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博物思政: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80328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思政: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博物思政: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博物思政: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9 卷 第 3 期2023 年 6 月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Vol.39 No.3Jun.20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21BKS054)作者简介:任志锋(1984),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新华(1996),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博物思政: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任志锋,刘新华(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摘 要:博物思政是旨在

2、运用博物馆、博物资源、博物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形态。新时代深入开展博物思政,应不断深化对博物思政内涵要义、价值意蕴、实践理路的认识与理解。在内涵要义上,应根据“博物”与“博物学”的原初意蕴,厘清博物思政作为“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料”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学问”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意涵。在价值意蕴上,应以博物馆之“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博物资源之“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博物学之“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在实践理路上,应坚持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资源运用与人才培养同向发力、学科发展与文明交融相得益彰,以博物馆、博物资源与博物学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3、与博物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博物思政;博物馆;博物学;博物资源DOI:10.15938/ki.iper.2023.03.010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3-0057-05 博物教育是一种利用博物馆、博物资源进行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在我国,博物教育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经过同近代数理教育的碰撞融合,产生了以“博以成人”为目标、以博物论和具身认知科学为基础的新型博物教育范式。1这种范式把“全体公民”作为教育对象,把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作为教育场域,旨在通过“具身实践”的方式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博物思

4、政是博物教育的重要类型,主要指涉将博物馆、博物资源、博物学引入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理念与形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博物思政内在葆有“大思政课”与“以学生为本”的双重指向,旨在运用博物馆、博物资源与博物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博物思政旨在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博物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充分发挥博物资源的育人功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历史血脉、筑牢文化自信。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博物思政建设,围绕如何利用博物馆和博物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定颁布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

5、教学的意见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强调要深入挖掘博物资源蕴含的道德精神、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把博物馆作为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教育及其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把历史文物的资源禀赋创造性转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本文拟从博物馆、博物资源与博物学着手,阐明博物思政的内涵要义、价值意涵和实践理路,以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立德树人、厚德载物之目的。一、博物思政的内涵要义深入开展博物思政,需要首先厘清博物、博物学、博物馆的各自内涵及

6、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博物”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博物”意指“博学”,主要指涉人类创造的各种思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2023 年想观念和知识;狭义上的“博物”意指“多识”,主要指涉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知识,亦即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知识分类及其综合。2“博物学”一词最早产生于西方,指的是与自然哲学相对应的特殊知识类型,这种类型聚焦具体事物而非抽象概念,探究事物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3,并在历史上经历了破解“相似性”、追求“自然秩序”、引入“历史性”三次较大规模的主题变革4。近代之后,“博物学”概念借由西学东渐传入中国,并在语义上发生了一定变化,广义上的“博物学”是

7、指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学说,狭义上的“博物学”则主要指涉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5伴随博物学的发展,西方国家最早开始兴建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其原初目的在于保存“历史文本”以供后人观赏与研究,并为博物学研究提供重要场所。综上,“博物”实质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与知识形态,“博物”的系统化、学科化、专业化形成“博物学”,“博物学”的发展促使了“博物馆”产生,而“博物馆”则是葆有博物理念、承载博物资源、支撑博物学研究的重要场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馆、博物资源、博物学相融合便形成了所谓的“博物思政”。“博物思政”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形态,内在蕴含着“有形”“有料”“有学问

8、”三重规定性。首先,博物思政是一种运用博物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类型,旨在通过博物馆这一有形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感、可知、可学。博物馆作为“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6换言之,博物馆本身就具有研究、收藏、保护、教育、欣赏、共享等社会服务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可以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并使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由此所形成的各种教育理念和活动,即是“博物教育”。博物

9、教育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双向选择的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博物教育类型,博物思政重在以博物馆为依托,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赋之以有形载体,让学生在观摩历史的真实中,在感受文化的厚重中,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和温度。深入开展博物思政,至关重要的就在于充分认识和理解博物馆的育人价值,把博物馆作为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发挥博物馆作为各类珍贵文物与史料保存基地、研究基地、展览基地的作用,使之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以及研究、收藏、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内涵与边界。倡导实施博物思政,还在于把博物馆收

10、藏的各类文物和史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体认与把握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信息,不断厚植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文化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思政在实践形态上是一种“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博物思政是一种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博物资源相互融合为基础的教育类型,旨在借助丰富多样的博物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鲜活的展品和故事感悟历史、体认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7,“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8。我国博物馆馆藏的各种文物标本与历史史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实物见证,也是一部厚重、立体、全面的“中华文

11、化百科全书”。这部书上迄记录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物,下至承续红色基因、镌刻红色记忆、葆有红色初心的革命文物,更充满着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当代文物。可以说,博物馆馆藏文物既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9。依托博物馆馆藏文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挖掘博物资源承载着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12、并使之更加自觉地服务和体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历史支撑。深入挖掘和汲取博物资源的育人价值,重在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殿堂和艺术宝库,领略闪耀着劳动智慧与真理光芒的多彩世界,感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真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85第 3 期任志锋等:博物思政: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由此,博物思政在内容构成上还是一种“有料”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博物思政还是一种植根中华博物学传统且兼顾现代科学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旨在通过兼收并蓄中西方博物学

13、理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推动和实现科学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思路。长期以来,围绕如何实现科学化和实现什么样的科学化,学界形成了基于客观规律、基于学科专业、基于实践工作三种相互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观。10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关键在于超越那种将科学简单等同于自然科学或知识分类之学的认识逻辑,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纵深出发探究其更为广阔多样的可行路径。事实上,中西方科学史上都曾长期存在着深厚的博物学传统。在西方,博物学原本就被称为博物科学,用以记录反映人类有关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这门科学同希腊理性科学、现代数理实验科学一道被誉为西方三大科学传统。11在中国

14、,尽管没有形成单独的博物学门类,但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先民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博物学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编撰和传承,形成了以诗经山海经穆天子传博物志本草纲目梦溪笔谈 等为代表的中华博物学典籍。与西方博物科学不同,中华博物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突出博物的道德教化意义,重视发挥“格物致知”“博物通人”之于个体修身与社会善治的独特作用。在个体修身的意义上,朱熹提出“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而穷究其理的目的在于通过知晓“众物之表里精粗”,达至“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在社会善治的意义上,孔颖达提出“博物通人

15、,知今温古”,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历朝历代的“俱以所见,各记旧闻”,实现“考前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礼记正义序)。由此,倡导开展博物思政,就是要回归中华博物学传统,批判吸收西方博物科学的有益资源,在本土与世界、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引导学生“博学多识”“博闻强记”“博取众长”。在这个意义上,博物思政还是一种“有学问”的思想政治教育。二、博物思政的价值意蕴深入开展博物思政,还需要深入理解和认识博物思政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围绕怎样利用历史文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1991 年 8 月,中

16、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提出“利用丰富的文物对群众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具有直观、形象、真实、可信的特点,易于为人们接受和理解”12。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物的开发和运用,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超过6 000家,相较于 2012 年增长了 38%,其中 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13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颁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就如何利用博物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专门部署与系统规划,首批公布的453 家

17、“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有 220 家为博物馆或纪念馆,彰显了鲜明的博物思政理念。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开展博物思政,应进一步挖掘整合博物馆、博物资源、博物学的育人价值,深化创新博物思政的理念、内容、方式与目标,不断提升博物思政的质量和水平。以博物馆之“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事”“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其中“事”指的是有形之物,具有外显性,如有形的博物馆载体;“道”指的是事物运行的规则、规律与内在本质,具有内隐性,如博物的道德教化意义;“体”介于“事”与“道”之间,是有形与无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如兼具有形与无形的博物资源。以博物馆之“事”开展博物思政,意在强调博物馆作

18、为博物思政的重要载体,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创设育人情境、展陈文物史料、打造实践场域,充分发挥自身在情境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生动性和创造性。在情境育人方面,通过“寓教于境”,根据教育目的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育人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回到历史现场、倾听历史回音、感受历史脉搏,进而在感同身受中读懂历史故事、认识历史人物、增强历史自信。在文化育人方面,通过“寓教于物”,直观呈现收藏在博物馆中95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2023 年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

19、育人方面,通过“寓教于行”,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营造实践场域,使学生透过形式多样的具身实践,走近历史、感悟历史、铭记历史,从而不断涵养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史力行、明史增信。因此,以博物馆之“事”开展博物思政,重在通过“寓教于境”“寓教于物”“寓教于行”,坚持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推动情境育人、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多维协同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感、历史感与真实感,使学生在深学细悟中赓续红色血脉,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博物资源之“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博物资源之“体”兼具有形与无形之分,即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之分,是对博物馆之“事”的拓展与深化,也是博物馆之“

20、事”向博物学之“道”转化的纽带。以博物资源之“体”开展博物思政,意在强调博物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必须遵循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根本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史”和形势政策教育为基础,使博物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4深入开展博物思政,应走进博物

21、馆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史料等物质资源,学习与体悟物质资源背后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影响人物;应挖掘博物馆蕴含的精神资源,向学生传递相应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追求崇高理想、担当历史使命、发扬斗争精神。概言之,以博物资源之“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旨在通过开发与利用博物资源蕴涵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历史自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博物学之“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博物思政以博物馆之“事”和博物资源之“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汲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的优秀成果,进而开展价值观引

22、领,发挥博物的道德教化意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以博物学之“道”开展博物思政,不能割裂历史、脱离中华博物学传统、被动地依从西方博物学传统,也不能无视博物学原初葆有的多重意涵,将之片面地等同于博学意义上的知识分类,更不能完全按照西方自然科学传统来否定和消解我国博物思政的存在意义,而应根据“博物学”一词的丰富意涵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发展变化,以更宽广的视野探究博物思政的理论与实践,以更富张力的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在学科发展层面,我国博物学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知识分类及其综合,蕴含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类知识,摒弃了西方博物学重工具轻价值、重手段轻目的、重形式轻内容、重逻辑推演轻生活

23、经验的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学的融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的共在,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人类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大趋势、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彰显。在文明交融层面,对我国博物学传统的重视,表明不再将科学视为西方文明的专属,不再将博物学视为西方文明的专利,破除“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殖民主义叙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学的融合,有助于继承发扬中华博物学传统,增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基于此,博物思政归根到底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学的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三、博物思

24、政的实践理路深入开展博物思政,重在充分发挥博物馆、博物资源与博物学的独特优势,探寻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此,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推动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资源运用与人才培养同向发力、学科发展与文明交融相得益彰。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博物馆作为“行走的思政课”,不断适应党和国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学生成长发展。近些年,各地各高校博物思政建设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同时以博物馆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06第 3 期任志锋等:博物思政: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间

25、还面临较大张力,博物思政的效果还不明显,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实践体验、轻价值引领等问题。事实上,博物思政归根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不是简单的实践体验,而是要看到博物馆教育背后的价值导向,挖掘博物馆内在的真理、情理与事理。为此,应坚持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强化教育过程引导与评价。在教育过程引导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进而在深思细悟中熟知博物馆、读懂博物资源、形塑正确价值观。在教育过程评价方面,应聚焦学生的思想困惑与现实问题,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将博物馆所学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发挥教育评价

26、的激励监督功能,提升情境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质量,增强博物思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资源运用与人才培养同向发力。开展博物思政,必须深入挖掘博物资源,充分发挥博物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借以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此,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组织协调、各方积极参与的博物思政格局,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博物馆建设协同联动机制,助力教师“想明白”“讲清楚”“用深刻”博物资源。在“想明白”博物资源层面,应定期组织教师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与展陈重点,体悟博物馆的悠久历史与发展前景,厘清博物馆的文物资料与有益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跨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

27、教学。在“讲清楚”博物资源层面,应组织教师与博物馆专业人员定期交流沟通,掌握宣传博物资源的艺术,以鲜活真实的故事导入,以亲和真挚的话语讲述,以智能便捷的媒介呈现,拉近博物资源与师生间的距离,提升讲解的质量与效果。在“用深刻”博物资源层面,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做博物馆的参观者、传播者、传承者,真正使博物资源传递的价值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同时,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学、历史学、旅游管理学等专业达成合作,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一同备课、讲课与科研,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互动。学科发展与文明交融相得益彰。博物思政是一种融合式教育,既蕴含着博物馆、博物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8、也蕴含着博物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融合。为此,要依托博物学展开跨学科研究,将博物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共在和在东方与西方的文明碰撞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其一,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共在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强化学科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先辈们开创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旗帜鲜明地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优势;另一方面,需要“顺应当前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交叉融合的大趋势大逻辑,积极参与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既警惕在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的名义下自我设限、画地为

29、牢,又不能在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甚至于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庸”。15其二,在东方与西方的文明碰撞中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博物思政应立足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遵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框架与话语方式,站稳中国立场,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坚守中国理念,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参考文献1 王琦,丁宏伟.博物教育的建设性蕴涵 论新教育范式的演进逻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2):130.23411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283-284

30、,282,239,序 9.5 辞源(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5:395.6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Museum DefinitionEB/OL.(2022-08-24).https:/ic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8.8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 文献出 版社,2022:214,166.1015 任志锋.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守正创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3):88,90.1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18.13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N.人民日报,2022-08-19(4).14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1.责任编辑:孙 皓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