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议论文写作技巧入门》: 第七章 论据
第一节 论据的定义及类型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成语等等。
【规范的五种论据模板类型】
1、叙述式论据模板
莉兹自立自强,她走进了哈佛大学。莉兹是一个美国的“80后”女孩,由于家庭的变故,从小她就只能四处流浪。但是莉兹并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坚强的面对生活的挫折。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高中学业,并且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创造了一个人生奇迹。如今,莉兹正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她的自传《破晓》受到读者热烈追捧,这本被称为“对生存的惊险记载”的传记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由她的经历改编而成的电影《从无家可归到哈佛》也受到全世界影迷的喜爱。莉兹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面对艰难与困境的时候,仍然保持一颗执着,坚强和不断进取之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仍然依靠自己的努力,将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
2、抒情式论据模板:
如是你是一位科学家,你可以像于敏那样,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一次是国家科技奖颁奖,其余,哪怕是是战争时期的离乱中,也要寻觅一张的书桌利就锋锷,一经受命于国家,便寝不安席,效当年吴钩吴钩淬火。于敏就是感动中国的科学范儿。
3、排比式论据模板:
遭遇挫折时,我们不要轻易说“不”。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人生的黄金时代——21岁的时候,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双腿瘫痪了,从此他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人生。双腿瘫痪,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该是多么多么沉重的打击啊!瘫痪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史铁生坐着轮椅,痛苦地徘徊在地坛公园里,有时真想以死来了却此生。是他的母亲,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女性,给了他深沉的爱和生存下去的勇气,让他没有轻易说出那个“不”字——不活了,而是选择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毅然拿起笔来,去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生,去刻画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给迷茫的人以启示,给痛苦的人以鼓舞,给空虚的人以充实。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像史铁生这样的人是很多的。西汉的司马迁,在遭遇宫刑以后,他没有轻易说“不”——我不想活了,而是忍受这奇耻大辱,继续他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清代的曹雪芹,在家道中落以后,过着三餐都吃不饱的日子,这时他没有轻易说“不”——我过不下去了,而是刻苦地写作,用了十年的时间,写出了《红楼梦》,成为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假如他们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候,都轻易地说“不”,选择“不再活下去”,那么后人还能知道司马迁、曹雪芹、史铁生这些光辉的名字吗?世人还能享受那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吗?中国的文学史还能像今天这样熠熠生辉吗?
4、反面论据模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择手段的敛财都会付出代价。王某是一位临时工,工资不高,生活拮据,总想发点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发财的门路了,就是偷电线卖钱。但是偷电线具有危险性,没有电学知识,随时会被电打死。所以他拿出仅有的积蓄买来电学书,在家恶补电学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掌握了偷电线的技术,接着就是疯狂地偷电线,结果是被抓,判刑三年。王某爱钱是没错的,错就错在他的钱来路是错误的,如果刻苦学习技术去做电工,那么他一定是个优秀的电工。
5、道理论据模板
菲比利说过:“做好眼前该做的事情,生命才有意义。”不要只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平凡的人,也许没有所谓的精英们的闪耀的光芒,但是正因为成千上万人的坚守方能成就中国的大国脊梁,正是因为有他们地服务社会,我们才可以更幸福地享受每一天的生活。因此,那些敬业与乐业的平凡人,才更具有时代风采。有一句话说的好:“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
第二节 论据的写法指导
“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至关重要的。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不重视段落的训练,这是不少学生写不好文章的重要原因。”
议论文例证段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怎样把分散的材料写成规范的论据?
【欣赏例文,总结方法】
【例1】
(1) 勤能补拙。(2)古代有个名叫陈正之的读书人,(3)他的天资并不聪明,(4)读书每次只能背诵50个字,然而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5)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成了一个博学之士。(6)这说明,即使是天资不聪明的人,只要有勤奋的精神,也是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化拙为灵的。
【例2】
(1)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2)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3)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4)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创建了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5)引领世界电脑行业的发展,并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6)盖茨正是因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才成就如此辉煌的人生。
【概括方法】
表述观点:①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叙述事例:②—(5)句,引述事例。
议论分析:(6)句是结论,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
(2)到(5)句,引述事例的要求包括:
(2)句点出身份 (3)句写出背景 (4)句所做的事情
(5)句结果,影响,成果。
【小结】
1.表述观点: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
2.叙述事例:引述事例一般要几句话,内容要围绕分论点,交代人物情况、行动和行动的结果。
3.议论分析:分析事例要与观点结合起来,常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
掌握了方法,不管多长的材料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所要的信息,写成规范的事例论据。
第三节 实战演练写论据
【材料1】
10岁参加高考,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3岁,通过硕士研究生复试,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今年,他16岁,再续神奇,顺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就是来自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的张炀。
张炀的博士生导师周梦表示,最重要的是给他一颗平常心,不要让他再以为自己是天才少年。所以对他的要求会和其他博士生一样,需要参加的讨论班、读的书、写的论文都需要完成,“他的学习能力特别强,这一点是他的优势,有希望能尽快进入学科的前沿。”“我过去比较浮躁, 现在懂得了坚持。”
记者:你在各个求学阶段都跳级了,为什么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没有跳级?
张炀:一来学校不允许跳,二来确实自己水平也没达到。在硕士阶段真正体验了要做正式发表论文的经历,太辛苦了,花了我很长时间才完成。
记者:你在硕士阶段的成绩怎么样?
张炀:前三个学期还有课程考试,我的成绩几乎属于垫底。后来到了做论文的阶段,我才慢慢赶上去,博士生考试成绩也不错。
记者:为什么考试成绩几乎垫底?是说你的研究水平高于你的应试水平吗?
张炀:不是,我就是以考试起家的,所以我当然是擅长考试,研究是后面磨练学习的。主要是我那时候考上研究生就放纵自己,平时不好好学习,到了临考前一星期才看书,觉得考试能过得去就可以了。记者:你在三年前的时候说,不知道什么叫挫折,你现在知道了吗?张炀:知道了。做论文太辛苦了,有的时候为了一个问题、一个小的步骤需要好几天的苦心煎熬。同时做论文也改变了我的看法,磨练了我的心性,过去比较浮躁,现在懂得了坚持。记者:博士毕业以后准备干什么?对自己有职业规划吗?张炀:毕业就去博士后流动站嘛。我以后一定是以教学和研究为主。记者:你觉得你还需要被学校特殊化照顾吗? 张炀:目前不需要。
张炀,1995年7月8日出生,从小学到高中他是一个与其他孩童无异的孩子,学习中,他却显现出超人的记忆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被誉为“天才神童”的张炀这一路走来,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家乡媒体新闻人物,本报更是对炀的成长经历做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两年读完小学 两年读完初中。2000年秋入读小学一年级,两个月后直升三年级,四个月后直接上了五年级,两个月后升入六年级。2002年,他升入初中,用两年读完初中三年的课程,还掌握了高中的全部知识。2004年9月,他直接就读高三,而高中也只读了一个月,然后便在家中习准备高考,直升高三。
【论据练习】
-------------------------------------------------------------------------------------------------------------------------------------------------------------------------------------------------------------------------------------------------------------------------------------------------------------------------------------------------------------------------------------------------------------------------------------------------------------------------------------------------------------------------------------------------------------------------------------------------------------------------------------------------------------------------------------------------------------------------------------------------------------------------------------------------------------------------------------------------------------------------------------------------------------------(200--250字)。
【材料2】
北大保安甘相伟变身记
他是一个在岗亭里读康德的保安,他的励志故事被写成一本10万字的书,北大校长周其凤为其作序。正如书名一样,他“站着上北大”。如今,几年过去,这个特殊的学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甘相伟坐在教室第二排,努力忍住让自己不要笑出声来。这是北京大学基础采访写作的最后一堂课,教授徐泓正给这些大二的学生布置一份“接地气”的期末作业——写写校园里熟悉的陌生人,比如宿舍楼长、卖水果的小贩或者修车师傅。突然后方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我想写周其凤校长给他作序的那个保安。”
甘相伟一愣,但并没有回头,等同学发言结束,才举起手:“徐老师,我就是那个保安。”教室里发出一片“啊”的惊叹声,掌声随即响起。由于教室里有好几个学院的学生同时上课,谁也没有特别注意过这个穿着条纹体恤衫、总是坐在前三排的大男孩。“甘相伟给了本课最大的惊喜与总结。”徐泓说。
实际上,这个清瘦的同学已经30岁了,他已经在校园里“潜伏”了近5年。他用站岗的间隙,旁听了法学院、中文系、社会学系以及心理学系的课程,而且总有办法坐在教室前三排中间的那个位置。3年前,他通过成人高考,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10万余字的书,连北大校长周其凤都应邀为他作序。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爆炸点。”他复述着刚从课堂上听到的观点,“叫什么来着?专业术语叫……”他用手摁着太阳穴,想了好一会儿,然后猛地抬起头,伸出一根手指,“自传播!是有这个术语吧?”
2007年9月,甘相伟和3000多名新生一同走进北大校园。他的身份是个在西门站岗的保安。用他自己的话说,保安只是一个跳板,他要“借”个身份上北大。最初,这个小保安感到很沮丧。因为连要求校外人员出示证件这种例行的工作也会碰钉子,“哎呀,你不就是个保安吗,还查什么证件呀”。很多次,看到擦身而过的学生,他都忍不住埋怨自己“当时怎么没有一步考进来” 。当年高考失利后,他上了大专,后来当过教材推销员、小公司的法律顾问、农民工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他还会有些不服气地问:“我为什么不可以走进课堂?”
换下保安服,背上单肩书包,甘相伟忐忑地走进教室。他第一次旁听只敢坐靠后的位置,生怕老师点名时会注意到这个一直没有举手的人,更害怕同学知道后会盯着他看个不停。
当然,那堂课到最后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坐在旁边的同学甚至还把他当做中文系的学生,问他“最近在看谁的作品”,“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他回答。
后来,他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去教室里抢占前三排的位置。有时为了听课,还要和同事换班。他随身带着小纸条,记下别人提到的书籍;为了买书,他可以一连吃好几天的方便面;可以不顾别人投来的怪异目光,在岗亭里读康德。
连给学生指路时,他都不忘打听:“你是哪个系的?你们系哪些老师讲的课好?”
一次,他在西门执勤时遇到教育学院的教授鲍威,下班后就赶紧发了一条短信过去:“鲍老师您好!我是西门保安甘相伟,很高兴认识您!请问您的课是什么时间?在哪个教室?我很想去听。”
他知道哪些课有口碑,也知道从哪些秘密渠道获得课程表。对于老师的名字,他如数家珍。好几次,他在西门认出那些没带车证的知名教授,利用自己保安的小小权力把他们放进去。
“比如著名的医改专家李林,你知道吗?”他不放心地跟记者确认,“就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个老师,给国家领导人讲过课的……还有汤一介,你知道他吗?我一看,马上让他进去了。如果换其他的保安可能就要为难人家。”
他很少提及工作的心酸,更愿意回忆在校门口私放曾子墨、在校园里遇到国家领导人的经历。他甚至觉得,在校园里给胡锦涛主席站岗的那次,主席还曾向他点头致意。这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
可一旦走进教室,他就不愿意暴露保安这个身份。
一次,在社会学系旁听时,老师让大家分组讨论农民工群体的教育问题。甘相伟第二个发言。他说,北大校园里的后勤人员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缩影,应该让他们好好接受教育,融入燕园。可他并没有说自己就是一名后勤人员。
2008年,甘相伟考上北京大学为后勤人员开设的平民学校,保安队有近500人,每年只有20个名额。年底,他又通过成人高考,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也有了学生证,不用再去求学生帮他领免费的演出票,甚至还有同事问他借学生证,去买半价的电影票。
他觉得自己终于融入北大,这让他感到自豪。
这个励志的故事经《人民日报》报道后,甘相伟成了校园里小有名气的人。他随身带着自己印的名片。正面是北京大学的校徽,“甘相伟”的旁边印着“教育顾问”几个小字,背面写着他的服务项目:成人英语、书目推荐、心理咨询、人生设计……
保安队里有一个安徽的高考落榜生打来电话:“甘哥,我是看到你的故事来北大做保安的。”
他成了保安队里“最牛的人”,连假条和报告,都有人求他来写。那些也在自考的同事看见他就喜欢问一句:“今天有没有讲座啊?”、“今天去哪里看书呀?”他还给自考法律专业的同事推荐贺卫方的讲座,告诉对方“这个人挺有名”。
“你知道贺卫方吗?”他突然转过头问记者。“你怎么知道他的?”
那时,他已经不避讳自己的身份,有时还主动和周末班上的同学提及,可以用自己小小的职权,把他们的车放进校园来。
只是周围的人想不通,他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当保安。
曾有同学想给他介绍对象,对方女生“啊”地叫了一声,“一个保安?”
有人也劝过他:“相伟,你也到了成家的年龄,应该找个工资高点的工作。”可他听了只是笑了笑,“算了吧,我还得在这儿待几年。”
甘相伟继续潜伏在北大的校园里。他喜欢随身带着自己的新书,却并不喜欢媒体总是安排他拿着他出的书,招摇地站在校门口照相。
“眼球都吸过来了,我觉得这样不好。我不太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说。
在未名湖畔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突然机警地把椅子上自己那本书扣了过来。“别被别人看到,别人老是盯着瞅,不好。”游客一个接一个从旁边经过,他神秘兮兮地压低了声音。
这本名为《站着上北大》的书,是他5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所写的随笔集。他觉得出书很简单,只要字数够、内容吸引人就可以。不曾想找到的第一家出版社就委婉地拒绝了他,理由很简单:有一个人也从农村来,后来还去了哈佛大学,他的经历都还没出版呢。
他又给其他出版社打了十多个电话,对方的拒绝更加直接:“现在哪有不花钱出书的。”
2011年11月底,甘相伟给北大校长周其凤写了封电子邮件:“我是一个从湖北农村来的孩子,一个小人物,看到和蔼可亲的周校长,我感到非常亲切……这本书要出版了,我诚恳地邀请周校长帮我写一篇推荐序或者一句话,可以吗?”
几天后,甘相伟拿到那篇打印在A4纸上的序言。他来来回回看了十几遍,都快把这1000字背下来了。没过多久,接受他投稿的一家出版公司有了回音。
拿到样书的那一天,甘相伟给身在湖北的母亲和上海的姐姐分别打电话。他还记得,那时候家里穷,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姐姐中专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小学时,家里连11元的学费都交不起,妈妈只能给他5元,他又急又气,大哭大闹。
那时,他连城市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他一度认为这个世界只有山村和田地。
不过向记者说起童年的困苦,他也不忘引用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样的话来解释。就像他总结自己的成功时,也会“掉书袋”似的说:“阿基米德也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就在他的书出版前几天,甘相伟辞去了保安队的工作,他觉得是该做新打算的时候了。
不过,他还是习惯到北大校园里自习、读书,习惯把媒体采访约在湖光潋滟的未名湖畔。经过北大校门时,认识他的老同事打趣着跟他说:“看到你上电视啦,好厉害呀!”
还有一些陌生的新同事让他出示证件。这时,他会像北大学生那样晃晃手里的学生证。
【论据练习】
--------------------------------------------------------------------------------------------------------------------------------------------------------------------------------------------------------------------------------------------------------------------------------------------------------------------------------------------------------------------------------------------------------------------------------------------------------------------------------------------------------------------------------------------------------------------------------------------------------------------------------------------------------------------------------------------------------------------------------------------------------------------------------------------------------------------------------------------------------------------------------------------------------------------(200-250字)。
【材料3】
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他没有双臂,但能用双脚弹奏出美妙的钢琴曲;他从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总说自己要精彩地活着。他就是有着“断臂王子”之称的刘伟。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刘伟成为“2011感动中国人物”,他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内心强大的断臂青年。 2012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在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的介绍下,无臂小伙子刘伟走上颁奖台,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是:“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对刘伟来说,命运是残酷的,但他却以顽强的毅力和对生命的热爱创造出了人生的奇迹。意外伤害让他自幼失去双臂,但他却用双脚拥抱了这个精彩的世界。作为一代青年励志典范,刘伟还告诉记者,他的自传已经出版,书名为《活着已值得庆祝》。他用双脚敲打键盘,将所有的苦难经历倾注到字里行间。他用双脚弹钢琴,获得了《中国达人秀》冠军。他还用弹钢琴的双脚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一世界级音乐殿堂,把一个中国青年身残志坚的心声向世界传递。不仅如此,刘伟还在一部新电影中,与倪萍饰演一对母子,本色出演一个追求音乐梦想、自强不息的年轻人。刘伟认为,人应该热烈地拥抱这个世界,很好地活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做得完美,这就是很精彩的生活。获奖后的刘伟很少提“励志”二字,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拥有的永远比失去的多,至少我还有一双完美的脚。用这双脚吃饭、穿衣、游泳、弹钢琴、上网、开车,别人用手能做的事情,我靠一双灵活的脚也能去做,而且,能做得很好。刘伟要用亲身经历告诉那些身体有残缺的人,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残疾人也能做好很多事情,也可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我用双脚拥抱这个世界。刘伟,北京人,1987年出生。从小他就憧憬着能够成为职业球员,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9岁的他已经是绿茵足球俱乐部二线队的队长,司职中场。天不遂人愿,刘伟的足球梦瞬间破灭,那是1998年,春节刚过没几天,刘伟和3个小伙伴在家附近玩捉迷藏游戏,没想到竟然发生了意外。刘伟家附近有一个简陋的配电室,墙是用土砌的,很矮,一翻就能进去,里面的电线裸露在外面。他和同伴玩捉迷藏,当他往墙上爬的时候,低矮的砖墙一下子倒塌了,他摔在10万伏的高压线上,当即不省人事。经过医生诊断,刘伟的双臂肌肉由于遭受电击都已坏死,必须尽快进行双上肢截肢手术。失去双臂的刘伟变得非常消沉,整天望着天空发呆,不愿迈出病房一步,让他痛苦的是,他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生活,不能和小伙伴们玩耍了。不过,父母并没有因为刘伟失去双臂,而放松对他的要求,正常孩子能做到的,他都要做到。尝试着用双脚代替双手,用脚来刷牙、洗脸、写字……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去适应,他从来都没有享受过什么特别待遇,就连重要考试,他用的时间也都是和正常学生一样的。从那个时候起,刘伟开始努力学习了。任何事情他只要想学,都能学得很快,做得比别人好。两年之后,刘伟回到了自己原来的班里,到了期末考试,刘伟仍然拿到了全班前三名的好成绩。后来,刘伟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刘京生,刘教了刘伟很多。因为有着同样的遭遇,刘伟开始向刘京生学习,在刘京生的耐心帮助下,刘伟被推荐到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学习游泳。刘伟出事前根本不会游泳,后来是做水上康复训练的时候,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游泳,但平时训练时间比别人要多一些。因为他在北京市队里,比赛的级别是比较高的,还要跟盲人、聋哑人一起训练。两年之后,刘伟就用“完美双脚”创造了奇迹,在2002年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刘伟一举夺得了两金一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那时,刘伟对母亲许下承诺: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由于疾病迫于无奈,他放弃了游泳。刘伟的运动生涯结束了,人生的路要怎样走下去?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他没有沉沦。高三的时候,刘伟喜欢上了音乐,他买来各种乐理方面的书籍,闭门苦读。刘伟还结识了独立音乐制作人钟老师。钟老师对他说:“要学作曲你得先学弹钢琴。”就在这时,高考临近,刘伟的成绩并不差,但是他的内心却平静不下来,到底要不要上大学?在告别了游泳之后,他把希望转移到音乐爱好上。家人反对他走音乐这条路,刘伟执意要走自己的路,最终没有参加高考。他认为,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不一定都要上大学。确定了自己走音乐这条路后,去哪里学习音乐呢?刘伟找到了一家私立音乐学院,想学弹钢琴,然而学校的校长说:“没有手怎么弹琴?”刘伟回应说:“谢谢你这么歧视我,我会让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很多人会遇到经济困难而放弃一些梦想,刘伟似乎是幸运的,靠亲戚朋友借钱给他买了一架钢琴。花了13000元。刘伟家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他觉得很知足。父母对刘伟的要求很简单,他们不求儿子有多大成绩,就希望他将来能找一份工作,靠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安安稳稳过日子。
用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刘伟最初学习弹钢琴,是因为妈妈说:“儿子,你没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别的孩子能干的事儿,你都能干;别人家的孩子能用手弹钢琴,你也可以用脚弹钢琴。”
2006年6月,成绩优秀的刘伟放弃高考后,开始学习钢琴;并希望能够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于是,他开始了难以想象的练琴之路。刘伟学习弹钢琴的同时,又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因为,他想成为一个创作型的制作人。这一年,一位音乐老师建议他一边学琴,一边学音乐。这正合乎刘伟的想法。不过提出建议的老师,却并没有成为刘伟的钢琴启蒙老师,因为,老师觉得没法教,指法和趾法相差太大了。于是,刘伟尝试着自己练习,全部都是靠自学,刚开始练习时,为了寻找到比较合适的趾法,花了不少时间。刘伟开始用脚来学习钢琴,可以想象这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为了能够有收获,刘伟每天练琴时间超过7小时。那是三点一线的生活:练琴、学音乐、回家。他家在五道口,练琴的地方在沙河,学音乐的地方在四中,那真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在脚趾头一次次被磨破之后,刘伟逐渐摸索出了如何用脚来和琴键相处的办法。钢琴在刘伟痛苦的时候带给他希望,让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由于钢琴比较高,刘伟的脚没有支撑点,双腿完全是悬空的,长时间的练习,经常导致双腿肿痛。于是,刘伟的父亲用木板做了一个和钢琴一样高的放脚的架子练习。通过每天坚持锻炼和超人的悟性,刘伟一年内就达到了正常人业余钢琴7级的水平。2006年8月,他加入了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并开始了音乐创作。此后,刘伟的学琴故事引起 社会的关注。2008年8月29日,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播出刘伟的故事《断臂琴缘》;他还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双上肢障碍者书画及才能展示活动,获得好评。刘伟说:“到了今天,能不能在舞台上取得好的成绩,并不是我最关心的,重要的是,现在有很多人认识了我,听到了我的琴声,如果大家能从我身上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会感到更加荣幸。”
【论据练习】
-----------------------------------------------------------------------------------------------------------------------------------------------------------------------------------------------------------------------------------------------------------------------------------------------------------------------------------------------------------------------------------------------------------------------------------------------------------------------------------------------------------------------------------------------------------------------------------------------------------------------------------------------------------------------------------------------------------------------------------------------------------------------------------------------------------------------------------------------------------。
【材料4】 八旬老人自学英语16年 6次参加自考最高84分
今年80岁的退休教师鲍汝润,博兴县人,学习英语已有16个春秋。16年里,他用烂了五部英文字典,用坏了四台收音机,手写英文单词多达500万个,走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文测试的考场已经六次了,从41分到84分,他不断地刷新自己的纪录。在114所学校作过演讲,“我想用自己的事例告诉孩子们,我一个老头都能学好英语,他们只要学就一定能学好。”鲍汝润说。零基础学英语被称作“博兴疯子”。从博兴第三中学退休后,鲍汝润一直赋闲在家,1999年,64岁的鲍汝润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老而好学者益寿》的文章,里面提到:“音乐、书法、绘画、下棋、阅读和学习外语等都是很好的脑力操,尤其学习外语可以有效地防止衰老。”鲍汝润受到启发,建议朋友一起学习英语,鲍汝润的想法遭到了朋友的嘲笑,但是鲍汝润真的学了起来。英语零基础,一点点自学困难重重。鲍汝润从音标学起,绘制图画,标注好发音位置,用半年的时间,他将音标完全掌握。鲍汝润的家靠近铁道,他每天早上起来就去铁道边,边走路边学习英语,嘴里嘟嘟囔囔,施工的熟悉鲍汝润的工友说,“博兴疯子”又出来了,他在学英语。辅导孙子学英语,孙子中考得满分。六年时间过去了,2005年,鲍汝润来到滨州二中,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测试,进考场前,监考老师核对证件后才相信还有年纪这么大的考生。初次考试仅得了41分,但他没有灰心丧气,在下一年的考试中他得了69分,取得了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英语二)合格证书。
鲍汝润学习英文,家里人分为两派,老伴坚决反对,至今也没有改变看法,在老伴的眼中,鲍汝润应该收拾收拾家、做做饭。对于鲍汝润学习英语,家里的小辈还是支持的。由于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学习英文,现在他能熟练运用各种英语语法,还能听懂广播电台的英语新闻、阅读英文报纸。鲍汝润经常辅导孙子,中考时,孙子的英语考了满分。“孩子真没给我丢脸。”鲍汝润骄傲地说。
走进114所中小学,送英语学习经验。在鲍汝润家里,写单词的草稿纸堆得满满的,一张拼接起来的单词纸,打开十多米后还没完全展开,桌子上排满了英语书籍。一开始,鲍汝润学习英语是为了自己长寿,然而当考试得到69分后,他的想法改变了,此后他又连续考了几次,分数达到了84分。他想自己年纪这么大了,自学英语都能学好,孩子们只要想学,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他想走进校园,将自己的事例告诉孩子们,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为了把自己的学习体会传授给学生,鲍汝润确定了“行万里路,为百所学校送去《老者自学英语成才经验谈》”的目标。从2006年至今,他奔波于济南、淄博、滨州之间,行程达上千公里,已走进114所中小学校,向孩子们讲述他学习英语的经历。4月19日在滨州实验学校,他将参加第七次考试,目标是90分以上,为此他最近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达10个小时。“每天除了吃饭,剩下的时间就用来学习了。”
【论据练习】----------------------------------------------------------------------------------------------------------------------------------------------------------------------------------------------------------------------------------------------------------------------------------------------------------------------------------------------------------------------------------------------------------------------------------------------------------------------------------------------------------------------------------------------------------------------------------------------------------------------------------------------------------------------------------------------------------------------------------------------------------------------------------------------------------------------------------------------------------。
【材料5】 带着妹妹上大学
王如玉,2012级计算机信息与技术学院计科2班学生,出生于南阳市镇平县马庄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因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如玉从初中起就担起了一家的重担。今年9月,如玉将14岁妹妹接到身边,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在学校附近的飨堂小学办理入学手续,让辍学的妹妹再一次跨入学校的大门。
见到王如玉时,她穿着一双白色运动鞋,一套运动服,扎着短短的马尾辫,背着书包。当笔者问她为什么背着书包时,她平静地回答,采访完还要去上自习。在她身旁有一个小女孩,个头矮小,面黄肌瘦,带着厚厚镜片的眼镜。这就是她的妹妹王如平。姐妹俩都不善言谈,在交谈过程中,姐姐显得拘谨,表情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妹妹不时低头拽着衣角。当问及边照顾妹妹边学习是否遇到很多困难时,她坚决地回答:“再难也要拼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