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观评记录
张凌云
荣成市好运角中学
观评记录
课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执教人:张凌云
视角
观察点
负责人
课堂观察纪实、目标达成度
准备
课前准备了什么?怎样准备的?
曲华静
上课之前,同学们都在放声朗读课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涨。精神状态饱满。
倾听
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讲课?
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发言?认真程度如何?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
王青
授课人数36人, 95%的同学认真倾听老师讲课,88%的同学一边倾听同学发言,一边记笔记,精力集中,态度认真,62%的学生倾听别的观点,并进行相应的对话、交流、补充。
互动
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
行为的必要性如何?
行为指向的目标是否有效?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过程、结果怎样?
孙艺
互动合作行为:
师生互动:1、解题 2、指导学生朗读3、展开想象,描绘画面4、品词琢句,体会豪壮5、师介绍背景,体会悲壮。
小组互动:小组讨论体现豪壮的句子。
行为必要性:这些问题设计的巧妙,有启发性,活动方式适合问题的难易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行为指向的目标有效度:无论是个人的发言,小组的讨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都表明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并能积极主动深入的思考。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36人,时间15分钟,师生互动,配合和谐默契,生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效果好。
自主
自主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分别用了多少时间?
学生有没有提出基于文本特质的问题或思考?
刘小丽
自主学习的内容是:1.学生自读课文(2分钟);2;自主解读文本内容(3分钟)3.发挥想象,品析“壮”(5分钟);4.读出气势(2分钟);5读出感情(3分钟)
无
达成
学生清楚本节课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课中有哪些依据(诵读/表情/板演/观点/作业)证明目标达成?
孙月洁
有95%的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大约34人清楚教师的授课目标,在学生的三次渐次提高的朗读中,在学生的品析诗句中,在学生对辛弃疾情感的把握中,都很好的证明已经达成目标。
孙艺:郑板桥在《题画竹》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消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破阵子》是一篇经典课文,我们都多次执教过,也听过很多公开课,各有千秋。张凌云老师另辟蹊径,抓住题目中的“壮”这个词眼,引导学生想象、品析,是一堂有味道的语文课。课堂上老师的评价应该及时,有针对性,才能让课堂风生水起。
王青:能够将文本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的语文课很少,或者说教师自己就没有多少方法可教。不少教师侧重教的是文本解读的结果,而不注重教授文本解读的过程。这就好比只教给学生一个数学题目的答案,却没有教给学生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而张老师的课,却紧贴着文本进行,在品词咂句中,在朗读想象中,在文本的解读中,让学生去体会《破阵子》一词的“壮”,实实在在走进文本,品味文本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
曲华静:张老师的课堂环节清晰,知人—解题—品句—悟情—读心,环环相扣。课堂上学生情绪饱满,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高。师生配合比较默契。并且以朗读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前所未有的书声琅琅的学习气氛。
孙月洁:走进文本是语文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第一要务,张老师认真地钻研文本,通过品词咂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例如,“弓如霹雳弦惊”一句中,老师抓住一个“惊”字,让学生思考谁惊,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到敌人听到弦声闻风丧胆,胆战心惊,如惊弓之鸟、丧家之犬,节节败退的情形。再如,“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中,老师抓住一个“翻”字,通过替换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翻”字更能表现弹奏速度之快,音乐节奏的激昂。可以说是潜入字里行间,贴着文本进行解读。
刘小丽 :对于诗词教学,重要的是诵读。凌云老师的课,安排了三次朗读,一读:字正腔圆,文从字顺。二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读:因气求声,读出感情。三次朗读,随着解读的深入,要求越来越高,是有梯度的提升。同时,在品句环节,老师将四句诗,也逐句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整堂课书声朗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