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闻附件下载-环境与工程学院.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934627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附件下载-环境与工程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新闻附件下载-环境与工程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届“天人杯”浙江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知识邀请赛题库 第三届“天人杯”浙江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知识邀请赛筹备组 2010年4月 生物技术部分 1. 含羟基氨基酸:Ser,Thr,Tyr;含硫氨基酸:Cys,Met。 2. 目前在分析分离上使用广泛的分配层析: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 3. 超二级结构三种基本组合形式:αα,βαβ和ββ,最常见的βαβ组合是3段平行β股和两段α螺旋构成。 4. 胰蛋白酶只断裂赖氨酸或精氨酸残基的羧基参与形成的肽键;糜蛋白酶断裂Phe,Trp和Tyr等疏水氨基酸残基的羧基端肽键。 5. 脂质的生物学作用:储存脂质,结构脂质,活性脂质。 6. 皂化值:皂化1克油脂所需的KOH 毫克数;碘值:100克油脂卤化时所能吸收碘的克数;酸值: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 毫克数。 7. 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系统和细胞免疫系统;T细胞在胸腺中完成发育。 8.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9.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10. 微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共生,寄生,拮抗和捕食。 11. 多形核白细胞分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3类. 人体中白细胞根据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12. 巨噬细胞发育过程:骨髓干细胞→单核母细胞→原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13. 特异性免疫可通过自动和被动两种方式获得;特异性免疫的外周免疫器官有脾脏和淋巴结。 14. 噬菌体包括嗜细菌体,嗜放线菌体和嗜蓝细菌体;噬菌体的繁殖: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 15. 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有A、B、C 3个病毒株,A型流感病毒又分为几个亚株。 16.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 17. 地球上90%以上有机物的矿化作用都是由细菌和真菌完成的。 18. 硝化作用两阶段:氨氧化为亚硝酸,亚硝酸氧化为硝酸。 19. 磷素循环属于沉积循环;磷素循环的3个主要转化环节:不溶性无机磷的可溶化,可溶性无机磷的有机化,有机磷的矿化。 20. 细胞学说:1,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2,每个细胞相对独立,一个生物体内各细胞间协同配合;3,新细胞由老细胞繁殖产生;4,疾病是由细胞病变引起。 21. C3途径:羧化阶段,还原阶段,再生阶段。 22. 有丝分裂器:有丝分裂中期由染色体,中心体和纺锤体共同组成的临时性结构。 23.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经历的主要阶段:1.卵裂期 2.囊胚期 3.原肠胚期 4.中胚层的形成5.神经轴胚的形成 6.器官的形成。 24.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主要以蔗糖的形式。 25.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活性部位的催化残基为赖氨酸和组氨酸。 26. 氨基酸脱羧酶只对L-氨基酸起作用;脱羧酶中只有组氨酸脱羧酶不需要辅酶。 27. 谷氨酰胺是氨的主要运输形式。 28. DNA的体外酶促合成必须加入少量的DNA。 29. 大肠杆菌和其他细菌的DNA连接酶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作为能量来源。 30. 动物细胞和噬菌体的连接酶以ATP作为能量来源; 能够提供能量的核苷酸类分子有ATP,GTP,UTP,CTP。 31. 遗传密码的基本特性:密码的基本单位;密码的简并性;密码的变偶性;密码的通用性和变异性;密码的放错系统。 32. 细胞溶胶的NADH不能跨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进行再氧化。 33. 糖原的降解主要由糖原磷酸化酶和糖原脱支酶联合作用。 34. 吸收光能的色素分为主要色素和辅助色素。 35. 真核细胞对蛋白质的降解有两体系:溶酶体系;以细胞溶胶为基础,依赖ATP的机制。 36. 植物的六大器官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我们经常吃的桔子在结构上属于内果皮——准确点说是内果皮上的表皮毛 。 37. 海带进行孢子生殖 —— 先在叶上长出很多像口袋一样的孢子囊。囊里有许多孢子,等孢子囊一破裂,那些孢子就四处游散。孢子用前后两端的鞭毛,在海里到外游荡,一旦落在海底的岩石上,就慢慢的生长起来。 38.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通过脱水合成而形成的。重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类固醇,蜡。 39. 蛋白质分类:结构蛋白,收缩蛋白,贮藏蛋白,防御蛋白,转运蛋白,信号蛋白,酶。 40. 溶菌酶可杀菌因为它能溶解某些细菌的细胞壁。 41. 核酸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42. 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43.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保护,同时还能防止细胞吸水而破裂,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44. 细胞质内有一系列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形成一个隔离于细胞溶质的膜系统即是内质网。 45. 高尔基体是意大利人高尔基于1898年在神经细胞中首先观察到的细胞器。 46. 质体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器,分白色体和有色体。 47. 线粒体是内外两层膜包被的囊状细胞器,囊内充有液态的基质。 48. 细胞中还有一种类似溶酶体的小体,单层膜包被,叫微体。一种是过氧化物酶体,另一种是乙醛酸循环体。 49. 细胞骨架是一个由3类蛋白质纤维,微管、肌动蛋白丝、中间丝,构成的支架。 50. 主动运输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需要载体,二是需要能量。 51. 光合作用利用的原料是空气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水,能源是太阳光。 52. 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53. 细胞生命活动是一切动植物生殖、发育、衰老、死亡的基础。 54. 细胞凋亡是指由细胞自身基因编程的一种主动的死亡过程。 55.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56. 人类有11个功能系统: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和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57. 20世纪40年代,罗斯发现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苏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半必需氨基酸:Arg,His。 58. 1982年4月,澳大利亚医生马歇尔和病理学家瓦伦在胃炎患者胃窦粘膜切片中发现一种螺旋形细菌新种,现在称之为幽门螺旋杆菌。 59. 无颗粒细胞可分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60. 一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61. 1901年兰德施泰纳发现人类血液中存在着不同血型。 62. 硅肺是指因长期吸入二氧化硅的微粒而造成的肺部慢性疾病。 63. 动物调节体温的能力:变温动物、异温动物、恒温动物。 64. 1857年贝尔纳首先指出,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 65. 人体最重要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66. 人体通过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 67. 人体参与排泄的器官有: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肾。肾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68.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有重要的功能。是人体贮存糖类的主要器官,是体内解毒的主要器官。 69. 干扰素是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所产生的能抵抗病毒感染的一组蛋白质。 70. 18世纪詹那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19世纪巴斯德发明了灭活和减毒的疫苗。 71. 1975年,研制成功的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免疫技术发展中的里程碑。 72. 激素的作用:维持稳态、促进生长和发育、促进生殖活动、调节能量转换、调节行为。 73. 胰岛中α-细胞约占15%~25%,分泌胰高血糖素,β-细胞约占70%~80%,分泌胰岛素。 74. 延脑、脑桥、中脑、与间脑几部分合称为脑干。 75. 人的脑细胞有12对,分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混合神经。 76. 人的感光细胞可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77. 动物受精卵发育阶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中胚层。 78. 首先研究植物向光性的是达尔文父子。 79. 孟德尔是遗传学的伟大创始人。 80.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在1962年与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1. 生物工程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 82.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83. 1972年,P.Berg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DNA的体外重组。 84. 目前鉴定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I、II、III。基因工程中,利用的是限制性内切酶II。限制性内切酶II的识别切割序列呈典型的回文结构。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叫做H i n dII,它最初发现于嗜血流感杆菌,其中H代表的是此菌的属名。 85. 限制性内切酶EcoRI的识别序列是:(红字)5‘ … G-C-T-G-A-A-T-T-C-G-A-G … 3’ 3‘ … C-G-A-C-T-T-A-A-G-C-T-C … 5’ 86. 1978年,Chilton等首次应用分子杂交方法证明,在植物肿瘤细胞中存在农杆菌Ti质粒的一个片断,并称之为转移DNA。 87. 在基因工程操作中,把能携带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的DNA分子叫载体。基因工程中载体必须具备,在宿主细胞内能独立复制。有选择性标记。有一段多克隆位点。分子量小,拷贝数多的特性。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有:质粒载体、 噬菌体载体、柯斯质粒及人工染色体。 88. 质粒可分为结合型和非结合型,结合型质粒能够自我转移。基因工程中用的是非结合型质粒。质粒的复制类型分为严紧型质粒和松弛型质粒,基因工程中用的是松弛型质粒。 89. 不带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受体菌不能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中生长。 90. 一个质粒携带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利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内部的EcoRI酶切位点进行人类生长激素基因的克隆。二者连接后转化对两种抗生素都敏感的大肠杆菌菌株。放入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若能存活,证明细菌获得了质粒。放入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若能存活,证明细菌获得了不含目的基因的质粒。 91. 抗虫棉中的抗性基因是Bt基因。 92. 转基因动物主要用的方法有反转录病毒法、DNA微注射法、胚胎干细胞法。 93. PCR的退火温度主要取决于引物。 94. 退火温度每个循环依次降低的一种PCR,称为降落PCR。nested PCR,即巢式PCR,是指利用两套PCR引物进行两轮PCR扩增反应,增加了检测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95. SDS-PAGE中SDS的作用是屏蔽掉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所带电荷的影响,使蛋白质在跑电泳时只与其蛋白质分子大小有关。 96. 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或抗原)作为分子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的技术称为免疫荧光技术。荧光技术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团(GFP、RFP等)进行标记。 97. 活体体内光学成像主要采用生物发光与荧光两种技术。生物发光是用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细胞或DNA。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RET)可用于测定原子间及分子间的距离。 98. 膜分离技术采用半透膜作为选择障碍层。膜分离技术中,微滤、超滤、反渗透,孔径由大到小。 99. 在纯净水与矿泉水的生产工艺中,最大的一点区别是,纯净水需要反渗透过滤,矿泉水超滤。 100. 离子交换法中,若选择阳离子交换树脂,则带正电荷的物质与氢离子交换而结合在树脂上。 101. 凝胶过滤中,大分子物质先排出。 102. 清洁生产不是单纯的末端处理,而强调生产、消费的全过程统筹。 103. 生物工程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 104. 外植体是指植物组织培养中用来进行离体无菌培养的离体材料,可以是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等。 105. 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对于营养更加苛刻,除氨基酸、维生素、盐类、葡萄糖或半乳糖外,还需要血清。 106. 动物细胞的培养基一般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 107. 动物细胞培养常用的消化液为胰蛋白酶溶液和EDTA。 108. 动物细胞的融合常用方法为仙台病毒、PEG、电融合。植物细胞的融合常用方法为PEG、电融合。 109. 利用每一亲本贡献一个功能正常等位基因,纠正另外一亲本的缺陷,从而令杂种细胞表现正常功能的原理筛选杂种细胞的方法称为遗传互补筛选法。 110. 利用亲本原生质体对抗生素及其他毒性物质抗性差异来选择杂种细胞的方式称为抗性互补筛选法。 111. 比较常用的杂种细胞筛选方法包括:遗传互补筛选法、抗性互补筛选法、生长特性筛选法、物理特性筛选法。 112. 动物细胞融合最有价值的成就是利用杂交瘤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 113. 至今发现的最有效、使用最为广泛的染色体加倍诱导剂是秋水仙素。 114. 利用温度休克法、水静压法或细胞松弛素B可使染色体加倍。 115. 无籽西瓜是三倍体西瓜。 116. 花药培养是人工诱导单倍体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117. 胚胎工程的核心技术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118. 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结合胚胎移植技术,将卵子精子取出后体外受精,发育成胚胎后再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出生获得婴儿的一种技术。 119. 细胞重组是指将不同来源的细胞器及其组分进行重组,使其装配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或细胞器的一种实验技术。 120. 克隆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关键技术是细胞核移植技术。 121. 美国华人科学家安东尼.钱于2000年左右成功利用胚胎分裂法克隆的与人最为类似的灵长类生物――恒河猴。 122. 1997年,体细胞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是克隆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123. 将生物信息分子(如寡核苷酸、基因片段、cDNA片段或多肽、蛋白质)高密度固定在固相支持介质上,形成预先设定好的序列点阵的技术称为生物芯片技术。 124. iPS指的是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是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多功能干细胞。 125. RNA干扰技术(RNAi)指的是导入双链RNA到细胞中,诱导与其互补的mRNA降解,由此抑制基因的表达。是破译从线虫到植物到果蝇等各种生物中的基因功能的强大工具。 126.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广泛用于研究在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技术。 127.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院的医生利用基因诊断和胚胎筛选技术,使得一对拥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英国夫妇顺利孕育一名排除乳腺癌隐患的“设计婴儿”。 128. 美科学家已经通过基因改造方法设计并造出一种独特的大肠杆菌,能够将蔗糖转化为石油燃料。 129. 获得2007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基因敲除法”,是基于基因的“同源重组”现象。 130.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蓝玫瑰通常依靠杂交抑制红色色素,实际上不含蓝色色素。日本三得利公司在08年2月1日宣布,该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含蓝色色素的蓝玫瑰,计划于2009年上市销售。  131. 分子设计是国内外农业育种家们结合生物科学技术提出的一种最新的育种技术方法,和传统的育种技术相比,分子设计育种更为精确、更加高效率。    132.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依靠细菌、真菌甚至高等植物以及细胞游离酶的自然代谢过程,降解并且去除环境污染物,它具有低耗、高效和不危害环境的特点。 133. 生物炼油化工是以可再生农林生物质资源为原料。 134. 0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现。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物不需加任何底物,监测方便。 135. 当前治疗癌症的化疗药物往往会没头没脑的攻击所有细胞,健康细胞也不能幸免,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运用纳米技术,能够帮助药物精确打击癌细胞。 微生物农药是指非化学合成,具有杀虫防病作用的微生物制剂,如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等。这类微生物包括杀虫防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 136. 呼吸肌肉的机能活动是呼吸的基础。呼吸肌肉分为“吸气肌”和“呼气肌”,前者包括:肋间外肌、提肋肌、横膈膜。这些肌肉可以保证一般形式的呼吸。 137. 呼吸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胸式呼吸方法,这种呼吸形式的特点是胸廓的呼吸运动主要在胸廓中部进行,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横膈膜保持不动甚至向上运动,在外面看来就是腹壁呈内缩的样子,这样一来横膈膜不仅不能帮助呼吸动作,甚至还阻碍了胸腔容积在垂直方面的扩大。另一种是腹式呼吸法,也叫横膈膜式呼吸法,顾名思义是要横膈膜正确地积极地参与运动——吸气时横膈膜放下、呼气时抬起。因此,胸廓下部能积极扩张,也正因为这个部分是最灵活和最富有弹性的部分,所以他的运动就不费力,也不紧张。这种呼吸方法吸气比较轻松迅速,主要是因为横膈膜的积极运动造成的,但胸廓上部及中部在呼吸时的消极性是此种方法的一大缺点,由此造成了呼吸容量不大的问题。正确的呼吸方法只要能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就可以,一是怎样能使气息悠长,二是怎样能使悠长的气息得到控制。能够合理的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呼吸方法我们称之为“胸腹式呼吸法”。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可以使呼吸肌肉组织协调工作,这种协调体现在横膈膜和胸廓肌肉的同时机能动作上。 138. 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多花雄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广义的自花传粉也指同株异花间的传粉,即花粉传到同一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在农业和园艺上,还把同一品种不同植株间的相互传粉(例如两株国光苹果间的相互传粉)也称作自花传粉。 139. 微生物学的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生理学阶段。法国科学家L.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140. 俄国出生的法国微生物学家C.H.维诺格拉茨基于1887年发现硫磺细菌,1890年发现硝化细菌,硝化作用两阶段:氨氧化为亚硝酸,亚硝酸氧化为硝酸。 141. 2000年6月,我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成年山羊体细胞克隆出两只“克隆羊”,这表明我国科学家也掌握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尖端技术。 142.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有许多种细胞融合成功,有植物间、动物间、动植物间甚至人体细胞与动植物间的成功融合的新的杂交植物,如 “西红柿马铃薯”、“拟南芥油菜”和“蘑菇白菜”等。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人们还不能把许多远缘的细胞融合后培养成杂种个体,尤其是动物细胞难度更大。 143.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正式启动,2003年4月14号,中美英日法德六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有助于人类认识许多遗传疾病以及癌症的致病机理,将为基因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44. 原核生物(prokaryote)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原核生物缺乏由膜包被的核,以二等分裂(binary fission)来繁殖。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单个环状的DNA分子,DNA上结合有少量的蛋白质。 145. 乳糖操纵元模型:1961年由莫诺(Monod,J.法)和雅各布(Jacob,F.法)提出,用来阐述大肠杆菌乳糖代谢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获1965年诺贝尔奖。 146. 完全连锁:连锁基因之间不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只形成两种亲型配子,没有重组型配子产生。 147. 不完全连锁:连锁基因之间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不仅形成两种亲型配子,同时形成两种重组型配子。 148.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包括基因间的距离(交换值)和顺序。 149. 可降解塑料一般分为四大类,其研究与开发的主要趋势是生物降解塑料和化学合成及共混塑料。 150. 降解塑料按引起降解的环境条件可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与组合降解塑料等类型。 151.  光降解塑料指靠吸收太阳光,引起光化学反应而分解的塑料。光降解塑料是指一类在日光照射或暴露于其它强光源下时,发生劣化分裂反应,从而失去机械强度并进而分解的塑料材料。只要在高分子材料中加入可促进光降解的结构或基团就可成为光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制备方法有两种:共聚法和添加剂法。 152. 共聚法是将适当的光敏感基团如羰基、双链等引入高分子结构的共聚单体中制成的塑料中,如Dupont公司Brubaker等研制的乙烯一氧化碳共聚物,加拿大Gullet研制的乙烯基酮基-乙烯聚合物,通过调节一氧化碳和碳基浓度来控制聚合物的光解速度,实质上这是乙烯共聚改性,需要复杂的设备和较苛刻的技术条件,国内短期实现这种工艺较为困难。 153. 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指在土壤中能被微生物分解的塑料,借助于细菌或其水解酵素能将材料分解为二氧化碳、水、蜂巢状多孔材质和盐类,它们进一步经微生物作用后可彻底分解,重新进入生物圈,是当前各国研究与开发的热点。 154. 天然高分子型降解材料包括天然高聚物与天然高聚物的衍生物两大类。 155. 化学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是指通过空气中的氧气或者土壤中水分的作用而分解的塑料,包括氧化降解塑料和水解降解塑料。 156. 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应用在农业、食品包装、降解发泡网和一次性快餐盒等方面。 157. 钱永健的主要贡献在于让人们理解了GFP发出荧光的机制。同时,他拓展出绿色之外的可用于标记的其他颜色,从而使科学家能够对各种蛋白和细胞施以不同的色彩。这一切,令在同一时间跟踪多个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成为现实。 158. pH对酶作用的影响机制:1.环境过酸、过碱使酶变性失活;2.影响酶活性基团的解离;3.影响底物的解离。 159. 新陈代谢的功能:获得营养;转变为元件;组成大分子;形成或分解生物分子;提供所需能量。 160. 光能(太阳能):植物和某些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生物能。 161. 化学能:动物和大多数的微生物,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有机物质(主要是各种光合作用产物)存储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并转变成生物能。 162. ATP在传递能量方面起着转运站的作用。成人一日内需消耗40千克的ATP,在激烈运动时,ATP的利用率每分钟可达到0.5千克。 163. 磷酸精氨酸是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贮能物质。 164. 磷酸肌酸和磷酸精氨酸通过磷酸基团的转移作为贮能物质统称为磷酸原。 165. 甘油醇磷脂包括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缩醛磷脂和心磷脂。 166. 甲状腺素的主要功用是增加代谢率,可能由于促进组织中细胞色素的水平所致。 167. 甲状腺素的生理功能显然与其分子中的二苯醚基团有关,因为碘化酪氨酸并无生理活性。碘的位置亦属重要,第5位上的碘与活性有关,L-型也是甲状腺素活性所必需的。 168. 腺垂体激素 已经肯定的腺垂体激素有下列7种: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催乳素、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促黑激素和内啡肽。 169. 促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素本身是糖蛋白,能直接刺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间接影响机体的整个代谢。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受制于下丘脑所分泌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170.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其分泌受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简称CRF)控制,牛ACTH的本质为39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00。 171. 催乳素(PRL) 催乳素为单肽链蛋白质,是垂体激素中最先被制成晶体的。牛、羊催乳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6000,等电点为pH 5.73,其主要功用为促乳腺分泌奶汁和维持黄体(卵巢内产生的一种细胞)的活性状态。 172.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主要为:①促糖原的生物合成及葡萄糖的利用,②促蛋白质及脂质的合成代谢,其机制主要是促进有关酶的活力(如己糖激酶、糖原合成酶)和生物合成(如丙酮酸激酶)。具体作用将在有关代谢各章中分别择要介绍。 173. 缩胆羹素-促胰酶素(cholecystokinin-pancreozymin,代号CCK-PZ) 为含33个氨基酸的多肽,亦是由空肠及十二指肠下端细胞所分泌。 174. 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procaryotic cell)和真核细胞(eucaryotic cell)两类。属于典型原核细胞的生物只有细菌和蓝藻(cyanophyceae),其他动植物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这两类细胞在结构上有其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有细胞质(cytoplasm)和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原核细胞和植物真核细胞的质膜外都有一层厚而硬的细胞壁(cell wall)。动物真核细胞的质膜外无细胞壁,但有一层套膜(cell coating)。细菌原核细胞的细胞外有荚膜(capsule)。在蓝藻细胞壁外的膜称鞘(sheath)。 175. 膜的结合蛋白质中以糖蛋白为主,脂蛋白次之。 176. 细胞膜是多功能的结构,是生活细胞不可缺少的复合体。它有保护细胞、交换物质、传递信息、转换能量、运动和免疫等生理功用。 177. 糖类、脂类和由氨基酸脱氨后产生的酮酸最后都经三羧酸循环氧化成CO2及水。 178. 二糖酶中最重要的为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它们都属于糖苷酶类。 179. 代谢的调节机构甚多,可概括为下列4项:1.酶的调节;2.激素的调节;3.反义核酸的调节;4.神经的调节。通过这4种调节机构的协作、机体的代谢才可能正常运行。 180. 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而核苷酸又是由碱基、戊糖和磷酸组成的。碱基、戊糖和磷酸决定了核苷酸的种类,也影响着核苷酸的性质。 181. 核苷酸因碱基含有共轭双键而具有紫外吸收性质;核苷酸的解离性质主要是由碱基和磷酸基的解离性质决定的。 182. DNA是由两条极性相反的、能形成互补碱基对(base pair,bp)的多聚核苷酸链组成的双螺旋分子。在DNA分子中,两条链间的腺嘌呤与胸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互补配对。 183. DNA和RNA都是由核苷酸经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大分子。核苷酸之间的这种连接方式可通过电位滴定和专一性的核酸酶来确定。 184. 1865年 瑞士科学家米歇尔发现核酸。 1879年 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1915年 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1924年 德国细胞学家福尔根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1929年 俄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列文发现核酸碱基的主要成份是腺膘呤、鸟膘呤、胸腺嘧啶、胞嘧啶。 1943年 德裔美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意大利裔美国生物学家卢里亚,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合作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1952年,他们又分别发现在上述复制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遗传物质是DNA。 1944年 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46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与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合作发现了两种细菌混合培养时发生了“杂交”现象,实现了基因重组。 1948年 挪威科学家弗伯格提出了DNA螺旋结构的结论。 1953年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在英国女生物学家富兰克林和英国生物学家威尔金斯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 1954年 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由3个碱基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假说。 1955年 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瑞典生物学家莱温确认人体的46条染色体。 1956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恩伯格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了DNA和RNA。 1957年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 1958年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开始已用化学的方法合成64种可能的遗传密码,并测试它们的活性。 法国医学家勒热内发现先天愚型痴呆症的病因是第21号染色体畸型,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 1967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霍利确定了丙氨酰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76个核苷酸的顺序及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3年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等人测出了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   1970年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史密斯分离出了II型限制性内切酶。1971年,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内森斯使用II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对基因的切割。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美国病毒学家巴尔的摩发现了“逆转录酶”,揭示了生物遗传中存在着由RNA形成DNA的过程,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1972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伯格首次将剪切后的不同DNA分子连接组成新的DNA分子,首创基因重组技术。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合成了含有77个核苷酸的DNA长链, 1976年 又合成了第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因--共有206个核苷酸的DNA长链。 1975年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发明了确定RNA和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技术。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吉尔伯特发明了DNA碱基的快速分析方法。   1981年 美国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首次检测出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人。   1977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利用DNA重组技术产生出人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1978年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出胰岛素。   1978年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和美国化学家切赫分别发现了RNA具有酶的生物催化功能。 1980年 瑞士和美国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使细菌生产出干扰素。   1981年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王德宝等人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   1983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发明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1985年 意大利裔美国病毒学家杜尔贝科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 1986年 第一只胚胎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在英国诞生。 1990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6年 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多莉”在英国诞生。 1999年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 2000年 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成功绘制出人类基因组草图。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2001年 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3年 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多莉”死亡。 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完成人类基因序列图。 185. 现代生物技术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20世纪末,随着计算生物学、化学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兴起,发展了系统生物学的生物技术 - 即系统生物技术(systems biotechnology),包括生物信息技术、纳米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技术等。 186.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有时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187. 2002年11月22号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以色列科学家宣布研制出一种由dna分子和酶分子构成的微型“生物计算机”,一万亿个这样的计算机仅一滴水那样大,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次,准确率为99.8%。 188. 2001年5月,FDA批准诺华公司开发的Gleevec上市,这是一种治疗慢性白血病的良药。这是依据癌细胞活动机理而设计开发的第一种抗癌新药。传统抗癌药在治疗过程中,同时会影响到正常细胞,对病人产生很大的副作用,而Gleevec仅杀灭基因变异的癌细胞。最新研究表明,Gleevec对血液癌症和肿瘤都有效,它可能成为一种广谱的抗癌新药。 189. 治疗癌症的另外一类生物技术药是单克隆抗体。这类抗体的目标是与癌细胞有关一些特定分子。自1980年以来,单克隆抗体魔术般的效果引起众多医药公司的关注。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单克隆抗体作为抗癌新药初步得以实现。目前,很多药厂正在开发单克隆抗体,其应用从抗癌扩展到其它疾病治疗方面,到2000年,FDA批准了9个单克隆抗体,另外60多个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190. 美国的St. Louis是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地区。该地区被认为是生物产业带,著名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即在该地区。 191. 细胞培养技术是细胞工程的基础技术。所谓细胞培养,就是将生物有机体的某一部分组织取出一小块,进行培养,使之生长、分裂的技术。细胞培养又叫组织培养。 192. 体外细胞培养中,供给离开整体的动植物细胞所需营养的是培养基,培养基中除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外,一般还含有刺激细胞生长和发育的一些微量物质。培养基一般有固态和液态两种,它必须经灭菌处理后才可使用。此外,温度、光照、振荡频率等也都是影响培养的重要条件。 193. 2010年2月,印度中止了世界第一批转基因茄子的推广,认为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才能在全国种植,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 194. 粗糙链孢菌的特点:(1)子囊孢子是单倍体,表型直接反映基因型。(2)一次只分析一个减数分裂产物。(3)体积小,易繁殖,易于培养。 195. 世界上的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采用脂肪族聚酯或脂肪族聚酯混合淀粉制造的,脂肪族聚酯主要包括以石油为原料合成的聚己(PCL)、聚丁烯(PBS)及共聚体,还有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聚乳酸、由微生物生产的聚羟基酪酸(PHB)等。生物降解塑料被分解后,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196. 科学家们破译了生命遗传密码,并在1966年编制了一本地球生物通用的遗传密码"辞典"。 197. 1970年,科拉纳等科学家完成了对酵母丙氨酸转移RNA的基因的人工全合成。 198. 1973年,以美国科学家科恩为首的研究小组,应用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斯坦福大学用大肠杆菌进行了现代生物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技术――基因工程的第一个成功的实验。他们在试管中将大肠杆菌里的两种不同质粒(抗四环素和抗链霉素)重组到一起,然后将此质粒引进到大肠杆菌中去,结果发现它在那里复制并表现出双亲质粒的遗传信息。 199. 基因工程的突出特点:(1)能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在传统遗传育种的概念中,亲缘关系远一点的物种,要想杂交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动物与植物之间、细菌与动物之间、细菌与植物之间的杂交了。但基因工程技术却可越过交配屏障,使这一切有了实现的可能。(2)可以根据人们的意愿、目的,定向地改造生物遗传特性,甚至创造出地球上还不存在的新的生命物种。同时,这种技术对人类自身的进化过程也可能产生影响。(3)由于这种技术是直接在遗传物质核酸上动手术,因而创造新的生物类型的速度可以大大加快。 200. 植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研究植物遗传规律、探索植物生长发育机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遗传性状、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种质的学科。 201. 中国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 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刻有“酒”字。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533~544)中,列有谷物制曲、酿酒、制酱、造醋和腌菜等方法。 202. 公元1世纪的《氾胜之书》就提出要以熟粪肥田以及瓜与小豆间作的制度。 203. 在10世纪的《医宗金鉴》中,就有关于种痘方法的记载。 204. 1796年,英国人E.琴纳发明了牛痘苗,为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05. 1892年,俄国植物生理学家Д.И.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是比细菌还小的、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光学显微镜不能窥测的生物,称为过滤性病毒。1915~1917年,F.W.特沃特和F.H.de埃雷尔观察细菌菌落上出现噬菌斑以及培养液中的溶菌现象,发现了细菌病毒——噬菌体。 206. H.富兰克尔-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试验,证明核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