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使用抗生素导致腹泻的认识
【关键词】 抗生素 腹泻
使用抗生素导致腹泻泛指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导致肠道菌群
失调而引起常见医源性腹泻。各类抗生素可以通过胃肠道的分泌、消
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障碍导致腹泻,临床多见于广谱抗生素,如青
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等发生率高。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数
量达 400 多种,约占粪便干重的 1/3~2/5,常见的主要有:(1)优势菌
群的原籍菌,主要有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及消化球菌等,此类
细菌有免疫调节、抑制和清除病原菌的作用。(2)与宿主共栖条件致病
菌,主要有肠球菌、肠杆菌等,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
群,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无害,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
害。(3)过路菌,主要有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常为韦氏梭菌,其长期
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此类菌数量少,如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
可致病。平时肠道菌群之间及宿主之间保持着生态平衡状态,维持身
体健康,当各种病因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时,会破坏此平衡,引起肠
道菌群失调。其机制可能为所用抗生素大量杀灭或抑制敏感的菌群,
非敏感菌群失去制约而大量繁殖。当大量应用抗生素后,双歧杆菌等
原籍菌数量明显下降,对条件致病菌的抵抗减弱,为肠球菌、肠杆菌、
白色念珠菌的增殖创造了条件,使之成为过剩菌而引起腹泻。肠道菌
群失调可致肠道屏障功能减低,某些外来细菌或过路菌在肠道定植并
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群,从而导致腹泻或肠炎。此外,抗生素致肠
1
道菌群失调使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
收,滞留于肠道而引起渗透性腹泻。抗生素亦可直接引起肠黏膜损害、
肠上皮纤毛萎缩,降低细胞内酶的活性及与肠道内胆汁结合使脂肪吸
收减少,从而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抗生素的应用,可致有益菌被杀
灭,导致艰难梭状杆菌大量繁殖,并致其释放毒素,产生假膜性肠炎,
引起严重的腹泻。 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发腹泻与其抗菌
谱、药代动力学及用药途径等有关,即广谱、经胆汁排泄率高及口服
抗生素者易发生此病。林可霉素(洁霉素)对双歧杆菌、消化球菌等较
为敏感;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抗菌谱与林可霉素相同, 有更强的抗厌 且
氧菌作用,以上两种抗生素均主要由胆汁排泄,故易引发肠道菌群失
调,是艰难梭状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因。氨卡西林、头孢哌酮等
b-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谱广,且主要经胆汁排泄,故亦易致肠道菌群
失调,引起腹泻。而氨基糖苷类静脉给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故对
肠道菌群影响较小。替硝唑对厌氧菌较敏感,但注射给药后亦主要通
过肾脏排泄,故不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使用抗生素导致腹泻的病理
变化主要在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轻者只有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点
状或斑块状黄色或灰色突起;严重者黏膜有广泛的糜烂和灶性坏死, 其
上有一层由坏死组织、纤维蛋白、炎性细胞、红细胞、黏液和细菌组
成的假膜所覆盖,故又称假膜性肠炎。假膜呈片状分布,为黄绿色或
棕色,质软而易脱落。剥脱后可显露出黏膜的溃疡面。无假膜覆盖的
黏膜有水肿、充血。浆膜表面较完整,重者可有充血。使用抗生素导
致腹泻的诊断主要依靠应用相关抗生素史、典型症状及粪便中细菌数
2
量和种类的检测。多数患者仅表现为腹泻,排便次数每日 3~10 余次或
以上,部分患者伴有腹胀、少数可有腹痛,易被诊为普通肠炎而应用
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治疗,从而导致腹泻加重。较重者可出现脓血便,
伴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低蛋白血症、肠
麻痹和肠穿孔等表现,此时尤其应警惕是否有假膜性肠炎。粪便菌群
分析为主要检查方法,常用的为球菌与杆菌比例法和分度报告法,前
者成人球菌与杆菌比例大于 1/3 则为肠道菌群失调,后者由轻至重可
分为Ⅰ~Ⅲ度。检出艰难梭状杆菌可支持假膜性肠炎诊断。结肠镜检查
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该病镜下可见肠黏膜呈弥漫
性充血、水肿、血管分支模糊不清或消失。部分可有散在的糜烂溃疡
及出血,有时可见黄色假膜附着,即假膜性肠炎。如疑诊假膜性肠炎
可进行粪便中毒素 A 和 B 的检测,以利于诊断。应引起注意的是,诊
断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腹泻前应认真查找和排除其他病因,如感染性肠
炎、特发性炎症性肠病(IBD)、病毒性肠炎等引起的腹泻,以免误诊。
使用抗生素导致腹泻的防治应避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
严格掌握疗程,并及时停药。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腹腔
感染、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尽量不要使用易诱发腹泻的抗生
素。如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应停用相关抗生素,根据药物
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或选用抗菌谱较窄的抗生素。同时给予肠道原
籍菌即肠道微生态制剂,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并采用营养支持对
症治疗。如有假膜性肠炎可应用替硝唑或万古霉素。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