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环氧丙烯酸树脂合成工艺的改进
崔璐娟1 吴晓青1 左海丽1 卫晓利1 陈小亮2
(1.中北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太原 030051)
摘要:本文探讨了以环氧树脂和丙烯酸为原料的酯化反应,合成了紫外光固化的环氧丙烯酸树脂。通过研究催化剂、阻聚剂的种类、加入量、聚合方式、加料方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得到了合成环氧丙烯酸树脂得较佳工艺条件。并用IR对环氧树脂与环氧丙烯酸树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环氧树脂,环氧丙烯酸树酯,酯化反应
含有乙烯基的高聚物常常被用作光聚合体系的成膜树脂,其所含的双键,易被受光照激发的自由基引发打开,产生类似于链增长的快速反应,使线型高分子瞬间交联形成网状结构。利用这种性能,可制成感光树脂。
这类感光性树脂通常具有以下特性[1]:(一)环氧类树脂的分子结构决定其有良好的耐热性;(二)由于分子链上引入了不饱和官能团,因而具有了环氧树脂所不具备的优异的光固化特性;(三)由于分子链上引入了羧基,所以具有良好的碱溶性,即在碱的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显影特性。若所使用的羧酸酐具有不饱和官能团,如马来酸酐,将有利于提高树脂的光固化特性。
环氧丙烯酸树脂是目前紫外光固化胶领域应用较多的一类感光树脂,环氧树脂分子骨架结构赋予感光树脂韧性、柔顺型、粘接性及化学稳定性等优良性能。本文通过引入丙烯酸基团对环氧树脂E-44进行改性,使树脂具有光化学反应活性,改性后的树脂可保留环氧树脂原有的性能,并且末端光敏基团的引入扩宽了树脂的应用领域。
1.实验部分
1.1 试剂:环氧树脂E-44(工业纯),丙烯酸(分析纯),三乙胺(分析纯), 二甲苯胺(分析纯),苯二酚(分析纯),2,6-二叔丁基对甲酚(分析纯)。
1.2 实验步骤
把环氧树脂、阻聚剂按定量比依次投入反应装置中,用滴液漏斗缓慢加入催化剂与丙烯酸的混合液,然后加热、搅拌,缓慢升温,严格控制反应温度为110℃,一定时间后开始测反应物的酸值P,当反应物的酸值降至3mg KOH/g时结束。
1.3环氧丙烯酸树酯的表征
1.3.1 环氧值测定[2]
精确称取2~4mg当量环氧基的丙烯酸环氧树脂试样,用盐酸-丙酮溶液溶解,在室温下放置15min后,加入中性乙醇,然后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盐酸。用甲酚红指示剂指示终点。
式中:W为样品的质量(g),B为空白试验所需的0.1mol/LnaOH标液体积(ml),S试样滴定所需的0.1mol/LnaOH标液体积(ml),f为0.1mol/LnaOH标液。
1.3.2 酸值的测定
由于丙烯酸的影响,单纯测定环氧值不能精确反映反应程度,必须测它的酸值。取0.15g左右树脂,放入锥形瓶中,用移液管移入10ml丙酮振荡,待树脂完全溶解后,加入2%酚酞/乙醇液3~5滴,用浓度约0.15mol/L的NaOH/H2O标准液滴定颜色由无色到红色为终点。
式中:V为样品消耗NaOH的体积(ml),C为标准液NaOH的浓度,m为样品重量。
2.结果与讨论
2.1催化剂的选择
据有关文献报道[3~6],碱性有机化合物如叔胺、季铵盐、无机碱等等都可以作为催化剂来引发反应,本研究选用三乙胺和N,N-二甲基苄胺两种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110℃的条件下作对比实验。由图1 可见,当反应时间为180 min时,用三乙胺作催化剂,其转化率可达0.982;用N,N-二甲基苄胺作催化剂,转化率可达0.836。这是因为三乙胺较N,N-二甲基苄胺作催化剂时副反应较少,主反应选择性高。且三乙胺比较常见,价格较低,是实验室常用试剂,因此我们选择其作为本实验的催化剂。三乙胺的用量一般为0.25%-0.75%,其用量影响反应时间,用量太少反应所需时间长,达不到催化效果;用量太多则引入过量杂质,产品颜色变深,且热稳定性下降。本研究确定反应所用的催化剂用量为0.6%。
图1催化剂种类对转化率的影响
2.2 阻聚剂的选择
感光树脂因为有感光性基团C=C双键,受热后易于发生聚合反应,因此,在整个制备过程中需抑制这一热聚合反应[7]。常用的阻聚剂有对苯二酚、对叔丁基苯二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对甲氧基苯酚等。对苯二酚在阻聚过程中,它必须先被氧化成苯醌,然后再抑制双键的热聚合反应。因此,在反应过程中,应通入空气,以保证对苯二酚的阻聚作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对苯二酚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作为阻聚剂加以研究。
分别使用不同的阻聚剂对苯二酚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时,2,6-二叔丁基对甲酚的前期阻聚效果很好,反应的速度也较快,但最终产物中含有微量的白色絮状沉淀物,这可能是产生了部分的碳碳双键聚合。而对苯二酚自始至终没产生副产物,这表明对苯二酚的阻聚效果较2,6-二叔丁基对甲酚为好。
2.3 聚合方式的选择
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四种。但是从实施聚合的难易及生产成本的高低等因素上来考虑,往往仅有一两种方法最适合该单体的聚合。
本体聚合的优点:产物较纯,工艺简单。缺点:①体系粘度较大,反应热不易控制,转化率较低。②容易发生C=C双键的聚合反应,造成合成的失败。但是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摸索,我们可以通过缓慢升温、加速搅拌、严格控制反应温度等方法来克服其缺点,使反应顺利进行。
溶液聚合的优点:①环氧基与羧基之间的加成为放热反应,选用溶液法易于控制反应热。②添加溶剂,使得反应体系的粘度较低,传热较为均匀,反应温度易于控制。缺点:①反应结束后需要在减压条件下抽提溶剂,增加了后处理工序。②即使通过减压蒸馏除去了大部分溶剂,仍会有少量溶剂残留于产物中,势必会影响光固化性能。③减压蒸馏往往会使产物的粘度加大,颜色加深。
在本研究中,我们先后进行了本体聚合和溶液聚合。表1为溶液反应和本体反应的情况。
表1 反应类型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Table1 Influence of reaction kinds on the conversion
反应类型 反应温度/℃ 反应至终点时间/min 转化率/%
溶液反应 100 180 93.15
本体反应 110 180 98.18
2.4加料方式的选择
此反应中有两种加料方式:(a)环氧树脂和催化剂先混合,再加入丙烯酸反应,体系粘度较大,甚至凝胶;(b)先将丙烯酸与催化剂、阻聚剂混合均匀后,再缓慢滴加到环氧树脂中,所得产物流动性好,且颜色为微黄。两种方式的比较如表2,我们认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体系中存在两种竞争反应:(1)环氧基的自聚合;(2)羧基与环氧基的酯化反应。先加入催化剂导致环氧基的自聚合反应显著,分子量太大,不能获得需要的目的产品。而将催化剂与丙烯酸混合后可中和成盐,形成羧酸根负离子活性基团,抑制副反应的发生,显著提高环氧基开环酯化的反应速率。
表2 加料方式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Table2 Influence of addition means on the conversion
加料方式 颜色 稳定性 粘度/pa.s
a 红棕色 易凝胶 31.28
b 淡黄色 较稳定 20.46
2.5温度及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本课题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反应体系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从反应程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温度及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大小。
Fig2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conversion Fig3 Influence of time on the conversion
图2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图3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由图2中可见,在反应的初始阶段,转化率随时间增加增长很快,150 min后,增加趋势减缓,同样从图1中可以看出,110℃反应进行90min,反应程度已接近90%,而在95℃下反应近180 min才达到83%的程度。由此可见,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起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因为反应温度的升高,使得高于活化能的分子增多,因而活性分子的数量增多,反应速率加快。但是温度过高,能量消耗就大,且会使其他的副反应程度也增加。因此,反应温度控制在110℃较为适宜。
由图3中可见,转化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当反应时间达到180 min时,在95℃、100℃、105℃下,其转化率分别为83.0%、89.1%、96.3%。特别是110℃下反应程度已达到98%以上,酯化反应基本完成。
3合成树脂的结构表征
对环氧树脂E-44及改性环氧树脂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其IR如图4、图5所示:
Fig4 IR spectrum of epoxy resin Fig5 IR spectrum of epoxy acrylate resin
图4环氧树脂的红外光谱 图5丙烯酸环氧树脂的红外光谱
图4为环氧树脂E-44的IR,其中各峰归属如下:3495cm-1为-OH的吸收振动峰;2966.31 cm-1为-CH3、-CH2的C-H吸收振动峰;1606.59 cm-1和1511.28cm-1为苯环的特征吸收峰,其强度后者较前者强;916.12 cm-1和1035.70cm-1为环氧吸收峰。
图5为丙烯酸环氧树脂的IR,与图3相比可知,916.12 cm-1和1035.70 cm-1处环氧吸收峰明显消失;在1728.10 cm-1和1647.10 cm-1处分别出现了环氧丙烯酸树脂的酯基和双键的特征吸收峰;并且羟基吸收峰明显增强;表明体系中环氧基团基本开环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了丙烯酸环氧树脂。
4结论
采用E-44环氧树脂和丙烯酸为原料制备环氧丙烯酸树脂,选用了本体聚合的方式,实验表明三乙胺是有效的催化剂,用量为0.6%,反应温度为110℃下反应3小时,其转化率可达98%以上。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