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录
1 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2编制依据 2
1.2.1相关法律法规 2
1.2.2相关标准规范 2
1.2.3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3
1.2.4项目有关文件 4
1.3 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 4
1.3.1评价目的 4
1.3.2 评价原则 4
1.4评价因子 5
1.4.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5
1.4.2评价因子筛选 5
1.5评价工作等级 6
1.5.1空气环境 6
1.5.2水环境 7
1.5.3声环境 9
1.5.4生态环境评价等级 9
1.5.5风险评价 9
1.6评价范围 10
1.7环境功能区划 10
1.8项目外环境关系及保护目标 11
1.9评价标准 13
1.9.1环境质量标准 13
1.9.2污染物排放标准 14
2 建设地区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污染源情况 18
2.1自然环境概况 18
2.1.1地理位置 18
2.1.2地形地貌 18
2.1.3水文地质 19
2.1.4气候气象 20
2.1.5地震烈度 21
2.1.6土壤与植被 21
2.2基础设施情况 22
2.2.1给水设施概况 22
2.2.2排水设施现状 22
2.2.3固废处置设施现状 22
2.2.4供热现状 23
2.2.5供电现状、供气现状 23
2.3企业及污染源调查 24
2.3.1主要企业情况 24
2.3.2污染源调查 25
3建设项目概况 28
3.1项目概况 28
3.2工程内容 28
3.3老市区污水处理现状 29
3.4污水处理厂基本参数 30
3.4.1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对象 30
3.4.2污水处理厂规模 30
3.4.3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参数 32
3.4.4工程设计进出标准及出水标准 33
3.5污水处理厂主要构筑物及设备一览表 33
3.5.1主要构筑物 33
3.5.2主要设备 34
3.6污水管网及尾水排放设施 36
3.6.1污水收集管网 36
3.6.2污水提升泵站 37
3.6.3尾水排放设施 38
3.7平面布置 38
3.8公辅工程 39
3.9原辅材料消耗 40
3.10劳动定员、工程投资及建设进度 41
4工程分析 43
4.1施工组织及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43
4.1.1施工布置、工艺 43
4.1.2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45
4.2运营期工艺流程及污染源分析 48
4.2.1污水站工艺流程 48
4.2.2运营期污染源分析 55
4.3项目运营期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汇总 64
5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65
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65
5.1.1非采暖期监测数据 65
5.1.2采暖期监测数据 65
5.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71
5.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74
5.4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77
5.5声境质量现状监测 78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1
6.1施工期废气环境影响分析 81
6.1.1 施工期废气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1
6.1.2 施工期废气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影响分析 83
6.2施工期废水环境影响分析 84
6.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85
6.3.1施工期噪声源及衰减规律 85
6.3.2对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分析 86
6.4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87
6.5施工期生态影响分析 88
6.5.1 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88
6.5.2 动物及植物影响分析 89
6.5.3景观影响分析 89
6.5.4 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90
6.5.5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91
7 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3
7.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93
7.1.1区域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93
7.1.2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及评价 96
7.1.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97
7.1.4卫生防护距离 97
7.2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9
7.2.1预测源强 99
7.2.2预测参数 100
7.2.3预测结果及分析 101
7.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2
7.3.1地层及地质构造 102
7.3.2地下水埋藏及含水层特征 102
7.3.3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106
7.3.4地下水流向及埋深 107
7.3.5项目对地下水环境评价 107
7.4 声环境影响分析 111
7.4.1 噪声源强 111
7.4.2 预测范围 112
7.4.3 预测方法 112
7.4.4 厂界噪声预测结果 113
7.4.5 对敏感点的影响分析 113
7.5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114
8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116
8.1废水治理措施分析 116
8.1.1污水可生化性分析 116
8.1.2出水达标可行性论证 116
8.1.3出水回用可行性论证 117
8.2地下水保护措施分析 118
8.3废气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 120
8.3.1恶臭收集、处理措施 120
8.3.2管理措施 122
8.4固废处置措施 123
8.4.1项目各固废暂存、处置措施 123
8.4.2老市区生活垃圾填埋场依托可行性论证 124
8.5噪声治理措施分析 125
9环境风险分析 127
9.1污水处理厂环境风险分析识别 127
9.1.1 物质危险性识别 127
9.1.2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127
9.1.3 环境风险敏感目标识别 128
9.1.4重大危险源识别及评价等级 128
9.2源项源强分析 128
9.3 环境风险事故的影响分析 128
9.3.1 污水处理厂非达标水外排环境影响分析 128
9.3.2污水收集管网泄漏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29
9.4风险事故防范措施 129
9.4.1污水厂非达标污水外排风险防范措施 129
9.4.2污水管网泄漏风险防范措施 129
9.4.3对化学药品的风险防范措施 130
9.5风险事故应急措施 130
9.6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131
9.7 风险评价结论 131
10产业政策、清洁生产、总量控制 133
10.1 产业政策符符合性评述 133
10.2 项目清洁生产评述 135
10.3 总量控制 136
11 厂址选择、尾水排放方案、厂区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37
11.1 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 137
11.2 尾水排放方案合理性分析 137
11.3 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38
12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41
12.1项目环保投资 141
12.2 项目的环境效益 141
12.3 经济效益分析 142
13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43
13.1环境管理 143
13.1.1施工期环境管理计划 143
13.1.2运营期环境管理计划 143
13.2环境监测计划 144
13.2.1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 144
13.2.2运营期监测计划 144
13.3排污口规范要求 145
13.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一览表 146
14 结论与建议 149
14.1结论 149
14.1.1项目建设情况 149
14.1.2环境质量现状 149
14.1.3环保措施及环境影响分析 150
14.1.4环境风险 151
14.1.5公众参与 151
14.1.6环保措施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151
14.1.7项目的可行性结论 151
14.2建议 152
附图:
附图一 项目工程总体布置图
附图二 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三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及产物环节图
附件
1、环评委托书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
3、项目选址文件
4、专家意见修改说明
1 总论
1.1项目背景
老市区系原玉门市人民政府、石油管理局驻址。2003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玉门市政府驻地从现老市区迁往玉门镇,同时撤销南坪、北坪、新市区3个街道办事处并设立老君庙镇。为加强对老市区的管理,保持老市区繁荣稳定,市政府组建成立了玉门市老市区管委会,行使对老市区的经济及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并筹备组建了玉门老君庙工业园(位于老市区北部,规划总面积15.9平方公里),为工商企业提供服务。老君庙工业园规划范围整体处玉门老市区。
老市区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2.5万人左右,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老市区和平路四村的居住片区以及钻井北路、炼油路以南,公园路以北居住片区。老市区工业主要分布在钻井北路、炼油南路以北片区,工业以石化、矿冶建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红色旅游等为主,辖区内有玉门油田分公司、中油西部销售玉门分公司等中央大中型企业2户,工业企业20户(规模以上的6户),个体工商户1063户。
目前老市区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少部分的工业废水。而整个老市区只有炼油厂一座污水处理厂用于处理炼油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余大部分区域内污水经现有污水收集管网收集后直接排入石油河或直接排入地面低洼处或绿化,造成污水顺地面坡度肆意横流,对石油河以及区域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此外,老市区现状排水系统并不完善,部分区域居民的生活污水在大街小巷任意泼倒,不但污染了城区环境,而且损害了路面,阻碍了车辆和行人的通行。玉门市老市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的建设是急迫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解决老市区污水排放污染问题,玉门市老市区管委会拟投资5761.89万元,在玉门市老市区玉花路西侧、七一路南侧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同时配套建设管网及泵站,用于收集、处理老市区生活污水及少量的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7000m3/d,其中近期设计规模为5000m3/d(本环评按近期进行评价),污水管网按7000m3/d设计,污水收集管网总长6680m,此外,在炼油厂综合事务处及原食品厂处各设置一座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项目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部分回用,部分排入石油河。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10万吨以下生活污水处理厂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为玉门市老市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属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处理规模5000m3/d,进水70%为老市区生活污水,30%为老市区企业预处理后达到本污水站进水标准的工业废水,属于跨行业的复合型建设项目,因此按单项等级最高类型确定,即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单位委托时代盛华科技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在现场调查、搜集资料,分析了解该项目工程特点和周围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和相关导则的要求,编写了《玉门市老市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得到酒泉市环保局、玉门市环保局、玉门市老市区管委会、西北市政设计院等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2 编制依据
1.2.1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11月7日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号);
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33号)(2015年6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
10、《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4年1月);
1.2.2相关标准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 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8、《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8月1日);
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4);
10、《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00-2010);
11、《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GB50788-2012)
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2013 年版))
13、《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建标( 2001) 77 号) ( 1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
14、《生物接触氧化法设计规程》(CECS128-2001)
15、《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设计规程》( CECS149-2003)
16、《氧气曝气设计规程》( CECS114-2000)
17、《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343-2010)
18、《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2013);
19、《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2015-2012);
1.2.3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一、国家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
2、《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环办[2013]103号);
4、《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4月)
5、《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9月)
6、《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
7、《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2006 年
8、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2016年8月10日)
9、《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5号)(2016年73月1日)
10、《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157号)
11、《关于污(废)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危险特性鉴别有关意见的函》(环函[2010]129号)
二、地方
1、《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甘政 [1997]12号);
2、《甘肃省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甘政办发[2016]79号);
3、《甘肃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3年9月17日施行;
4、《甘肃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5—2050年)》,甘政发〔2015〕103号,2015年12月30日实施。
1.2.4项目有关文件
1、《玉门市老市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年1月,西北市政设计研究院);
2、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1.3 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
1.3.1评价目的
1、通过对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选址的合理性;
2、对污水处理工程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平面布置合理性、污水处理工艺达标排放等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排放标准,分析其可行性;
3、分析项目建成后污水集中排放对受纳水体影响范围和程度,分析建设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提出该项目环境保护工程措施与污染防治对策。
5、依据环保法规、产业政策,从环境保护角度对项目选址的可行性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做出明确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环境主管部门决策,优化环保设计和企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2 评价原则
1、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各项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清洁生产、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的要求。
2、根据工程特点,抓住主要环境问题,着重评价项目运行过程中废水、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各项污染治理措施的可行性,消除或减轻工程项目外排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工程建设真正起到既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又保护好当地环境的目的。
3、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从环境角度作出结论,力求使评价结论客观、公正、对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4、在确保环评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本区既有环保资料,尽量减少环境监测工作量,缩短评价周期,满足工程建设进度的需要。
1.4评价因子
1.4.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排污特征以及建设地区的环境状况,采用矩阵法对可能受项目影响的环境要素进行识别,其结果见表1.4-1。
表1.4-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项目
阶段
影响
因素
环境要素
特征污染因子
环境
空气
地表
水
地下水
声环境
生态
环境
环境
空气
水体
环境
声环境
生态
环境
施
工
期
施工作业
-1
-1
扬尘
COD
BOD5
氨氮
SS
总磷
总氮
Leq(A)
材料运输
-1
-1
施工废水
-1
-1
运
营
期
废水排放
+2
+2
+1
NH3
H2S
臭气浓度
Leq(A)
废气排放
-1
设备噪声
-1
固体废物
-1
注:表中1—轻度影响;2—中等影响;3—重大影响。负号(-)为不利影响
由表1.4-1可以看出,建设项目施工期将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其中施工作业将对当地环境空气和声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是施工期的主要环境问题,但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对大气环境、声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正面影响。
1.4.2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特征污染因子识别结果,结合本区环境状况筛选评价因子见表1.4-2
表1.4-2 评价因子一览表
环境要素
项 目
评 价 因 子
大气环境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施工扬尘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TSP
现状评价因子
NO2、SO2、PM10、NH3、H2S
运营期污染源分析
NH3、H2S
运营期影响评价
NH3、H2S
声环境
施工期与运营期污染源分析
等效连续A声级
现状评价
施工期与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地表水
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pH、COD、BOD5、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
污染源分析
pH、COD、BOD5、氨氮、SS、总磷、总氮
运营期影响分析
COD、BOD5、SS、氨氮、总磷、总氮
地下水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pH、总硬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
固体废物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与环境影响分析
生活垃圾、弃土
运营期污染源与环境影响
生活垃圾、废水处理污泥
1.5评价工作等级
1.5.1空气环境
本项目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排放源主要为污水处理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恶臭类气体,以NH3和H2S为主。因此本环评采用NH3和H2S污染源来确定本次大气评价等级;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恶臭气体NH3、H2S二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i定义为:
Pi=Ci/C0i×100﹪
式中: 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5-1。
表1.5-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一览表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本次评价采用Screen3.0估算模式对项目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及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 D10%进行估算,估算模式参数一览表见表1.5-2,估算结果见表1.5-3;根据表1.5-1评价等级划分情况确定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本项目的废气排放情况,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 1.5-2 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参数(有组织)
污染源
风量(m3/h)
污染物
排放速率(kg/h)
排放参数
生物除臭装置
5000
H2S
0.000523
H=15m;φ=0.6m
排气量=5000m3/h,温度=20℃
NH3
0.00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2-2008)中的估算模式,分别计算项目污染因子NH3和H2S占标率及最大落地浓度距离。
表1.5-3大气评级等级估算结果
序号
污染源
污染物
排放速率(kg/h)
Ci
(mg/m3)
Coi
(mg/m3)
Pmax
(%)
Dmax,m
评价
等级
1
生物除臭装置
NH3
H2S
0.006
0.000523
0.0011
0.0332
0.2
0.01
0.2
0.33
245
245
三级
说明:H2S和NH3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即H2S一次最高容许浓度0.01mg/m3、氨一次最高容许浓度0.2mg/m3。
通过上述估算模式计算结果,本工程的NH3、H2S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均小于10%,确定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
1.5.2水环境
1、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1993)中评价等级判据见表1.5-4。
表1.5-4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m3/d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一级
二级
三级
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
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
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
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
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
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
1000~5000
复杂
大、中
Ⅰ~Ⅳ
小
Ⅰ~Ⅴ
中等
大、中
Ⅰ~Ⅳ
小
Ⅰ~Ⅴ
简单
中、小
Ⅰ~Ⅳ
本项目排放污水主要是服务范围内收集后经本污水站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的中水。工程污水处理能力5000m3/d,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处理后部分用于场区内绿化、设备冲洗以及青年林绿化,部分排入老市区5号排洪渠(暗管),最终排入石油河。
废水中的污染物为非持久型污染物,即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所以本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为简单。
项目污水排放量绿化季4056m3/d,非绿化季5000m3/d。
拟建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平均流量小于15m3/s,所以地表水域规模较小,最终受纳水体石油河为IV类水体。
因此,本项目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2、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为玉门市老市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属于城镇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处理规模5000m3/d,进水70%为老市区生活污水,30%为老市区企业预处理后达到本污水站进水标准的工业废水,属于复合性建设项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A(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本项目若定性为生活污水处理厂,则属于III类项目,若定性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属于I类项目。为了充分论证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本环评将项目划归为I类项目。
本项目位于祁连山北麓山前冲积扇,评价区地下水埋深大于150m。环评对项目20平方公里范围地下水敏感目标进行了调查,项目20km2范围内无地下水导则“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表1.5-5(a))涉及的敏感区、较敏感区存在,确定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不敏感区。
再根据导则中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1.5-5(b))中判定依据可确定本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表1.5-5(a) 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敏感程度
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敏感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水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较敏感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a。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
注:a“环境敏感区”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表1.5-5(b) 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I类项目
II类项目
III类项目
敏感
一
一
二
较敏感
一
二
三
不敏感
二
三
三
1.5.3声环境
本项目污水处理厂址位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3类标准区,周围200m范围无声环境敏感区。项目污水管线、尾水管线及两侧200m及中途泵站200m范围只涉及企业倒班宿舍,无常住居民区。项目建成前后受影响人口变化较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中有关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规定,确定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5.4生态环境评价等级
本工程对周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对施工区域的植被破坏方面。本项目污水处理厂共占地22267m2,管线总长9.68km。项目工程建设区域不属于特殊环境敏感区、重要生态敏感区,也无珍稀或濒危物种分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的评价分级原则,本次生态环境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表1.5-6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面积≥20km2或长度≥100km
面积2km2~20km2或长度50km~100km
面积≤2km2或长度≤5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1.5.5风险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本项目涉及的原辅材料及中间产品中,电解式次氯酸钠发生器产生的中间产品次氯酸钠属于腐蚀性物质,只存在线量,产生量为0.5kg/h,项目重大危险源辨识见表1.5-7。
表1.5-7 重大危险源辨识表
物质名称
贮存临界量(t)
生产临界量(t)
在线量(t)
危险源辨识
次氯酸钠
100
——
0.5kg/h
非
由上表可知,项目不存在重大危险源。另外项目所在区域内无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和珍稀野生动物、植物、远离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度一般,因此本次环境风险评价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二级评价要求进行。
1.6评价范围
根据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和建设地区环境特征,确定各环境要素的评价范围为:
(1)环境空气:污水处理厂为中心半径为2.5km的圆形区域(见图1.8-1)以及管线200m区域。
(2)地表水环境:本项目纳污水体石油河属于小河,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1993)表4“河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排污量不大于5000m3/d的小河调查范围为5-10km,据此确定项目地表水评价范围为:石油河排污口上游2000m、下游4000m的河段。
(3)地下水环境:以项目为中心,向北延伸2.5km,向南延伸2.5km,东西各延伸2.0km,约20km2的区域。地下水评价范围见图1.6-1。
(4)声环境:项目厂界外200m范围。
(5)生态评价范围:污水处理厂区域以及厂界200m范围、管线两侧200m范围、中途提升泵站200m范围;
(6)风险评价:以项目为中心,半径为3km的圆形区域。
1.7环境功能区划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分类要求,拟建项目评价区属于环境空气二类区功能区。
2、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甘肃省地表水功能区划(2012-2030年)》(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环保厅、甘肃省发改委,甘政函[2013]4号),本项目纳污水体石油河豆腐台~花海段为地表水环境Ⅳ类功能区,具体见图1.7-1。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有关地下水分类原则及评价区现状地下水功能,评价区域地下水定为Ⅲ类地下水域。
3、声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要求,项目污水处理厂周边200m范围、尾水管线两侧200m范围、炼油路污水管线北侧200m范围以及炼油路以北污水管线两侧200m范围为老市区规划工业区,属于声环境3类功能区,炼油路以南的污水提升泵站周边200m以及炼油路污水管线南侧200m范围为居住区、商业、工人宿舍混合区,属于声环境2类功能区
1.8项目外环境关系及保护目标
1、项目外环境关系
(1)污水处理厂外环境关系
本项目污水处理厂位于老市区玉花路西侧、七一路南侧,用地现状为老市区老君庙工业园工业用地。项目北为七一路、西为与玉门油田分公司机械厂、南为空地、东为玉花路。项目周边主要保护对象为各企业倒班宿舍,最近的机械厂倒班宿舍在污水处理厂700m以外。
(2)污水管线与外环境管线
项目污水管线总长6680m,主要沿老市区现有道路铺设,不穿越河流、铁路,污水管线沿线200m范围内无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存在,只分布有炼油厂倒班宿舍。
(3)尾水管线外环境关系
项目尾水管线厂3000m,沿现有老市区道路铺设。尾水管线两侧200m范围内无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存在,只分布有水电厂倒班宿舍一处。
(4)中途污水提升泵站外环境关系
项目设有两座中途污水提升泵站:原食品厂中途提升泵站、炼油厂综合办事处提升泵站,均为地埋式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
原食品厂提升泵站西距石油河140m,北为原食品厂闲置厂区,南为原敬酒厂闲置厂区,东为闲置居民房屋。原食品厂提升泵站最近敏感点未东侧120m处的四台村居民。
炼油厂综合办事处提升泵站西侧30m为炼油厂综合办事处,北为炼油路,东、南为闲置房屋。该提升泵站200m范围内无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存在,只分布有炼油厂倒班宿舍一处。
(5)排污口外环境关系
项目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部分回用后,剩余部分经尾水管线输送至建设路与东南路交叉口处的5号排污渠(防渗暗管,沿东运路铺设),最终沿5号排洪渠进入石油河。5号排洪渠石油河出口位于炼油厂西北角。排污口上游300m为炼油厂排污口,下游2.3km为石油河分水闸,自分水闸处建有一长15km农田灌溉水渠输送至下游清泉乡。
2、环境敏感目标
(1)各要素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调查
根据本项目污染物和周围环境特征,确定本区域内项目的环境敏感目标(敏感点)及保护目标见表1.8-1。环境敏感目标分布见图1.8-1。
表1.8-1 主要环境保护对象及保护目标
环境要素
调查范围
保护对象
最近距离(m)
方向
功能
规模
保护目标
机械厂宿舍
720
西南
倒班宿舍
1500人
南站宿舍
1700
西
倒班宿舍
3000人
水电厂宿舍
1700
东
倒班宿舍
1800人
污水管网200m范围
炼油厂宿舍
16
炼油路段南
倒班宿舍
400人
炼油厂宿舍
15
四台路段西
倒班宿舍
160人
原食品厂污水提升泵站200m
四台村居民
120
东侧
居民
150人
炼油厂办事处污水提升泵站200m范围
无环境空气敏感区
尾水输送管200m范围
水电厂宿舍
100
北
倒班宿舍
50人
地表水
污水厂
5km范围
石油河
1600
西
灌溉
小河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最终排污口上游2000m下游4000m范围
石油河分水闸
3000
排污口下游2.3km
灌溉取水口
下游农田灌溉用水:夏季1000-1200 m3/h
冬季:300-400 m3/h
地下水环境
厂区周边20km2范围内地下水
评价区地下水埋深大于150m,无地下水敏感区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的Ⅲ类标准
声环境
污水处理厂200m范围
污水处理厂厂界200m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目标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2008)表1中的3类标准
污水管网200m范围
炼油厂宿舍
16
炼油路段南
倒班宿舍
400人
炼油厂宿舍
15
四台路段西
倒班宿舍
160人
尾水输送管200m范围
水电厂宿舍
100
北
倒班宿舍
50人
炼油厂办事处污水提升泵站200m范围
炼油厂宿舍
30
东南
倒班宿舍
150人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2008)表1中的2类标准
原食品厂中途提升泵站200m范围
四台村
120
东
居住
50人
(2)评价范围邻近主要敏感目标调查
项目大气评价范围外300m(距离项目)2.8km处为玉门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不在项目各要素评价范围内。玉门南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祁连山脚,位于玉门市与嘉峪关交界处,按自然保护区区划功能,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核心区总面积48557.6lhm2,缓冲区总面积46101.92 hm2,实验区总面积58240.4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1%。由于该自然保护区距离项目较远,受项目影响较小。
1.9评价标准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拟执行以下标准:
1.9.1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中NO2、SO2、PM10等常规污染物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NH3、H2S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标准。
(2)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3)地下水环境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
(4)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表1中的2类标准(炼油路以南的污水管线及泵站200m范围)及3类标准(污水厂200m范围及炼油路以北污水管线两侧200m范围)。
表1.9-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类别
项目
标准值
单位
标准来源
大气
PM10
24小时平均
150
µg/m³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