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891509 上传时间:2025-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潭县2006年度 教育教学论文 标题 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能力 学段、科目 中 学 数学 科 作者 张 攀 联系电话 13975215189 任教学校 湘潭县云龙实验中学 联校(学校)意见签章 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培养学生能力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正因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但也听到了许多议论,诸如:小孩子哪里会小组活动;吵得乱哄哄的,能学会什么;大多数合作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小组合作是我们想用的方式之一,但是问题也不少,下面这些问题是课堂教学真实的反映,我们来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有的小组内只有一个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有的小组乱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小组借机扯开了闲话,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嘴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二、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在发言人发言时,其他人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三、班级人数过多,指导有困难。有的班有70个学生,编为17个合作学习小组,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时间最多20分钟,在你深入到一个组内指导时,其他的没有几个组在继续进行,一节课没指导几组就下课了。 四、当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很多教师们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 基于以上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实效不大,只是流于形式。 下面请大家看两个案例,事实真的如上所说吗? 案例1 :婷婷的故事 婷婷是个有着自闭倾向的孩子,在家里,父母与她的沟通都十分困难。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她那个小组抱怨:“老师,婷婷好像跟我们有仇似的,根本不理我们。” 她不肯做作业,不肯回答问题,总爱趴在课桌上,你从她的表情上看到的只有冷漠。我一直想找个机会改变她,同家长谈过,效果不好,课堂上找机会提问,反而给她更大的压力。 有一天下完课,迎面碰到婷婷,她抬起黑亮的眸子望着我,眼里那种怯怯的渴望,一下子触动了我。我知道,婷婷需要更多一些的关注,更多一些的宽容,更加小心的呵护,我给了她一个理解与宽慰的笑。 于是我找到了她们组其它的成员,对她们说:“婷婷其实特别想跟大家一起学,但是她有些自卑,怕你们看不起她。”这几个同学立刻宽容地说:“我们会帮助她的。” 又到了课堂小组代表发言的时候,她们推荐了婷婷。我故意大声问:“你们为什么要推荐婷婷呢?”“她进步可大啦!”“我们想给她一个机会让她锻炼。”婷婷怯怯地站起来,脸红红的,眼里的兴奋在悄悄地闪着光,虽然声音很小,但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当然,他们小组的全体成员都得到了奖励。 后来,婷婷这一组的组长兴奋地告诉我:“婷婷做的作业棒极了”。我让她上黑板做题目又让她当“小教师”,还让小组长把这个情况,当着婷婷的面告诉了她的妈妈。 从此以后,连续好几次,婷婷这个小组在小组活动时,完成得又快又好。 小组合作的思考 在教学中,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较大班额中如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如何解决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 婷婷的事例给了我思考,这看似不同的两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一个共同的方法来解决,那就是小组合作。像婷婷一样与众不同的孩子,有了一下自己可以归属可以信赖的学习与合作小组,学习的需求可以及时在组内得到满足。减少了班级群体的压力。而那些较为出色的孩子也在这些学习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更明白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更趋健康。 案例2 合并同类项 有一天,我在备合并同类项这一课时,忽然闪出一个思路,突发奇想,想尝试一节不一样的课。 我走上讲台,很神秘的说:“同学们,我们先完成一项任务。”说着我将桌上的半盒粉笔倒了出来,“请你们将这些粉笔分一下类,分得有理由就行。”粉笔有白的,也有彩色的,有长的,也有短的。同学们先是一怔,接着分开了。一眨眼的功夫,学生就分好了。第一个同学:“我是按长度来分的,长的一类,中等长的一类,最短的一类。”第二个同学说:“我是按颜色分成了四类,白的、红的、绿的、还有粉的。”“同一种颜色也可以分,可以按长短分。”很多学生都想参与,大声叫着。 “对”,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大家都想分,我们今天就将这些代数式分一分类,看谁分得好。” 我将小黑板挂了出来,“就这么多代数式,你们看能不能独立分出来?”“能”!学生非常高兴,“现在开始”。 学生开始动手了,我走到学生身边,发现分得五花八门:有的将一个数字分为一类,其它所有的带有字母的分为一类,有的将相同字母的分为一类,也有个别学生按指数分类……没五分钟就分完了。 “同学们”我布置了新的任务。“你们互相核对一下,注意两点:一是看能不能再往下分,二是分类的依据。”同时我请两个组走上讲台,一边讨论,一边将结果写到黑板上。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分类不同认识也不同,不少小组争论了起来,向我求援,我只是一个劲儿地鼓励:“你们说说理由,有理由就是正确的。“看能不能再细点?”“看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学生非常投入,讨论最后的焦点都集中到了字母与指数是不是相同上。见时机已成熟,我请讲台上的小组介绍自己的结果:“我们组一共分了六类,第一看字母是不是一样,第二看它们的指数是不是一样”。 8x、24x 12y、-18y 23x2y、-28x2y、22x2y 4xy2、12xy2 11x2y2 23 下面还写着“依据: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我将“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几个字圈了起来,“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像这样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的项就叫同类项。”我在一边写了“同类项”三个字。 “现在,我们再自己看一看下面的例题;看哪些是同类项,哪些不是。”我出示幻灯片,学生马上就分出来了。 “下面我们看如何合并同类项。” 我将刚才分出来的同类项用“+”连起来: 8x+24x= 12y+(-18y)= 23x2y+(-28x2y)+22x2y= 4xy2+12xy2= “同学们,看这些计算,取不敢尝试一下?” “敢!”学生的情绪非常高。计算完了,又进行了核对,基本上全部对了。“你们是怎么计算的?”我故意问学生。“将系数加起来就行了。”“非常正确!”我将“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写在了黑板上。 “不过,这一次要难一些。”我又故弄玄虚,将刚出的算式打乱次序连在一起。 12y+24x+(-18y)+8x= 学生又开始试了。没有想到,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了,“老师同类项能加,不是同类项的不能加”。 “太好了”我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在刚才总结的运算规律前面又写上了“同类项”三个字,变成了“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只有同类项才能相加,所以我们要先找同类项,然后再进行计算!”:“你们看一看课本上的题,试一试,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学生又开始了自学。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似乎还沉浸在探究的快乐当中,当我宣布下课时,还有不少同学不愿起立,“老师,再上一会儿行不行?” 小组合作的思考 由此例可见,小组合作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传授 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看了上面的案例,应该会对大家有所启发。衷心的希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教学中更快更有效地开展起来。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