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基本信息
课 题
《跟陌生人说话》
教材版本
北京版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
李广红
学 校
房山四中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目标指出:学生阅读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要去文本中体会语言的魅力。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语言文字中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悟出人生哲理。
“教材只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同时,课程目标指出:本单元承担着落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任务。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情)
教学背景:在社会上人际关系愈见功利和设防的今天,课文呼唤超越功利,相互信任,以诚相待的人际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所以,本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前两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亲情篇《散步》、《背影》和师生情篇目《我的老师》,《韩老师教我敢说话》等,解读文本时均能引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读出自己亲身体验,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第三单元由朝夕相处的人、有恩之人延续到与陌生人的交际,他们的耳畔时常听到的是: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等出自长者的叮咛,所以对陌生人存有戒备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字里行间体味文章的内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标要求)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批注对文中重点词语的把握,语句的理解。
2.师生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品中表达的善意待人的崇高品格,学会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解读文章,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难点:
理解并认同本文主旨成为本节课最大的情感障碍。
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法:体验式阅读教学
学法:
1.运用学生自主批注法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2.通过复述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3.采取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二)
走近文本
(三)
感悟作者
(四)体悟自身
“跟陌生人说话”,透过这个题目,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1. 面对陌生人,母亲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如何?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2.课文运用哪些材料表现母亲喜欢和陌生人说话?表现母亲怎样的性格?
3.有人认为第二段和第四段都写母亲喜欢在火车上和陌生人说话,内容上有所重复,你怎样看?
请你在原文中画出表现“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的语句,说说前后有什么变化?
你有过跟陌生人说话的经历吗?感受如何?你怎样看待和陌生人说话这件事?
解读题目
默读文本,
提取词语,
回答
浏览,复述事件。
抓住关键语句“热情”,“总以善意揣测别人”,“母亲嘴上不设防”等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思考三则材料的侧重点
(或表现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态度;或是行动;或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通过让学生搜索关键词,学会筛选文本信息。
了解文本所叙述的事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选材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及人生的正确认识与评价。
板书设计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热情、善良、真诚、
毫不设防。
人与人之间应该:
超越功利,
坦诚相待,
互相帮助,
互相信任。
母亲与陌生人言谈极欢
母亲的善良感动两个抢劫犯}
母亲认修鞋师父为干儿子
作者的情感态度:
不理解(反感)→理解→体会温馨→效仿→体会甜蜜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案:
1. 形成性评价(5分)
⑴是否课前预习
⑵课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
⑶是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⑷合作交流是否充分。
2. 终结性评价(5分)《全品》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提问中分析,解决问题,生生交流,生生促进,不断提问,不断地分析,促使他们倾听他人的理解,促使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思考。学生们上了一节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毫不设防的一课,他们谈出了自己的真实理解。
我们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要明白一个道理,但道理强调太多,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理应随情走,道理蕴含在文本之中,蕴含在文本语言中。因而语文的学习不能最后只知道一个道理,那样,语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失去了它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