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概论图书馆的产生.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73921 上传时间:2025-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图书馆的产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概论图书馆的产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论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潘寅生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它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和发展。如果说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从人类开始保存文字记录为开端的话,那么,图书馆的存在就差不多和“历史”一样悠久。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因受其同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图书馆的产生图书馆一词,是个外来语。Library,俄文BFiBJIIdaTe二a,英文德文Bibliothek、法文Bibliothegue等,都 是从拉丁文Libr aria源衍而来的,其含义为藏书之所。由此可见,最初形态的图书馆实际上是一个文献的集合体。文献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条件,文献交流是图书馆产生的社会根源。 交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从人猿分野之后,人类在共同的社会劳动中,需要表达思想,交换意见,积累经验,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交流。但是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思想感情和生产 经验的交流,只能靠记忆和耳口相传,既不能传递很远,也不能世代保存。后来人们经过结绳、刻木记事等长期的探索,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有效的象征符号—文字。文字的发明,必须有相应的载体以体 现,二者相结合便产生了记录—文献。图书文献是人们表达思想,保存记忆,交流经验的工具;人类运用文字记录对外界刺激加以抽象化,形成概念,并通过概念进行推理,了解事物的本质;人类只有通 过文字记录才能超越自己所生活的直接的自然环境,使通讯成为可能,使积累的知识得以世代相传。所以文字及其记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社会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拉开了人类文明史的序幕。 亚洲、非洲的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人类定居和耕作,成为人类文明的策源地,因而最早的文字记录首先在这些地区的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当文字记录的各种文献档案增长到一定数量 时,个人和社会集团就感到难以依恃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去有效地搜集和利用这些资料,为了汇集和管理源源不断涌现的文字记录材料,以服务于社会实践,即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出现了搜集、整理、保存 各种文献典籍的机构,这就是最初形态的图书馆。 由于时代久远,最初形态的图书馆当然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依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实物佐证来窥测其一斑。 古埃及人民曾为人类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大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古埃及就有了象形文字,并发明了供书写用的纸草卷子。纸草书中最古老的一份,是现存于巴黎罗浮宫的普利斯纸莎草书,约写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就出现了记录庙宇历史、祈祷活动及神话传说的神庙档案室(寺庙图书馆)。1887年,在阿玛尔那废墟上又发现了埃及新王国t公元前1580年以后)第十八王朝创建的王室图书馆。在古埃及,收藏纸草书最多的地方是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一世祖孙三代建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藏有纸草书七十万卷,贮存在名叫布鲁茨欧姆(Brucheum)的王室博物馆内,至公元前47年恺撒时代,因海港大火致其藏书荡然无存。 在古代文明中,与亚历山大图馆相媲美的,还有公元前二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的佩加门(pergamum)图书馆,收藏有羊皮纸书二十万卷。 值得指出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有了楔形文字和泥板图书。根据考古发现,这些泥板文献多收藏在寺庙和宫廷王室,内容包括宗教迷信、商行记 录、政府档案等。其中收藏泥板书最著名的是亚述国王巴尼拔于公元前七世纪创办巴尼拔图书馆,它搜集各种文字记录一万多篇,用方头铁笔刻在三万多块湿泥板上,经过烘干,保存于宫殿,并按主题收 藏在不同房间里,每间房的墙壁上刻有一个粗糙的排架目录,以供查检。公元前612年尼尼韦城被攻陷时,倒塌的墙覆盖在泥板书上,直到公元1850年被英国考古学家奥斯汀·亨利·莱亚德发掘出来,使今人得以了解古代图书馆的一些端倪。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关于图书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二十二个符号的半坡象形文字,至公元前十三世纪形 成了系统的甲骨文。用以记录文字的载体有龟甲、兽骨、青铜、竹木、嫌帛等材料。《尚书·多士篇》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种册典,在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发现的十万片甲骨上 面,刻有会意、假借、形声等四千多个文字,记录了有关征伐、狩猎、祈祷及宫廷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存放在宫廷之内,后来,随着文存记录资料的不断增多,就出现了保管这些历史文献的 史官。《史记》称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主管藏书的机构和官员。 总括上述,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看作图书馆的萌芽或产生时期。所以这样称谓,第一,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文献载体,无论是中国的甲骨、竹木、嫌帛,或是外国的泥板、纸莎草、羊皮等,都是天然的物质,文献技术水平很低,生产十分艰难,文献数量少,而且十分笨重。第二,文献来源匾乏,收藏文献还没有形成制度,也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第三,由于自然知识的贫乏和“学术统于王宫”,文献的内容着重于提供统治经验,图书是极少数人的财产,大多为奴隶主所享用,文献的利用范围极为狭小。第四,文献存贮结构集中。从整个社会范围看,只有为数极少的孤立藏书点,而且都属于王宫或寺院等社会机构。图书与档案不分,图书馆与档案 馆、博物馆混为一体,尚未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事业。因此,我们只能把蕴育阶段的图书馆形态,称之为原始文献的集合体,其主要职能是贮存和保管文献记录,它的发展水平与当时知识交流和奴隶社会 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古代图书馆 古代图书馆,发端于奴隶社会,发展成熟于封建社会,在我国,习惯称做藏书楼。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增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进一步分工,不仅统治阶级因施政需要吸取历史经验,从事科学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也要求获得 必要的文献资料。适应这种社会知识交流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廉价而轻便的书写材料—纸,尔后又发明了印刷术,文献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图书的数量大大增加,文献的刊用进一步强化。正是在这样 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逐渐由其他社会机构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社会机关。 然而,由于世界各国历史进程的差异,古代图书馆的形成过程、发展状况和具体历史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绵延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世界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典型。早在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后,就在咸阳阿房宫设立了藏书机构。汉兴,高祖刘邦令肖何接管阿房宫的藏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图书馆—石渠阁。汉武帝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成帝、哀帝又命刘向、刘欲父子对天禄阁藏书进行了大规模的部次整理,“条其篇目,撮其要旨,”编成了我国最早的国家藏书目录—《七 略》,从而奠定了我国封建藏书事业的基础。此后,从三国到隋唐五代,随着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古代藏书楼进入了发展时期。隋代西京嘉则殿藏书三十七万卷;唐 代进一步完善了管理藏书的机构,设秘书省兼管藏书和校书,又令秘书监魏征等人整校群书,修成《隋书·经籍书》,记载了我国上古至中古时期的书籍发展情况。从宋朝开始,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达到了 繁荣的阶段。公元十一世纪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大量增加,加上科举盛行,学术昌明,文化繁荣,私家藏书、书院藏书蓬勃兴起,与当时的官府藏书交相辉映。宋代除了国家藏书机构崇文院之 外,还有白鹿洞、岳麓、应天、石鼓等书院藏书机构。明代国家藏书机构文渊阁藏书多达四万三千二百册;著名的私人藏书家有四百二十七人,如江苏毛子晋的汲古阁,浙江范钦的天一阁,绍兴祁承邺的 澹生堂等,为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清代学术繁荣,著述颇盛,著名的私藏家有四百九十七人;清乾隆帝组织编纂的《四库全书》,收辑古代文献典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 七卷,缮写七部,分藏于“一匕阁”,并编制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树立了中华文苑一丰碑。 在欧洲,中世纪是宗教主宰万物的黑暗时代,宗教思想取代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文化成为宗教的专利品,因而图书馆事业远不及中国发达。这一时期西方的图书馆,通常都附设在大的教堂或宫廷 里,大多数图书馆只是在寺院内部抄写一些圣经和希腊、、罗马的古典而已。图书馆的藏书仅供僧侣或王公贵族享用,并且为了防止图书丢失,还用铁链条把书拴在书架上。这时期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保存手稿和文化典籍。 通观古代图书馆,有如下一些特点: 由于知识载体的变化和记录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人工文献载体;知识记录材料以纸为主,书籍形式有手抄本,雕版印刷品和活字印刷品等。虽然系手工制作品,但基本上解决了同一文献的批量生产,为 知识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随着社会文献量的增加,文献存贮结构由集中转为分散,出现了为数较多的藏书点。除了官府和寺院藏书以外,还有私人藏书、书院藏书等,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收藏事业。 其收藏范围,以是否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为唯一的取舍标准,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所施行的文宇狱等。这说明图书馆是在人类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以后建立起来的文 化设施,一开始就为统治阶级所占有,并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古代图书馆的阶级性表现得十分明显。 这个时期图书馆的形态,即所谓封闭性的藏书楼。由于文化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图书文献被视为私有珍品,不仅私人藏书“书不出阁”,就连国家藏书也被皇帝视为“退朝以自娱”,据为皇室所有。图书馆的读者,多为藏书的主人,整个图书馆相对地处于静止和封闭的状态,所以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为“藏书楼”或 “藏书处”。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上,主要是收藏图书,分类编目,考订版本,辨章学术等。这种自身活动规范,受制于封建小农经济知识私有的思想,是以藏为主的外在表现形式。 尽管古代图书馆以收藏和保存文献为主,基本上属于宫廷和神学的附属品,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却为后世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对文化的持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经过长期的 藏书实践,也创造了搜集、整理图书的宝贵经验和方法,为图书馆学的形成积累了资料,成为图书馆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近代图书馆 近代图书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由古代图书馆演变过来的。 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宗教势力的栓格;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敲响了封建统治的丧钟,然后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大动荡、大改组,终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进入了近代史时期。随着资 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首先,新兴资产阶级提倡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要求打破封建的文化垄断,从根本上 动摇了封建藏书楼的基础。其次,资产阶级教育的普及,文化启蒙运动的开展,不仅从事大机器生产的工人要掌握劳动生产技能,一般市民也要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图书阅读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再次,近代科学的发展,远洋航路的发现,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频繁的交往活动,也要求图书馆作为广泛传递知识信息的机构而存在。最后,工业革命改进了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解决了多种书籍快速生产的问 题,使图书馆的藏书增多,复本增加,为更多的人同时利用图书馆准备了物质条件。 到了这一时期,藏书楼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建立一种不专属某个家族或个人的、能方便人们利用的图书馆,不仅必须而且具备了社会条件,于是封建藏书楼解体,近代图书馆应运而生。考察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首先是创办了大学图书馆,接着各国国家图书馆建立,继而大量公共图书馆兴起。 早在中世纪末期,大学就陆续在欧洲出现。因为以书籍为中心的教育制度的需要,各大学都建立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著名的有牛津大学图书馆、巴黎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布拉格大学图书 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特别是1737年创办的德国哥丁根大学图书馆,图书采购由馆长和教授严格挑选,并编有完善的目录,一切工作从方便读者出发,向所有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开放,曾得到大诗人歌德 的称赞。 十七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图书馆。1661年德国建立了柏林皇家图书馆,1712年西班牙成立了国家文库,1735年法国皇家图书馆开始对群众开放,1753年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成立,1800年著名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诞生,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美国文明的柱石。 但是,古代藏书楼演变为近代图书馆的主要标志,是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早在1571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创立了欧洲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美第奇图书馆。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到来,商 业贸易蓬勃发展,工、商业城市的形成,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人们把公共图书馆看成“公共学校的无尚光荣的事业。”因之,十九世纪初,许多国家逐渐设立了公共图书馆。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建立公共图书馆的第一个法令。1852年,据此法令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854年,美国也在波斯顿按立法建立起了公共图书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各国都相继建立了较发达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使社会公众能够广泛地利用图书馆的藏书。 然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区、各个国家很不平衡。古代文明策源地的亚非地区,因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来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经济贫困,科学文化落后,由古代图书馆向近代图书馆转变 的过程中反而成为落伍者。在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封建文化日趋没落,与此相适应的封建藏书楼开始解体,逐渐出现了近代观念的图书馆。如1897年徐树兰在浙江绍兴创办古越藏书楼,藏书二万三千余册,向社会公开借阅;1904年建立的湖南图书馆,是我国较早以“图书馆”命名的公共图书馆;1910年京师图书馆筹备成立,1912年对外开放。从此,各省都陆续设立了公共图书馆,至1930年,全国各类型图书馆达到2935所。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于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图书馆事业 发展十分缓慢。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已由私人占有转向社会化,由深居幽宅的封闭式藏书楼转向对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不仅为达官贵人享用,也为庶民百姓提供服务,组织公众利用图书馆的藏 书是近代图书馆的特点。 图书馆为了满足公众对书刊资料的需求,社会文献存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前期的分散转向图书馆之间的联合。联合目录的编制,馆际互借的开始,图书馆网概念的提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和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都体现了这种联合的发展趋势。以前分散的藏书点正在形成统一的图书馆体系。 再从图书馆自身活动规范看,不仅搜集、保存图书,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大众提供阅读,开展读者服务,于是逐渐形成了从采访、分类、编目到阅览、宣传、外借等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方法。随着图书馆工作体系的扩展和方法技术日臻完善,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教育也于兹发生。1887年美国图书馆学家麦维尔·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图书馆管理学校,是为图书馆正规教育之始,标志着图书馆学已成为科.’,巧学大家庭中斗个成员。 至此,图书馆在其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开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有力组织者,肩负起社会文献分配和知识交流的重任。它的社会职能,除保存人类文化典籍而外,还具有传播科学文 化知识,对人们进行社会教育的作用。它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被人们誉为“知识宝库”、“社会大学”。 现代图书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观念的图书馆,这是图书馆性质、职能的又一次大变革。 促使这种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门生J" S"夏尔马的分析,主要是:(1)近150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2)世界政治制度日趋民主化, (3)社会各阶层教育的普及化;(4)电话、无线电、电视和超声波等先进通讯设备的广泛采用;(5)先进国家之间为争夺宇宙空间研究的优势而展开的竞赛;(s)各国之间在商业和轻工业上的竞争;(7)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对社会科学的研究;(8)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9)印刷术和造纸技术的改良;(10)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建立等(《国外图书情报工作》,1982年创刊号,第8页)。所有这一切,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 在新的时代,由于知识爆炸性增长,大大冲击了作为人类社会知识交流中心的图书馆。首先,知识总量空前增加。据统计,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总数已超过以往二千年的总和,而且正 以12.5%的几何基数递增着。其次,随着知识的快速增殖,出版物急逮增加0有人估-计,到1987年,全世界各种文献量将达一亿二千万册,平均每天出版文献三十万件。其三,学科内容交叉渗透,同一学科的文献高度分散。据苏联统计,1332篇地球物理论文,只有4"2 9篇刊登在9种地球物理杂志中,其余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发表在其他317种期刊中。其四,知识新陈代谢加快,各类资料型态的知识寿命大大缩短,图书保存期限约10-20年,科技报告10年,期刊仅有3一5年。其五,知识的社会价值空前提高。知识已成为一种国家资源,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竞争胜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如同寂帛一样,人人必取与之。所有这一切,都向传统的图书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汇集人类创造的知识材料,怎样及时加工整理数量庞大的图书文献,以便广、快、精、准地向社会传输知识信息,成为图书馆在其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重大课题,给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迎接这种挑战,图书馆必须从观念到技术手段进行一场新的变革。促成这一变革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改变了知识存贮、 的形式和获取知识的手段,为图书馆的机械化、自动化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光学纪录技术、声象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造就了图书载体和服务方式多样化,使图书馆工作建立在全新的技术基础之上。现 代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由近代进入到现代的发展阶段。一‘ 现代图书馆以电子什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对图书情报资料进行机械化、自动化处理,’‘从而代替了几 千年传统的手工操作技术,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使图书馆日益成为一个自控的知识信息交流系统。从五十年代美国一家海军兵器中心图书馆首次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图书馆工作开始,到六十年代 末“MARC”研制的成功,再到近几年贝尔实验室电子图书馆网络的形成,充分说明了这种发展趋势。 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声象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突破了固有的文献技术水平,除传统的机械印刷文献继续存在外,出现了类型繁多的非直接阅读的声象再现文献,诸如缩微胶卷、缩微卡片、录音带、录象带、机读目录、录象光盘、电影片、幻灯片等等,大大改变和丰富了图书馆的藏书成份。据调查,美国国会图书馆3000万份资料中,图书仅占180。万册;苏联列宁图书馆所藏2700万份资料中,就有150。多万份是非印刷型资料。这种非书型资料的日益增多,使知识的存贮密度越来越大,有朝一日,将导致传统图书馆的形态改观。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和图书载体的多样化,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服务也在逐步深化。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以卷、册为单位的原始文献,而且对其所收藏的知识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满足用户对篇、章、摘要、数据、图表等知识单元的需要,实现图书馆工作J清报化。 这个时期的图书馆,除了自身活动规范向纵深发展之外,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社会文献存贮结构进一步完善。各个分散的、个体的图书馆结合成巨大的图书馆网络,并用.现代技术装备将各个贮存单位的藏书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藏书体系,以实现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苏联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四国贮备藏书体系的出现,足以说明这种情况;而欧美等国联机体系的建立,则预示了这一趋势的更大发展。 基于上述变化,图书馆观念已由过去传统的“知识宝库”转换为“知识喷泉”。除了保存文化典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继续强化社会教育以外,现代图书馆还具有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而且,传递情 报、信息,为科学研究服务,已成为大中型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因此,人们称现代图书馆,是科学交流和传递情报的重要渠道,是学术性的服务机构。 综观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二)它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社会交流。图书馆以其搜集和保存的功能聚积了自古迄今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以其传播和提供的功能使社会知识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社会知识的“集散”地,是人类知识继承的有效工具。(三)图书馆发展,受制于社会: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规定了图书馆的性质和服务方向;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教育的普及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决定了图书馆发展速度、规范、趋势和方向。(四)“图书馆是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在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作用下,其本身的活动内容和社会职能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从最初的以储存文献为主形态逐渐向以利用文献为主的形态演进。正是这种 “自身调节”的适应性,才使图书馆经世不衰,不断发展和壮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