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梁文道 | 一千零一夜:第一夜
第一夜:《了不起的盖茨比》(一)
►美国梦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每一个人都会做梦是不是?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多梦想,你问很多小孩儿长大要做什么,要当老师,要做警察,要做科学家,但是梦想大部分都会在我们年纪大了之后被忘记的,或者自己拿来当笑谈。就等于说有人讲过,我们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曾经想飞,直到有一天很老了,七老八十拿着拐杖才忽然想起,最后我们都留在地上。
那做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想起来很多年前,我在中国南方某个城市海边的一个高校演讲,讲完之后答问环节了,有一个年轻人起来举手,他说:“梁老师我不是来问问题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这张脸,你要记住我的名字,我叫什么什么什么。”我觉得很有意思嘛,问他,这是为什么呢?他说:“这是因为你会发现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脸孔,会出现在杂志上,我会成为中国五百强企业排前几名的企业的领军人,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老板,或者是CEO。”多可爱啊!我问他:“您这是其志可嘉!但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将来要干的那个企业,那个生意,它是干什么的呢?”他愣了一下,他说:“这我没想过。”
也就是说这个年轻人,其实他可能还没找到自己兴趣所在,或者自己要发挥的领域,他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他知道一件事儿,他知道他要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名字被人记住了,脸被人认清,身家万贯。这样的成功我们会说是一个俗世的成功标准,有人会觉得俗气,但不能否认,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标准,古往今来好像都是这样。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个国家,他整个国家的人,都在做着一个梦。而且他们还会标榜,我这个国家厉害,因为我们全部人都做着这样的梦,居然都成功了!
中国梦说不定是这样。但不要忘了接近100年前,还有另一个国家,也做过一场类似的大梦,那个国家每个人,都在做着类似的梦想。那个国家就是美国,他们的梦当然就是美国梦。”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大亨小传》,另一个翻译是《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它被认为是记录跟描述分析美国梦,最好的一本文学经典。它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整个时代,一起在做着梦的感觉。它告诉我们,一个做着这样一个世俗成功梦的人,他是为了什么要有这样的梦,他的遭遇如何,最后当梦想幻灭之后,又会剩下些什么。”
第一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封面,来自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艺术家弗朗西斯·库加特的一副水粉画《凝空双眸》,当年小说完稿前,菲茨杰拉德就已提前预定了库加特设计的纸封,并且从中得到灵感,描写出广告牌上艾克伯格医生凝视的眼神,而库加特也几度修改,定稿封面。
► 绿灯的隐喻
“绿灯是什么?他是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盖茨比在他家的豪宅里面,常常会在他豪宅二楼的那个阳台,对着海湾伸出双手,仿佛要拥抱一个什么,拥抱什么呢?就是这个海湾对面另一个海角,上面一座灯塔它亮着绿灯。”
“那个绿灯就代表着,他的一个梦想。他常常想着这个梦想,他要达到那个方向,他要拥抱它,他一直往前伸手。
2013年最新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绿灯很远吗?我再伸长一点,我靠不近吗?我努力游近点,划近点,但是,这个海浪,这个浪潮会不断地把我们往后推。也就是说最后这个梦想,我们最终没办法达到,我们离它还是很遥远。这样的结尾恰恰说明了,这本小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所有的梦,到了最后都会抛弃我们,仍然在远方。我们被时代的浪潮,被这个社会,被不可逆转的命运,把我们往后推得非常遥远。”
►一场战争改变了书的命运
出版后,菲茨杰拉德致电询问销售情况,得到的反馈不甚理想,他回复称消息令他“郁闷”,结尾更是“致您的,十分郁闷。”
“所有的内行人、评论家都说这是好书,但是它滞销。我们要知道,这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儿,为什么呢,因为它的作者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当年美国稿费最高的作家之一,是当年美国最红的畅销作家。他每个星期在一个杂志上面发表的短篇小说,是大受读者欢迎,那个受欢迎的程度,就跟我们今天的郭敬明差不多。
但是这样的一本书,他呕心沥血写成,他觉得它是毕生杰作,他要用这本书证明他是一个严肃的、伟大的小说家。但是那时候好像是失败了。”
“直到什么时候才被人认可呢?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战争造就了这本书后来的命运转折,五十年代之后,这本书声名见隆,终于奠定了经典的地位,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梦想成真了,他成了了不起的大作家了,但是这时候,其实他早就已经死了。
当时的美国政府干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儿。就是在二战期间跟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很多的平装书,寄到前线,给它的士兵,给美军去看。因为美军在前线作战,休息的时候没什么娱乐,就让他们看书,结果这时候很多士兵看到这本书,看啊看啊感动得不行了。他们甚至连写回家的家书都提到盖茨比了不起,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本了不起的小说。”
►一瓶又一瓶的威士忌,一场又一场的聚会
“1920年代是一个什么年代?后来的人把它叫做爵士年代,在那个时代里面,整个美国经历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力上升,成为世界强国,富裕的不得了,那时候广告业非常兴盛,有全国广告,大家都只是想着如何购物,如何消费,然后拼命要赚钱,物价上升得很快,大家炒股票,炒房地产,你就觉得整个社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向着钱走。”
1974年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1920年代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之后不久,当时很多人就觉得我们过去深信的所有的传统的价值观、社会的最基本的信念,全被动摇了。一场战争怎么能够死那么多人呢?我们知道一战它突破性的地方就在于,它居然杀了那么多跟军人无关的平民百姓,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这个世界怎么了?人类到底怎么了?”
“二战的士兵们看到这本书觉得感动,觉得打动他们,是因为通过小说他们仿佛预见到等待他们打仗完回到美国之后的,就是回到过去二十年代见过的那个世界。
那个世界是一个人欲横流的世界,是传统社会价值观崩溃了的世界。但是整个国家好像忽然都很有钱了,国家强大了,国家在做梦了,人人都有钱了,或者很穷的人都想着有天我要发财,我为了发财我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我为了往上爬,我从乡下搬到纽约去住,到大城市去,我力争上游,我能够找到我的地位,我能够致富,我能够成名,那就叫做美国梦。”
“一个物质世界的梦,一个价值真空的梦,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它所存在的世界以及它所呈示的世界,以及留给我们今天后来的人,尤其今天的中国人的一个警告。”
梁文道 | 一千零一夜:第二夜
深夜的北京城街头,没有了拥堵,却依然车来车往。
我们看见有人还在三五成群地踢毽子,有人终于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人的饭局刚刚结束但还在和身边人谈论着什么话题,有情侣吵架、打闹,有人眼神茫然地等着公交车,还有人哭泣……
这样的深夜,是一千零一夜的第二夜。
第二夜:《了不起的盖茨比》(二)
爵士年代
“街边擦鞋的鞋童都在跟你谈论股票”
在《大亨小传》,也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它所要写的那个年代,叫做美国的爵士年代。
爵士年代呢,Jazz Age这个词我们也讲了,就是他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创造的一个词,这个词我们说是为了要描写那样的一个在经济大萧条、华尔街大崩盘之前,美国那个楼市、股市拼命向上升,所有人都想发财,连街边擦鞋的鞋童都跟你谈论股票,但是道德沦亡的一个时代。但是之所以叫爵士时代,当然不只是这么简单。
纽约的天际线
“这座城市成为了美国梦的最顶峰的一个标志”
二十年代的美国正是它所有的摩天大楼一一开始出现的年代,就在纽约。纽约这个城市,它的天际线在那短短十几年之间,彻底改变了。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我们看到的帝国大厦来了,洛克菲勒大楼来了,直到几十年后都没有人能够超越它们的高度,所以纽约成为了爵士年代最重要的象征,这个年代,这座城市成为了美国梦的最顶峰的一个标志。
而我们这本书《大亨小传》——《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以这样的一个城市当成它的背景,它坐落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一个城市背景,就展开了它里面一个非常繁华的、梦幻般的世界。
“在他一座座蓝色的花园里,男人女人来去如飞蛾,穿梭在耳语、香槟和群星之间。每天下午涨潮时分,我便看着那些宾客从他浮筏的高台上跳水嬉戏,或躺在他私人海滩滚烫的沙子上晒太阳,他那两台汽艇则驰骋划破长岛海峡的海水,后头拉着滑水板,画出一道道白沫……”
写好一个时代
“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去看到了这个社会它的奢华,它的浪费跟它的腐败”
要写好这样的一个年代、这样的一个社会,当时美国很多作家都想写,但一写出来长篇大论。而菲茨杰拉德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四五万字,就形容它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样,你把它这么拿起来这么翻,一个字都掉不出来。
像我们刚才看到的派对场面一样,写得很精致,他不求全,他求的是每一个片段高度浓缩的,往后往前,把前后数年的时间,压缩在一瞬之间,完成了,交给读者。
而菲茨杰拉德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来写这本小说,是为了替自己赎罪,赎什么罪?因为他原来的名声是个畅销小说家,他一辈子为钱写作,他这么一个有才华、有天分、有理想的作家,为什么要耗费自己的生命,去写一些他自己都瞧不起的东西呢?
爱情与幻灭
“连那个姑娘都觉得盖茨比配不上她”
“黛西是他这辈子所认识的第一个“好人家的女孩”,从前他也靠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本领,接触过像她这样的人,但他和她们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铁丝网隔着,黛西成了他热切渴慕的对象。但他心里明白,他能进到黛西家里完全是个巨大的意外,无论他身为杰伊·盖茨比,将来会有怎样的光明前程,当下他都只是一个身无分文、没有过去的年轻人。”
盖茨比之所以要发财,要成名,要往上流社会爬,是因为他有比一个发财还要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看见了一个姑娘,就像我们刚才念的一段一样,他看见了这么一个上流社会来的姑娘。而他自己呢,他觉得他配不上人家,更惨的是,连那个姑娘都觉得盖茨比配不上她,自此之后就开始了盖茨比改变自己人生的计划,也开始了他迈向梦想的旅程,以及迎向最终的幻灭与消逝。
菲茨杰拉德要努力地写作,也是为了要挣钱,挣钱也是为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也是因为一个姑娘,所以很多人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有很强烈的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自传色彩。他家是个中产阶级家庭,环境不好不坏,而他天生其实条件很好,这个条件不只指的是他的文学才华,他还长得相当英俊。
他念书念到什么程度?他上了普林斯顿大学,只不过他在念大学的时候因为太喜欢文学创作忽略学业,学术成绩不是很好,真正使得他有所改变的就是因为他的太太泽尔达(Zelda)。
这个女孩儿是一个名门望族的后代,而菲茨杰拉德爱上了她。但是现实社会很残酷,那个年代的美国姑娘一样是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要骑着脚踏车笑。她后来就觉得菲茨杰拉德是个文学青年,才华很出众,长得很帅,但是没钱。
他们当年住在巴黎的时候,他们房间门口摆了一个水晶玻璃的大花瓶,这个大花瓶干嘛呢?里面塞满了钞票,这个钞票就是预备叫客房服务,每个侍应端着香槟进来的时候:“来,小费,给!50法郎。” 这么样的一个生活,一个作家怎么能负担这样的生活呢?所以他要拼命地写作,而且要写什么样的东西呢?写一些迎合市场的东西。
但是这样的一种写作、这样的生活,终于会把他压垮。在这样的背景底下,他的这本不朽名著诞生了。
梁文道 | 一千零一夜:第三夜看理想
这一夜的北京城一如往常,深夜的金融街灯火通明。
这一夜,我们看见有母亲在教育早已成年的孩子,小孩子看着父亲把货从面包车后备箱卸下来,年轻的男人们刚刚吃完饭或加完班散场,两个女孩在寒冷的空气中不想说话,情侣互相挽着手回家……
这一夜,道长继续和我们说着关于盖茨比、关于做梦、关于如何遇见更丰满的世界,像一个文学导师,又像一位老朋友。
这一夜,是一千零一夜的第三夜。
土豪?还是Self-made man?
像这种从屌丝变富豪的这种历程,在我们今天中国这里,我们也许大家都想学他们,都很羡慕,但是没有人会把它当成一种,怎么讲,值得推动的一种人生榜样,起码我们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不会选到他们这种人的。尽管介绍他们的成功事迹的各种书,卖得到处都是。
但是美国就不一样了,美国特别流行一种人物典型,简单地讲叫Self-made man,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他是自我成就的。就是说呢,他不是靠继承得到他的财富,他不是靠他的出身阶级背景,靠的是什么?完全就是一个人,拼命地苦干,当然还得强调他是老老实实讲道德的人,一路一路往上爬,然后终于发财、终于成功了。那么这种人在美国特别受欢迎,大家很佩服,是美国梦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讲的这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就是《大亨小传》,里面的这个主角盖茨比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这种Self-made man,自我成就的人物。
不同的是,这个土豪他并不土,他把自己修炼得非常地有教养,甚至比在东岸纽约那些富人区,看到原来的那些上流社会的那些有钱人家,那些贵族子弟还要有修养,而且人也着实不坏,他是怎么修炼到这个地步的呢?为的又是什么呢?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剧照)
乘着热气球降落的女人
“房里唯一文风不动的东西便是一张巨大的沙发椅
两个年轻女人在上头飘着
仿佛坐在一个系着的热气球上
这两个女人都穿着白衣裳
身上的洋装吹得飘飘然
仿佛她们绕着屋子飞了一圈
风才刚把她们吹回来似的”
——From《大亨小传》
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一段,讲的就是这个书里面其中最重要的女主角黛西出场的场面。
使得《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跟别的这些土豪发迹史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这个主角盖茨比,他想往上爬、他想成功,最重要的力量居然是为了个女孩子,为了这个在书里面被描写成是非常高贵、纯白无暇、仙子一般,轻盈得几乎能够在一个很庞大的客厅里面回旋,缓缓下降的这么一个女孩儿。
那么他跟这样一个女孩儿在一起,为了要得到她,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为的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终于配得上她的人,因为对方这个女子是一个出身那么高贵,那么有钱的一个女子。
但整个《了不起的盖茨比》它的真正的悲剧就在于,到了最后我们发现,无论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有多么成功,到最后都还是一场空。
“这个象征让我们发现
原来我们最后
始终困在一个人生的根本的困境之中
这个困境会让我们觉得
我们就算有梦
但是最后我们会要梦醒”
—— From 梁文道
灰烬之谷与玄奥之城
“这地方是一个灰烬之谷
这里就像个奇幻诡异的农场
垃圾烧成的灰像小麦似的不停生长
长成了山脊、小丘和丑怪的园子
再不然便化成房舍、烟囱和烟雾飘荡的形状
最后以高超的本领幻化成人形
一个个蒙着灰烬的人儿走动着
姿态模糊
在满是粉尘的空气中也像快要崩塌粉碎似的”
“车子开到大桥上
阳光从桥梁钢架间洒落
照耀在行进的车辆上闪烁不休
整个纽约市在河的对岸拔地而起
宛如许多白色小丘和方糖
是人们以正当干净的钱怀着希望打造出来的
从皇后大桥上看纽约
永远都像第一次见到
能感受这世上所有的玄奥与美丽
一如这个城市最初对你的热切承诺”
——From《大亨小传》
我们想想看这两个地方其实连着多么近,基本上就在方圆十公里之内、二十公里之内的地方,但是一个就是垃圾场上面很多人在拾荒,另外一方面就是一个像糖果般的房子砌起来的纽约。
这个东西,其实是整个现代文明的隐喻,这个现代文明它是一个铜币的两面,一边看起来非常亮丽,但另一边一翻过去,就是人心的那种虚无与空洞。
【延伸阅读】
“如果你们以为听我讲完就弄懂了一本书,那就不该有一千零一夜。我希望是能勾起你们的兴趣,找来这本书,在你们自己的一千零一夜里去阅读他。”by梁文道
《一千零一夜》首周的三夜,北京金融街,道长为我们讲述了《了不起的盖茨》。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就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自传,他想用这本书证明自己,不仅是一个畅销作家,更是一个严肃、伟大的小说家,但他失败了.....
18 个细节还原真实的菲茨杰拉德
1. 在去世之前,菲茨杰拉德共完成了 160 篇短篇小说,约合每年 4 篇。长篇小说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美丽与毁灭》、《夜色温柔》和没有最终完成的《最后的大亨》。
2. 1907 年,菲茨杰拉德 11 岁的时候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汇报自己参加了跑步比赛,得了第二名,还拿到了小刀作为奖品。当然,这封信的主要目的在最开始就写了,希望母亲可以给自己 5 美元,因为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
3. 19 岁时,菲茨杰拉德爱上了杰内瓦·金——一个股票经纪人家庭的女儿,在通信一年之后,他去拜访杰内瓦,却得到对方父亲的一句话:“穷人家的男孩子,从来就不应该动念头娶富家女孩子。”
4. 菲茨杰拉德一直存在酗酒的问题,在他声名显赫的 20 世纪 20 年代,他把自己介绍为“年青一代中最臭名昭著的酗酒者”。他还写信给妻子泽尔达的医生:“酒精过度或许会让我遭受痛苦甚至死亡,但我却没有办法不去喝酒”。
5. 在法国昂蒂布的一家酒吧里,菲茨杰拉德曾和朋友一起把男招待平绑在几个椅子上,试图将其切成两半并看看他是否还能活着。男招待拼命大声喊叫,才吸引了警察们的注意力,获得解救。
6. 1918 年,菲茨杰拉德结识了自己的妻子泽尔达,并开始创作以她为原型的长篇小说《人间天堂》。1920 年小说出版,首印的三千册在三天内卖光,原本准备终止婚约的泽尔达也回心转意,两人很快举行了婚礼。
7. 菲茨杰拉德向泽尔达求过两次婚,第一次求婚时泽尔达希望菲茨杰拉德能够提供给她更好的物质生活。因为拒绝了他的杰内瓦·金和泽尔达都很看重物质,金钱一直是菲茨杰拉德关注的主题。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我始终无法原谅那些富有的人,这也是我所有生活和工作的动力。”
8. 1926 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首次被改编为电影,这部 80 分钟的默片版权为菲茨杰拉德带来了两万两千美元的收入,约合今天的三十万美元。(虽然后来泽尔达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这部电影拍得糟透了)
9. 1930 年代,菲茨杰拉德在米高梅电影公司工作时,曾参与电影《乱世佳人》的剧本修改。但他并不喜欢好莱坞,说它是“垃圾场”,是“一个被金钱包裹的丑恶小镇,满是衰落的人文精神”。
10. 1933 年,菲茨杰拉德写了一封信给自己 11 岁的女儿 Scottie。他在这封抬头为“ Dear Pie ”的信里写到了对女儿的期望,包括很正经的“勇气”、“不怕失败”、“追求效率”,也有略显无厘头的“不要害怕蚊子、苍蝇和一切昆虫”。
11. 海明威是菲茨杰拉德的好朋友,两人经常比赛拳击。《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的责任编辑也是同一个人。
12. 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互相看不顺眼,泽尔达宣称海明威和自己的丈夫存在不正当的关系,海明威则认为这个女人太不理智,“鼓动丈夫饮酒以转移他对写作的注意力”。不只是海明威一个人这么想,菲茨杰拉德的多位文艺圈朋友都认为泽尔达追求奢侈的生活给他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13. 菲茨杰拉德曾在自己的作品中选用妻子日记里的段落。泽尔达在为菲茨杰拉德小说《美丽与毁灭》写的书评中声称这是抄袭,“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我在婚后不久丢失的日记还有书信中的段落”。
14. 1936 年,菲茨杰拉德在住院康复的日子中,为自己的护士 Dorothy Richardson 拟定了一份 22 本的书单,希望她能从中获益。其中包括《嘉莉妹妹》、《玩偶之家》、《圣殿》、《红与黑》、《追忆似水年华》、《战争与和平》、《王尔德戏剧选》、《马耳他之鹰》等。
15. 杜鲁门·卡波特尝试过将《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为电影剧本,但在他的设置中,尼克·卡罗维变成压抑的同性恋者,黛西也成了有报复心的女同性恋者。这一版剧本被电影公司否定,他们找到《教父》的编剧弗朗西斯·科波拉匆忙写了一个新版本,也就是后来 1974 年版的电影。
16. 去世前菲茨杰拉德已经破产,要求举办便宜的葬礼。美国作家多萝西·帕克在葬礼上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句子——“这家伙真他妈的可怜”(the poor son of a bitch),表达对朋友逝世的悼念。
17. 菲茨杰拉德果然是因酗酒引发的心脏病去世的,这一消息并没有引起 1940 年文学界的关注,当时出版商的仓库里还压了不少《了不起的盖茨比》(但其实再版书一共只有 3000 本)。直到 1960 年代,菲茨杰拉德才逐渐被称为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8. 1948 年,泽尔达死于高地医院的一场大火,两人最终合葬在一起。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的句子:“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