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析理透辟-气势磅礴.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888563 上传时间:2025-03-06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析理透辟-气势磅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本文档共1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析理透辟,气势磅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作方法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让人领悟着“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之所以催人奋发,就是因为孟子散文写作方法的不同一般。   一、层层推进,结构严密。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人奋发,又警钟长鸣。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真是一气贯穿,浑然一体。   二、善用修辞,气势磅礴。本文编者加的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身就是对比和对偶。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而用对比修辞,论点更鲜明。而结尾“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了基础。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如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时,连用了5个“举”和6个“于”,介绍他们虽都出身卑微,但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而较好地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而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极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更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三、多用短句,琅琅上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用短句,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句式整齐,近似对仗,读起来琅琅上口,使中心更鲜明突出。如开头的六句,第二段“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文辞虽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散文不仅善于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才会有如此通俗流畅的精练文字。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学过本文的人只要提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当然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但恐怕更离不开文章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   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见解睿智,论述透辟,气势磅礴,堪称我们学习的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