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深度报道:探寻中亚贫富差距之源_3.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831744 上传时间:2025-03-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报道:探寻中亚贫富差距之源_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深度报道:探寻中亚贫富差距之源_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度报道:探寻中亚贫富差距之源 图片说明:图为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街景。谢戎彬摄 经济大国 哈萨克斯坦靠稳定起家, 民主之岛 吉尔吉斯斯坦苦求发展良药 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邻国,它们同处中亚,同属突厥语系,但在经济指标上,却被贴上了完全不同的标签: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富裕、最发达的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却是中亚相对落后的国家,人均GDP只是哈国的零头。苏联解体后,两个独联体国家为何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仅是因为哈国的能源比吉国多吗?《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赴中亚采访,从中悟出些许答案。 哈萨克斯坦:腰包鼓了,眼光也变得长远 哈萨克斯坦是正在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大国,现在是时候加强英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联系了。 这是英国首相卡梅伦7月1日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阿斯塔纳会晤前的一番表态。两国建交以来英国在任首相首次访问哈国,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英国1日当天一口气与哈国签了10亿美元的经贸大单。 经济大国 哈萨克斯坦确实很重视国家的经济建设。《环球时报》记者此次去哈萨克斯坦,参加的就是5月底在哈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第六届阿斯塔纳经济论坛。在阿斯塔纳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本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耶雷米奇、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等多位政要、专家出席。据记者了解,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8500多名政治、经济、科技和媒体等各界代表参加论坛。为期3天的论坛组织有序,效率颇高。在去之前,记者没有想到1700万人口的哈国能把一个国际性论坛办得如此出色,而且一办就是六届。 1994年才被定为首都的阿斯塔纳更像是一个奇迹都市,给《环球时报》记者留下的印象是干净、整齐、漂亮、现代。这里有修剪整齐的树篱、井然有序的交通、铺设平整的路面,甚至看不到垃圾。宽阔的大路两旁,矗立着大量现代化的建筑和正在建设中的大厦。总统府、高等法院、议会大厦、外交部和号称世界最大的帐篷 可汗之帐 购物中心等设计独特的宏伟建筑,显示出新首都的气派和活力。难怪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阿斯塔纳 世界城市 的称号。阿斯塔纳有点像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有不少怀揣美好梦想从全国各地来淘金的年轻人。这也刺激了房价上涨。据当地媒体报道,阿斯塔纳的房价平均每平方米约2000美元,已超过伊斯坦布尔、里斯本和雅典等城市。 相对于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原来的首都阿拉木图更为中国人所熟悉,它离中哈边界仅300公里,是全世界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虽然已不再担任首都 要职 ,但它仍是哈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之都,哈国人亲切地把它叫做 南都 。与阿斯塔纳的气派相比,《环球时报》记者在阿拉木图更多感受到的是繁华。走进这里的大型商场,你能买到从法国香水到日韩家电等最时尚的商品;而来到居民区里的农贸市场,肉、蛋、奶及蔬菜等也充足供应。 近些年,贴在 经济大国 哈萨克斯坦身上的 标签 越来越多:领土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列全球第九、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全球20个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之一、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独联体国家中第一个获得市场经济国地位的国家 哈萨克斯坦是典型的资源型国家,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相当丰富。自1997年开始实施 哈萨克斯坦-2030 战略以来,2012年的哈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排中亚第一,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人均只有600美元。 腰包鼓了的哈萨克斯坦把眼光也放得更加长远和国际化。接待《环球时报》记者的哈国外交官谢里汉扳着指头数了数这些年国家办的大事:上合组织十周年庆祝峰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峰会、伊斯兰会议组织外长会议、世界伊斯兰经济论坛第七届会议、世界宗教领袖大会、第七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谢里汉还说,2017年,阿斯塔纳将举办主题为 未来的能源 的认可类世博会,这将是中亚的第一次;另外,阿斯塔纳至阿拉木图的高铁,预计也将在今年开工。 吉尔吉斯斯坦:与邻国经济鸿沟巨大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另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阿拉木图乘机去吉国首都比什凯克,飞机从起飞到降落也就45分钟。但这45分钟的空中距离,《环球时报》记者感受到的,却是巨大的经济鸿沟。 与记者在哈国看到的平整、宽敞的机场路不同,从吉国马纳斯国际机场到比什凯克的道路上坑坑洼洼。记者坐的越野车时不时颠簸一下。车入比什凯克市区,正值傍晚,看不到太多繁华场所,没有大城市常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大高楼,也没有步履匆匆的人群。夜晚的街道路灯少且灯光微弱,很多地方漆黑一片。在市区能让人感受到贫富悬殊的表象 街边停了不少汽车,除老式拉达、伏尔加外,也有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轿车。 司机阿廖沙是当地俄罗斯族,也是 老比什凯克 ,和《环球时报》记者聊起苏联解体前的比什凯克,他眼中充满着幸福的回忆: 过去伏龙芝是个绿树成荫、经济也不错的城市。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将大量工业投入到伏龙芝,大批俄罗斯族人来到这里。苏联解体后,由于缺乏资金,加上持续的经济危机,比什凯克迅速破败,但人们的生活水平似乎下降得更快。 阿廖沙说,有文化和门路的俄族人都去俄罗斯了,留下的俄族大多是像他这样没有太多技能、上了年纪的。 与邻国哈萨克斯坦相比,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565万的吉尔吉斯斯坦不能算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金矿,主要是和中国等国进行合作开采。侨汇是吉国很重要的收入来源,很多当地人都去俄罗斯打工挣钱。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经济也不景气,它要保证本国公民的就业,吉国打工者没有竞争力,就只能回国。《环球时报》记者到比什凯克的航班上,邻座就是一位刚去莫斯科两周就被驱逐回来的吉国非法打工者。这对本就脆弱的吉国经济形成很现实的冲击。2012年,吉国内生产总值约64.2亿美元,同比还下降0.9%,远未达到吉政府2012年初的预测水平,吉国2012年的人均GDP约为1100美元,与哈萨克斯坦相差甚远。 稳定基石 和 民主之岛 客观地说,哈萨克斯坦的 富 与吉尔吉斯斯坦的 穷 ,首要原因是两国拥有资源上的差距,但社会稳定与否也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不少西方政治观察家眼中,哈萨克斯坦绝非一个民主国家,甚至是 中亚最不民主的国家 之一: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自独立以来一直大权在握,国内反对派势力小、声音弱,政治改革步伐缓慢。但在哈国官方人士看来,哈国正是依靠这些才实现政治稳定,进而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201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独立20周年纪念日的当天,哈曼吉斯套州扎纳奥津市发生由石油工人罢工引发的骚乱,这在哈国历史上非常罕见,哈方认定骚乱是由境外势力导演的。《环球时报》记者接触的不少哈国人谈起那场骚乱还是痛心疾首。哈通社记者木哈提说: 我们要稳定,不要骚乱。哈萨克斯坦有今天的经济进步,有今天大量的外国投资,就是靠稳定做基石。西方别想把阿拉伯之春那一套搬到哈萨克斯坦来。 反观吉尔吉斯斯坦,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独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急切想把自己树为中亚的 民主之岛 ,很快引进多党制、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制度,并成为中亚最早加入世贸的国家。但盲目的全盘西方民主化并没有带给吉国想要的繁荣,反而带来社会的急剧动荡:部分地区出现无政府状态,国家经济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社会动荡不断,外国投资望而却步;作为一个贫穷国家急促加入世贸破坏了本国的工业基础。吉国商人巴塔耶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吉国囫囵吞枣引进西方民主,就像一个本事不过硬的杂技演员非要走钢丝绳,左右摇摆,时不时会被一股风吹落下来。 的确,吉国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缺少稳定:2005年春的 郁金香革命 ,赶走了时任总统阿卡耶夫;2010年4月的骚乱又让当时的政府下台。过去几年,吉国的总统、总理如走马灯般换了不少。吉尔吉斯斯坦民众也在思考如何让国家走上正轨。巴塔耶夫自嘲说: 我们真的是中亚最民主的国家,大家一有不满就上街,然后政府就下台,但这样的国家,谁敢来投资呢?谁会放心大胆地搞经济呢?稳定,而不是所谓的民主,才是吉尔吉斯斯坦最急需的良药。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任编辑:郭娓娓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圖片說明:圖為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街景。謝戎彬攝 經濟大國 哈薩克斯坦靠穩定起傢, 民主之島 吉爾吉斯斯坦苦求發展良藥 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是鄰國,它們同處中亞,同屬突厥語系,但在經濟指標上,卻被貼上瞭完全不同的標簽:哈薩克斯坦是中亞最富裕、最發達的國傢;吉爾吉斯斯坦卻是中亞相對落後的國傢,人均GDP隻是哈國的零頭。蘇聯解體後,兩個獨聯體國傢為何走上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僅是因為哈國的能源比吉國多嗎?《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赴中亞采訪,從中悟出些許答案。 哈薩克斯坦:腰包鼓瞭,眼光也變得長遠 哈薩克斯坦是正在快速發展的世界經濟大國,現在是時候加強英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聯系瞭。 這是英國首相卡梅倫7月1日與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在阿斯塔納會晤前的一番表態。兩國建交以來英國在任首相首次訪問哈國,大有相見恨晚的意思,英國1日當天一口氣與哈國簽瞭10億美元的經貿大單。 經濟大國 哈薩克斯坦確實很重視國傢的經濟建設。《環球時報》記者此次去哈薩克斯坦,參加的就是5月底在哈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第六屆阿斯塔納經濟論壇。在阿斯塔納經濟論壇開幕式上,哈國總統納紮爾巴耶夫、本屆聯合國大會主席耶雷米奇、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等多位政要、專傢出席。據記者瞭解,共有來自100多個國傢的8500多名政治、經濟、科技和媒體等各界代表參加論壇。為期3天的論壇組織有序,效率頗高。在去之前,記者沒有想到1700萬人口的哈國能把一個國際性論壇辦得如此出色,而且一辦就是六屆。 1994年才被定為首都的阿斯塔納更像是一個奇跡都市,給《環球時報》記者留下的印象是幹凈、整齊、漂亮、現代。這裡有修剪整齊的樹籬、井然有序的交通、鋪設平整的路面,甚至看不到垃圾。寬闊的大路兩旁,矗立著大量現代化的建築和正在建設中的大廈。總統府、高等法院、議會大廈、外交部和號稱世界最大的帳篷 可汗之帳 購物中心等設計獨特的宏偉建築,顯示出新首都的氣派和活力。難怪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阿斯塔納 世界城市 的稱號。阿斯塔納有點像中國的北京和上海,是個移民城市,有不少懷揣美好夢想從全國各地來淘金的年輕人。這也刺激瞭房價上漲。據當地媒體報道,阿斯塔納的房價平均每平方米約2000美元,已超過伊斯坦佈爾、裡斯本和雅典等城市。 相對於阿斯塔納,哈薩克斯坦原來的首都阿拉木圖更為中國人所熟悉,它離中哈邊界僅300公裡,是全世界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雖然已不再擔任首都 要職 ,但它仍是哈國的經濟中心、文化之都,哈國人親切地把它叫做 南都 。與阿斯塔納的氣派相比,《環球時報》記者在阿拉木圖更多感受到的是繁華。走進這裡的大型商場,你能買到從法國香水到日韓傢電等最時尚的商品;而來到居民區裡的農貿市場,肉、蛋、奶及蔬菜等也充足供應。 近些年,貼在 經濟大國 哈薩克斯坦身上的 標簽 越來越多:領土面積272萬平方公裡列全球第九、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全球20個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國傢之一、全球發展最快的新興經濟體、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獨聯體國傢中第一個獲得市場經濟國地位的國傢 哈薩克斯坦是典型的資源型國傢,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相當豐富。自1997年開始實施 哈薩克斯坦-2030 戰略以來,2012年的哈國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排中亞第一,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人均隻有600美元。 腰包鼓瞭的哈薩克斯坦把眼光也放得更加長遠和國際化。接待《環球時報》記者的哈國外交官謝裡漢扳著指頭數瞭數這些年國傢辦的大事:上合組織十周年慶祝峰會、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峰會、伊斯蘭會議組織外長會議、世界伊斯蘭經濟論壇第七屆會議、世界宗教領袖大會、第七屆亞洲冬季運動會。謝裡漢還說,2017年,阿斯塔納將舉辦主題為 未來的能源 的認可類世博會,這將是中亞的第一次;另外,阿斯塔納至阿拉木圖的高鐵,預計也將在今年開工。 吉爾吉斯斯坦:與鄰國經濟鴻溝巨大 吉爾吉斯斯坦是中亞另一個很有特色的國傢,從阿拉木圖乘機去吉國首都比什凱克,飛機從起飛到降落也就45分鐘。但這45分鐘的空中距離,《環球時報》記者感受到的,卻是巨大的經濟鴻溝。 與記者在哈國看到的平整、寬敞的機場路不同,從吉國馬納斯國際機場到比什凱克的道路上坑坑窪窪。記者坐的越野車時不時顛簸一下。車入比什凱克市區,正值傍晚,看不到太多繁華場所,沒有大城市常見的寬馬路、大廣場和大高樓,也沒有步履匆匆的人群。夜晚的街道路燈少且燈光微弱,很多地方漆黑一片。在市區能讓人感受到貧富懸殊的表象 街邊停瞭不少汽車,除老式拉達、伏爾加外,也有奔馳、寶馬這樣的豪華轎車。 司機阿廖沙是當地俄羅斯族,也是 老比什凱克 ,和《環球時報》記者聊起蘇聯解體前的比什凱克,他眼中充滿著幸福的回憶: 過去伏龍芝是個綠樹成蔭、經濟也不錯的城市。衛國戰爭勝利後,蘇聯將大量工業投入到伏龍芝,大批俄羅斯族人來到這裡。蘇聯解體後,由於缺乏資金,加上持續的經濟危機,比什凱克迅速破敗,但人們的生活水平似乎下降得更快。 阿廖沙說,有文化和門路的俄族人都去俄羅斯瞭,留下的俄族大多是像他這樣沒有太多技能、上瞭年紀的。 與鄰國哈薩克斯坦相比,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裡、人口565萬的吉爾吉斯斯坦不能算是資源豐富的國傢,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金礦,主要是和中國等國進行合作開采。僑匯是吉國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很多當地人都去俄羅斯打工掙錢。但金融危機爆發後,俄羅斯經濟也不景氣,它要保證本國公民的就業,吉國打工者沒有競爭力,就隻能回國。《環球時報》記者到比什凱克的航班上,鄰座就是一位剛去莫斯科兩周就被驅逐回來的吉國非法打工者。這對本就脆弱的吉國經濟形成很現實的沖擊。2012年,吉國內生產總值約64.2億美元,同比還下降0.9%,遠未達到吉政府2012年初的預測水平,吉國2012年的人均GDP約為1100美元,與哈薩克斯坦相差甚遠。 穩定基石 和 民主之島 客觀地說,哈薩克斯坦的 富 與吉爾吉斯斯坦的 窮 ,首要原因是兩國擁有資源上的差距,但社會穩定與否也在中間起瞭很大的作用。在不少西方政治觀察傢眼中,哈薩克斯坦絕非一個民主國傢,甚至是 中亞最不民主的國傢 之一:總統納紮爾巴耶夫自獨立以來一直大權在握,國內反對派勢力小、聲音弱,政治改革步伐緩慢。但在哈國官方人士看來,哈國正是依靠這些才實現政治穩定,進而實現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2011年12月16日,哈薩克斯坦獨立20周年紀念日的當天,哈曼吉斯套州紮納奧津市發生由石油工人罷工引發的騷亂,這在哈國歷史上非常罕見,哈方認定騷亂是由境外勢力導演的。《環球時報》記者接觸的不少哈國人談起那場騷亂還是痛心疾首。哈通社記者木哈提說: 我們要穩定,不要騷亂。哈薩克斯坦有今天的經濟進步,有今天大量的外國投資,就是靠穩定做基石。西方別想把阿拉伯之春那一套搬到哈薩克斯坦來。 反觀吉爾吉斯斯坦,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獨立後,吉爾吉斯斯坦急切想把自己樹為中亞的 民主之島 ,很快引進多黨制、三權分立等西方政治制度,並成為中亞最早加入世貿的國傢。但盲目的全盤西方民主化並沒有帶給吉國想要的繁榮,反而帶來社會的急劇動蕩:部分地區出現無政府狀態,國傢經濟偏離正常發展軌道;社會動蕩不斷,外國投資望而卻步;作為一個貧窮國傢急促加入世貿破壞瞭本國的工業基礎。吉國商人巴塔耶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吉國囫圇吞棗引進西方民主,就像一個本事不過硬的雜技演員非要走鋼絲繩,左右搖擺,時不時會被一股風吹落下來。 的確,吉國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缺少穩定:2005年春的 鬱金香革命 ,趕走瞭時任總統阿卡耶夫;2010年4月的騷亂又讓當時的政府下臺。過去幾年,吉國的總統、總理如走馬燈般換瞭不少。吉爾吉斯斯坦民眾也在思考如何讓國傢走上正軌。巴塔耶夫自嘲說: 我們真的是中亞最民主的國傢,大傢一有不滿就上街,然後政府就下臺,但這樣的國傢,誰敢來投資呢?誰會放心大膽地搞經濟呢?穩定,而不是所謂的民主,才是吉爾吉斯斯坦最急需的良藥。 免責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責任編輯:郭娓娓 《太极》影评:娱乐功夫片也有世界观 本文摘选自纽约时报中文网: 虽然是系列娱乐功夫片,电影《太极》依然颇具现实意味——风雨飘摇的帝国,面对内忧外患,国人如何自救自强,底层人如何奋斗向上,以及整个国家要往何处去,这些都可以在电影中窥见;而片方高调打出的“从白痴到大师”高调宣传语,迎合了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屌丝”的风行——这是一种社会底层自嘲的称呼,“屌丝”对拜金主义和成功学既无奈又渴望,这种渴望成功又囿于现实的心态几乎成了中国的“国民心态”。 2012年9月27日,由华谊兄弟公司的陈国富监制、冯德伦导演的功夫电影《太极1:从零开始》结束一年零四个月的拍摄和后制,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虽然遭遇史上最激烈“国庆档”混战,但凭借国产电影少见的游戏化外观与重金打造的炫目视效,影片上映一个月,票房收入约1.5亿元人民币;11月1日,系列续作《太极2:英雄崛起》接棒上映,制作水准、品相观感乃至观众口碑,超过首集。至此,“两极”连缀,电影《太极》的完整面貌浮出水面。  《太极》集合了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叶锦添和香港金牌武术指导洪金宝,是部“混血功夫片”,走的不是《卧虎藏龙》那种历史氛围写实、解构侠义神话的路数,也非徐克的《黄飞鸿》、元奎的《方世玉》那种传统中华英雄拯救世界的“威亚功夫教学片”,而是企图另辟蹊径,在影片多种类型趣味混搭、游戏化的不羁外表之下,有一颗讽喻历史、映照现实的内核。 二十多年前,完成处女座《推手》的导演李安,原计划拍摄的第二部影片并非后来的《喜宴》,而是他最崇敬的清末武侠小说大家宫白羽的代表作《偷拳》。而《偷拳》的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电影《太极》的男主角——杨露禅。 小说《偷拳》与电影《太极》均取材历史人物、太极宗师杨露禅早年求艺的真实经历。历史上的杨露禅生活在清中末叶,身处两次西方工业革命之间,目睹清帝国遭遇他国入侵、一败涂地由盛转衰的命运,“西方”就此成为国人深深恐惧又极度佩服的强大异己力量。电影《太极》由此切入,讲述了杨露禅学拳自救的故事,并最终扩容为国人习新图存的神州传奇。 《太极》很难归类,可以说是各种类型片的杂烩:主人公为了自救,必须百折不挠习武强身(励志);但学功夫不够,还要泡师妹(爱情);泡师妹不够,还要打洋人(爱国);打洋人不过瘾,还要反抗强拆(“写实”);而为了抗拆迁,更要过关斩将,终极比武,成为一代宗师(武侠)。这种类型混搭的手法,让武侠/功夫这类古旧的中国电影类型,花样翻新趣味大增。 电影的视觉十分引人瞩目。将火车、电灯、英语、洋服、留声机等西方的舶来品,同长袍、马褂、功夫、中医、族规等传统图景杂糅并置,除却还原西风东渐华洋杂处的时代氛围,更大胆借鉴“蒸汽朋克”文化的幻想和混搭特色,进行一番天马行空的视觉呈现。看着影片中那明显不合史实的庞然大物般的拆房机器“特洛伊”、展翅翱翔俯冲投弹的载人飞行器“天威翼”,对中国观众而言,不啻为一次大幅度解放想象力的刺激观影体验。 电影暗合了当下青年文化的“屌丝逆袭”与“游戏人生”风潮,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构着以往以“高富帅”为主角的的传统武侠神话。看着武术运动员袁晓超饰演的底层盲流杨露禅,通过艰苦努力,不仅习得绝世武功,拯救苍生,更抱得美人归,成为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成功人士”,这在同样拥有“屌丝”心态且不满自身现状的大部分年轻观众看来,这简直就是“中国梦”啊。 香港导演、台湾编剧、香港武指、内地新人、三地明星、国际幕后团队、超越文化地域性的题材,在华谊这座内地最大民营电影公司的舞台上,曾任美国哥伦比亚(亚洲)制作总监的陈国富,凭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电影修养,整合各方资源,进行了一次虽不完美却激动人心的中国电影实验,用《太极》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新华语电影”某种可能性。跟当年陈国富拍惊悚大片《双瞳》非要把FBI到台湾侦破连环杀人案的俗套故事,浸上台湾社会信仰失落、迷信盛行的本土底色一样,他原创发起的项目《太极》,在娱乐化的外表之下,同样强调了对话现实的声部。 也许是首集过于游戏化、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有些喧宾夺主,第二集形式更加简朴,线索也更单一。杨露禅学拳的戏份,在续集中降级为众多线索中草灰蛇线的一条,陈家沟人如何“反抗强拆”,力争生存,成为主要线索。通过陈长兴(梁家辉饰演)与陈栽秧(冯绍峰饰演)这对冤家父子的父子情怨,巧妙转换为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狭隘与包容之间的矛盾。 在这里,陈家沟成为彼时中国的缩影: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要想生存下去,除了一身蛮力、不畏强暴外,是不是也需要少一份妄自尊大,多一份清醒自省?少一点抱残守缺,多一些开放包容?至此,封建家长陈长兴与从小沉溺于“奇技淫巧”的儿子陈栽秧的矛盾浮出水面,一方面这种矛盾继续为影片表层故事服务——陈栽秧制造各种恐慌,试图阻止杨露禅学拳,并赶走他;另一方面,陈长兴父子从多年对抗到狱中和解的过程,以感性的方式,传递了既珍视传统又包容新事物的理性态度。 有趣的是,无论是小说《偷拳》还是电影《太极》,杨露禅的师傅都被塑造成了一个不囿门户之见、敢于接纳新人新事的可敬长者形象(陈长兴既威严又搞怪,面对敌人巨炮轰炸时异常镇静的胆识和气度让人折服),这也许正体现了中国富有智识的知识分子既尊重传统,又不陷入思古幽情的囹圄,对于现代性有包容之心。 影片后半程,陈长兴嘱托杨露禅夫妇上京求助惇亲王,希望通过后者肃清吏治阻止方子敬拆迁,保全陈家沟。这是一个“改良派”的信号——传统的以武犯禁、玉石俱焚是民族主义式的“侠”;迂回作战,借助上层的努力曲线救国,何尝不是“侠”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影片结尾,众人返回家乡,欣喜地发现,铁路绕道,家园得保。至此,西方和东方、传统与现代、权势与草根、国家与个人的矛盾,在这里得到了一个不无虚幻却又美好的乌托邦式的调和。(影评人:胡不鬼)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本文摘選自紐約時報中文網: 雖然是系列娛樂功夫片,電影《太極》依然頗具現實意味——風雨飄搖的帝國,面對內憂外患,國人如何自救自強,底層人如何奮鬥向上,以及整個國傢要往何處去,這些都可以在電影中窺見;而片方高調打出的“從白癡到大師”高調宣傳語,迎合瞭中國大眾文化中的“屌絲”的風行——這是一種社會底層自嘲的稱呼,“屌絲”對拜金主義和成功學既無奈又渴望,這種渴望成功又囿於現實的心態幾乎成瞭中國的“國民心態”。 2012年9月27日,由華誼兄弟公司的陳國富監制、馮德倫導演的功夫電影《太極1:從零開始》結束一年零四個月的拍攝和後制,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雖然遭遇史上最激烈“國慶檔”混戰,但憑借國產電影少見的遊戲化外觀與重金打造的炫目視效,影片上映一個月,票房收入約1.5億元人民幣;11月1日,系列續作《太極2:英雄崛起》接棒上映,制作水準、品相觀感乃至觀眾口碑,超過首集。至此,“兩極”連綴,電影《太極》的完整面貌浮出水面。  《太極》集合瞭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葉錦添和香港金牌武術指導洪金寶,是部“混血功夫片”,走的不是《臥虎藏龍》那種歷史氛圍寫實、解構俠義神話的路數,也非徐克的《黃飛鴻》、元奎的《方世玉》那種傳統中華英雄拯救世界的“威亞功夫教學片”,而是企圖另辟蹊徑,在影片多種類型趣味混搭、遊戲化的不羈外表之下,有一顆諷喻歷史、映照現實的內核。 二十多年前,完成處女座《推手》的導演李安,原計劃拍攝的第二部影片並非後來的《喜宴》,而是他最崇敬的清末武俠小說大傢宮白羽的代表作《偷拳》。而《偷拳》的主人公,不是別人,正是電影《太極》的男主角——楊露禪。 小說《偷拳》與電影《太極》均取材歷史人物、太極宗師楊露禪早年求藝的真實經歷。歷史上的楊露禪生活在清中末葉,身處兩次西方工業革命之間,目睹清帝國遭遇他國入侵、一敗塗地由盛轉衰的命運,“西方”就此成為國人深深恐懼又極度佩服的強大異己力量。電影《太極》由此切入,講述瞭楊露禪學拳自救的故事,並最終擴容為國人習新圖存的神州傳奇。 《太極》很難歸類,可以說是各種類型片的雜燴:主人公為瞭自救,必須百折不撓習武強身(勵志);但學功夫不夠,還要泡師妹(愛情);泡師妹不夠,還要打洋人(愛國);打洋人不過癮,還要反抗強拆(“寫實”);而為瞭抗拆遷,更要過關斬將,終極比武,成為一代宗師(武俠)。這種類型混搭的手法,讓武俠/功夫這類古舊的中國電影類型,花樣翻新趣味大增。 電影的視覺十分引人矚目。將火車、電燈、英語、洋服、留聲機等西方的舶來品,同長袍、馬褂、功夫、中醫、族規等傳統圖景雜糅並置,除卻還原西風東漸華洋雜處的時代氛圍,更大膽借鑒“蒸汽朋克”文化的幻想和混搭特色,進行一番天馬行空的視覺呈現。看著影片中那明顯不合史實的龐然大物般的拆房機器“特洛伊”、展翅翱翔俯沖投彈的載人飛行器“天威翼”,對中國觀眾而言,不啻為一次大幅度解放想象力的刺激觀影體驗。 電影暗合瞭當下青年文化的“屌絲逆襲”與“遊戲人生”風潮,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構著以往以“高富帥”為主角的的傳統武俠神話。看著武術運動員袁曉超飾演的底層盲流楊露禪,通過艱苦努力,不僅習得絕世武功,拯救蒼生,更抱得美人歸,成為事業愛情雙豐收的“成功人士”,這在同樣擁有“屌絲”心態且不滿自身現狀的大部分年輕觀眾看來,這簡直就是“中國夢”啊。 香港導演、臺灣編劇、香港武指、內地新人、三地明星、國際幕後團隊、超越文化地域性的題材,在華誼這座內地最大民營電影公司的舞臺上,曾任美國哥倫比亞(亞洲)制作總監的陳國富,憑借開闊的國際視野和紮實的電影修養,整合各方資源,進行瞭一次雖不完美卻激動人心的中國電影實驗,用《太極》為我們展示瞭未來“新華語電影”某種可能性。跟當年陳國富拍驚悚大片《雙瞳》非要把FBI到臺灣偵破連環殺人案的俗套故事,浸上臺灣社會信仰失落、迷信盛行的本土底色一樣,他原創發起的項目《太極》,在娛樂化的外表之下,同樣強調瞭對話現實的聲部。 也許是首集過於遊戲化、碎片化的呈現方式有些喧賓奪主,第二集形式更加簡樸,線索也更單一。楊露禪學拳的戲份,在續集中降級為眾多線索中草灰蛇線的一條,陳傢溝人如何“反抗強拆”,力爭生存,成為主要線索。通過陳長興(梁傢輝飾演)與陳栽秧(馮紹峰飾演)這對冤傢父子的父子情怨,巧妙轉換為傳統與現代、封閉與開放、狹隘與包容之間的矛盾。 在這裡,陳傢溝成為彼時中國的縮影:面對外敵入侵,中國人要想生存下去,除瞭一身蠻力、不畏強暴外,是不是也需要少一份妄自尊大,多一份清醒自省?少一點抱殘守缺,多一些開放包容?至此,封建傢長陳長興與從小沉溺於“奇技淫巧”的兒子陳栽秧的矛盾浮出水面,一方面這種矛盾繼續為影片表層故事服務——陳栽秧制造各種恐慌,試圖阻止楊露禪學拳,並趕走他;另一方面,陳長興父子從多年對抗到獄中和解的過程,以感性的方式,傳遞瞭既珍視傳統又包容新事物的理性態度。 有趣的是,無論是小說《偷拳》還是電影《太極》,楊露禪的師傅都被塑造成瞭一個不囿門戶之見、敢於接納新人新事的可敬長者形象(陳長興既威嚴又搞怪,面對敵人巨炮轟炸時異常鎮靜的膽識和氣度讓人折服),這也許正體現瞭中國富有智識的知識分子既尊重傳統,又不陷入思古幽情的囹圄,對於現代性有包容之心。 影片後半程,陳長興囑托楊露禪夫婦上京求助惇親王,希望通過後者肅清吏治阻止方子敬拆遷,保全陳傢溝。這是一個“改良派”的信號——傳統的以武犯禁、玉石俱焚是民族主義式的“俠”;迂回作戰,借助上層的努力曲線救國,何嘗不是“俠”的另一種體現方式。影片結尾,眾人返回傢鄉,欣喜地發現,鐵路繞道,傢園得保。至此,西方和東方、傳統與現代、權勢與草根、國傢與個人的矛盾,在這裡得到瞭一個不無虛幻卻又美好的烏托邦式的調和。(影評人:胡不鬼)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