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
学
步
骤
及
教
学
内
容
复数基础知识
一、复数的基本概念
(1)形如a + bi的数叫做复数(其中);复数的单位为i,它的平方等于-1,即.其中a叫做复数的实部,b叫做虚部
实数:当b = 0时复数a + bi为实数
虚数:当时的复数a + bi为虚数;
纯虚数:当a = 0且时的复数a + bi为纯虚数
(2)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3)共轭复数:的共轭记作;
(4)复平面: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复平面;,对应点坐标为
(5)复数的模:对于复数,把叫做复数z的模;
二、复数的基本运算
设,
(1) 加法:;
(2) 减法:;
(3) 乘法: 特别。
(4)幂运算:
三、复数的化简
(是均不为0的实数);的化简就是通过分母实数化的方法将分母化为实数:
对于,当时z为实数;当z为纯虚数是z可设为进一步建立方程求解
复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记住
例1:已知,求
(1) 当为何值时z为实数
(2) 当为何值时z为纯虚数
(3) 当为何值时z为虚数
(4) 当满足什么条件时z对应的点在复平面内的第二象限。
例2:已知;,求当为何值时
例3:已知,求,;
变式:1是虚数单位,等于 ( )
A.i B.-i C.1 D.-1
变式2:已知是虚数单位, ( )
A B C D.
变式3:已知是虚数单位,复数= ( )
ABCD
变式4:已知i是虚数单位,复数( )
(A)1+i (B)5+5i (C)-5-5i (D)-1-i
变式5:已知是虚数单位,则 ( )
(A) (B)1 (C) (D)
变式6:已知=2+i,则复数z=()
(A)-1+3i (B)1-3i (C)3+i (D)3-i
变式7:i是虚数单位,若,则乘积的值是
(A)-15 (B)-3 (C)3 (D)15
真题实战:
1.(2005)若,其中a、b∈R,i是虚数单位,则=( )
A.0 B.2 C. D.5
2.(2005)已知向量则x= .
3.(2007)若复数(1+bi)(2+i)是纯虚数(i是虚数单位,b是实数),则b=
A.-2 B. C. D.2
4.(2008)已知,复数(是虚数单位),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5.(2009)下列n的取值中,使=1(i是虚数单位)的是
A. n=2 B. n=3 C. n=4 D. n=5
6.(2011)设复数z满足iz=1,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
A.-i B.i C.-1 D.1
7.(2012)设i为虚数单位,则复数=( )
A.3 B.1 C.-5 D.-6
8.(2013)若,,则复数的模是
A.2 B.3 C.4 D.5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基础知识点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二、 、为点的极径、极角,有序数对就叫做的极坐标。
三、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
(1)圆的参数方程为 (为参数);
(2)椭圆的参数方程为 (为参数);
(3)双曲线的参数方程 (为参数);
(4)抛物线参数方程 为参数);
(6)过定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参数);
四、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若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则直线的斜率为( )
A. B.
C. D.
2.下列在曲线上的点是( )
A. B. C. D.
3.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为( )
A. B. C. D.
4.化极坐标方程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
A. B. C. D.
5.点的直角坐标是,则点的极坐标为( )
A. B. C. D.
6.极坐标方程表示的曲线为( )
A.一条射线和一个圆 B.两条直线 C.一条直线和一个圆 D.一个圆
二、填空题
1.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为______________。
2.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线过定点_____________。
4.点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5.直线上与点的距离等于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
真题演练
1.(2007)(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在极坐标系中,直线l的方程为ρsinθ=3,则点(2,π/6)到直线l的距离为 .
2.(2008)(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已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分别为,,则曲线与交点的极坐标为 .
3.(2009)(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若直线(t为参数)与直线垂直,则常数= .
4.(2010)(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在极坐标系(ρ,)()中,曲线与的交点的极坐标为 . w_w*w.k_s
5.(2011)(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已知两曲线参数方程分别为(0<)和(t),它们的交点坐标为
_5 u.c*o*m
6.(201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和C2的参数方程分别为和,则曲线C1与C2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
7.(2013)(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已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轴的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曲线的参数方程为 .
几何证明选讲
知识点总结
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推理1: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推理2: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与底边平行的直线平分另一腰。平分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二、平分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三、相似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外接圆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四、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两直角边分别是它们在斜边上射影与斜边的比例中项。
五、圆周角定理:圆上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六、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七、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定理1: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定理2: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角的对角。
八、圆内接四边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互补,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推论:如果四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角的对角,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九、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十、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割线定理:从园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例题讲解:
1. 如图,AB的延长线上任取一点C,过C作圆的切线CD,切点为D,的平分线交AD于E,则__________
(第1题图) (第2题图)
2. 如图,是的直径,是上一点,为的中点,的弦与的延长线相交于,若则__________
3. 如图,是的切线, 为切点,为割线,,则__________
(第3题图)
4. 如图,是的高,是外接圆的直径,圆半径为5,,则__________
真题实战
1.(2007)(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4所示,圆O的直径AB=6,C为圆周上一点,BC=3过C作圆的切线l,过A作l的垂线AD,垂足为D, 则∠DAC=
2.(2008)(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已知是圆的切线,切点为,.是圆的直径,与圆交于点,,则圆的半径
3.(2009)(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3,点A、B、C是圆O上的点,且AB=4,,则圆O的面积等于 .
4.(2010)(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DC∥AB,CB⊥AB,AB=AD=a,CD=,点E,F分别为线段AB,AD的中点,则EF= .
5.(2011)(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4,在梯形ABCD中,AB∥CD,AB=4,CD=2.E,F分别为AD,BC上点,且EF=3,EF∥AB,则梯形ABFE与梯形EFCD的面积比为7:5
A -4-3i B -4+3i C 4+3i D 4-3i
6.(2012)(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3所示,直线PB与圆O想切于点B,D是弦AC上的点,∠PBA=∠DBA,若AD=m,AC=n,则AB=_________。
7.(2013)(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3,在矩形ABCD中,,
,,垂足为,则 .
线性规划问题
一、已知线性约束条件,探求线性目标关系最值问题
例1、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 。
二、已知线性约束条件,探求非线性目标关系最值问题
例2、已知则的最小值是 .
三、设计线性规划,探求平面区域的面积问题
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是()
(A) (B)4 (C) (D)2
四、研究线性规划中的整点最优解问题
例4、某公司招收男职员x名,女职员y名,x和y须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是
(A)80 (B) 85 (C) 90 (D)95
真题实战:
1.(2008)若变量满足则的最大值是 .
2.(2012)已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 x +y≤1,则z =x +2y的最小值为( )
x–y≤1
x +1≥0
3.(2013)已知变量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是
作业
布置
家长
意见
家长签名:
2013 年_月 _日 (第_ 次)
审阅人:
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