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科研现状
荔堡中学 鲁云峰
一、信息技术教科研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教育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促使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因此,信息技术课在学校逐步推广且日渐重要,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它的主旨在于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使中学生成为合格的时代公民。但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对于广大农村初中来说,它的普及面还不是太广。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及教师的培训,是当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当务之急。
1.缺乏理论学习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应是信息技术教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帮助和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但是,信息技术教师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束缚,加之又有打印材料、接收教育信息的任务,几乎没时间和精力看书和学习,以致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严重滞后,使得本来是利用网络互动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变成了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教学格局。更有的学校将信息技术教科研看作是市场经济下的“包装”与“营销”行为,或依赖专家满足于“点”上的开花,忽视了“面”上结果;有的搞形式主义,只追求搞了多少次教科研活动,而有意回避理论学习。
2.缺乏相互协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它所体现的应该是一种集体智慧。虽然个别学校只有一名专任教师,缺少研究的机会,但当今的网络这么发达,又有各大教育网站的依托,这么丰富的网上资源却很少有人去利用它。我经常在网上看到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或是发牢骚,大谈工作量多么多么大;或是聊天;或是说今天接到的邮件怎么打不开呀?谁打开了给我发过来等等。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在向他人请教网络维修等技术方面的问题,根本没有谈论教学的。
诚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展现的是自己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过程的设计与调控、方法的选择与应变等基本教学能力,但如果能利用网络和其它学校的同行一起探讨备课及教学方法,做到资源共享,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缺乏课题研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努力由“实践型”逐步向“科研型”、“专家型”发展,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行家里手。目前恐怕只有几所省级电教示范校在作这方面课题研究,而绝大多数的学校和信息技术专任老师没有参与进来。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这是缺乏信息技术科研意识;缺乏对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思考和研究,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往往是高投入、低产出,事倍功半。参与了课题研究的教师虽也搞了一些专题研究,但由于缺乏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研究也往往是随意的、零碎的、肤浅的;有的重撰写文章轻课题研究,重论文的发表和获奖轻实际的调研过程,重研究成果的获得轻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晋职称铺平道路。还有的教师头脑中仍存诸如“教科研神秘论”,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的工作,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错误地认为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简单地认为评价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就是看发表论文的多少,较少运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科研现状的对策
(一)确立三个意识
1.确立“教育要发展、科研做先导”的意识。
结合本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把课堂当作实验室,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实验、调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2.确立“科研能兴教”、“科研必兴校”的意识。
要消除信息技术教科研高不可攀的思想,通过教科研可以产生新的启发,通过互相沟通可以发现差距,通过实践反思可以培养问题意识和穿心精神,通过研究着眼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逐渐解决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推广信息技术教科研成果可以针对具体工作实行分层、分阶段管理,从而不断研究创新,以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学常规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3.确立“须积极参与、可提升能力”的意识。
从事教科研是每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份内的工作,教科研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反映,教科研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搞教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只有理解了教科研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意义、对提高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自身素养和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从事信息技术教科研活动。
(二)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解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新兴学科,短短的几年从无到有,从鲜为人知到各个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整合起来,变化之快令人振奋。
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应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与教学对象的深入沟通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不轻视教科书上的某些知识点。坚持解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发现新的问题的基础,然后将问题课题化、教科研一体化,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注重结论和过程相统一。
2.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信息技术教科研的生长点,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本身具有共生性。信息技术教科研理论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到实践中去检验、证明,而方法本身又必须与理论相统一,也需要在实践的运用中得到验证、补充和发展。理论为经验性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导,理论由方法的研究获得改善。理论、方法研究、实践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一种共生关系。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本原是实践,最终还要有效地指导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3.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
行动研究法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共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信息技术教科研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每个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一般都是一个人,所进行的是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而行动研究法恰恰分两个类型三个层次。两个层次: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联合的行动研究。三个层次:单个教师的独立研究;协作式的行动研究;学校范围内的联合研究。
(三)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开展信息技术教科研培训
要确保信息技术教科研工作做到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见成效,就要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具有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研究和开发新课程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有一批水平高、作风硬的学科带头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原有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信息技术教科研培训模式。因此,我们应在省级电教示范校开展的信息技术教科研活动基础上,扩大信息技术教科研的范围,让有条件的学校和有诚意做信息技术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参与进来。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科研工作的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