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对我国保险诚信的思考
一、诚信对保险业的重要意义
1.诚信是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
争力。 保险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是以保险公司的信用向客户所
做出的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承诺。 因而,
保险公司是否诚实、 守信用,在保险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起着很大的作
用,消费者只会向其认为有信用的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只有诚信,
才能为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增强竞争实力,为更广泛地
进入市场、扩大交易创造条件。
2.诚信是保险市场活力的信心指数。保险市场上失信行为的扩大
化以及诚信制度的缺位,会增加保险交易的风险,使保险行为主体对保
险市场缺乏信心,阻碍保险交易向纵深发展,甚至使保险市场在较长时
期处于低迷状态。 说,保险市场疲软的原因在于诚信不足。 方面,
可以 一
保险公司、 保险中介人的不诚信,影响到保险消费者对保险市场的信心;
另一方面,被保险人及其关系人、保险代理人的违信行为,也损害了保
险公司从事保险交易行为的信心。
3.保险经营活动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双方最大诚信。保险市场是典
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 对于被保险方,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信息是不 相
充分的;相对于保险人,被保险方对保险条款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保
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增大,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并直接损
害保险合同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只有最大限度地诚实
守信,才能降低保险市场的交易成本,保证保险业的发展。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二、我国保险市场诚信缺失的表现及根源分析
(一)保险诚信缺失的表现
1.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
品的保险公司。过去十几年,我国保险业一直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由
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及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强,使保险消费者处
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投保前投保人无法了解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
偿付能力、 经营状况等与公司诚信系数相关联的信息,对投保后能够得
到多大的保障程度及赔付的速度也无从把握准确的信息,只能凭借保
险代理人的说教或对保险公司的主观印象做出投保判断,客观上为保
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一些保险公司受制于保险公司重经济
效益、轻社会效益及经营行为短期化的管理体制,保险理赔不规范、不
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赔付义务,或在保险责任的界定、 的的估损定 标
损中内外勾结、姑息迁就,做出不利于保险公司的责任认定,败坏了社
会风气,也破坏了保险合同双方的诚实守信的信用关系。 些保险公司 一
及其分支机构违规经营,甚至对保险代理人违背诚信的行为听之任之。
高手续费、高返还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使保险企业始终处于低质态
的信用循环。一些保险公司甚至向保险监管机构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以逃避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从宏观层面来讲,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
积累风险过大,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也是不诚信的重要表现。
2.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保险消费者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
受益人,其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投保时和索赔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是其主要表现。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
承保;有些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或保险事故骗取保险
金,伪造、变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
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增大了保险标的及社会财富
的损害,增加了保险人理赔的成本。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私车贷
款约 30%违约还贷,10%的汽车贷款难以追回,在某些车贷险发展较快
的地区,车贷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 135%,最高达到近 200%,多数保险公
司的车贷险亏本经营,最终导致该业务的停办。在购车族消费群体中,
信用缺失的亚文化造就了购车族这一亚文化群落对保险业的整饬。还
有资料显示,我国保险骗赔案件平均比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要高出一
倍。
3.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保险中介者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
纪人和保险公估人等。其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其业务中欺骗、隐瞒与
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阻碍或诱导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等。
我国则较多地表现为保险代理人的诚信缺失。目前保险代理人队伍已
增加到 120 万人,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与
管理不严。 保险代理人在获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保险 不少
推销手段非理性化,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模糊保险条款,回
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许诺虚假的投资回报率或分红率,有意
隐瞒兑现条款及投保人索赔义务等内容,甚至误导投保人。 些保险人 一
甚至冒签保险文件,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与信誉,给投保人、被保险
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更导致了整个保险业失
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