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物理笔记.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973489 上传时间:2025-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 一、测量 1. 摆的等时性原理:不论摆动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相等的。 2. 摆线越短,摆的周期越短。 3. 为了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到具体的数据就必须进行的测量。 4. 测量的条件 ① 要有公认的比较标准——量度单位。 ② 要有表有刻度的测量仪器。 5. 测量时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6. 测量需要到达的准确程度与测量的要求有关。 7. 记录数据: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8. 物体中所含有物质的质量的多少叫质量。 9.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1升纯水的质量=1千克 1克=1000毫克 10.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因为物质的质量不随他的位置、形状、温度、状态改变而改变。 11. 测量质量的工具:秤 12.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游码调节至0 ③调节平衡螺母 13. 体积测量工具:量筒 1毫升=1cm² 14. 真实值与测量值的差异叫误差。 15. 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 16. 测量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17. 观测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 18. 时间单位:1秒 1秒= 1000毫秒 19.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实验室用表:停钟,停表。 20. 打点计时器原理:通电时振动,每秒振动50次,间隔0.02秒。通过点来计算时间。 二、声 (一)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把振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2.听到声音,除了发声体在振动外,还需要有传播的介质。 3.通常声音是空气传播的,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是不同。 物质 速度(米/秒) 与空中中声速比较 空气(15℃) 340 1.0 水 1500 4.4 木材 (松树) 3300 9.7 铁,玻璃 5000 14.7 5. 空气中的声速与空气有关,温度低,声速小。 6. 发声体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声波。 7. 发声体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并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8. 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没有移动是声源把振动的能量和信息通过介质传播出去的。 (二)回声 9. 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一部份会穿过或绕过障碍物,一部分会反射回来。 10. 人们把能与原声区分开来的反射声波叫回声。 11. 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反射的声波进入耳朵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 S=VT=340×0.1=34米 S´=½S=17米 12.原声和回声的声波先后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人耳无法区分,只能使原声加强或延长。 13.通常,坚硬光滑的物体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较强。松软多孔的物体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较强。 14.回声的利用。 ① 侧相式音箱 ② 超声定位器——声纳 (三)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 15. 人耳感到的声音的强度是响声。(1)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大,响度大。(2)人耳感到响度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使发声体向某一方向传播减小声音分散,可以增加响度。(4)声音的强弱用分贝(dB)来表示。 16. 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2)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f”,单位赫兹,发声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3)发声体的震动频率跟发声体的结构有关。(4)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20赫兹—20000赫兹,大于20000赫兹叫超声——方向性好,能量集中。小于20赫兹叫次声——不易被吸收。 (四)音色 16. 音色与发声体频率有关。 17. 音色主要与发声体有关,一般发声体不变,音色不变。 音色可以帮助听到声音,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18. 物理,乐音:发声体有规律地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噪音:发声体无规律地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19. 生理环境:凡是影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声音是噪音。 20. 控制噪声方法:控制噪音声源,削弱声音传播。 三.光 (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自行发光的物体。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影子·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4. 光在不同的介质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3× 米/秒。 5. 光年: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长度单位。 6. 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传播的路径。(想象的直线) (二)光的反射 7. 光射到物体表面被物体表面反射,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8. 光的反射定律: ①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条平面内。 ②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旁。 ③ 入射角等于入射角。 9.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0. 利用平面镜不但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还可以成像。 1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② 像和物体等大 ③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⑤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四)光的折射 12.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折射。 13. 光的折射规律: ① 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条平面内。 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旁。 ③ 当光从空气射入其他透明物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⑤ 当光从透明物质射向界面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⑥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14. 当光从垂直射向界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15. 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五)透镜成像 1. 中间的厚度大于边缘的厚度的透镜叫凸透镜。 2. 中间的厚度小于边缘的厚度的透镜叫凹透镜。 3. 凸透镜的特点: ①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光镜。 ②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 ③ 经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平行于光轴。 ④ 经过光芯的光线方向不变。 4. 凹透镜的特点: ①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也叫发散光镜。 ②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会聚在虚焦点上。 ③ 经过光芯的光线方向不变。 (六)凸透镜成像 1. 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能在光屏上呈现。 虚像: 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2. 物距(U) 像距(V) 像的光质 应用 U>2f 2f>V>f 倒立的, 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2f>U>f V>2f 倒立的, 放大的实像 幻灯机 U= 2f V= 2f 倒立的,等大的实像 / U= f / 不成像 / U<f 像和物体同侧 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3. 当成实像时,物距减小,相距增大,像变大;当成虚像时,物距减小,相距减小,像变小。 4. 一倍焦距处是呈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5. 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的。 6. 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和光屏,使他们的中心与凸透镜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为了让所成的像能在光屏中央。 7. 使用照相机时,调节镜头和感光底片之间的距离。 8. 人眼球的深度(从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是确定的,即相距是固定的。因此,人眼只能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来改变他的焦距,才能使不同距离处的物体会聚在视网膜上。 (六)光的色散 1. 光的色散:白光经过介质折射后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光的现象。 2. 光谱,白光色散后,显示的由红到紫连续排列的色彩的光带。 3. 单色光经过介质后不能发生色散的光。 4.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5. 红绿蓝为三原色光,这三种色光无法与其他色光混合,他们按不同比例组合引起眼对不同颜色的感觉。 6. 色散的原因,同一介质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程度不同。 7.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8.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能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三. 力 (一)机械运动 1.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间称为运动。 2.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被选择参照物的物体。(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 4.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同意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论不同。 5. 参照物是任意选择的。 6. 在所有机械运动中,最简单的就是沿着直线,并且保持快慢不变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7.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使用打点计时器和频闪照片来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8. 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9.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的速度,物理中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重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说到力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离开物体力是不存在的。把其中一个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称为受力物体。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必定也是受力物体。 3.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4. 运动方向 力能使物体发生变化 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效果 运动快慢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我们可以从上面2个方面判定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 5. 影响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我们把上述内容称为力的三要素。 6.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一牛的力大约是托起2个鸡蛋所用的力。 7.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8. 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黄的伸长量与所受到的拉力呈正比。 9.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①注意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指针指零 ③拉力的方向与弹簧伸长方向一致。 质量 重力 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受地球吸引所受的力 G=mg 单位 kg N 方向 无 竖直向下 大小 不随他的位置、形状、温度、状态改变而改变。 不变 测量工具 天平 弹簧测力计 (三)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 1. 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代替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把这个力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2. 求两个力或两个力以上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3. 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两力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两力之差,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四)两力平衡 1. 物体的平衡状态:①物体保持静止状态,②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状态,把这个力叫做平衡力。 3. 平衡力的条件:①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②力的大小相等 ③力的方向相反 ④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4.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到的合力为零。 (五)摩擦力 1. 当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有了相对的运动和相对的运动趋势时,就会产生阻碍他们的力叫做摩擦力。 2.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3. 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阻力叫滑动摩擦力。 4.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①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②接触面的接触程度和接触面的材料的性质。 5. 阻碍相对滑动趋势的摩擦力叫静摩擦。 6. 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受到的阻力叫滚动摩擦力。 7. 在相同的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8. 增强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 ②使接触面粗糙 9. 减弱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 ②使接触面光滑 ③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六)惯性、惯性定律 1. 一切物体(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2.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 3.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 4. 惯性不是里力。 5. 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科学推理:物体运动不需要靠力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外力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四. 机械和功 (一)简单机械 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硬件)。 2. 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②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⑤阻力臂(l2):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的平衡状态:保持静止状态、匀速转动状态。 4.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5. 动力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6. 周遍有槽,饶轴转动的小轮叫滑轮。它是一种变形的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 7. 定滑轮是一个省力杠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不能改变运动方向。 8. 动滑轮实质上为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能声一般的力,但不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如果物体上升h高度,动力移动的距离S=2h,而竖直方向是最剩力的。 9. 轮轴:又轮和轴组成,绕轴转动的简单机械,是一种连续转动的杠杆。 10. 动力作用在轴上,当杠杆平衡时,F1×R = F2×r ,可以剩力,轮的半径是轴的半径的几遍,作用在轮上的力,也是作用在轴上力的几分之一。 11. 动力作用在轴上,就会费力,但剩距离。 12. 机械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齿轮传动。 13. 斜面是一种剩力的简单机械,当斜面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越剩力。 (二)机械功 1.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这个力叫功,单位:“焦”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 作用在物体的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 以下三种情况不做功:①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没通过距离 ② 物体通过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③ 因惯性而运动 4. W(功)= F(作用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三)功率 1. 功率(P):单位时间做的功,用来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单位“瓦”(W) 2. 公式:P= W/t =FS/t = FV 3. 1瓦 = 1 焦耳/秒,物理含义:每秒做一焦的功。 (四)机械能 1. 一个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他就具有能。 2. 动能: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能,物体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也越大。 3. 势能:物体具有的潜在能量。 ①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物体的质量越大,被具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②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变形而产生的能,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4. 动能与势能被统称为能。 5. 物体既可以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6. 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机械能也可以与其他能转换。 7. 能量的转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 五.热 (一)温度 1. 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最早的温度计:伽利略 气体温度计 (二)分子动力论 1. 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分子的直径 10-10 米 一滴水中有2×1021 个分子 2. 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① 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着。 ② 温度升高,扩散现象加快,分子运动加剧。 ③ 分子运动称为热运动。 ④ 温度是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加剧程度的标志。 3. 分子间存在着互相吸引和排斥的作用。 ① 固体很难被分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② 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三)热传递 1. 热度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叫热传递。 2.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差;热传递一直进行到温度相同时。 3. 热传递的三种方法:传导、对流、辐射。 4. 传导:热由物体的高温部分沿物体传到低温部分。 ① 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 ② 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 5. 对流:靠气体和液体的流动来传递。 加热时应在液体或气体的下方;冷却时冷源应放在上方。 6. 辐射:热由高温物体直接向外(沿直线)射出不需要介质。 表面颜色深粗糙的物体向外辐射热的本领强。表面颜色浅粗糙的物体向外吸收热的本领强。 7. 热量(Q):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或释放出的能量的多少 (四)比热容 1.比热容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质量,温度升高程度无关。 ①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物体吸热多。 ② 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温度越多,物体吸热多。 控制变量法 ③ 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2. 物理上为了表示各种物质的吸热的本领不同,引入“比热容”的物理量,简称比热,符号C。表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体,温度升高1℃,所需吸收的热量。 3. 比热的单位:焦/(千克·℃) C水 = 4.2×103 焦/(千克·℃) 4. 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需吸收的热量是4.2×103 焦。 5.热量计算公式:Q吸 = C(比热)m(质量)Δt(升高温度) 延伸:Δt= Q吸/ C·m C = Q吸/ m·Δt 6. 比热容小的降温快,升温快;在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 7. 同种物质Q吸/ m·Δt的比值是个定值。 8.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升高程度,物体种类有关。 (五)内能 1. 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 2. 内能:物体内大量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① 分子的动能: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分子的动能增加。 ② 分子的势能:分子间由于互相作用而具有的能。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状态,体积,质量有关。 4. 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 5.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到另一个物体上。 ② 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实质是其他形式能与内能的转化。 6. 对改变物体内能来说,做功与热传递是等效的。 7.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六)热机 1. 热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 内燃机:燃料直接在汽缸中燃烧。 3.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由四个冲程组成 ① 吸气冲程:活塞向下运动,进气阀门开启,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进入汽缸。 ② 压缩冲程:两个阀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体压缩至原来体积的⅛ ③ 做功冲程:汽缸顶端的火花塞通电点火,混合气体爆发性燃烧,高温高压气体向下推动活塞做功。 (天然气的内能部分转化为机械能) ④ 排气冲程:活塞向上运动,排气阀门开启,废气被排出汽缸。 4. 汽油机工作时,活塞在缸内做一次单向运动称为一个冲程。四个冲程组成一个工作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返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做功一次。 5.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6. 做功冲程得到了动力,其他三个冲程靠飞轮来完成。 7.燃烧值:q 焦/千克 表示:1千克的某钟燃料完全释放出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