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戴源龙 国贸0902 10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成因及结果,指出发挥自身优势从事国际贸易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加入WTO已快5年时间,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国的农业经济而言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如今,在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为寻求农业发展和增加贸易收益,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现状,指出我们应该走比较优势的道路,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并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农产品出口、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
1引言
我国既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也越来越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许多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对世界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全世界的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上,中国的份额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约是2.4%,2003年达到了3.2%,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的出口国。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近几年发展也较快,1992年进口额为96.6亿美元,到2002年则达到124.15亿美元,10年进口增加27.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5%,到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居世界第四位。
一、理论概述
2.1概念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比较优势理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2.2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贸易比较优势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后的六年期间(2002-2007),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值每年都跨越一个百亿美元阶梯。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775.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其中出口366亿美元,增长18%;进口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达到409.7亿美元,增长28.1%。
(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形势发生逆转,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入世后的六年间农产品的出口额净增246.4亿美元,年平均增幅为20.5%;而同期,农产品的进口额净增309.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为26.5%,增幅明显高于出口。
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出现。200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项下还保持了33.1亿美元的顺差,2003年农产品进口猛增导致当年的农产品贸易出现4.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到2004年贸易逆差激增到84.9亿美元,2005、2006两年的贸易逆差迅速萎缩,但2007年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再次扩大到了43.7亿美元,逆差比上一年(下同)净增34.1亿美元,增长3.6倍。
(二)农产品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全面高出加工贸易
2007年农产品贸易仍是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两种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合计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9成以上。我国农产品的一般贸易不论从规模上还是增速上均高出加工贸易。2007年我国农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579.5亿美元,增长26.8%,高出当年农产品进出口增速3.7个百分点,占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74.7%,比上一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279.8亿美元,增长19.2%,占当年出口总值的76.5%;进口299.7亿美元,增长34.9%,占当年进口总值的73.1%。农产品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19.9亿美元。
受农产品商品性质特点决定,以及国家加大对加工贸易的政策调整力度,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增速缓慢。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4.6亿美元,增幅仅为8.5%,低于当年农产品进出口增速14.6个百分点,仅占当年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17.4%,比2006年的比重萎缩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5.6亿美元,增长13.4%;进口59亿美元,增长2.7%。农产品加工贸易项下实现贸易顺差16.6亿美元。
保税区仓储进出口贸易位列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之后,累计进出口39.6亿美元,增长33.4%,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保税仓库进出口和边境小额贸易规模双双突破十亿美元,分别进出口10.8亿美元、10亿美元,分别增长13.5%、13.8%。
(四)我国农产品贸易国别集中度高
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前10位的贸易国家(地区)的进出口合计超过600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83.1%。
2007年美国继续占据我国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的位置,中美双边的农产品贸易总值达到135.1亿美元,增长18.9%;其中自美国进口农产品91.3亿美元,增长20.3%。对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7.5亿美元。
2007年东盟取代日本成为我国第二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为110.2亿美元,增长37.7%,高出农产品贸易整体增幅14.6个百分点。
2007年日本虽然退居我国第三大农产品贸易伙伴,但其仍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顺差来源地。当年中日农产品贸易额为87.3亿美元,小幅增长1.3%,是前10位的贸易国家(地区)中最低的,实现贸易顺差79.5亿美元。
2007年中欧农产品贸易额紧随日本之后,当年进出口82.7亿美元,增长26.2%。在农产品进口的拉动下,我国与阿根廷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实现了倍增,阿根廷也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最大的逆差来源地。
(五)主要的出口农产品表现各异,蔬菜、水海产品和畜产品出口增速较慢,水果、谷物及谷物粉出口猛增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输出国,受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全球原料性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7年我国水海产品的出口仅有微幅增长。当年水海产品出口47.5亿美元,增长0.1%。蔬菜同样也是遭受贸易壁垒严重的品种。我国蔬菜生产气候得天独厚、物种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加入世贸组织更是给国产蔬菜进入在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但由于蔬菜出口屡屡遭遇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贸易壁垒,正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2007年我国蔬菜出口42.2亿美元,增长6%。我国畜产品出口也面临着与水海产品、蔬菜相似的问题,2007年出口40.4亿美元,增长8.3%,上述3类农产品的出口增幅均比农产品出口的整体增幅低。
苹果、柑橘等国产水果品种仍保持了较强的出口优势,直接带动我国水果的出口。2007年国产水果出口37.5亿美元,增长51.4%。其中,苹果汁、苹果和橘橙是重要的出口水果品种,分别出口12.4亿美元、5.1亿美元和2.1亿美元,分别增长1.1倍、37.6%和49.6%,合计占我国水果出口总值的52.3%。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企的刺激下,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共出口粮食(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谷物及谷物粉,不含大豆)986.4万吨,价值21.9亿美元,分别增长63%和89.6%,当年的粮食净出口量超过800万吨。在我国人口仍在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净出口规模过大,不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三、入世对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当非关税措施被取消和关税被削减之后,我国农业与国外农业的竞争就只能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一国的农业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价格优势,即农产品的价格水平越低,该国农产品就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而价格优势又直接体现为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也就是说,一国农业的生产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则该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越强,农业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越强。从价格优势分析,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呈现出以下格局:
(一)粮食已经丧失了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上升速度很快。入世前,我国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10%~70%。因此,我国80年代的那种粮食价格竞争优势已经完全消失,粮食作物已不再具备比较优势,入世后我国粮食生产所受的影响更大。另外,棉花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二)糖料生产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受到食糖生产加工水平低的制约
我国具有发展甘蔗生产的自然和经济优势,但是食糖加工业生产工艺比较落后、成本高、品质差,食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高。因此,发挥我国糖料生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高国内糖业的生产加工水平。
(三)肉类生产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畜牧业中,除牛肉外,其他肉类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我国是世界上肉类生产大国,生产优势突出。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我国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价格优势明显;在市场方面,世贸组织规则为我国肉类生产发展和贸易提供有利条件。但是我国畜牧业生产面临疫病频发和卫生质量控制体系薄弱的困扰,很难突破进口国以SPS和TBT管制措施为主的壁垒。
(四)羊毛不具有贸易竞争优势
由于我国的羊毛生产在效率、质量和价格上均无竞争优势,入世后,在大幅度降低关税和取消进口许可证的情况下,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打击。
(五)水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特别是水产养殖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从总体上讲,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水产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水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我国扩大水产品的出口市场,改变出口布局,实现市场多元化。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强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品牌竞争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促进现代农业企业的形成,提高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在农村逐渐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在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的前提下,允许经营权流通,土地适当集中经营形成现代的农业企业。另外,从生产源头抓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更大的范围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再有,重视从市场营销和产品信誉的角度拓展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
(二)从提高价格竞争力的角度,提出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单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单产,最终达到降低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另外,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减少农产品劳动费用。再有,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技术条件等方面降低农产品成本,降低流通成本。
(三)从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建议改善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加强政策对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持和保护。要真正把农业作为现代产业来发展,让更多的现代化生产要素流入农业产业。政府采用各种优惠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得到提升,还要保护好现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另外,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比较优势与制度的观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0
(2)农业部科技教导司,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
(4)刘继芳.《当代农业学术专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01版.
(5)何元贵.《新编国际贸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01版.
- 4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