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周边的安全形势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多万平方公里,东西相隔5500公里,时差4个多小时,南北相距5500公里,跨越5个温度带,居世界第三。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便是各国眼中的宝地,上至夏商,下至今时,总是处于危机之中。无论何时,外国总是打着中国的主意。而今,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自强不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有了相当高的抵御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处于和平时代,相反我们应该警惕这潜在的危机,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注意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自新中国以来,我国仍与印度等国家有5000多公里边界尚未完全划定,争议地区16万多平方公里。与日本等海上邻国争议面积多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的争议是格局形势潜在的危机。目前我顾主要丢失的领土有韩国占有的几个礁岛,日本侵占东海气琉球群岛和钓鱼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周边各国的蠢蠢欲动,小动作纷纷。在西方开始收敛的时候,中国周边的国家却活跃起来。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纷纷针对我国南海主权动作不断直接向中国发起挑战。其中菲律宾国会通过将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为其国土,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群岛几处岛屿宣称拥有主权,其海军司令甚至宣称,如果发现中国渔船入侵,将被长期驻扎在那里的海军驱逐舰驱逐,越南则任命了一个管理西沙群岛的政府机构主席,一宣称对改道拥有主权。日本首相有不失时机的挑起钓鱼岛事件。此外,台湾问题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从明朝开始,就明确的规定台湾属于中国。从邓小平主席的“一国两制”到陈水扁的“台独”,我们看到的是台湾领导团队想方设法的对抗,视祖国各族人民于不顾,甚至请求美国的援助。中国曾今帮助马英九登上台湾领导人的位子,而曾将他口中的台湾回归如今已经烟消云散,大力购置军事防务,其动机之明,不言而喻,美国更是添油加醋。藏独也是中国头疼之事,“达赖”集团藏独的野心也迎合了美国的愿望。奥巴马白宫见达赖更是对中国政府公然的宣战。我们岂能坐视不管。中国政府不能忍让,应该快刀斩乱麻,将这些不法分子除之而后快。
对如今的中国来说,美国可能是我们最强大最具危险性的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群,遍布世界各地。这些基地主要为美国收集情报资料,拥有先进的科技,最强大的军事武器,一旦战争爆发,可以迅速的调兵遣将,尤其在欧洲,能够迅速的调集兵力进攻中国边疆。而且2011年中美关系即将发生更加微妙的变化。如果美国挑起中国敏感的三大危机——贸易争端、对台军售,中国将应接不暇。
感想:
由此观来,中国周边环境局势确实岌岌可危,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起忧患意识,加强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加强边疆尤其是西藏等地区的军事力量,防范于未然,加强渔歌国之间的军事、经济竞争,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同时和俄罗斯等同盟国搞好关系,共同御敌。其次,中国人民应该团结,和睦相处,万众一心。最后应该做好积极应战的准备,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和今后的发展计划及目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坚信,中国会越来越强大的。
第二篇: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主讲宋徽瑾阮东彪
周边安全对每一个国家而言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一、中国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
1、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陆地边界2.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周边国家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其中还有不是邻国的邻国,如美国在东亚有着巨大的战略利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邻国。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海上邻国六个:
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2、我国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很复杂。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表现一: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表现二:强国多。俄罗斯、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世界上25支最大军队中7支在我国的周边。表现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日本、韩国经济发达,亚洲四小龙,有苦哈哈的朝鲜、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表现四: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宗教与民族冲突尚未解决,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表现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多,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表现六:热点焦点较多。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使我们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构成当前世界热点问题的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中国周边。还如,除中国之外,世界六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四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拥有核技术以及核生产能力的国家大多在中国周边。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二、回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不同时期,邻国的数量是不同的,我们与邻国的关系也不一样。先后经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模式,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模式、冷战下以美苏为中心的模式。
(一)以中国为中心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同外界交往为内涵的对外关系史。从那时一直到清朝,中国凭借其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在东亚处于中心地位,周边国家大多向其称臣纳贡,形成了“华夷秩序”或“华夷体系”、朝贡体系。中国的统治者自称为“中国”、“中华”,“华夏”(一个说法是服饰精美称为“华”,有礼仪称为“夏”,先进民族的意思。而把周边邻近地区被称为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这些蛮夷之地要定期向我国朝贡、接受册封。清王朝1764编纂的《大清会典》中不仅把朝鲜、琉球、安南、缅甸、暹罗、苏禄、老挝、廓尔喀、巴达克山、爱乌罕、浩罕王国等均为中国的属国或朝贡国,而且把葡萄牙、罗马教皇国、荷兰也等列为朝贡国,它们同清王朝保持着藩属——宗主国关系。如清朝曾规定,朝鲜每年、琉球每隔一年、安南每三年、暹罗每四年、老挝和缅甸每十年朝贡一次。荷兰这些国家因为太远了就不确定具体的朝贡时间。中国皇帝对朝贡国的“回赐”,其价值通常高于他们的贡品,即“厚往薄来”。在这种体系中,中国通过文化优势政治威望而不是军事占领的方式对邻国实行怀柔政策,以防御为主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在这种体系下,我国的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其次,日本虽做过我们的藩属国但16世纪日本建成统一的国家后,就宣布断绝这种隶属关系,反而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时我们沿海深受倭寇之苦。总体上我国周边环境是安全的,这种体系的稳固是以我国国力强盛为前提,一旦国力衰弱,这个体系就会土崩瓦解。
(二)以西方列强为中心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时期,不仅我们保护不了藩属国,自己也是泥菩萨。结果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被纳入西方国家主导下的现代国际体系,而成为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性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国家集团,而后来日本则努力成为该地区新的“霸权国”,企图单独主导东亚国际体系。此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已不再是北方游牧民族,而是西方列强,沙俄、日本、法国和英国都通过领土扩张或者建立殖民地而与中国为邻;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是西方列强,因为中国的周边地区都已经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和侵略中国的前哨基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十分险恶。
(三)以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
二战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我国周边安全挑战主要是美国为首的阵营的经济封锁、政治、军事威慑。
1958中苏矛盾公开化,中苏两国同盟关系逐渐名存实亡。美国也更敌视中国,因为我们在鼓足干劲研制原子弹,在抗美援越。我们面临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在我国周边的盟友的压力。60年代开始,苏联由中国最大的邻国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敌手,不断在中苏边境制造冲突事件,最终爆发了1969年珍宝岛战争。同时,,美国通过越南战争在中国周边地区采取行动,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另外,当时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曾提出过“反帝反修”、“世界革命”等激进的政治口号,并且对一些邻国采取了“斗字当头”的做法,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关系比较紧张。进入70年代,中国先后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小球带动大球”的外交战略。1972年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建交,1974年与马来西亚建交;1975年中国同菲律宾和泰王国互派大使。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驻扎重兵,对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979年入侵阿富汗,直接危及中国西部边境的安全。1978年11月,与越南订立军事同盟,支持越南占领柬埔寨,使得印度支那成为苏联从南面对中国构成了包围。(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88年因南沙群岛中越又发生冲突。总之,冷战时期,我们周边的首要威胁是苏联,苏联在中国北面、西面和南面构筑了一条威胁中国的包围线。
三、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概况。
(一)中国周边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1、中国的周边国家数目增多了,在邻近中国的中亚地区就出现了五个独立的国家,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其中前三个国家与中国有领土接壤。而中俄之间的共同边界线也因此减少了大约一半,因为原中苏西段边界线已变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边界线。
2、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改善。不丹是唯一的未与我国建交的中国周边国家。3000米高原上,最后的香格里拉。辛格国王不一般。君主制自动改革为民主制。平民君主,四个王妃是四姐妹。我们是他们遥远的邻居。印度指导下行动。
3、中国与中亚、印度、俄罗斯先后签署了边界协定,基本上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4、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5、中国在与周边国家构建的地区性多边组织、论坛和会议等国际制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逐渐发展为包括东南亚所有10个国家在内的“大东盟”。(32)东盟明确提出了建设东南亚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宏大目标,并在为此而努力。不仅如此,东盟还积极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中日韩首脑会晤(东盟+3会议)、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峰会等等多边合作形式的出现,均与东盟的努力分不开。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博鳌亚洲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东北亚合作对话、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等等,也在促进地区的多边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好,现在是我国周边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国对周边的影响力加大,周边对我国的战略依托也加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周边的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特点---“东急、西重、北缓”
如果把中国周边地区从地理上大致分为东(东北亚和东南亚)、北(俄罗斯和蒙古两国)、西(中亚和南亚)三个部分来分析,我国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东急、西重、北缓”。
东急。焦点问题集中。
1、东北亚: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问题。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朝鲜半岛处于东亚的地理中心,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从地缘战略学上讲,大陆国家通常把半岛和沿海小岛当作本国领土和防御屏障,而海洋国家则把这些半岛和海岛当作入侵别国、进而向大陆纵深扩张的支点和跳板。因而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也一直是国际安全事务的热点。朝鲜半岛从陆地和海洋方向面对着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等多个战略地区,是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战略屏障。我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不可能置之不理,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特别是长期以来,朝鲜出于“拥核保安全”的考虑,一直在秘密研制核武器。2006年10月,朝鲜一意孤行进行核试验,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增大了我国维护东北安全稳定的压力。如果其一旦拥有核武器,将直接冲击国际防扩散体系,破坏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并势必造成有关国家的连锁反应,不但促使美、俄竞相部署核力量,而且会给韩、日等国研发核武器提供借口,使半岛成为“核弹火药桶”,还可能导致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的重组。美日也将借机强化军事同盟和军事存在,加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按照他们的意图推动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美日的封锁和制裁还将加重朝鲜经济和政治困难,对我国东北的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虽然六方会谈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难过程,还会有许多不可测的变数。各大国围绕朝鲜核问题的角逐和博弈将继续下去,这不仅关乎半岛局势,而且牵动东北亚战略格局,直接影响我国周边安全。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主要有几个问题:修改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油田的问题等等。(以前以作了讲解,大家可上学校精品课程中看。)
2、东南亚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南线屏障。主要是南海问题。南沙群岛总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面积比较大、在涨潮时仍能露出水面的有11个岛和5个沙洲,但这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都不在中国大陆的实际控制下,除了太平岛,其他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一直有渔民在岛上作业,岛上命名基本上是中国做的,如郑和岛、副使景洪岛、翻译马欢岛等。上世纪60年代末南沙海底油气资源被发现,南海成为“第二个波斯湾”,世界四大储油区之一,这是引发南海争夺高潮的实质原因。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岛屿、开发石油的狂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9个岛屿(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南沙群岛50多个
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日、俄、法等诸国联合对属于中国领海范围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一些东南亚国家为了加重在南海权益争夺上的砝码,一方面大肆增加军费开支,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此美国完成了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从战略上看,南海地区在国际海运航道上的地缘战略优势和丰富资源,是中国未来海军建设和潜在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攸关中国的崛起。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
台湾问题。台湾的地位之重要每位大学生应该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台湾海峡控制了大陆对外海上贸易的4条交通线,是我们的海上生命线。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58年炮轰金门后,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是军事战有政治仗,打打停停,不对台湾宝岛放炮,而是打到台湾海峡,以威慑为主的方式,福建离台湾只有10海里处的地方架起大喇叭喊话,希望和谈。同为中华子孙,我们不希望诉诸战争,民进党不上台,打战的可能性不大,要打战台湾想依靠美国的想法是不现实的,1958年的例子已经得到证明。虽然台湾不断加强军备,但我们希望他们还是明智些。不想用战争的办法解决并不代表就坚决不用。祖国的统一也是不能等的。陈水扁在台时,我们已经列出了收回台湾的时间表。2020年。尽全力用和平方式解决,但不放弃诉诸武力。西重:局势危机动荡,乱局呈长期化趋势
西方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指出,谁控制了中亚地区,谁就能控制亚欧大陆,甚至是整个世界。就中亚自身来讲,一方面政局不稳,内部冲突不断,“颜色革命”此起彼伏,对我西部边境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的泛滥以及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都是国家的安全隐患。特别“大中东”地缘政治位置的不断提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在中亚国家的扩张趋向,“东突独”组织的猖獗活动等,对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具有极大的影响。反恐怖任重道远。看看这位大嫂:
南亚印度也是中国不可小看的安全的隐患。(略)北缓。平稳中存在一定变数
当前,相对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周边局势来说,北部周边保持着相对平稳缓和的局面。中国与北邻俄罗斯共同致力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与蒙古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营造共同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奠定了基础,但局势仍存在变数。
(1)与俄罗斯关系在稳步发展中有不稳定因素存在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两国的共同边界长达4300公里。从周边地缘安全来看,它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地缘因素之一。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俄不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还拥有超强军事力量,依然是个军事强国和核武器大国,拥有核武器21000件,其中战略弹道导弹6000枚。因此又是影响中国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蒙古夹在中俄两大国之间,要有很大的动作比较难,最近两年发现了石油,想要美国跟他合作开发,但要么经过俄、要么经过中国,都不方便。我猜,如果俄罗斯再弱势点,外蒙古最好的出路是回归祖国的怀抱。
最后我们不能不清醒的认识到美国对中国的全方位威胁。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合围圈。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已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联印制华政策,在政治上,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上,两国加强经贸往来;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两国签署了《防务合作协定》,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从而为插手中亚事务,也为从西边遏制中国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北部,美国通过北约与俄罗斯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机制也许在实际的战略中不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也会在国家安全空间上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双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1、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立足于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具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二是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地区对话与合作。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我们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作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新时期,我们要以加强睦邻友好和加强区域合作为两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举措,努力把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
首先,坚持睦邻友好。(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精髓)其次,加强区域合作。(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点投入领域)
最后,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胡锦涛的讲话。关于外交总体布局,强调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外交工作,重点是运筹好大国关系,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巩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依法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的海外合法权益(讲话升华与发展了中国外交“四个布局”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领域外交”)
关于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其中四个“力”兼顾了物质硬实力与精神软实力,发展与充实了综合国力思想)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既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有多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既承继了“亲仁善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2、发展趋势: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回顾,我们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能够构建起一个或多个地区共同体,那么中国与其周边地区的持久和平与繁荣就有了保障,积极推动开放性的地区共同体的建设,能够为周边国家所认同并为外部大国所接受,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无论如何,周边关系发展趋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两者是成正比的。
第三篇: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2011级课程论文
高校大学生为什么要关注中国周边安全
传媒科学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闫金良2011013419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一、我国未来周边形势当前局势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简要概括为三“多”。一是邻国多。我国处于东亚中心,幅员广阔,有世界上第二长的陆界,邻国众多,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分别与15个国家接壤,
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与11国为邻,是世界上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我国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二是大国强国多。包括以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为代表的幅员广阔型、经济发达型、人口密集型国家。不仅如此,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都在我国周边地区,除中国之外世界上6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4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拥有核技术以及核生产能力的国家大多在中国周边。三是问题多。主要是热点地区多、贫富差距大、意见分歧大。例如,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当前世界热点地区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我国周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既有
1
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差距较为悬殊。领土、文化、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冲突愈演愈烈,印巴冲突尚未彻底解决,中亚国家“颜色革命”方兴未艾,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纷争不断,教派冲突摩擦不断。
(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
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
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由于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美国不希望中国快速崛起。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为插手中亚事务、遏制中国制造条件。
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
中日关系目前相对平稳,但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发展和政治野心的进一步膨胀,日本现实和潜在危险仍呈上升趋势。战略上,日本将我国列为主要潜在对手,追随美国压制中国发展,寻求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政治上,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军事上,日本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和科技基础,拥有制造核武器的科技水平和重要原料。在领土问题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强对我国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和开发。
3、印度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近年来,中印之间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边境问题的磋商,两国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依然存在。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
2
军费开支,加速更新武器装备。
4、朝核危机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影响
朝鲜半岛影响我安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斗争和朝核问题,其中朝核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带来东亚核格局的改变,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首先它可能导致美国发动对朝鲜的战争,或者对朝鲜进行制裁。其次它可能成为开启东亚核武竞争的潘多拉魔盒。再次它可能导致日本全力寻求突破和平宪法,扩大军备,开启核武之门。
5、南海诸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因为南沙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使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纷纷插手,企图据为己有。目前,南沙问题形势严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南海争夺涉及“六国七方”,我国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形势相当严峻。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岛屿、开发石油的狂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7个岛屿,我国台湾控制其中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其中的50多个岛屿。其中,越南占据岛礁29个,控制海域面积20万平方公里,打井60多口,2002年与美国在南海西南部发现了东南亚最大的油田,储量2至4亿桶。菲律宾占据13个岛礁,控制海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打井70多口,年产石油35万吨。
二是有关国家加强控制和军事准备。越南反复宣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并成立南沙地方行政机构,还准备向南海占领岛礁移民。越南海军专门组建了应付南海突发事件的“海上快速作战旅”。菲律宾设立卡拉延市政府,将部分占领南海岛礁划归其管辖,军事上组建了西部联合特混部队,专门负责南沙方向的巡逻和作战任务。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行动,一方面加强控制,另一方面进行作战准备。
三是南海问题国际化倾向日益严重。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
3
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同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既得利益者,一方面联手借助国际舆论压我就范,企图使南沙问题争议多边化、国际化、复杂化,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美国完成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除美国外,日本、印度也积极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二、美国因素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美国近几年的军事演习呈现包围之势。
近期美国无端强烈指责中国人权,驱逐孔子学院,可见美国在其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打击之下已经完全沉不住气了,美国已经完全抛弃其所标榜的民主、自由,其内在的虚伪、无耻、贪婪、狭隘完全显露,我断定美国不出今年迟早要生出事端。
三、综述
当前中国面临的形式及其严峻,在亚洲中国成功实现中日之间的货币自由化,搞乱了美国在这亚太的随从国,在东南亚中国对各个小国进行警告尤其是菲律宾,因此中国在近期战略上成较好态势。纵贯世界局势希望还是在中国。作为中国当代90后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了解和关注中国周边安全,这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中国是世界的希望,我们是中国的希望,关注中国周边安全,关注国防,我们义不容辞。
4
5
第四篇: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外交形势大为改善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简要概括为三“多”。一是邻国多。我国处于东亚中心,幅员广阔,有世界上第二长的陆界,邻国众多,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分别与15个国家接壤,
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与11国为邻,是世界上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我国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二是大国强国多。包括以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为代表的幅员广阔型、经济发达型、人口密集型国家。不仅如此,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都在我国周边地区,除中国之外世界上6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4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拥有核技术以及核生产能力的国家大多在中国周边。三是问题多。主要是热点地区多、贫富差距大、意见分歧大。例如,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当前世界热点地区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我国周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差距较为悬殊。领土、文化、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冲突愈演愈烈,印巴冲突尚未彻底解决,中亚国家“颜色革命”方兴未艾,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纷争不断,教派冲突摩擦不断。
(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
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
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由于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美国不希望中国快速崛起。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为插手中亚事务、遏制中国制造条件。
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
中日关系目前相对平稳,但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发展和政治野心的进一步膨胀,日本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