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玄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从“治学·修身·明世”三个角度窥探玄学的现代价值
引子
这是充满争议的魏晋,这是血腥弥漫的魏晋,这是风华绝代的魏晋。放浪形骸的风流名士还在若隐若现,清谈雄辩之声还在耳边回想不绝,可年代久远,乱世惨淡,那段精彩绝伦的历史,在我们看来未免有些陌生。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玄学,就是礼制儒学在两汉的长期实践中,逐渐不见容于国士时,时人根据启蒙时代的道家思想为框架,重新建立的中华哲学思想体系。
为什么在170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要回头看?在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地位排名全球第二的国度里,难道还有借鉴古人思想的必要?诚然,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但我们抬头看到,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面临着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土崩瓦解的传统道德,流离迷失的各色人群。如果我们回头遥望过去,重新找回式微已久的魏晋玄学,也许会找到足以挽救现世的智慧。
治学·解放自我,寻求本真
魏晋南北朝是“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时代。汉末以来,门阀政治腐败, 战争频仍, 社会处于“大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的状况,世事变幻莫测,生死无常,传统的信仰、功业、学问、地位受到怀疑和批判。广大士人于是把注意力转向了对个体生命的存在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玄学教育思潮既是这种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中国原有各种思潮相互融合自然发展的结果,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玄学治学之妙,在今看依然令人向往,虽然它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但当我们从沙子中淘出一些闪闪的黄金,也许能为奠基当代中国教育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玄学教育思想,最崇尚的就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所谓人本主义,是把个体从社会群体的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突出个体在教育中的主体位置。所谓自然主义,就是从自然人性论出发,基于人本主义立场,认为教育必须以个体为中心,必须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顺应其身心发展的内在程序,遵循其自然发展的法则和规律。玄学家从人本主义、自然主义观出发,尖锐批判经学教育劝诫士人追逐名誉、地位、利禄、事功的教育目的。如王弼从“名教本于自然”、“崇本举末”的观点出发,认为那些东西都是末而非本。阮籍、嵇康、郭象也从自然人性论出发,其于人本主义立场对名教教育目的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他们一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体现“性之所尽”、“九质之征”的过程,因自然之道发展人的自然性的活动,“因其性而任之则治,反其性而凌之则乱”
对于这一点,我在香港大学交换的经历令我感触尤甚。清华的老师们知识渊博,课堂信息量大,内容充实,然而却忽略了学生是教育的中心这一道理,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在香港大学交换期间,我发现学习不是“听课”,而是自己探索的过程。每次上课前老师布置七八篇阅读文章,上课九人一组自由讨论,从哲学伦理说到宇宙自然,这颇有玄学中“性之所尽”的意味
去功利化,是玄学教给我们的又一重要理论。玄学家认为,“自行”的教育能“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功自成”。他们在对外物价值、意义的怀疑、批判和否定中,内在的即个体的价值、意义、地位、权利得到极大的肯定和强调,个体不再为外物所奴役,只有内在的才性、气质、及生命、人生、生活本身才是竭力去追求和把握的东西。外在功利追求变为内在审美向往,这就是玄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
上学期在港交换期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港大这个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地方,香港人最不爱学习,外国人其次,中国大陆的学生则最勤奋,学分绩往往排在年级前列。究其原因,往往得到“从小已经习惯了优秀”这样的回答。殊不知,成绩优异与学识广博乃是两个概念。初到香港,我以为自己作为清华唯一交换生在港大中也应算优秀,谁知在一次香港当地同学的聚会上,发现大家都上知天文下知政治,从秘鲁的首都市容市貌问题谈到美国的总统大选。我问他们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学来的,他们告诉我,香港从初中开始就有读书讨论会,大家都爱拿出刚刚读到的新闻分享自己的感受。相比之下大陆的中学生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做这些无益于高考的事情呢?高考这一唯一的学习动力不仅将大陆教育严重功利化,更扭曲了学生们接受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初衷,应是顺应个性,培养出人的探索能力与坚强的心理品质。
以玄学治学,拒绝教育工业。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并且输送给大工业和经济运行模式。一切都按事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控制,这就是教育工业的典型特征。
这种教育把人变成呆板的机械,无视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关怀与呵护。超时、超纲、超量的学习负担以及显性隐形的体罚, 使得我们的学生“眼镜越来越厚,情绪越来越低落, 心理越来越变态”,成为“有学问的怪物,技术高超的精神病人”。曾记得蔡元培先生在批判封建教育时说:“中国教育,大部分重在后脑的记忆,小部分重在前脑的思考。训练全身的教育,从来不大讲究。所以未受教育的人,身体还壮实一点。惟有那班书酸子, 耳目手脚,无一件灵动中用。”可叹的是,这种恶劣现象依然在漫延。“据统计,我国因心理、精神导致疾病的患者,每年高达1000万人。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已达总人数的20%以上,退学人中因各种心理疾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占50%,非正常死亡中自杀的占26. 5%,中学生中自杀、出走、性变态等现象,已非个别”,身体素质欠健全更是普遍。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忽视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了,树立生命教育观,加强对学生进行关于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生活态度与健康人格、理想信念与真善美、科学艺术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提供动力。
修身·正视人性,释放压抑
独尊儒术的两汉时期,不仅大力宣扬伦理道德,更标榜纲常礼制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然而政府主导的道德奖励制度,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反而造成了民众们普遍的人性扭曲,为当官而假慈孝,为获奖励而伪善良的人比比皆是。人们钻营投机,与儒家的理想渐行渐远。在这个时候形成的玄学,首先提出的,就是要正视人性,释放压抑。
正视人性的玄学,提出人类的享乐需求,是人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玄学,认为伦理礼制皆出于自然,它们的建立是因为人类内心中有这样的感情需要。所以值得我们重视和珍视的,应该是礼制下面更加本质的感情需要,而不是礼制本身,不可因为表面而荒废了实质。后期竹林名士更是以自身放荡不羁的行为,来反抗名教的虚伪。
向秀在《难<养生论>》中说“至于絶五谷,去滋味,寡情欲,抑冨贵,则未之敢许也。且夫嗜欲,好荣恶辱、好逸恶劳,皆生于自然。”嵇康在做《难<自然好学论>》时说“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故不扰则其愿得,不逼则其志从。”,却也流露出了类似的看法。
正视人性,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尤其有借鉴价值。当今的中国,几千年来道德传统形成的对人性中物质需求的压抑,已经对人的心理造成了很严重的扭曲。八荣八耻等道德标杆被人们强行地熟记于心,然而我们不敢面对的,是隐藏的越来越深作用却越来越强烈的欲望。
认为绝不能贪污受贿、一心为公是官员唯一的义务,如此形成了一种极端虚伪的社会风尚。一方面大家都在公众场合标榜自己如何大公无私,私下里被压抑的物欲往往呈几倍的反弹。真正廉洁奉公、一丝不苟的执行着道德约束的人,反而由于看到自己在物质上与别人的巨大差距,常常感到痛苦、压抑和愤愤不平,在长期的压抑之下,可能一夜之间骤然变成了那种自己曾经鄙夷的对象。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于是逐渐迷失,直至彻底放弃原有的道德标准。食品安全问题不正是实例?沉迷于利益,表面上有道德约束,背地里被压制的欲望却冲破了道德的底线,终酿成大祸。
我想,理想与物质对于人类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哪个人不愿意接受更好的生活条件,也没有人甘愿只做金钱的走狗而缺失精神生活。最难的,也正是二者的结合,他们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人性。理想与物质不可偏废,也许现在的社会大潮如此,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不能因为外在“虚荣”的原因走向极端,背弃自己形成的“本性”。背弃“本性”的结果只能带给自己痛苦。
相反地,我们首先要遵守社会的规范,也应该宽容地对待别人的错误,从社会中取走我们本应该拿走的那一份,也应该做点自己喜欢的于大家都有意义的事情。按照本心的指导来生活,如此,可能会使心灵减少很多牵绊,在我们终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也会感觉无比的平和和舒适。这,也许应该就是玄学在指明的终极人生意义。
明世·顺应天命,效法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特色,汉儒的“天人感应”讲的也是天人合一。但与玄学不同,汉儒的“天”被赋予了人的道德情感,而成为主宰人类的人格神。人间的纲常名教被说成是取之于上帝之天。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白虎通义》说:“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汉儒把人的本质对象化,为人类社会的纲常名教安置了一个超人间力量的根据。其用意,无非是将封建的伦理道德神圣化、合法化、永恒化,把道德建立在神性上面。
玄学家们则还天自然属性,并号召人们仿效自然之天,这无疑是对人格神的上帝及其所维护的不自然的名教的冲击。王弼说:“修本废言,则天而行化。以谆而观,则天地之心见于不言;寒暑代序,则不一言之令行乎四时,天岂谆谆者哉?”向秀、郭象说:“任自然而覆载,则天机玄应,而名利之皆为弃物也。”、 “绝学去教,而归于自然之意。”天是自然的天,人应做自然的人,文教礼俗皆非自然,理当摒弃。玄学名士用自然之天取代上帝之天,用不言之教取代以名为教,这是值得肯定的。
回过头来看现代社会,人类的文明自近代以来就在马力全开加速进步。不同国家和文明间相互竞争,松散的组织形式被高效的所取代,落后的技术水平也必被先进的所淘汰。如果一个民族国家不能适应这种适者生存的机制,他们只能任人欺凌,最后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人都像一辆辆赛道上驰骋的赛车,各自踩紧油门向前不断加速,以期获得领跑的地位。落后者总是被无情地甩出历史的赛道,也许只能在书中一隅留下自己不为人知的名字。领跑者却总是拥有令人欣羡的权利,所以这场加速的竞赛,只能愈演愈烈。
然而,有谁能保证这种比赛能永远进行下去?在竭尽全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有谁意识到了先进的科技带来的未知的危险?在全球快速工业化的同时,有谁预见到了污染对地球致命性的破坏?车队越跑越快,可能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速度之上了,稍有不慎,整个人类文明可能就被甩出赛道,万劫不复。这种危险性,早有人先瞻性地指出了。假如恐怖分子掌握了核弹技术,出于对整个世界的憎恶,假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科技力量是双刃剑,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毁灭自身的就越容易。然而整个文明却依然在加速不止,对于自身力量被相对削弱的担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减缓其科技的研发程度。
世界的未来究竟为何?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在未来的世界里,每个理性人不再为了利益与攀比生存,而将为了兴趣和爱生活着。这样的社会是多么得遥远!相比之下,玄学家提出的建议则更简单易行:保留欲望,各安天命。这并不是对欲望的排斥和对自我的放任自流,而是一种乐于接受、易于满足的“逍遥”。如果每个人以“逍遥”而不是生产力的极大丰富为目的生活,以现有的生产水平,实现全人类的温饱与幸福也是指日可待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必将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玄学终将真正走进人们的视线,为人类文明再次带来一阵春雨般的洗礼。
尾声
王弼说:“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这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形而上的大道, 不可以用公式化的体系完整为人所掌握。既然语言不能表达一切,那我们现在也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为了交作业而交作业。否则,道可道,非常道。
玄学思想中可供借鉴的远不止如上几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种思想学说只要蕴含文化价值,其的恒在意义在时代之镜的折射下就会发出新的光彩。今天挖掘玄学思想内容的现代意义,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王弼、郭象、夏侯玄······伟大的思想家们都还未来得及全部提及,文章就要草草收尾。倾听中古时期祖先们的玄学理论,我们能得到很多现实的启迪。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精神遗产,如果不好生珍惜加以利用,又有何面目去面对九泉之下那些早已苍老的脸庞?我们要珍视这份历史遗产,不妄自菲薄或盲目崇拜,吸取其智慧,继承、弘扬其思想精华,进而作出新的诠释和发展。
参考文献
古汉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990
王弼.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嵇康,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郭象.庄子·齐物论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0.
张传燧.论魏晋玄学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1989, (10).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世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白奚.道家自然主义的现代启示[J].北京:北京社会科学.2002(1)
张海燕.论魏晋玄学的自然主义[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