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序 Our beginning
我们和虫虫们的相遇在一节生物课后,那节课上,我们还互相推却,都不愿去看、去领,去接触这种“恶心”的生物。最后,出于那么一点点的好奇心,我们决定由Simon去领那些“恶心的”生物——面包虫。第一眼看见它们时觉得一点都不好看,只比毛毛虫好一些。不管怎样,以后我们小组就要承担它们的“抚养义务”了。
一、 幼虫期
二、 蛹
三、 成虫
四、 交配与繁殖
五、 卵→幼虫
六、 饲养心得
七、 遗憾录
八、 推荐
九、 面包虫小百科
一、幼虫期
①体貌:面包虫是黄褐色的,有三对足,身体有十三节组成,第一节是头部,长着两只小眼睛和两条小触须;第2~4节长着三对足。它们身体每一节都有一圈深褐色的条纹,最后一节则是它们排泄的地方,下面还有两只很小的“倒钩”,用于行动时稳定身体。
②成长:它们通过蜕皮来使身体长大、长长,每一次蜕皮后,它们就会长得比原来大,这是如何完成的呢?它们的皮会从后脑裂开,一直裂到大约三分之一个体长的位置,它就开始抽出头与六只足,慢慢蠕动身体直至整块皮蜕掉,整个蜕皮过程5分钟都不用。你可能会问,蜕皮前,大的身体是如何缩在小小的旧皮里的呢?其实它们在蜕皮完成前一刻身体都没有长大,那时候留心观察就可以看到它刚蜕完皮时身体是很干瘪的,因为它们新的皮变大了,它们的体液会迅速充积,使他们的身体膨胀,变回那个圆滚滚的样子,等身体恢复后,它才开始活动。蜕皮后这一“休养”过程大约需要10~20分钟,这一段时间内虫是不动的。由于蜕掉皮后身体是白色的,有些透明,还可以看见里面有液体在流动,尾部三四节里有黑色的“待排泄物”。它们体长最长可达3厘米。
二、蛹
①体貌:幼虫是如何成蛹的呢?吐丝?结茧?老师一直守口如瓶,让我们自己观察。这个谜底终于要被解开了,有一只虫虫终于要成蛹了。但令我们不免有些失望的是这个变蛹过程实在是太平凡了,说白了只是一次特殊的蜕皮,不同的是是蜕出来的皮是缩成一团的。为什么呢?因为蛹比幼虫要“肥”,但也比幼虫短许多,像是“缩水”了,身体有些扁,头变大了,而且是自然向胸部弯曲的,三对足的形状仍然能够看见,都变得很修长,还有三个关节,能弯曲,胸前还一左一右地多了一对三角形的不明物体。尾部自然向上翘,由于这样,它总是像人一样背部朝下躺着,“狰狞”的面孔便总是朝着我们。总体形象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异型”。它们长度约为1厘米。
②成长:刚成蛹时是白色的,稍一触碰就会剧烈地转动身体,渐渐的,蛹的颜色加深了,动的幅度与频率都大大降低了,蛹慢慢变成黄褐色,眼睛变黑,头部变成橙红色,触须、三对足变成深红色,这时才看清它前两对足在“三角形”上面,后一对足被“三角形”遮住上半截。这时就说明它离破蛹而出不远了。
三、成虫
①破蛹:蛹变红后,不到一两天,它的尾部就开始上下不停地颤动,尾部轮廓出现一条鲜艳明显的弯月形红线,这就表明它即将要破蛹了。不过这一过程有时要等两三天,有时当日便可。终于,它不只是颤动了,而是有节奏地一下一下地弯曲尾部,蠕动着身体以蜕掉蛹皮。它的头部不需要蜕皮,皮从头部以下开始蜕,蛹皮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翅部与尾部,第二层是透明的,在蛹的胸前,包住它长长的触须与三对足。它靠蠕动蜕掉第一层皮后,这层皮连在它的尾部,准确来说是连着还包在它胸前的第二层皮。然后,它从第二层皮中抽出触须,原本紧贴胸部的头立刻昂了起来,接着便是一对对足先后抽出,可爱又可笑的朝天上乱蹬,力图蹬走那第二层皮。蹬到尾部后,整块皮就脱落下来,破蛹过程就这样完成了。之后它就到处乱抓,借助周围物体来翻转身体,然后就开始到处爬了。
②体貌:刚破完蛹的面包虫成虫是米白色的,身体结构变为标准的昆虫:分为头、胸、腹3部分,体长约为1.5厘米,头部和胸部的总长还不到腹部的1/2,因为虫虫的头部没有蜕过皮,所以还是蛹时的橙红色,触须与三对足是深红色的。这时的翅是软的,而且还遮不住它的“PP”。不幸六脚朝天的话,很难自己翻回去,只好胡乱蹬足,希望能抓到些什么以助翻身,笨得可爱呢。
③成长:面包虫成虫从一开始的米白色逐渐转变为橙红色。翅膀也会变硬,这一过程一天不到就能完成,然后慢慢变成黑色,所以面包虫成虫又叫做“黑壳虫”。但不是每只虫的颜色变化都是一致的,有的黄褐色,有的红褐色,有的深褐色,有的黑得发蓝,有的黑中透红,挺漂亮的。
④另类:我们还有一对不同种类的黑壳虫,大小还不到一颗绿豆大,体色黑中透蓝,行走速度极快。
四、交配与繁殖
黑壳虫破蛹而出后,便开始了“不停”的交配,之所以说不停,那是因为我们组的成虫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给人感觉就是不停的了。看这一“堆”黑壳虫聚在一起交配,那感觉真是……壮观。不过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自然中,即使经过人为的干扰,但诸种生物的命运,不是吃掉别人就是被吃掉,它们必须为了留下自己的DNA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奋斗。黑壳虫的交配方式是抱对式交尾,雄黑壳虫会爬到雌黑壳虫上,然后…………之后,雄性黑壳虫便会扬长而去,或许是去找下一个交配吧,而雌黑壳虫把卵产到菜叶上后,便会离开。真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五、卵→幼虫
其实面包虫的生存能力很强,卵不需要父母特别的照顾,就能健康、快速地成长。卵是白色的,直径大概有2毫米。两三天后幼虫就从卵中钻出来了,多么快的速度啊!刚出世的幼虫的蜕皮速度极为快速,每隔一两天就换一次皮,对于拥有大量虫虫的我们来说,看上去就像每天都有虫虫在蜕皮。这些幼虫慢慢长大,换皮的频率也会慢慢降低,然后就成蛹,成虫……面包虫的生命就如此“轮回”……
六、饲养心得
我们组是用透明的塑料快餐盒来养虫的,盒子应该多通风,幼虫、蛹、成虫、卵是分开饲养的,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不同时期、形态的虫在一起会发生自相残杀的现象,自然可是很残酷的,稍微疏忽那么一会儿都不行。
不过,即使是同期的虫在一起也会互相残杀,即使食物充足。看着虫虫的残骸碎肢,我们只是观察者、记录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因此而伤感吧。不过,在基于不干涉自然规则的前提下,我们给虫虫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在餐盒里铺上麦片,虫虫可以随自己的喜好在麦片中活动,怕光就能钻到麦片下去,饿了张嘴就咬,也免去了每天喂饲料的麻烦。当然,有时要是兴致来了我们会为它们加餐,如菜叶、面包什么的。
但这并不代表一劳永逸。为了保证环境的清洁、气味的清新,我们每个星期至少要清理一次:倒掉旧的麦片和虫虫的排泄物,换上新的麦片。别看说得容易,做起来可困难了,特别是我们组的虫特别多,起码有三百条!一条一条地拣出来,还真是……痛苦。潮湿天气要注意不能让麦片受潮,受潮的麦片对虫虫的生长是有害的,有时还会令虫虫大量死亡。
“相处”下来,我们觉得,其实这群“完全变态”的生物其实是很可爱的。
为了更好的观察面包虫,我们另行购买了许多面包虫来饲养,结果,我们小组很荣幸地获得老师授予的“养虫专业户”的“荣誉称号”……
七、遗憾录
人无完人,没有一条完全没有阻碍的路,同样的,不是每一条虫虫都能健康、正常地成长,让生命进行完整的轮回,在途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部分虫虫抱憾死去。
幼虫时,它们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死去,死后它们的身体会变直变扁,三对足的轮廓变得模糊,身体发黑;常见病:1.干枯病:此病多发于高温干燥的夏季,病虫从头到尾干枯,体色变黑。2.软腐病:此病多发于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饲料发霉变质,虫体受伤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虫行动迟缓,体变黑变软,腐烂死亡。
有时它们在蜕皮过程中被旧皮卡住,出不来,若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在挣扎无效后便会痛苦的死去。在这期间,我也曾介入,例如帮它们“顺利”完成蜕皮过程,但在随后虫虫还是会死去,或者日后畸形发展而死。“死有全尸”,这应该是对这些死去的虫虫一个很大的安慰了吧!还有不少虫虫是被同伴咬碎咬死的,惨烈不已。
成蛹后,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将其与幼虫隔离,那么这些蛹就有可能被幼虫咬死,即使隔离后,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死去。
破蛹时,便是伤残率最高的时期了。蛹有两层皮,有时第一层会绑住翅膀,有时第一层没蜕完,足就穿透了第二层皮,于是第一层皮就这样卡在中间,使蛹无法蜕完皮,卡在蛹皮中痛苦的死去,谁也无法干预;有的受上天眷顾的宠虫侥幸蹬开卡住已久的皮,但由于翅膀暴露在空气中太久,导致变硬,从此便畸形了。
愿上帝保佑这些可怜的虫虫吧 ……
八、推荐
推荐听一下梁静茹的《燕尾蝶》,虽然有些夸张,但大概能体会到虫虫破蛹而出的心情吧:兴高采烈的破蛹,华丽新生的冲动,寻找灿烂天地美梦……
展翅?欲飞?
九、 面包虫小百科
黄粉虫,喜食面包,因而又叫面包虫。
其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动物蛋白饲料之王”。其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为47%,脂肪含量为23%,碳水化合物为23%,其养分全面,居各种动植物之首。它富含19种氨基酸等多种是鱼类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2、E、核黄素、不饱和脂肪等极为丰富,可谓是饲养观赏鱼的理想饵料之一。
雌虫短小而圆,雄虫体长而硕大。刚生下来的面包虫卵极为细小,用肉眼几乎看不见,等长至0.1—0.2厘米时,可用肉眼看见它们蠕动的模样。幼虫在春、秋季成长快速,至蛹化为止,需经过4—5次脱皮。
面包虫的整个生活史为4个月左右,在面包虫的繁育中,应挑选个体大的蛹留种,单放一个盆中作为产卵用。这样的幼虫大小基本一致,而且在更换虫屎时也不会将虫卵筛出。
喂鸟时可先将个体大的挑出来喂。对已经变成蛹的可挑出放入另一盆中,再继续繁殖。大小不同的面包虫应分别饲养。一盆面包虫喂完后,要再进行繁殖时,应将旧盆清洗干净再用。在面包虫的养殖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麦麸是否吃完,如已吃完可用筛子把虫子筛出,更换新的麸皮。
盆内麸皮变黑后可撒上少许新鲜的鼓皮和面粉、玉米粉等。要经常更换新菜叶,每次不要放得大多。供虫食用的新菜叶应增加湿度,但不宜放得大多,以免饲料变质发霉。
面包虫在养殖过程中,每隔两三代就应引进一些新的、个体较大的种源,以免由于近亲繁殖使虫子的体形体质越变越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