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野生动物概念刍议
• 野生动物的概念是一个与家养动物相对的概念。按字义理解,野生动物是指“生活于野外的非家养动物”。
• 我们通常涉及的动物不应再简单地分为“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两大类,而是三大类:(1)家畜家禽,(2)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3)野生动物。即野生动物包括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和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动物。
动物进化系统树
第一讲 猿猴
灵长类动物中的猿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若从进化程度讲,可分为低、中、高三类。
• 低等类有狐猴、指猴、婴猴、树熊猴、懒猴、跗猴等;
• 中等类如狨、节尾猴、卷尾猴和有颊囊、杂食、素食的各种猕猴;
• 高等类又称“猿”,包括长臂猿、合趾猿、巨猿(俗称大猩猩)等等。若从体貌特征区分,有尾的叫“猴”,无尾者称“猿”。
狐猴
• 狐猴是最原始的灵长类动物的统称。它们体长,眼大,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区。狐猴大多性驯顺,喜群居,有的种类在夜间活动,如指猴、懒猴、眼镜猴等。
指猴
指猴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小,它体大如猫,身长约50厘米,尾长可达60厘米,体重约2千克。指猴由于具备奇特的手指而得此名。这种猴子喜欢捉虱子吃,且生性温顺,因此饲养它们便成为当地印第安人的嗜好。
指猴的叫声凄厉,如同哭一样,在夜晚令人毛骨悚然,还有指猴体黑面灰,黄色的眼珠在夜色中发生神秘的幽光,行动时一跳一跳如同鬼怪,对人又有一定的好奇心。
指猴:20世纪60年代野生灭绝。
• 环尾狐猴生活在马达加斯加西南部,它们体型如猫,叫声似猫。
• 狐猴是真正从史前时期幸存下来的动物,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上,它排第一位!作为人类和猴的共同祖先,在四千万年前,它们几乎统治了所有热带森林,之后几乎完全消失.
• 可爱的母子,小环尾狐猴一般刚生来是全白的,大部分时间爬在母亲的背上 。
• 树熊猴外出时,把孩子像挂雨伞一样,往那儿一挂,小猴自己就往那儿一扒,然后它就出去觅食去了,小猴就老老实实地在那儿扒着,很长时间才转回来。
跗猴
• 又叫菲律宾眼镜猴,生活在亚洲热带森林中。跗猴有一双硕大的眼睛,因此又被称为眼镜猴。其眼睛所占的比例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大的。跗猴虽有其名,但并不属于猴,而是介于狐猴和猴之间一类较原始的灵长目动物,平均身长只有10-13cm。
• 这是在菲律宾萨朗加尼,一只新生的小跗猴依偎在母亲的怀里。
蜂猴
• 别名:懒猴、风猴
• 分布:云南、广西南部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圆脑袋;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 蜂猴 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保护级别】 I
短尾猴
【主要特征】:短尾,广东、广西、滇南的短尾猴的脸平时蓝红色,发情时则“红光焕发”,所以又叫红面猴。
【分布】: 中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
习性及生境:喜欢成群栖息在树木稀疏、遍布岩石的山岩上。【保护级别】 I
猕猴
【保护级别】 II
猕猴的种类很多,有恒河猴、头布猴、帽猴、食蟹猴、狮尾猴、豚尾猴等等。恒河猴是智力很高的动物,对所在环境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好奇心。它们能学会辨别颜色和形状,还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过去人们常用它们来作杂耍挣钱。
【形态特征】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主要区别特征是头顶有“漩”,而猕猴没有。其憨态可掬,体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弥猴相比,其头大、面长、吻部突出。
别名 蓉猴
• 保护意义:熊猴可用于生物学研究,也可作为医学实验动物。是动物园常展出的观赏动物。
现状:西藏一些信佛教的群众不主动伤害熊猴。但在某些地区的群众喜欢用它的毛皮制作衣服,且门巴族和略巴族有吃猴肉的习俗,因此熊猴资源消耗过大。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啼声有如犬吠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分布】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
【保护级别】 I
台湾猴
【形态特征】外形与猕猴相似,只是头部较圆,颜面较平,额部裸出,颊髭的长毛成围巾状,而且整体显得更粗壮,尾巴较长。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
【生活习性】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
【分布】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保护级别】 I
白化种
豚尾猴
【形态特征】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
别名平顶猴
【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保护级别】 I
藏酋猴
【形态特征】成年雄猴两颊及下颏有似络腮胡样的长毛。
别名:毛面猕猴 、大青猴 、青皮猴、黄山猴”、“四川猴”等等。
“藏酋猴”这一中文名字最早出现于1922年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是因为它的拉丁学名中用了一个“西藏”的地名。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生态环境中。
【分布】分布于我国中部地区,东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达秦岭南部,南界为南岭。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种。
灰叶猴
【形态特征】身披银灰色毛,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密林中,喜群栖,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走。
【分布】分布 云南西南部 【保护级别】 I
白头叶猴
【形态特征】外形似黑叶猴的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种。
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尾的一段为白色。【保护级别】 I
黑叶猴
【形态特征】别名乌猿,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
【生活习性】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
【分布】 广西、 贵州【保护级别】 I
长尾叶猴
【形态特征】尾长超过体长甚多。
• 印度“猴王”哈努曼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2500-3000米之间的高山松林和杉木林中。
【分布】国内分布于西藏西南部。【保护级别】 I
川金丝猴
【形态特征】鼻孔斜向上翘,故也称仰鼻猴。脸部天蓝色,颈背至尾基部在浅灰褐色被毛中夹有金黄色长毛。
【分布】仅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及湖北神农架山区。
川金丝猴在分类学上属于仰鼻猴属,与其同属的还有另外三个种:黔金丝猴,见于贵州梵净山;滇金丝猴,生活在云南与西藏交界的高原森林;越南金丝猴,只分布在越南境内。
猴婴死于难产母金丝猴怀抱5天不肯丢弃
黔金丝猴
【形态特征】背部灰褐色。两肩之间有一白色块斑。
别名灰仰鼻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 。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地阔叶林中,有季节性分群与合群现象。
【分布】产于贵州梵净山。黔金丝猴分布范围十分狭窄,总数仅几百只,现已建立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对其栖息环境进行保护。
滇金丝猴
【形态特征】嘴唇宽厚,红润,一双杏眼,上翘的鼻子,伴着其优雅的动作,宛如身着晚礼服的绅士,极具观赏价值。
• 别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猴类中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种类。
【分布】云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是中国的特有种。在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已建立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盐井等自然保护区。
海南叶猴
•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猴子之一,它又叫黄面叶猴,海南叶猴,在中国仅分布于海南岛,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绝。
海南叶猴
• 幼崽受到群体中所以雌兽的关注,争相搂抱并为之理毛。
蜘蛛猴
• 生活在中南美洲的热带森林里。因为它们的身体和四肢都很细长,在树上活动时,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巨大的蜘蛛,故得此名。
• 主要栖息在从墨西哥到巴西的森林中。
• 蜘蛛猴的花生
松鼠猴
• 是南美洲卷尾猴的一种,每群多达500只,雌雄猴各有阶级之分。松鼠猴大部分时间在树上活动,幼猴出生后即能攀爬。
• 进食时常把长长的尾巴松松地缠绕在树枝上,以支撑身体。
• 是唯一昼伏夜出的高等灵长目动物。它的食性很杂,但它们吃东西却非常仔细,总是先拿到眼前检查一番再吃,吃昆虫时则悄悄地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昆虫的翅膀,再用另一只手的同样两个指头将昆虫的脖子折断,然后再慢慢吃。眼睛聚光能力很强,夜间也能准确地捕捉到飞虫。
秃顶猴
• 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它们秃头,前额凸起,尾巴很短,常显出一副饥饿、病态或沉思模样。
• 它们身上的毛很长,身体却很瘦弱。
• 它们喜群居,很少到地面活动,几乎从不闯入其他族群的地盘。
疣猴
• 疣猴算得上是猴类中最漂亮的了,因为它们身上的毛色多种多样,长得也十分滑稽可笑。拇指已退化成一个小疣,故称疣猴。
• 这是德国巴伐利亚一家动物园内的一对叟猴母子。叟猴群栖于北非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南欧的直布罗陀,是欧洲唯一的野生猴类。是一种三百年前引自非洲的猕猴,也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冲出亚洲的猕猴。十八世纪初,生活在海岸岩石上的叟猴曾因及时地向驻守英军发出西班牙人进攻的警报,从而避免了英军战事的失利。
• 个头小,最小的还没有松鼠大;大的体长约15厘米,体重在120-130克之间。不过它的尾巴很长,可达20厘米左右。这种小猴最喜欢吃昆虫,如果长期不吃,便会缩短寿命,因而又有“食虫猴”之称。
• 幼金狮狨由父亲照料,它被裹在长毛里,一直长到六、七个星期为止。父狨常用手指捏碎坚硬的食物喂幼狨吃。由于皮毛具有经济效应,曾被大量猎杀。它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灵长类之一。
长鼻猴
• 雄性鼻子长,是其最显著特征。
• 是亚洲最大的猴子之一,公猴体重可超过20kg。
• 是东南亚加里曼丹的特有动物。
• 长鼻猴需要广阔林地才能维持它们日益减少的族群,最近它们被列为濒绝动物,数量可能少于8000只。▲母子飞跃
• 长鼻猴也是游泳高手。它们的手脚有部分是有蹼的,利于渡河,在飞跃失败而不慎落水时尤其派得上用场。
卷尾猴
• 亦称“悬猴”。哺乳纲,卷尾猴科。是一种比较低等的猴类。鸣声似人在哭泣,又称“泣猴”。广布于中美、南美洲的热带森林中。由于卷尾猴生性好奇,性情柔顺,极易驯养,成为人们的观赏品。
• 黑帽卷尾猴妈妈背着猴宝宝在选食水果。
• 是生活在美洲中最大的一种猴。体长60多厘米,尾巴长达一米多,全身披着浓密的毛,多为褐红色,随着太阳光线的强弱和照射角度的不同,体毛的颜色能发生各种变化。吼猴的脖子很粗,口腔和下腭也特别大。
类人猿
• 长臂猿与与三种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并称“四大猿”,与人类同属灵长目。
白掌长臂猿
【形态特征】手掌、脚掌全为白色,脸庞周围也环绕着一白色银圈。它们的 “外套”颜色从乳白到黑色,从深棕到红色,并且这种变化与性别、年龄无关。
• 直立时两手可触地。
【生活习性】据有的学者统计,平均每天早晨8:16, 雌猿首先呼叫,雌猿鸣声刚落,雄猿又接着长鸣,啼声此起彼伏。
【分布】现已濒临灭绝! 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保护级别】 I
白眉长臂猿
【形态特征】最显著的特征是两眉白色,头顶部的毛向后生长,像极了长臂猿中的老寿星。走路时,身体半直立,两臂有时弯在身子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滑稽可笑。
【生活习性】营家庭式生活,通常3~5只为一群。其叫声洪亮,数里外可闻。
【分布】产于云南、西藏。其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现已濒于灭绝。在白眉长臂猿栖息的高黎贡山,国家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级别】 I
白颊长臂猿
【形态特征】雄猿两颊具明显的白色块斑,体毛仍为黑色。
• 雄猿的体毛也是黑色,成熟雌猿的体毛为金黄色 。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雨林中,由一对成年猿和2~3只不同年龄的子女组成小群,营树栖生活。喜欢鸣叫,早晨太阳初升时成年猿首先鸣叫,最后全体共鸣,声音悦耳,数里之内可闻。
【分布】产于云南南部。由于开垦种橡胶树,大面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也十分稀少,亟待加强保护。【保护级别】 I
黑长臂猿
【形态特征】雌雄体毛色迥异的黑长臂猿,雄猿通体黑色,成年雌猿灰棕黄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森林中,营家族式生活,每群10只左右。
【分布】历史记载见于广西,甚至远至长江三峡地区,现仅见于云南、海南岛,呈零星分布,数量稀少,已濒于灭绝,亟需采取保护措施。【保护级别】 I
大猩猩
猩猩
山魈
• 山魈马脸凸鼻,鼻子雄红雌黑。两侧脸颊呈兰色。血盆大口长胡须,显示尖尖獠牙。獠牙越大表明它在群落内的地位越高。
山魈
• 又名鬼狒狒,系 I类保护动物。
• 产于刚果、加蓬、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一带,栖息于热带雨林中。
穿山甲
【生活习性】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
穿山甲的鳞片 ,主要具通经下乳、祛瘀散结、消痈排脓、外用止血四大功能。
【分布】长江以南各省【保护级别】 II
犬科动物
豺
【形态特征】外形与狗、狼相近,体形比狼小,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10余千克。体毛红棕色或灰棕色,四肢较短。
• 嗅觉很发达,晨昏活动最频繁。
• 十分凶残,发现猎物后聚集在一起进行围猎,主要捕食狍、麝、羊类等中型有蹄动物。
• 群豺联合从虎口夺食,对大小动物无所畏惧,虎与猎犬对其敬而远之。
【生活习性】为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多结群营游猎生活,性情沉默而警觉,行为敏捷,善于跳跃。
【分布】除台湾、海南外广泛分布。
犬的近亲——狼
【形态特征】体长约1m。四肢强健。吻部尖长,耳直立。尾较家犬短, 挺直状下垂。
【分类地位】食肉目
犬科
【生活习性】 狼的栖息环境比较广泛,包括丘陵、森林、草原、荒漠等各种生境。它们捕食比它们大的动物,如鹿、驯鹿、驼鹿、野牛、麝牛和山羊等。狼性凶悍、残忍,在食物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他们有伤害同类的现象。
• 狼,一直是被人类所畏惧,崇拜,憎恨的动物.很难再找出一种动物,可以像他们一样让人类充满如此复杂的,矛盾的情绪.
• 全身都是白色的,只有头和脚呈浅象牙色。在大雪中是最完美的保护色。
• 世界上的人们都害怕讨厌狼。其实它们和我们一样热爱家庭,成群结对互相帮助,生活在一起。
• 20世纪初北美地区还有20种狼,可是现在只剩下7种了。
• 他们使用的是这样的方法:把刀的两面都磨的尖锐锋利,然后沾上动物的鲜血,血在刀的表面结成一层冰,然后把它放在冰地上,腥味引来饥饿的狼,它拼命用舌头舔着散发血腥味的冰棍,渐渐的锋利的刀刃露了出来,但是狼已经失去了理智,疯狂的舔着刀刃,任凭舌头被割裂,血不停的流着,它却以为这就是他的食物的血,坚定的继续--直到失血死亡.
• 荷兰有一位动物行为学家,曾目击一只赤狐跳进鸡舍,短时间内,把鸡舍中的12只小鸡全部杀尽,最后仅带走1只。赤狐还常常在暴风雨之夜,闯入黑头鸥栖息地,轻而易举把数十只鸟逐个咬死,竟一只不吃,一只不带,空“手”而归。动物学家称赤狐这种行为叫“杀过”。
狸与狐的区别
• 亚洲的熊中最著名得当属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其分类地位多有争议,过去有人将其归入熊科,有人归入浣熊科,有人将其和小熊猫一起置于熊猫科,或者自成一大熊猫科,现在研究表明大熊猫确实和熊的关系比较接近,应该归入熊科.大熊猫在史前曾经是我国南方动物区系的重要构成,但是现在分布局限,是濒危动物的代表.大熊猫食性单一,仅以几种竹子为主食,偶尔也会吃动物性食物,由于竹子营养较少,大熊猫一生的主要时间都用于进食和休息,类似于树袋熊.
【生活习性】居住地带的竹子,曾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全世界都极其关注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抢救和转移工作。
【分布】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
黑熊
【形态特征】体长150~170厘米,体重150千克左右。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动,善爬树、游泳;能直立行走。视觉差,嗅觉、听觉灵敏。北方的黑熊有冬眠习性。
【分布】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大部分省区
棕熊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毛泽东《七律·冬云》
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棕熊
【形态特征】大型食肉目动物,体长180~200厘米,体重达200千克。毛色多为棕褐色或棕黄色;老年熊呈银灰色;幼年为棕黑色.
“熊全身是宝”,特别是熊胆为名贵的药材,熊掌为肴中珍品,加上过去曾一度把棕熊列为害兽加以猎杀,使其种群遭受巨大灾难。
马来熊
【形态特征】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千克。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黄色的马蹄形块斑。
马来熊又叫太阳熊、狗熊,是世界上最小的熊类,几乎仅有最大的棕熊体重的二十分之一。
也非常喜欢吃蜂蜜,发现蜂巢后用两只前脚轮流伸到蜂巢中,然后舔食。
因为体毛短,所以比较怕冷,也从不冬眠,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因为它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结果。马来熊在我国极为罕见,就连各博物馆、科研机构所收藏的标本也屈指可数。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197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
【分布】产于云南南部。
眼镜熊
因有类似大熊猫的黑眼圈而得名。眼镜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森林中,也出现在较开阔的地方,善于爬树,在树上筑巢。
眼镜熊的视觉和听觉都不十分灵敏,但嗅觉非常发达。
据说它是吃植物性食物最多的一种熊,主要吃树叶、树根和果子。虽然躯体笨重,但很善于攀爬。在人为饲养下,也吃肉,能活20年。
北极熊Ursus maritimus,生活于北冰洋附近,游泳能力强,并可随海冰远离海岸。北极熊主要食海豹,是肉食性最强的熊。
北极熊和棕熊是仅有的跨州分布的熊,其它的熊有4种分布于亚洲,一种分布于北美洲,一种分布于南美洲。这几种熊体型均小于北极熊和多数棕熊,且除了大熊猫以外,均以黑色为主,亚洲特有的几种熊胸前还有月牙形的白斑。
懒熊
• 属体型中等的熊科动物,懒熊主要居住在印度和斯里兰卡。20年前,它们曾在印度和斯里兰卡随处可见,如今却成了稀有之物。
• 有人将懒熊的鼻子刺穿,并拔掉它们的牙齿和爪子,还将它们赶到烫手的金属盘子上学习跳舞。长期的虐待和糟糕的生活条件常让这些悲惨的跳舞熊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宣告死亡。
• CITES目前已将懒熊置于附录I加以保护,而IUCN的红皮书中,懒熊则被列为“濒危”。
灰熊
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美国冰川国家公园将再也找不到冰川的踪影,大灰熊可能无松子可食,黄石公园里的野生灰熊也将离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美国环境学家近日发出的切实警告。
白灵熊
在位于北美洲北太平洋沿岸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古代,世界被一片茫茫冰雪所覆盖。生活在那里的熊们饥饿难挡,它们祈求世界的创造者——大乌鸦,希望它降临世间为它们减轻痛苦。大乌鸦不忍心它们继续受苦,于是让大地上的树木繁茂,百草兴盛。但大乌鸦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过去冰雪覆盖的日子,于是将1/10的熊变成了白色,自此白灵熊便现身世间。
小熊猫
【形态特征】身体较猫大,长60~62cm。尾粗大,长40~45cm,上有9个褐白相间的环纹,故俗称“九节狼”。脚掌多毛,有助攀登。
【生活习性】生活于1600~3000米的高山上,善于爬树。多在树上活动。听觉、嗅觉和视觉均不太灵敏。
【分布】我国四川、云南、西藏东部、青海等省均有分布。
欧美孩童们很喜欢泰迪熊。在德国,许多人是抱着泰迪熊长大的。据说德国救护车中一定会放一只泰迪熊,当做礼物送给那些不得已必须搭乘救护车的小孩。这些熊玩偶由“为发生意外事故的儿童们之泰迪熊协会”负责提供,购买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捐款。
• 泰迪熊的确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商品。近来经常耳闻早期的泰迪熊在拍卖会上创下竞标天价。20世纪80年代开始商家在市面上限量发行特别版泰迪熊,也是高明的商业手法,借由数量的有限造成其价值的稀有。连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统一、欧洲共同体缔结条约等重大国际事件,都有相应的纪念版泰迪熊问世,每只熊均有制造号码或鉴定书等身份象征。
鼬科动物
主要特征
体、尾长,四肢短小,爪不能伸缩,肛门附近有特殊的臭腺。
黄鼬
• 又叫黄鼠狼、黄狼。
外形特征:体长
250-390mm。体形细长,四肢短。
颈长、头小,可以钻很狭窄的缝隙。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尾毛蓬松。
•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和平原,也常出没在村庄附近。多夜间活动。以臭腺放出臭气自卫。
食性很杂,在野外以鼠类为主食,也吃鸟卵及幼雏、鱼、蛙和昆虫;在住家附近,常在夜间偷袭家禽,首先吸食其血液,再吃内脏及躯体,性嗜吸血。
石貂
【形态特征】体形细长似鼬,一般在45~50厘米左右,尾长约30厘米。喉胸部有一乳白色或茧黄色不规则块斑。
【生活习性】分布区域较广,生态环境各异,多栖息于林区山地,干燥寒冷的高原以及多石的山沟。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内蒙古、西藏、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及云南等省区。
紫貂
【形态特征】体形很像黄鼬(黄鼠狼),但较大,体长在40厘米左右,体重约650克。
最珍贵的毛皮兽,誉为我国东北 “三宝”之一。
“见风愈暖,落雪则融,遇水不濡”。
【生活习性】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
黄喉貂
【形态特征】体型大小如小狐狸,体躯细长。毛色鲜亮,嘴角与下颌白色,喉胸部橙黄色,腹部灰褐,尾黑色。
【生活习性】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带,穴居在树洞及岩洞(缝中)中,喜欢在地面或倒木堆上活动。
【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以及整个南方均有分布
貂熊
【形态特征】外形似貂又似熊,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芽”,故有“月熊”之称。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
是小型食肉类动物中最凶悍的一种。它什么都吃,驯鹿、马鹿一类大型食草动物的雌兽和幼仔都不免遭它的毒手,有时还要捕捉狐狸、野猫一类的食肉兽为食。甚至连猞猁都要让它三分。它既善于长途奔走,善游泳、又善于攀缘,有时还采用由树枝上突然飞降下去捕猎的方式,它的爪牙锐利,力气大,猎物是十之八九逃脱不了。
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每当饥饿时,它发现四周有小动物,就立即撒尿,同时用尿液在地上画一大圈。结果是圈入其中的小动物如中魔法,竞不能越出,坐以待毙,更为惊异的是,圈外的大动物,闻尿不敢闯入圈内争食。于是,鄂伦春人就用用“饥饿法”逼貂熊尿修筑抵御猛兽的“屏障”。
【生活习性】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 ,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
【分布】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水獭
为半水栖兽类,体形呈圆柱状,成体长约60~80cm,尾长40cm,体重可达5kg。体型细长,呈流线型。趾间具蹼,尾长而粗大。体毛短而密,呈棕黑色或咖啡色,具丝绢光泽,腹部毛色灰褐。
• 广布于欧、亚、非三大洲,水獭皮板厚而绒密,柔软华丽,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因而长期遭到人类无节制的捕猎。加之人类的开发活动导致环境恶化,现存水獭的数量已很稀少,极待加强保护。
江獭
【形态特征】似水獭,更大,可达15kg,四肢趾爪的大小介于水獭和小爪水獭之间,体背毛色深,为黒褐色,颌喉部针毛灰白色或白色。
【生活习性】性凶猛,自卫能力强,彼此之间能互助,栖于江、河等僻静处,无固定栖地,喜欢集群出没于海水中。
【分布】云南、贵州、广东等省。
小爪水獭
【形态特征】是全世界19种水獭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小爪水獭的体长一般在60~94cm之间,体重约3kg。爪短粗呈钉子状,有退化现象,尾部较细。
【生活习性】小爪水獭主要生活于亚热带的山地河谷中,其栖息地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下。
【分布】南方各省高山地区
灵猫科动物主要特征
• 身体比猫长,四肢短,尾长。
斑林狸
【形态特征】体型小,体长35-40cm,尾长30-36cm,体重不足1kg。背部及体侧有黑褐色斑点。尾部有8-10个黑色环纹。
【生活习性】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缘灌丛、高草丛等生境。夜间活动。嗅觉、听觉、视觉都很灵敏。主要以小型啮动物、蛙、蜥蜴和昆虫为食,也吃浆果。
【分布】 贵州、湖南、江西南部以南地区。数量十分稀少。
大灵猫
【形态特征】体长1m左右,重约10kg,背中线有一道鬣毛,尾部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尾上有5~6条黑白相间的色环。会阴部有分沁灵猫香的香囊。
【生活习性】栖息于林缘茂密的灌木丛或草丛间。独栖,昼伏夜出。食性广,主要食鼠类等各类小动物,也吃植物果实。印度及马来西亚森林中也有分布。
小灵猫
【形态特征】体长45-63cm,尾长30-43cm,体重2-4kg。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丘、平原、灌木丛或农田。在地面生活,很少上树。
【分布】 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区。
熊狸
【形态特征】貌似小黑熊的熊狸,长着一条与身长差不多长(70~80厘米)的粗壮尾巴。
【生活习性】熊狸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主要以果实、鸟卵、小鸟及小型兽类为食。
【分布】产于云南南部。
主要特征
• 爪能伸缩,头圆,颜面部短。裂齿发达,肉食性。
欧林猫/野猫
• 据悉,现代家猫的祖先即为非洲野猫。早在公元2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驯养野猫以控制鼠害,当时它们曾在古埃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人们奉为圣兽。不过谁能料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家猫曾在某些地区被人类看作邪恶的象征而惨遭虐杀,到了现代,家猫更成了某些人的尝鲜美食呢。
• 欧林猫/野猫一般被人们分为三大族群:
欧洲野猫(F.s.silvestris)
亚洲野猫(F.s.ornata)
非洲野猫(F.s.lybica)
• 欧洲野猫,或称欧林猫,曾一度遍布欧洲大陆。近三百年来,在人类的围捕迫害之下,其的数量已经严重下降 。
• 亚洲野猫,或称印度野猫,在我国也被叫做草原斑猫或沙漠斑猫。相对它们的欧洲兄弟来说,亚洲野猫可能和非洲野猫有更近的关系。
• 和家猫的杂交问题同样困扰着亚洲野猫,同时在亚洲南部,它们的栖息地也随着人类的扩张越来越少。此外,人类对美丽毛皮的贪婪更让它们并不明朗的未来雪上加霜(包括我国!)
非洲野猫
居住在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阿拉伯半岛上。居住在非洲北部的亚种F.s. lybica很可能就是现代家猫F.catus的祖先。和欧洲野猫一样,非洲野猫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和家猫的杂交。
草原斑猫
形态特征】体型粗壮,大于家猫,体长60—70厘米,尾长25—35厘米。体背淡沙黄至浅黄灰色,腹面淡黄灰。
【生活习性】多生活在灌丛、草原、低地林缘,亦见于2000米以下的山区。
【分布】国内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省区。
荒漠猫
【形态特征】体形较家猫大,尾长,四肢略长,耳端生有一撮短毛。全身无明显条纹,头部灰白;尾末端有3—4条暗棕色纹,尾端黑色。
【生活习性】生活在多灌木的稀树林,也见于3000米的高山地区以及荒漠地带,可在雪地活动。
【分布】国内分布于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数量稀少,为我国特产种。
丛林猫
【形态特征】与其他野猫相比,四肢在比例上显得较长。耳尖有少量簇毛;尾具黑色暗纹,尾端棕黑色。
• 黑色型的丛林猫
【生活习性】生活于岸边灌丛、树林或具高草田野,多白天活动。
【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和西藏。
猞猁
【形态特征】体长90—130cm,尾长11—24cm,体重18—32kg。体型似猫,四肢粗长,尾短粗,耳端着生有直立的簇毛。两颊有下垂的长毛。
猞猁是“全能”猫科动物,既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也活动于山地裸岩地带;擅长爬树,攀登悬岩,也能下水游泳。
• 加拿大猞猁
毛皮珍贵,毛丰绒厚,轻软耐穿,是上好的制裘原料,所以猞猁为人滥捕,现已受到保护。
【分布】国内分布于北方各省区和青藏高原。
兔 狲
【形态特征】体型与家猫类似,体重2~3kg,身体粗壮而短。头顶部灰色,面颊部具两条细横纹。耳短而宽,呈钝圆形,两耳距离较远。
兔狲是比较珍贵的猫科毛皮兽,绒厚毛密而长,被非法猎捕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分布】国内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四川、河北、北京和黑龙江。
金猫
【形态特征】外形似云豹而比云豹略小,体长80~100cm。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有几种由毛皮颜色而得别名:全身乌黑称“乌云豹”;体色棕红称“红椿豹”;而狸豹以暗棕黄色为主;其他色型统称为“芝麻豹”。
渔猫
【形态特征】体型较豹猫大些。体长66-85cm,尾长24-32cm,尾短于头躯长之半。趾间具半蹼。毛色和面纹与豹猫相似。
【分布】 国内仅见于台湾省。
沙猫
• 沙猫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带。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干旱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和巴基斯坦。沙猫也是一种小个头的猫科动物,体长不过45-57cm。
扁头豹猫
• 薮猫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除了非洲北部和西南部的干旱沙漠、中部的热带雨林以外,都能见到它们的足迹。薮猫喜欢在水源充足的高草草原地带生活。
• 薮猫的大耳朵在捕猎当中自然也起了重要作用,它们需要用它听草丛或地下小动物细微的活动声。
狞猫
• 有时被人称作沙漠猞猁或非洲猞猁。因为和猞猁一样,它们都长着又大又尖的耳朵,大耳朵上都有长长的黑色丛毛。但狞猫大耳朵的背面是黑色的。实际上Caracal这个名字就是来自土耳其语“karakulak”,意即“黑耳朵”。
细腰猫
• 又叫“水獭猫”,细腰猫是属于长相比较独特的中小型猫科动物,身形颀长,约51-77cm。它们的头部小而扁平,一双小眼睛的视距也较近,还有一对不大耳朵。支撑它们瘦长身躯的是四条不长的细腿,一条长尾巴。
小斑虎猫
• 在虎猫属三个成员中(即虎猫、长尾虎猫、小斑虎猫)它们个头最小,只有40-55cm左右,体型与家猫差不多。
• 在北起哥斯达黎加,南至阿根廷北部的广大区域里,人们也只有在海拔超过1,000米的崇山峻岭以及广阔的巴西高原上才能见到它们。
虎猫(中南美)
Leopardus pardalis
长尾(虎)猫
Leopardus wiedii
• 文猫 我国也称为云猫,
• 狮是唯一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
• 史前遗迹表明中国大地上曾经有过狮子,但它们早已在华夏文明发生之前就消失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狮的形象应在舶来品,最大的可能是从印度传来。既然能传入“孙猴子”,也一定会传来“狮子吼”(佛家以喻威严)的。
美洲狮在跳跃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它轻轻一跳,便能跳到6—7米以外,更厉害的一跃可达十几米远。美洲狮是一种凶猛的食肉猛兽,也是噬杀成性的“杂食家”,主要以野生动物兔、羊、鹿为食,如果美洲狮捕捉的猎物比较多,它们就会把剩余的食物藏在树上,等以后回来再吃。
虎
• 夜间活动的凶猛动物。善于用潜伏袭击的方式捕捉猎物。猎物包括狍子、鹿、野猪甚至黑熊。善于游泳。生性谨慎小心多疑,一旦发现走过的道有异样,宁肯绕行也绝不冒险。单独活动。每只虎要占有80~100平方公里的活动领域。
• 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分布只限于亚洲。共有8个亚种,高加索虎、新疆虎、巴厘虎等亚种已灭绝,其它亚种数量也在锐减。
1.一般猫科动物大都避水,但老虎例外,它不怕水,且善於游泳,为了躲避酷热的天候,会跳入水中保持清凉.
2.老虎具有灵敏的听觉,尖锐的牙齿和可伸缩的利爪,加上身上的条纹有隐蔽的效果,使它成为森林里顶尖的猎捕高手.
3.老虎走路时会将虎爪缩进皮肤的皱摺里,避免被地面磨损变钝;捕捉猎物或爬树时,才将虎爪伸出,嵌入物体中.
【形态特征】虎是大型兽类,体长1.6~2米,尾长达1.1米。头大而圆,耳短,四肢强大有力。体色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尾部有黑色环纹,背部色浓,唇、颌、腹侧和四肢内侧白色,前额有似“王”字形斑纹。犬齿大而尖锐;上颌最后一个前臼齿和下颌第一臼齿特别发达,称为“食肉齿”或“裂齿”。爪锐利,能伸缩。
【生活习性】昼伏夜出,善游泳,不会爬树。性凶猛,捕食野猪、鹿、獐、羚羊等大型动物。栖息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中,独居,无固定巢穴。每次产2~4仔。
【分布】我国有东北虎,体大,毛色较淡,产于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处;华南虎,体稍小,毛色深浓,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 东北虎别名:西伯利亚虎、满洲虎、阿穆尔虎
• 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1.8―2.8米,尾长0.9米,体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记录体重超过300千克。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
•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华南虎
华南虎是所有种类的老虎中最为濒临灭绝的一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估计世界上仅有20-30只野生华南虎,现在可能连这个数量也不到了。现在世界上还有50只左右华南虎生活在中国18个动物园中。
孟加拉虎
白虎只是孟加拉虎的一个变种,颜色与普通老虎不同,是单纯的白色,野生白虎极为罕见,几乎见不到。
孟加拉虎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包括很高、很冷的喜玛拉雅山针叶林、沼泽芦苇从、印度半岛的枯山上、印度北部苍翠繁茂的雨林和干燥的树林。雄性孟加拉虎从头至尾平均身长2.9米大约220公斤;雌性略小。孟加拉虎的猎物主要是野鹿和野牛。
南巴西美洲虎
云豹
【生活习性】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栖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树上活动和睡眠。
【分布】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陕西、甘肃、台湾。
【生活习性】豹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
【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华东、 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雪豹【形态特征】全身毛色灰白,通体布满黑色斑点;尾长,尾毛长且蓬松,是豹类中最美丽的一种。
雪豹(panthera uncia), 濒危物种,国家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