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服装批发
DE4D
快时尚ZARA在华启动规模促销 休闲服迎大考
快时尚巨头ZARA在华启动为期1个月大型促销活动,规模罕见。此举被业界视为中国服饰市场放缓“负面”效应扩大的信号,更将使国内休闲服企业面临进一步的竞争压力。
5折清库存
“此次促销活动拟定1个月,主要目的为清理库存产品。公司将视库存清理情况,决定是否延长促销季。”消息人士告诉记者,“ZARA此次促销涉及货品主要为春夏服装,兼有部分秋冬服装。”
以高效供应链及小批次快速供应著称的ZARA,对库存的管理经营,一直为行业典范及标杆。此次推出的大规模促销活动,为ZARA中国区市场的罕见规模促销活动,也显示了中国服装市场放缓造成“负面”效应扩大,全球龙头无法“幸免”。
大智慧调查北京部分ZARA门店,目前,公司促销活动进入第三天,绝大部分商品都以5折价格出售。
在北京双井ZARA门店,整个店内经营面积都“转型”为特卖区。店铺服务人员告诉大智慧,该店除了女装区有部分新品外,其余区域都只经营特卖库存产品。其透露,至少在北京,所有ZARA门店都已转型为“特卖”店。
在ZARA门店男装区,春夏产品售价多在99-300元区间,99元的T恤衫售价甚至低于国内一二线休闲男装品牌售价。由于男装应季变化慢,库存产品多为“基本款”,往年产品完全适用于当下销售。大智慧在ZARA门店男装区听到诸多女士电话男性亲人,或朋友,相邀前来试衣,销售火爆。
在女装区,大智慧并未发现有显著标识的新品区域,多数产品都以5折出售,但许多产品售价依然在300元以上。由于ZARA女装价格层级较多,特卖氛围相比男装较差。加上女装对时尚应季要求较高,往年滞销库存难以保证市场“买账”。大智慧注意到,ZARA门店女装销售明显“冷清”于男装销售。
快時尚巨頭ZARA在華啟動為期1個月大型促銷活動,規模罕見。此舉被業界視為中國服飾市場放緩“負面”效應擴大的信號,更將使國內休閑服企業面臨進一步的競爭壓力。
5折清庫存
“此次促銷活動擬定1個月,主要目的為清理庫存產品。公司將視庫存清理情況,決定是否延長促銷季。”消息人士告訴記者,“ZARA此次促銷涉及貨品主要為春夏服裝,兼有部分秋冬服裝。”
以高效供應鏈及小批次快速供應著稱的ZARA,對庫存的管理經營,一直為行業典范及標桿。此次推出的大規模促銷活動,為ZARA中國區市場的罕見規模促銷活動,也顯示瞭中國服裝市場放緩造成“負面”效應擴大,全球龍頭無法“幸免”。
大智慧調查北京部分ZARA門店,目前,公司促銷活動進入第三天,絕大部分商品都以5折價格出售。
在北京雙井ZARA門店,整個店內經營面積都“轉型”為特賣區。店鋪服務人員告訴大智慧,該店除瞭女裝區有部分新品外,其餘區域都隻經營特賣庫存產品。其透露,至少在北京,所有ZARA門店都已轉型為“特賣”店。
在ZARA門店男裝區,春夏產品售價多在99-300元區間,99元的T恤衫售價甚至低於國內一二線休閑男裝品牌售價。由於男裝應季變化慢,庫存產品多為“基本款”,往年產品完全適用於當下銷售。大智慧在ZARA門店男裝區聽到諸多女士電話男性親人,或朋友,相邀前來試衣,銷售火爆。
在女裝區,大智慧並未發現有顯著標識的新品區域,多數產品都以5折出售,但許多產品售價依然在300元以上。由於ZARA女裝價格層級較多,特賣氛圍相比男裝較差。加上女裝對時尚應季要求較高,往年滯銷庫存難以保證市場“買賬”。大智慧註意到,ZARA門店女裝銷售明顯“冷清”於男裝銷售。
中国鞋服业正面对严峻形势,眼前有困难,今后的发展路上更有着一道道坎。
鞋服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无论在提供就业还是对GDP的贡献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出口贸易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中国鞋服产业规模世界第一,是世界最大的鞋服生产国和消费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我国3.6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销售产值53601.7亿元,而鞋服产量高达254.2亿件。
然而,中国的鞋服业基本未脱离只是满足人们“产品需求”的低层次阶段,出口主要以“低廉”换取市场份额。在内需增长减速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鞋服业的增速正明显放缓。据统计,今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鞋服企业实现内销产值17571.58亿元,同比增长13.44%,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8.51个百分点。
同期,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906.42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24.4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出口总额同比增幅6.64个百分点,如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出口值为负增长。
泉州以鞋服制造闻名。据报道,今年上半年,那里服装、运动鞋、伞具、包袋等行业订单减少,尤其4月份以来,一些企业只能接到一些零星的小订单,已接单的,单价也跌幅惊人,一些出口欧洲的订单出现了单价下滑20%的罕见情况。内销也开始遇冷,“库存”成为话题。
目前我国鞋服业遇到的困难,从表面看是由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引起,但其实有着诸多深层次问题;鞋服业想要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认真思考并持之以恒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从产品需求到品牌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于鞋服产品的需求已逐渐从“产品”走向“品牌”,人们以鞋服产品的选择来体现生活品位。
因此,全球鞋服业更加重视设计、功能、营销等构成品牌的DNA,追求产品的高附加值。近1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兴盛,国际品牌纷纷把全球化战略的重点转向中国市场,在这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而中国鞋服业尽管产量全球第一,但至今没有迹象将出现一个国际品牌。
设计是鞋服产品的核心价值。中国鞋服行业,无论设计手段还是设计师的创造力,都还显得那么落伍。大多数企业至今停留于传统模式,设计还处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耗费时间多、试制成本高,结果新品开发周期很长——在鞋服业发达国家,这个周期平均为2周,美国最快能达到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差距非常明显。
有强烈品牌意识和先进理念,同时富有热情和创造力的设计师,是创立品牌的重要前提,他们把个性风格融入产品,使之具备文化认同性,赢得消费者;而我国真正能称为鞋服行业的设计师还不多,有独特个性、能把握国内外消费者文化心理的设计师更有待培养。
技术设备决定着鞋服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德国、法国是全球纺织服装设备的主要生产国,他们的设备在世界服装业被广泛使用,有些可以说不可或缺;但在我国数量庞大的服装企业中,采用者并不多,更可叹的是,就算用了也有差距,因为好的设备必须有好的应用人才。
如此,必然造成产品质量的差距,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只能靠低成本劳动力来弥补;但现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种弥补的空间将被不断压缩。
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商场转一圈,如今除了到处可见顶级品牌,还有许多来自海外的“平价时尚”的中低端品牌,各有鲜明概念和独特风格。这意味着我们自己的鞋服行业正遭受全方位挤压:当我们大量出口没有品牌的服装,或者代人加工品牌鞋服产品以赚取微薄利润时,人家却在用充满个性、带着各种“故事”的品牌全力占据中国的巨大市场,赢取高利润。
人才紧缺成为最大障碍
除了设计师,鞋服行业还需要制版、工艺、营销等各种专业人才。虽然我国是鞋服产品制造和出口第一大国,但人才奇缺。目前上海有鞋服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数十万,而其中从事鞋服设计、制版、工艺等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我国在职的制版师,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0%,受过专业训练的不足6%。人才紧缺是中国鞋服行业可持续发展路上最大的障碍。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不仅高新科技产业要奋力而为,中国鞋服行业也要不懈奋斗。在面广量大的中低端鞋服制造领域,在高端领域,我们都应当,也一定能逐渐创立有独特风格的各种品牌,赢得中国和世界消费者喜爱。
而今,当一种巨大的需求与一种重大的机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之间所产生的震撼力绝对是无与伦比的——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首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于9月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新疆服装新的“思筹之路”到了关键的实施阶段。
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
产业优势的新“思路”
让我们首先梳理一下新疆服装产业的几个比较优势:第一,区位优势,新疆与8个国家陆路接壤,拥有17个沿边一类口岸和10个二类口岸,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乌鲁木齐依托周边8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业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跻身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第二,资源优势,新疆棉花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近40%,并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全国最大的浆粕和粘胶纤维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羊毛、亚麻等天然纤维资源重要的生产基地;第三,文化优势,新疆自治区内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与中亚诸国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近,人民群众之间交往源远流长,在服饰文化上有着许多相同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有助于开拓中亚和俄罗斯服装市场;第四,成本优势,这个优势尽管与中国其他的产业转移承接地有相同之处,但是新疆的政策优惠力度应该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历史告诉我们,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潜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从来都是一个产业兴盛的最好保证。更为关键的是,新一轮世界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格局并没有最终形成,这无疑对还处于冰山下的新疆服装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的渺茫。” 这就是日前记者在新疆进行服装产业新闻调查时看到的新疆服装产业尴尬的现实,一个产业自身的力量在这种强大的文化和市场面前显得有些渺小。
这时,我们需要一个更广泛的舞台和更强大的突破口。而“首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平台。我们知道,一个产业的振兴需要有一个集中的平台来显示它无穷的创新力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此时,服装节不但能够承载新疆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厚底蕴,同时,还可以加强国内外服装产业的贸易交流,在此次服装节期间举办的亚欧服装产业合作论坛吸引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巴基斯坦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政府机构、商会和企业,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业内人士同台探讨中国与中亚在服装产业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潜力。无疑,新疆的产业优势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中国服装产业的面前了。
民族服饰风格:
一种根植文化的永续崛起
我们看到,现在中国有很多曾经比较有传承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普遍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曾经的生产加工制造优势慢慢地消失,不可逆转地向成本更低处转移。这就为新兴的产业集群地政府敲响了警钟——新兴产业集群应该如何规划?
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不可复制、不好转移的根植型产业,无疑成为产业规划之初的重中之重。比如意大利的皮革产业,而对于新疆服装产业来说,新疆民族服饰风格成为一种具有根植特性的文化。目前,新疆民族服装品牌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业内部的事情了,在某种程度上,政府要在产业发展充当着重要角色,这个角色更大的作用在于对新疆服饰文化的培育和引导上,“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如此,一个地区民族工业的实力才能更充分的表现和提升。
恰逢其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新疆服装产业的意见》,简称59号文件,让整个业界为之振奋。
据悉,这样大力度地发展服装产业的政策在新疆服装发展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59号文件提出,到2015年,自治区服装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服装贸易总额要达到850亿元(含出口额),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发展新疆经济和富民产业的重点战略性产业之一。
在59号文件中,对于新疆服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22项措施,其中, “自2012年起,自治区增加技改资金3000万元用于支持服装产业发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享受企业所得税及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对在新疆自治区新建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新疆自治区的国内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自治区财政按其生产或者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等等,这些措施无疑让新疆乃至中国服装企业家们充满期待,但是,政策的执行力度如何成为摆在这个产业发展面前的第一道门槛。
“市场能够解决的由市场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由政府解决。”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纺织服装领域在一个产业振兴之初的共识。当然,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各项优惠政策上,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对服饰文化的引领上。
首先,发展服装产业本来就应该文化先行,对于经济和文化,经济学家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以后,才知道对于它来说,最重要不是鱼食,而是水。”服饰文化就是水,现在到了全面提升的时候了。对于新疆民族品牌来说,他们既要肩负起一部分行业的责任,重新培育新疆民族服饰文化在全国以及全球的影响力,同时,他们还要兼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定位,从而避免成为一个共同的品牌,长成一个共同的面孔。其次,培育新疆民族服饰文化不是一两个品牌就能够完成的,这时,政府及行业的规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政府要鼓励行业举办服装服饰文化节,支持企业发布民族服饰最新流行等等。同时,政府还要对整个行业结构进行健康塑造,要规避品牌,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在价格上与对手过分的竞争,而是能够控制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某些关键点等等。
产业链完善:
全球范围的全产业链大布局
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疆服装产业的现状是:首先,数据显示,2011年,自治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37.6%,但是,棉花转化率却只有17%。此外,2011年,新疆羊毛产量占全国24%左右,新疆还是全国最大的浆粕和粘胶纤维生产基地,以及亚麻、罗布麻、蚕丝等天然原料的重要产地。新疆虽然有丰富的纺织原料,但是产业链的缺失比较多,比如,纺纱、织布、印染、辅料以及配饰、物流、设计等环节缺失严重。
其次,2011年新疆服装出口54.1亿美元,全国服装出口1532.2亿美元,新疆位列全国第7。然而与出口位居全国第7形成落差的是,新疆的服装工业总产值排名全国第27位,仅高于甘肃、云南、宁夏、西藏。据统计,在边疆宾馆3000余家商户中,服装商户占70%,加上国贸商圈的1500余家服装经销商,保守估计,仅乌鲁木齐市就有上万家服装经销商。据自治区经信委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内销还是外销,这些服装产品90%以上来自于内地服装厂家。此外,新疆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出口交货值占新疆口岸服装出口总额不到1%,新疆本地服装企业在新疆内销市场的比例不到10%。
还有,据自治区服装行业协会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新疆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达4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为15家,年销售收入16亿元。而疆内服装市场却不可小觑,据有关人士的保守估计,仅疆内服装消费市场就超过180多亿元,再算上出口市场,国外和疆内两个市场的服装销售可达500多亿元。
另外,在新疆投资的4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中,全国纺织服装500强企业有30家左右,这些优强企业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及新疆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新疆自治区500万锭棉纺锭中,70%为疆外企业投资,新疆粘胶浆粕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35%左右,90%为疆外企业投资建设。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力量雄厚,有成熟的产品和稳定的市场,这些企业在新疆地区的扩展,增强了新疆纺织服装工业的实力,带动了产业快速升级。
由此可见,新疆的服装产业有资源但是利用不足,有产业优势但是产业链缺失,有文化根基但是时尚完成度不够,有市场通路但是品牌影响力分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新一轮的新疆服装产业布局已经开始,这种布局甚至已经超越了新疆本地的控制,它更是一种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大配置,无疑,这条产业链的完善将从新疆服装产业的最上游原料开始,而这正是新疆服装产业的优势所在,如何把这种原料优势通过全产业链的配套,发展成为下游终端优势,是新疆服装产业乃至整个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论证了很久的问题。
虽然在整个论证中的声音并不统一,但是,无论未来新疆服装产业的发展路径如何,强势品牌以及下游终端的领衔民族服装品牌强有力的带动,将成为整个产业链完善的突破口和催化剂。
新形势下,产业集群和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广东省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最发达的省份,其转型升级对全国具有鲜明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笔者深入调研广东省虎门和西樵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这两个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措施,尝试构建不同产业集群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新型合作模式。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称为:产业转型升级合作联盟。
一、联盟的理论依据
(一)合纵连横的由来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让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弱国抵抗一个强国,阻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为靠山进攻另外一些弱国,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策略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战略思想被后人广泛应用。
(二)产业集群区域性合纵连横
当前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从事物的发展态势上与“合纵连横”的国家战略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用这个国家策略来透视和分析纺织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战略合作非常形象和发人深省。合纵就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目的是提升品牌价值和产业链的整体价值;连横是指相同性质(互补性质)的产业集群合作,资源共享,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理论上讲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应该是合纵,然后才是连横。因为合纵才能够把价值传递下去,连横可以使区域产业资源共享,形成高效扁平化产业结构。合纵符合品牌经济的发展需求,而连横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具体体现。
(三)当前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合纵
纺织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力量,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全国180多家纺织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整个纺织工业产值的60%以上,是中国成为世界的纺织大国的主要力量,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开始合纵,但由于各地迅速扩大产能便快速进入产业的连横过程。纺织工业的连横使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能的有效扩张与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共同成为了中国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使用成本不断提高、人民币不断升值、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原料价格波动频繁等因素,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似乎在相对下降。一些低端服装加工生意正在向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这说明产业集群的连横策略已经正在失去以往的辉煌。这时候,合纵的战略将通过产业链向下游的合,形成以品牌经济为核心的纵向合作,使整个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并把纵的各个环节融入到一个整体价值链中,形成个性化竞争力的联合。
二、联盟的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衡量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其内在动力如何?合纵连横将对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升级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理清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明确合纵连横策略所需要完成的使命。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
产业转型升级应该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用地与税收的关系。单位用地税收越高说明投资产业越优良;二是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就是提高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率。直接就业是指项目本身的就业,间接就业是生产服务配套和产业链配套的带动就业。两者相加产生的社会福利越高说明转型升级越明显;三是产业的品牌影响力。明星企业的带动作用对于地方经济的作用不容小觑;四是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和污水排放等环境保护指数等。我国当前的节能减排任务依然繁重。绿色GDP对地方经济的意义更加深远,也为中国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从上述模型分析可以预见: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空间十分巨大,主要是由于前些年产业急剧扩张,提高了GDP但却牺牲了一些地方的环境。过度竞争的后果使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整体附加价值仍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就是产业升级的巨大潜力,也是内在动力。今年以来,受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成本和融资成本提高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过去,产业集群内的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能力,靠仿造和跟风生存,同质化倾向使得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持续下降,企业的利润空间达到那什均衡,很多企业基本无利可图。再者,复杂的商业环境,也为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蒙上阴影。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已经不是升不升的问题,而是不升则死的问题。升级的手段有很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合作联盟或许能够为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找到一条出路。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合纵连横
上下游产业集群的合纵一定是同一个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合纵。如,服装产业集群可以引领面料和辅料产业集群合纵。合纵解决的问题包括:首先是实现产品供应链集成创新,加大个性开发和系统开发;其次是破解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建立统一的商业模式;三是建立一体化质量品控和采购体系,为区域品牌建设共生共荣的局面。广东省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虎门镇委书记尹景辉高度评价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合作,积极推动虎门镇与产业链相关镇的合作,主导虎门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合作联盟的发展。
产业集群合纵连横后,直接的效益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相对减小,营利能力有所提高;二是企业的产品创新投入加大,一般贸易的比重加大;三是逐步拉开企业之间的产品个性差异,使产业集群的竞争格局转向供应链系统的竞争,整个产业链创造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四是产业集群的税收质量不断提高,单位用地和单位GDP的税收比率加大,增值税的比重加大,制造业的社会贡献有所提高。南海区委常委、西樵镇委书记梁耀斌认为,联盟的合作将会实现两地产业的共赢,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案例分析联盟的条件、目标和任务
(一)联盟案例主体基本情况
虎门和西樵都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首批命名的专业镇,它们在过去10年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两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全国同类专业镇的前列。虎门和西樵都创造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模式。虎门已经培育了很多服装品牌,如以纯,已经跃居全国服装品牌前十名,为虎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樵是以高档面料生产为主的专业镇,以牛仔、装饰布、时装面料为主要产品,在中高档纺织面料市场占据较大份额,拥有致兴、立笙,黛富妮,樵利化纤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
虎门和西樵两镇过去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未来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虎门和西樵同样受行业大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产业升级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第一,两地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经过五年(2007-2011)的发展中小企业数量仍然占90%以上,虎门纺织服装企业由2007年的3500多家减少为2011年的2346家。
西樵由2007年1000多家减少为2011年的845家;第二,两地纺织服装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五年变化不大:虎门2007年为20%,2011年为22%。西樵2007年为25%,2011年为29%。第三,产业税收比率相对稳定,虎门2007年为3.6%,2011年为3.9%。西樵2007年为2.48%,2011年为2.3%。这些数据说明虎门和西樵两地企业经过五年的发展,产业相对比,企业效益比保持基本稳定。
(二)联盟主体产业升级计划
针对上述五年发展特征,虎门和西樵两镇党委和政府均已认识到各自纺织服装产业遇到的问题,分别制定了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行动方案和产业升级规划。
虎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工作:第一,培育虎门服装品牌和区域品牌,营造品牌生态环境,提高企业附加价值,完善产业配套;第二,充分利用虎门服交会已经成为行业内著名活动的优势,进一步发挥虎门服装交易市场的容量和辐射力;第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套生产、研发、质量检测等服务。引进国家级公共服务资源,如服装设计师服务平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国家纺织面料馆虎门分馆等项目。
西樵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工作:第一,规划建设了广东纺织产业基地,引进高端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第二,延伸产业链,填补和完善西樵流行面料的种类。强化技改扶持,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鼓励节能减排项目,限制高排放项目;第三,继续严格执行“三统工程”逐步将零散的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减少企业数量,扩大单体企业规模;第四,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业、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扩大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第五,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举办多种活动,协助企业拓展市场。这些年西樵在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特色,佛山市南方纺织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2011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命名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这些举措都符合两地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于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得天独厚的联盟条件
虎门和西樵都处在珠三角核心地带,两地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高速路直达只需一个小时的车程。虎门和西樵的产业的互补,具有全方位合作的条件。两地党委和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同样深刻,容易达成转型升级合作意向。
(四)联盟主体合纵连横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虎门和西樵本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企业间的贸易往来由来已久,联盟过程偶然中蕴涵必然。2010年以来,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倡导下,两地企业交流的不断深入,合作层面已经从贸易延伸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和公共服务。2010年的虎门服装交易会引来了大批西樵企业参与。2011年11月虎门有60多家服装企业参加2011中国(西樵)流行面料展示交易会。今年,虎门和西樵进一步加深合作,将中国(西樵)流行面料巡展引入虎门服交会,26家西樵骨干企业参与虎门服交会,全方位展示“西樵面料”,为两地企业深入沟通和合作搭建平台。今年与此同时,两地就建立产业转型升级合作联盟达成共识,制定了两个镇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开创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合作新模式。
(五)联盟的目标
产业转型升级合作联盟的目标首先是各自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联盟的根本问题还在于提高两地产业的效益和附加价值,增加单位GDP的税收比率。具体指标是:在未来五年内,虎门的服装产业GDP税收比率由2011年的3.9%,提高到2016年的6%以上;西樵的纺织产业GDP税收比由2011年的2.7%,提高到2016年的5%以上。两地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明显提高,服装个性化更加突出,面料的技术含量和设计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对产业具有支撑和引导能力。
四、联盟的实践
(一)联盟的三个层面
根据虎门和西樵的产业转型升级合作联盟的设想,两地产业合作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体现:
第一,政府层面的公共服务平台集成。两地政府出台各类扶持政策支持两地企业加强合作,鼓励企业的研发投入,扩大产品集成开发的投入,出资建立横跨两地的公共服务平台涵盖面料和服装的各类生产性服务内容,支撑两地纺织和服装信息的交流与互动。
第二,行业层面的商会机制统筹。行业层面应由两地的商会统筹。主要体现是两地商会的合作和互动,建立定期接洽和合作机制,实现由单一企业参与的商会向有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共同参与的商会,商会定期举办各类活动,组织企业的交流和产品开发各类培训等。
第三,企业层面的市场需求对接。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因为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是商业行为。西樵的企业应改变现有的产业形态,产品开发导向向虎门的服装设计需求倾斜。目前看,产品开发的驱动力来自市场和服装企业的需求已经势不可挡,因此西樵跟着虎门走可以更快地实现转型升级,虎门获得西樵的独家产品设计和开发也是如虎添翼,跨越式实现转型升级,整体提升虎门的服装竞争力。
(二)联盟对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
虎门和西樵联姻后,首先要对西樵的产业进行比对性研究,一些企业应该转产去主动适应虎门不同服装产品的需求。从目前来看,企业还无法满足虎门对面料的全部需求,因此要通过产业调整努力实现流行面料“应有尽有”的格局。流行面料“应有尽有”就是西樵和虎门合纵连横的最大收获。稳定的合作模式,还将为虎门提供新的产品开发渠道,相互信任的稳定关系将保证西樵的个性化面料首先应用到虎门的个性服装上去,使虎门服装品牌更具创新引领力和设计竞争力。
(三)联盟的内容
虎门和西樵两地的产业转型升级联盟的具体做法应立足于两地的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是向“合纵连横”要效益。合作模式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反映成败要看企业效益和地方税收的变化。因此两地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与扶持。
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设立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性资金支持两地产品开发一体化。重点支持和鼓励两地企业围绕产品开发的合作,确保西樵面料企业根据虎门企业的需求开发出具有技术含量和创新设计的面料,为虎门品牌增光添色;
第二,虎门服交会和西樵流行面料展示交易会一体化。西樵流行面料展示交易会定期到虎门巡展,使两地的经贸活动常态化;
第三,两地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西樵南方技术创新中心与虎门服装技术创新中心进行资源整合,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进行统一运作和管理。就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检测,培训和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内容展开两地一体化服务。分别在两地建立国家纺织面料馆西樵分馆和虎门分馆。并通过这两个分馆将西樵最新设计的面料进行实时发布。
第四,两地行业协会职能一体化。依托西樵纺织商会和虎门商会建立虎门西樵纺织服装商会。两地商会轮流坐庄,目的是促进企业间合作,营造企业创新、引领和超越的机会。
第五,鼓励两地企业投资一体化。两地企业均有向外发展的驱动力,政府应对本地企业对外投资加以引导和控制。可以考虑在两地互设工业园区,虎门引进西樵的企业建立面料研发基地,西樵建立西樵虎门服装工业园,引进虎门的服装加工能力。这样做,无论对于虎门还是对于西樵,都是双赢的双向投资活动。
五、产业联盟的挑战
上述切实可行的联盟方案都是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联盟实践。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一定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合作方式,但关键在于两地产业政策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将两地联盟纳入各自的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中去,确保这项联盟不受政府换届的影响,能够持久地执行下去。
虎门和西樵两镇的产业转型升级合作联盟不仅是一个产业集群合作的新模式,更重要是破解当前产业集群横向过渡竞争的产业格局,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探索一条新路子。由于产业集群的合纵连横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探索,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引发不同看法。当政者要忍得住,承得起,放得下。
另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产业集群合作联盟的成员方由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在行政资源的使用和税收等方面或许存在利益和竞争关系,地方政策的稳定性,企业对新联盟的不同响应,都会影响到转型升级合作的进度和力度,需要两地制定长远、细化的战略加以引导和扶持。
作为服装设计分会成员广东柏堡龙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国内唯一一个加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会员,这不禁让我们深思服装设计与工业设计之间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度。
将服装设计分会纳入工业设计协会,与我国服装设计行业发展现状与服装设计行业的重要程度息息相关。我国服装设计不够发达,品牌效益不成熟,高端设计人才供给匮乏,个性化的设计需求旺盛,设计创造劳动价值;国家要求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
基于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服装设计企业是一个时尚文化的缩影,能推进整个行业创新,激活整个服装产业的竞争格局,在市场上产生“鲶鱼效应”,提高服装产业核心竞争力。更要加快推动服装设计分会在服装设计行业中的行业研究、行业服务、产业链合作、行业沟通、资本运作、人才培养与选拔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首个服装设计成员加入工业设计协会
广东柏堡龙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唯一一位作为服装设计服务行业加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会员。这不仅拉近了服装设计作为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的距离,也通过集合优势资源,形成了合理高效的行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框架,有序务实地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助推了工业设计行业营造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服装设计分会成立背景
我国服装设计行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历时短,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先设计后产业”,中国服装行业走上了“先模仿后设计”的发展道路。因此,服装设计行业只是服装产业中一个新兴的细分市场,既没有专门的行业组织,现有的行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对服装设计服务行业的关注也较低。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只有设计才能提升价值,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拥有独特的品牌特性是中国众多服装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设计是一种个性化服务,服装也正是设计师适应具体消费者的需求设计而出,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人士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设计师创造劳动”的价值,个性化时代到来,呼唤个性化设计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担当起品牌文化表达着和后继人,以别具风格的产品发掘潜在的消费市场,真正做到通过服装体现人的个性,提升服装设计与消费的水平。服装设计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潜在市场规模逐渐增长,所以近年国内服装企业对市场经验丰富的服装设计人才需求旺盛,服装设计企业作为一支独立的生力军,与服装企业开展的外部合作密切扩大。为加强服装设计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推动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服装设计分会应运而生。
服装设计分会主要通过开展专业培训、举办专业赛事、开展国内外行业考察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培育和发展更多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设计师,丰富设计师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积淀,给服装行业设计师队伍创造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用设计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来进一步加速服装行业品牌化进程。同时分会也将充分发挥自身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增进设计师、企业、院校以及政府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对设计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服装设计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分支
1、工业设计
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新的品质和资格。其领域细分为服装设计、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环境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
近十年来,包括苹果、微软、西门子等在内的一批公司成为全球最耀眼的明星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具备了强大的工业设计能力。工业设计并不只指‘外观’,而是指从构想阶段到生产阶段融入到产品中的所有工程和工业设计,这种设计非常重要,以至于能够确保产品运行、可靠、有高的价值。
2、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是指围绕服装所展开的一系列创意、构思和实施性的创造活动,它是通过色彩、面料、款式、结构、工艺等设计来完成的。我国服装行业历经近三十多年的发展,更加注重设计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市场价值、潜在价值的和谐。服装设计的价值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