要求,大力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2008 至2010年,全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1个。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制定了《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大力开展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截止2010年,全省有91个社区获得“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3 .救灾物资仓储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各级努力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不断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2007 年,省民政厅科学规划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及时向省政府报送了可行性报告,投入6000 多万元,在南京开工建设20000 平方米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全省重灾市、县(市、区)根据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积极建设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救灾物资存储场所。目前,救灾仓库有省级在建1个6000平方米、地市级11个共12000平方米(其中含租借1025平方米),以及县(市)级33个共10200平方米(其中含租借500平方米),全省共储备救灾帐篷、衣被、食品等常备生活救助应急物资近4000万元。 4.减灾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多年来,全省各地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活动。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有5000多万人参加了全国防灾减灾知识竞赛,开展广场宣传、防灾技能培训等活动30000多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过亿份,让广大的城乡居民熟悉了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危害,掌握了预防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险的基本技能。2010 年9 月7 日,省减灾委办公室、省民政厅在江苏省教育电视台成功举办了“2010 年‘福彩杯’江苏省防灾减灾知识大赛”,并组队参加全国防灾减灾知识大赛,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和“优胜奖”各1项。 5 .灾害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全省以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为重点,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2008 年6 月,在南京组织召开了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明确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计划。截止“十一五”末,全省共有专兼职灾害信息员25171 名。 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因灾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据统计,“十五”期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97 . 5 亿元,“十一五”期间,全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79.16亿元,下降了23.79%,防灾减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从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形势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是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缺乏减灾综合性法规,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灾害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补助标准偏低;三是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通信、指挥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四是减灾领域科技支撑,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处置和装备应用尚待加强;五是各级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六是减灾科普宣传有待进一步深入,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较薄弱。 “十二五”时期,江苏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我们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整合防灾减灾资源为着力点,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建立健全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科学防灾; 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三)发展目标 1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组织建设。推进全省市、县(市、区)减灾委员会建设,完善综合防灾减灾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减灾委成员单位的作用,依靠涉灾部门的共同参与,整合各单位力量,形成横向联合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防灾减灾机制,综合运用技术、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防灾减灾管理能力。成立由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组成的省级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为政府综合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全面推进社区综合减灾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工作队伍、物资装备等各项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整体水平。 2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省级卫星减灾应用平台,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全面调查我省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发生情况,查明主要的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摸清我省减灾能力底数,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对我省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初步编制全省自然灾害风险地图。建成从省到乡镇的四级灾情信息上报系统。开展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动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实现社区综合减灾预案编制全覆盖,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加强社区综合减灾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创建15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00个“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3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动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统一调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满足全省救灾物资储备需求。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推动市、县制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确保灾民应急救助工作及时、规范、有序,确保灾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预案演练,提高协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全省城乡社区灾害信息员岗位满员。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减灾志愿者服务制度,提高志愿者的减灾知识和技能,促进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4 .加大综合减灾资金投入。坚持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完善救灾资金分级负担比例制度,适时提高灾害救助标准,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百姓受益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制度,并逐步推广。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科技应用与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根据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全面加强救灾设施设备建设,构建集灾情信息处理与发布、应急联动、视频会商等多种业务模式于一体的指挥调度平台。提高灾后住房设施的恢复重建能力,完善恢复重建工作体系。加强灾后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技术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推进实施“数字减灾”工程,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5.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防灾减灾文化服务作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减灾责任意识,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支持和鼓励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利用互联网建设省级减灾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编制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读物,推广减灾科技成果和经验,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