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蚕茧收烘是蚕业生产经营中一个必备的重要环节.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791775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蚕茧收烘是蚕业生产经营中一个必备的重要环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蚕茧收烘是蚕业生产经营中一个必备的重要环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2005-01-01实施 2004-12-31发布 蚕茧收烘技术规程 DB3205/T 080 -2004 DB3205 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 B05 1. 前 言 蚕茧收烘是蚕业生产经营中一个必备的重要环节,季节性特强,时间高度集中。为规范鲜茧收购和干燥处理技术,最大限度地保全茧质,特制定本标准。 标准由苏州市农林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苏州市蚕桑指导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新华、卜金星、洪水泉。 蚕茧收烘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鲜茧的鲜茧分类、鲜茧分级、抽样、检验方法、茧处理、蚕茧干燥。 本标准适用于桑蚕鲜茧交易中采用干壳量法分级的桑蚕鲜茧质量检验和采用江苏83型车子风扇灶二次干燥法烘茧的蚕茧干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 32/320-1999 桑蚕茧(鲜茧)分级及检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的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干壳量 指50g鲜上车光茧的茧层,烘到无水衡量时的质量。 3.2 上车茧 指可缫正品生丝的蚕茧,包括上茧和次茧。 3.3 上茧 指茧形整齐,茧层厚薄较均匀,茧色及缩皱正常,表面无疵点或仅有较轻微疵点的蚕茧。 3.4 次茧 指茧层表面有疵点,但程度较轻、不属下茧、尚可缫次等生丝的蚕茧。 3.5 下茧 指茧层表面有严重疵点,不能缫丝或很难缫正品丝的蚕茧。 3.6 上车茧率 指上车茧占受检蚕茧的质量百分率。 3.7 色泽 指茧层颜色与光泽。 3.8 匀净度 指上茧占上车茧的质量百分率。 3.9 茧层含水率 指茧层所含水分质量占鲜茧茧层质量的百分率。 3.10 好蛹 指化蛹正常,蛹体表面无破损并已呈黄褐色的蛹。 3.11 好蛹率 指好蛹粒数占受检茧粒数的百分率。 3.12 双宫茧 内有两粒或两粒以上蚕蛹的蚕茧。 3.13 原量 指50g鲜上车光茧的茧层质量。 3.14 二次干燥法 经第一次干燥将鲜茧杀蛹并发散大部分水分,达半干程度,出灶散热后,经过一定时间堆放还性,再进行第二次干燥处理后达到适干的干燥方法。 3.15 还性 指半干茧堆放后,蚕茧中水分平衡走匀的过程。 3.16 烘率 一定量鲜茧能烘成的适干茧的百分比。 4 鲜茧分类 桑蚕鲜茧按茧质不同,分为上车茧和下茧两类。桑蚕鲜茧分类应符合DB32/320-1999的要求。 5 鲜茧分级 5.1 上车茧分级 5.1.1 基本等级分级 根据干壳量检验结果对照干壳量分级表确定鲜茧的基本等级。干壳量分级表见表1。 表1 干壳量分级表 等级 干壳量 (g) 等级 干壳量 (g) 特10 ≥11.0 1 ≥9.0 特9 ≥10.8 2 ≥8.8 特8 ≥10.6 3 ≥8.6 特7 ≥10.4 4 ≥8.4 特6 ≥10.2 5 ≥8.2 特5 ≥10.0 6 ≥8.0 特4 ≥9.8 7 ≥7.8 特3 ≥9.6 8 ≥7.6 特2 ≥9.4 9 ≥7.4 特1 ≥9.2 10 ≥7.2 11 ≥7.0 注:干壳量分级规定以0.2g干壳量为一个茧级,满0.1g按0.2g计算,不满0.1g则尾数舍去。11级以下为级外品。 5.1.2 补正定级 在确定基本等级的基础上,根据上车茧率、色泽、匀净度、茧层含水率、好蛹率的检验结果进行补正定级。 5.1.2.1 上车茧率 以100%为基础,每降低5%降一级。满2.5%作5%,满7.5%作10%计算。 5.1.2.2 色泽、匀净度 a)茧层外表洁白,光泽正常,茧衣蓬松者为好;茧层外表灰白或米黄,光泽呆滞,茧衣萎瘪者为差;介于上述二者之间者为一般。匀净度85%及以上者为好,70%~84.99%者为一般,不满70%者为差。 b)色泽、匀净度两项都好者升一级,两项都差者降一级,其余情况者不升不降。匀净度不满50%和每500g鲜茧粒数在400粒及以上者按次茧收购。发现毛脚茧的应退回,待化蛹正常后再行收购。 5.1.2.3 茧层含水率 茧层含水率12.99%及以下者升一级,13%~15.99%者不升不降,16%~20.99%者降一级,21%以上者应退回,待晾干后再收购。当大气相对湿度85%以上时,可允许16%~17.99%不降级。 5.1.2.4 好蛹率 好蛹率95%~100%者升一级,90%~94.99%者不升不降,80%~89.99%者降一级,70%~79.99%者降二级,余类推。 有僵蚕(蛹)者,好蛹率和色泽、匀净度均不得升级,该降则降。僵蚕(蛹)茧占30%及以上者按次茧收购。 5.2 次下茧分级 5.2.1 双宫茧、次茧和下茧分级 双宫茧、次茧和下茧三类分级见表2。 表2 双宫茧、次茧和下茧分级 等级 双宫茧 次茧 下茧 黄斑、柴印、穿头茧 印头、薄皮、烂茧 一级 好双宫占80%及以上,茧层厚,茧色白 次茧占80%及以上 重黄斑、重柴印、穿头茧及次茧占80%以上 印头、薄皮茧占70%以上 二级 好双宫占60%~79.99%,茧层中等,茧色次白 次茧占65%~79.99% 重黄斑、重柴印、穿头茧及次茧占60%~79.99% 印头、薄皮茧占50%~69.99% 三级 好双宫不满60%,茧层薄,茧色次 次茧占50%~64.99% 重黄斑、重柴印、穿头茧及次茧不满60% 印头、薄皮茧不满50% 注:好双宫指除去印、烂双宫、重畸形双宫、重黄斑双宫以外的双宫茧。 5.2.2 蛾口、削口和鼠口茧壳分级 蛾削口茧壳,根据茧层厚薄、茧形和削口大小,色泽好坏分三等定级;鼠口茧壳,根据茧层厚薄、清洁程度、杂质含量多少,分三等定级。 6 抽样 抽样应具有代表性。在交易的鲜茧中,采取多点随机的抽样方法,一般每笔茧抽大样2.5 kg ~3.0kg,将样茧轻轻拌匀后分成二区,任选一区待检。 7 检验 7.1 上车茧率 7.1.1 仪器 衡器:量程≥500g,分度值0.1g。 7.1.2 检验方法 在选定样茧中,随机称准样茧500g,数清粒数(双宫茧1粒作2粒),选出下茧,称量上车茧质量,计算上车茧率。 7.1.3 计算 按式(1)计算上车茧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上车茧率(%)= 上车茧质量(g) ×100 …………(1) 测试茧质量(g) 7.2 色泽、匀净度 7.2.1 色泽 将交易鲜茧倒在售茧台上平铺,检验鲜茧色泽,作好记录。 7.2.2 匀净度 7.2.2.1 检验方法 在7.1.2的上车茧中,分别选出上茧和次茧,称量并记录各自质量,计算出匀净度。 7.2.2.2 计算 按式(2)计算匀净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匀净度(%)= 上茧质量(g) ×100 …………(2) 上茧质量(g)+次茧质量(g) 7.3 好蛹率 7.3.1 检验方法 a)根据定粒定量法,在500g样茧中抽取十分之一粒数(尾数按四舍五入计算),剥去茧衣,称量50g鲜上车光茧,削开茧层,倒出蛹和蜕皮,检验好蛹粒数,作好记录。 b)核准茧壳粒数,称量鲜茧茧壳质量(原量),作好记录,然后将茧壳装入样品袋待检。 7.3.2 计算 按式(3)计算好蛹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好蛹率(%)= 好蛹粒数 ×100 …………(3) 50g鲜上车光茧粒数 7.4 干壳量和茧层含水率 7.4.1 评茧仪检验 7.4.1.1 仪器 评茧仪:秤量0g~13g,读数6g~13g,感量25mg。 7.4.1.2 检验方法 将7.3.1中待检鲜茧茧壳复核粒数,检查茧壳内有无蛹体和蜕皮等,然后摊匀在烘盘内,按评茧仪操作规程顺次进行预烘和决烘,预烘中将茧壳翻身1次~2次,待茧壳微变蜡黄,即取出翻身换入决烘盘中,茧壳烘至无水衡量,记录干壳量数值,保留样茧壳备查。 7.4.1.3 茧层含水率计算 根据7.3.1和7.4.1.2中两项数值,按式(4)计算茧层含水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茧层含水率(%)= 茧层原量(g)-茧层干量(g) ×100 …………(4) 茧层原量(g) 7.4.2 电脑评茧仪检验 7.4.2.1 仪器 电脑评茧仪。 7.4.2.2 检验方法 将7.3.1中待检鲜茧茧壳复核粒数,检查茧壳内有无蛹体和蜕皮等,然后按电脑评茧仪操作规程,直接测出干壳量和茧层含水率。 8 茧处理 8.1 鲜茧处理 8.1.1 进站处理 a)轻装篮、轻运、轻放。 b)鲜茧过磅后,要及时铺格进烘,在大称篮中盛放时间不超过1h。不能及时进烘的,随即运送鲜茧处理室,按蚕茧类别和品种分别堆放处理。 8.1.2 堆放处理 8.1.2.1 堆场与设备 具备温度低、干燥通风、离烘房近、避免阳光直射、面积充足等条件,并配备排风扇。 一般一付灶收烘鲜茧20吨,应配备茧篮4800只,每50kg鲜茧需1m2的茧篮堆场。 8.1.2.2 处理方法 应采用篮堆法,装篮要松,以八分满为宜,中间挖成凹形,一般每篮装茧3kg~4kg,以品字形堆积,篮堆高度不超过6层,每6行留一通道,四周离墙0.5m。 8.1.2.3 堆放时间 春茧最长不超过24h;夏秋茧最长不超过16h。 8.2 半干茧处理 8.2.1 散热 刚出灶的半干茧,应在茧格内充分散热冷却后,再行堆放还性。 8.2.2 堆放方法 根据茧质、干燥程度和出灶先后标明日期、时间、烘率等,采用篮堆法分别堆放,茧篮装茧,九分满为宜,品字形堆放,高度不超过6层,底层倒放一层茧篮,6排为一堆区,四周留通道,保持空气适当流通。 8.2.3 还性 8.2.3.1 还性要求 在半干茧堆放还性适度时,应立即进行二烘,否则要翻篮,一般每3d翻篮1次。 8.2.3.2 还性适度检验方法 a)手触法:以手插进茧篮或茧堆中间,手感阴凉、茧层柔软、弹性弱为还性适度。 b)定时法:根据气候、头烘干燥程度确定还性时间。一般晴天干燥气候条件下,半干茧程度六成半以上的还性需5d,六成的需4d,六成以下的需3d;阴雨气候条件下,各提前1d。 c)鼻嗅法:鼻嗅半干茧有轻度馊味,即为还性适当。 8.2.4 二烘前垄堆 数量以能装满二烘一灶茧量为单位,时间3h~4h。 8.3 干茧处理 8.3.1 散堆 干茧出灶后,稍待冷却,再散堆于高燥通风场所,一般堆放在茧站楼上,茧堆高度60cm,冷却后可逐步堆高,最高不超过1.5m,中间挖成凹形或波浪形,四周离墙60cm。堆放时间以充分散热为准,一般不超过24h。 8.3.2 打包 干茧冷却至以手触茧堆中心有爽燥感时,即可装袋打包,每包25kg,称准重量即时缝口,扎上标签,注明站别、季别、品种、毛重、净重等。 8.3.3 堆放 茧包应按井字形通风垛或紧密大垛方法堆放于干茧堆场,一般以8层为宜,四周离墙70cm,中间留1.2m通道。次下茧需分别打包和堆放,严禁混杂。 9 蚕茧干燥 9.1 蚕茧干燥工艺 9.1.1 铺茧量 铺茧量的多少,应根据当时茧质、气候、干燥程度和灶性而定。要求定量铺茧,四角铺足,中间稍薄,铺松铺匀。一般铺茧量与铺茧厚度见表3。 表3 铺茧量与铺茧厚度 项目 铺 茧 量 头烘 二烘 铺茧量(kg/格) 3.5~4.0 2.5~3.0 铺茧厚度(粒) 2.0~2.5 2.0~3.0 注:茧格面积为0.78m×0.98m=0.76m2 9.1.2 干燥温度 头烘:进灶后20min~30min以90℃~95℃为宜,进灶1h时达到并保持105℃~110℃,直至出灶;二烘:进灶时达100℃,0.5h后逐步降到95℃,再降至90℃,到减速后阶段控制在90℃以下,至出灶前0.5h,要求降至80℃以下,直至适干出灶。 9.1.3 烘时 头烘135 min ~165min;二烘195 min ~225min。 9.1.4 调车 9.1.4.1 调车时间 头烘进灶后90min时调车;二烘进灶后120min时调车。 9.1.4.2 调车方法 茧车位置左右、前后对调、靠热室边与靠墙异边对调,调车换位方法如图1所示。图中(甲)为调车前茧车位置,(乙)为调车后茧车位置;1~4为茧车代号。 图1 调车前后平面示意图 9.1.5 排、给气 9.1.5.1 排气 头烘:进灶后,壁温达到82℃时全开,出灶时全关。二烘:进灶后,壁温达到82℃时全开,调车后开1/2,出灶前30min全关。 9.1.5.2 给气 头烘:在进灶后10min全开。二烘:在进灶后10min全开,后阶段开1/2,出灶时全关。 9.1.6 风扇转速 9.1.6.1 转速设计 头烘:400 r/min;二烘:300 r/min。 9.1.6.2 风扇控制 进灶后关上灶门风扇即开,直至出灶;调车和茧进出灶时,风扇关闭;每隔15 min换向。 9.1.7 烧煤技术 9.1.7.1 煤质选择 一般选择无烟煤,煤末应经筛选,剔除煤粒或小块煤,然后进行摊晒,自然挥发少量硫化物。 9.1.7.2 加工拌料 每100kg煤末加25kg~30kg稀泥浆拌匀,粘度达到手捏不滴水,放下不散开,拌匀后的煤料铺平拍实,均匀划块。 9.1.7.3 生火发灶 烘茧前,先要将空灶升温,老灶升温4h~8h,新灶适当延长。生火时先在炉排上铺木柴,其上分散稀放加工后的煤,点燃木柴待浓烟减少后再补加煤,使干燥室壁温达到并保持目的温度。 9.1.7.4 加煤时间 头烘:第一次在进灶前10min~20min,第二次在进灶后90min;二烘:第一次在进灶前10min,第二次漏火补缺。 9.1.7.5 加煤量 头烘:第一次25.0kg~27.5kg;第二次7.5kg~10.0kg;二烘:第一次20.0kg~22.5kg;第二次5.0kg~7.5kg。 9.1.7.6 加煤方法 先加内后加外,均匀铺平,炉排上保持适当煤层。要视煤层底火情况调节加煤时间和数量。添加新煤时,关闭直接热闸板,并打开烟囱闸板。 9.1.7.7 捅灰除渣 先加煤后捅灰,出灶时,前面出灶,后面捅灰;一般隔3灶时间出灰1次。 9.2 干燥程度 9.2.1 半干茧出灶 9.2.1.1 干燥程度 一般以五成半至六成为宜,即烘率在55%~60%。 9.2.1.2 检验方法 a)蛹体检验法:出灶前,在灶内抽取有代表性的适量半干茧样茧,仔细观察蛹体形态,鉴定其干燥程度。半干茧蛹体检验干燥程度见表4。 表4 半干茧蛹体检验干燥程度 干燥程度 蛹 体 形 态 四成干 腹部刚起凹形,尾部开始收缩,翅迹稍瘪。 五成干 腹部凹形明显,头胸部饱满而凸起,两翅未起边线。 六成干 腹部深凹成V形,两翅初起边线,背部弓起,尾部收缩。 七成干 腹部深凹,头部明显收缩,两翅边线明显,腹部尚软。 八成干 腹部稍带软性,按捏有干厚浆。 b)重量检验法:将鲜茧称准重量进烘,出灶时再称半干茧重量,按式(5)计算出半干茧的干燥成数。 干燥成数= 鲜茧重量-半干茧重量 ×10 …………(5) 鲜茧重量-适干茧重量 注:适干茧重量=鲜茧重量×理论烘率 9.2.2 干茧出灶 9.2.2.1 干茧出灶干燥程度 干茧出灶必须达到适干均匀程度。 9.2.2.2 干茧出灶检验方法 a)感官检验法:出灶前,鼻嗅灶内气味,手感灶内干湿,耳听干茧摇声,并检验蛹体。干茧感官检验干燥程度见表5。 表5 干茧感官检验干燥程度 干燥程度 感 觉 特 征 适干 鼻嗅微香,手感微湿,摇听声音清脆;剖茧捻蛹,轻松易碎,部分成小片状,重油而不腻。 偏老 鼻嗅浓香,摇听声音尖脆;剖茧捻蛹成粉状,略带油性。 过老 剖茧捻蛹成小硬粒或硬块,没有油性。 偏嫩 鼻嗅有馊味,摇听声音重浊;剖茧捻蛹成大片,带腻性。 过嫩 剖茧捻蛹成饼状,蛹浆似牙膏状。 b) 重量检验法: 干茧烘率按式(6)计算。 烘率= 烘后干茧重量 ×100 …………(6) 烘前鲜茧重量 9.2.3 干茧出站干燥程度 干茧出灶后2d~20d内的蛹体干燥程度见表6。 表6 干茧出站蛹体干燥程度 干燥程度 蛹 体 主 要 特 征 适干 蛹体留油,稍用力按捏就碎成小片或酥粒状,捻之卷成香条,手指上染油,有香味。 偏老 蛹体按捏成粉状,手指上不染油。 过老 蛹体硬,断油,不易捏碎,用力重捏碎成硬粒或硬块。 偏嫩 蛹体重油,按捏成薄片或裂成软块,带腻性。 过嫩 蛹体软,未断浆,按捏成饼状或破片,可见厚浆。 9.2.4 庄口干燥均匀程度 适干蛹达85%以上,偏老和偏嫩蛹总数不超过15%。庄口蛹体检验干燥程度见表7。 表7 庄口蛹体检验干燥程度 干燥程度 偏老率(%) 偏嫩率(%) 适干 11以内 8以内 过老 11.1以上 8以内 偏嫩 7以内 8.1~12 过嫩 7以内 12.1以上 老嫩不匀 7.1~11 8.1~12 重老嫩不匀 7.1~11 12.1以上 11.1以上 8.1以上 10 干茧保管 10.1 茧库温湿度管理 应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变化,进行茧库温湿度管理。 10.1.1 雨多湿重期管理 a)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应及时开启门窗:一是库内外温度相同,库内相对湿度高于库外;二是库内外相对湿度相同,库内温度高于库外。 b)库内外相对湿度相同,库外温度高时,应使用排风扇排湿。 10.1.2 高温干燥期管理 白天密封保管,夜间开窗降温换气。 10.1.3 高温多湿期管理 a)采取迟开早关,隔窗开、轮换开、交叉开等办法,严格控制开窗。 b)加强防潮密闭,适当扩大庄口与东北墙面距离。 c)用吸湿机吸湿. 10.1.4 寒冷干燥期管理 a)庄口集中于仓间,堆成紧密大垛,并用布袋等覆盖。 b)隔数日开窗1次,开窗时间以0.5h~1h为宜,一般开东窗或南窗。 10.2 定期翻包 一般春茧每2个月翻包1次;秋茧每3个月翻包1次。 10.3 虫鼠防除 虫害防除:茧库窗户装设纱窗;干茧出灶散热后,尽快入库贮藏;下脚茧分别贮藏;在4月~6月害虫繁殖旺季,以沸水洗涤地板,煤油注入壁缝和小孔隙,杀灭虫害;春茧入库前,先用硫磺烟熏,再用辣椒、皂角混合熏杀。 鼠害防除:库门及外窗包被镀锌铁皮;进出茧库随手关门;用各种捕鼠器或养猫捕杀。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