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德育报》之心悟
李尚芬
《德育报》乃身为“园丁者”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在其出版后以灯塔的身份指引着各位老师,照明老师的想法,照亮老师的眼睛,并照出一条适合老师行进的道路。
这份报纸主要以多彩丰富的(来自全国)优秀师生事迹来感触各位老师,让老师们认识到各处教育界的发展,以及提供更多知心良言,让老师了解、想到、实施更多有利于教育学生的方法,培养出祖国花园所需的那些花朵。
书乃进步的阶梯,亦师亦生。近些年来由于这样那样一些原因,教师中肯读书的人少了,爱读书善读书的更是愈发减少。教师不读书的结果一是会导致许多先进的教育观念引不进来,即使引进来也迟迟难以接受,致使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二是会导致教师视野狭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更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容易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缺乏紧迫感、危机感和改革创新的动力,不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三是会对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试想一下,连教师自己都不读书,何以在学校形成读书氛围?上行下效,又怎能带动和指导学生读书,学生又怎会主动去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这句习以为常的话应该真正被师生所用,而非入耳不入心。因此,老师应该深刻了解到书的作用。书也以“师”的身份引导和驱使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在繁忙的育学生活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开阔自己的视野,进一步的实现“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真正的实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作用,对建设学习创新型学校提供很大的一份力。
德育是以德育人,在电视和一些刊物上也上演着一些师生矛盾的事例,以此来警醒一些老师切勿做此事。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应表现作为师长的态度,作为人的德行,首先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但此“尊重”最担心的是被人误解,是老师的软弱还是别有用意?只有真正尊重才会让学生信服老师而非畏惧。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式,但不可过于独立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压力过大则会事倍功半,家长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源之一,为此老师不能和一些“冲劲”大的家长沆瀣一气,而是多劝慰家长鼓励学生在学校抓紧学习的同时也要稍微放松自己,在家中也不能彻底放松或让孩子比在学校还学得“努力”。对于一些单科偏弱的学生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补救,老师和家长只有团结协心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业有成。
作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和灵魂,集管理、教育和服务于一身。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道德问题上不迷糊,导向要明确,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树立好个人形象,拥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以良好的形象为学生的榜样。开展一些班级工作时要联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特点,同时要适应现实,用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教育学生,使学生易懂、可信、明理、能用。班主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关心和主动帮助他们,让他们觉得和你在一起有温暖,安全感。在班里,还要讲民主,让学生有话则说,在课下要当知心朋友,有心里纠结要敢和你说,让学生觉得你不但可敬,而且可亲。
以上则为我读了《德育报》后的感想,它将引导着我,溶于我的教学中,伴我度过我的教学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