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南京市市政污泥处理处置场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河 海 大 学
二○○六年五月
1 总则 1
1.1 任务由来 1
1.2 评价目的及评价工作原则 2
1.3 编制依据 2
1.4 环境保护目标 4
1.5 采用的评价标准 5
1.6 评价工作重点及评价等级 8
1.7 评价范围 9
1.8 评价因子 9
2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12
2.1 自然环境概况 12
2.2 生物资源 17
2.3 社会环境概况 18
2.4 社会及文化资源 20
3 建设项目概况 21
3.1 建设项目名称、项目性质、建设地点及投资总额 21
3.2 南京市污泥处理现状及规划 21
3.3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比选 25
3.4 场址比选 27
3.5 江心洲污水污泥处理场 29
3.6市政污泥处置场 31
3.7工程施工 42
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45
4.1 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及处理过程 45
4.2 工程对水环境影响源强分析 46
4.3 工程对噪声环境影响源强分析 48
4.4 工程对大气环境影响源强分析 49
4.5 固体废弃物源强分析 50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2
5.1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2
5.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3
5.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5
5.4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7
5.5底泥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0
6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4
6.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74
6.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76
7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1
7.1 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82
7.2 防护距离的确定 86
8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88
8.1评价范围 88
8.2预测方法 88
8.3预测结果 89
9 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91
9.1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91
9.2运行期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91
10 生态影响分析及保护措施 93
10.1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分析 93
10.2 生态保护措施 93
11 污染防治措施 94
11.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94
11.2 运行期污染防治措施 97
12 环境风险分析 99
12.1 环境风险识别 99
12.2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00
12.3 事故防范措施及对策 103
13 环境监测与管理 105
13.1 环境监测 105
13.2 环境管理 107
14 公众参与 109
14.1 公众参与的作用与目的 109
14.2 调查方式 109
14.3 调查内容 112
14.4 调查对象 112
14.5 调查结果 115
14.6 结果分析 116
15 替代方案分析 117
15.1 选址分析 117
15.2 工艺分析 118
16 环保投资估算及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20
16.1 环保投资估算 120
16.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24
17 结论 125
17.1 环境现状 125
17.2 工程分析 126
17.3 环境预测评价结论 127
17.4 环境风险分析 129
17.5 污染防治措施 130
17.6 公众参与结论 132
17.7 工程正效益分析 132
17.8 总结论 132
1 总则
1.1 任务由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市政府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南京主城区的污水处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2005年底,随着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和城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投产,南京城市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80.5×104m3/d。随着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南京城市污水污泥量也有明显的提高,到2005年底仅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量就高达80t/d(污泥干重)。
随着近年来南京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河道整治、截流工程等的相继进行,城市河道、泵站、管道清淤、城市自来水厂等所产生的市政污泥也不断增多。目前南京市主城区有5座自来水厂,总规模为250×104m3/d,产生的污泥量约为94.6t/d。管道维护和河道清淤所产生的污泥量大约分别为260m3/d和400m3/d,由此可见,南京市的市政污泥约为660m3/d。
目前,南京城市污水厂的污泥和市政污泥没有专业的、统一的处理处置方法、场所和设施。它们主要运往城市垃圾填埋场与城市垃圾进行混合填埋处理,或就地处理,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威胁。随着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的兴建与运行,南京市区域内污水处理厂污泥以及城市配套设施所产生的市政废弃物的消纳和处置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如不经妥善处理而任意丢弃或堆置,必然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由此可见建设专业污泥处理处置场已经成为南京市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提出了南京市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场和南京市市政污泥处置场的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98-253号令)中的有关规定,应当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南京市市政公用局于2006年2月委托河海大学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认真研究该项目的有关材料,并进行实地踏勘和调研,收集和核实了有关材料,根据有关工程资料,在现场调查、环境现状监测、预测计算分析等环节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评价目的及评价工作原则
1.2.1 评价目的
通过环境现状调查和对项目工艺过程及污染源的分析,了解项目所在地周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指出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项目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资料,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提供决策依据。
1.2.2评价工作原则
(1)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工程分析和污染物防治措施及对策。
(2) 充分利用近年来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取得的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成果,进行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 评价结果客观真实,为项目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 编制依据
1.3.1 评价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8)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
(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
(10)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苏环委[98]1号)
(11) 《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苏环控[97]122号)
(12) 《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水利厅,2003年3月
(13) 《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
(14)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
(15)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0] 101号)
1.3.2 项目有关文件、资料
(1) 《南京市市政污泥处理处置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2006.2
(2)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修编),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12
(3) 《南京市沿江城镇污水处理规划》,南京市市政公用局, 2004.9
(4) 《南京市主城水环境治理近期建设规划》,南京市市政公用局,2005.1
(5) 《南京市市政污泥处置专业规划方案》,南京市排水管理处,2003.3
(6) 《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初步设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2002.5
(7) 《城市市政污泥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南京市市政污泥处置方法构想》,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2005.3
(8) 《南京市市政污泥处置场—岩土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报告》,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2006.3
(9) 项目方提供的其它相关技术资料
1.3.3技术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2.1~2.3—93,国家环保总局;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2.4—95,国家环保总局;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19—97;
(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131—2003;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 HJ/T88-2003。
1.3.4评价采用的标准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5)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6)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7)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8)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165411666-89
及GB18068-18081-2000);
(9)《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1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1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1979);
(12)《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1.4 环境保护目标
1.4.1水环境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场和市政污泥处置场分别位于江心洲污水厂内和凤凰山废铁矿,其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4.1,具体位置见图1.4.1-1和图1.4.1-2。
表1.4.1 水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
环境保护对象
方位、距离(m)
功能要求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场
长江
西
500
Ⅱ类
市政污泥处置场
秦淮河
东北
8310
Ⅳ类
1.4.2声环境
项目拟建地附件的噪声保护目标见表1.4.2,具体位置见图1.4.1-1和图1.4.1-2。
表1.4.2 声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
环境保护对象
方位、距离(m)
规模
功能要求
污水污泥处理场
Q1村
西
40
约80人
环境噪声应达《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厂界应达《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Ⅱ类标准要求。
Q2村
东
20
约350人
市政污泥处置场
西泉村
东南
700
约20人
1.4.3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4.3,具体位置见图1.4.1-1和图1.4.1-2。
表1.4.3 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
环境保护对象
方位、距离(m)
规模
功能要求
污水污泥处理场
Q1村
西
40
约80人
空气质量应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
Q2村
东
20
约350人
市政污泥处置场
西泉村
东南
700
约20人
1.5 采用的评价标准
1.5.1水环境质量标准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长江南京段水质和秦淮河支流云台山河分别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Ⅱ类和Ⅳ类标准,见表1.5.1-1。
表1.5.1-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名称
标准值(mg/L)
依据
Ⅱ类
Ⅳ类
pH
6~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化学需氧量CODCr
≤15
≤30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3
≤5
氨氮(NH3-N)
≤0.5
≤1.5
溶解氧DO
≥6
≥3
总磷(以 P 计)
≤0.1(湖、库0.025)
≤0.3(湖、库0.1)
总氮(湖、库.以N计)
≤0.5
≤1.5
石油类
≤0.05
≤0.5
粪大肠菌群(个/L)
2000
20000
悬浮物
≤25(二级)
≤30(三级)
水利部SL63-94(试行)
(2)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市政污泥处置场所在地区地下水水质量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5.1-2。
表1.5.1-2 地下水质量标准 (mg/L,pH、总大肠菌群除外)
项目
pH
Cl-
氨氮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总大肠菌群(个/L)
高锰酸盐指数
砷
铅
汞
铬
标准值
6.5~8.5
250
0.2
20
0.02
3.0
3.0
0.05
0.05
0.001
0.05
(3) 污水排放标准
市政污泥处置场污水处理站尾水水质执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5.1-3。
表1.5.1-3 渗滤液排放限值 mg/L (大肠菌值除外)
项 目
SS
BOD5
CODCr
氨氮
大肠菌值
二级标准值
200
150
300
25
10-1-10-2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场污水经江心洲污水厂处理后,尾水水质应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表4的一级标准,见表1.5.1-4。
表1.5.1-4 污水排放限值 (mg/L)
项 目
SS
BOD5
CODCr
氨氮
pH
一级标准值
20
20
60
15
6~9
1.5.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SO2、NO2、TSP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NH3、H2S采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具体标准值见表1.5.2-1。
表1.5.2-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
污染物名称
浓度限值(mg/Nm3)
标准来源
1小时平均
日平均
年平均
TSP
0.30
0.2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SO2
0.50
0.15
0.06
NO2
0.12
0.08
0.04
NH3
(一次)0.2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H2S
(一次)0.01
填埋场产生的各种恶臭污染物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中新扩改建项目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5.2-2。
表1.5.2-2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二级) (mg/m3)
控制
项目
氨
三甲胺
硫化氢
甲硫醇
甲硫醚
二甲
二硫
二硫
化碳
苯乙烯
臭气浓度
(无量纲)
标准值
1.5
0.08
0.06
0.007
0.07
0.06
3.0
5.0
20
1.5.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5.3。
表1.5.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mg/kg)
项目
土壤PH值
<6.5
6.5~7.5
>7.5
Cd ≤
0.30
0.30
0.60
Hg ≤
0.30
0.50
1.00
Cu 农田等 ≤
果园 ≤
50
150
100
200
100
200
Pb ≤
250
300
350
Cr 水田 ≤
旱地 ≤
250
150
300
200
350
250
Zn ≤
200
250
300
Ni ≤
40
50
60
As 水田 ≤
旱地 ≤
30
40
25
30
20
25
1.5.4底泥评价标准
底泥评价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见表1.5.3)和《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1984)(见表1.5.4)。
表1.5.4 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mg/kg)
项目
最高容许含量
在酸性土壤上
(PH<6.5)
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上
(PH≥6.5)
镉及其化合物(以Cd计)
5
20
汞及其化合物(以Hg计)
5
15
铜及其化合物(以Cu计)
250
500
铅及其化合物(以Pb计)
300
1000
铬及其化合物(以Cr计)
600
1000
砷及其化合物(以As计)
75
75
锌及其化合物(以Zn计)
500
1000
镍及其化合物(以Ni计)**
100
200
**暂作参考标准
1.5.5噪声评价标准
噪声评价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2类标准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Ⅱ类标准,见表1.5.5-1。
表1.5.5-1 噪声评价标准
标准
昼 间dB(A)
夜 间dB(A)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
60
5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Ⅱ类
60
50
施工作业现场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见表1.5.5-2。
表1.5.5-2 不同施工阶段作业噪声限值
施工阶段
主要噪声源
噪声限值 dB(A)
昼 间
夜 间
土石方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75
55
打 桩
各种打桩机等
85
禁止施工
结 构
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
70
55
装 修
吊车、升降机等
65
55
1.6 评价工作重点及评价等级
1.6.1 评价工作重点
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确定本次评价工作重点为:
(1) 市政污泥处置场: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恶臭、风险评价、污染防治措施。
(2) 江心洲污泥处理场: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污泥处置方案、污染防治措施。
1.6.2评价等级
(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场产生的污水送往江心洲污水处理厂,经二级生物处理后排入长江。市政污泥处置场污水总量为1000m3/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秦淮河支流云台山河。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93)中的评价分级判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三级。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填埋场建设防渗工程、收集系统、导渗系统后,在正常运转情况下,填埋区产生的渗滤液渗入地下水的量较少,故本次评价将地下水评价等级定为三级,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市政污泥处置场的废气主要是有机物发酵过程中及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一些恶臭气体。填埋区产生的废气,大部分经收集后进行燃烧处理,燃烧后尾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场产生的恶臭污染物的去除可以利用江心洲污水厂的除臭装置,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应此本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将主要针对未能得到收集处理而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气体进行,确定评价等级为三级。
(4) 噪声影响评价等级
拟建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不明显,因此,将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定为三级。
1.7 评价范围
1.7.1 水环境评价范围
主要对市政污泥处置场处的水环境进行评价,故评价范围为秦淮河支流-云台山河河段。对市政污泥处置场周围1km范围内的地下水进行评价。对长江南京段现状水质进行评价。
1.7.2大气环境评价范围
以拟建项目为中心,年主导风向为主轴,4×4 km2的范围。
1.7.3噪声评价范围
建设项目厂界外200m范围。
1.8 评价因子
1.8.1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根据《南京市市政污泥处理处置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现状调查结果,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因子识别见表1.8.1。
表1.8.1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表
环境类别
污染因子
江心洲污泥处理场
市政污泥处置场
施工期
运行期
施工期
运行期
大气
TSP
▲
—
▲
△
SO2
△
—
△
△
NO2
△
—
△
△
NH3
—
—
—
▲
H2S
—
—
—
▲
水
CODCr
—
—
▲
▲
SS
—
—
▲
△
TP
—
—
—
△
TN
—
—
—
△
NH3-N
—
—
▲
▲
声
噪声
▲
△
▲
△
固体废物
污泥
—
▲
—
▲
生活垃圾
▲
△
▲
△
生态
厂区陆域植被
—
—
△
△
水土流失
—
—
▲
△
注:▲:显著影响;△:轻微影响;—:基本无影响。
1.8.2 评价因子
(1) 地表水
现状评价因子:pH值、DO、高锰酸盐指数、BOD5、NH3-N、TN、TP、COD、SS、挥发酚、石油类、汞、铅、镍、砷、粪大肠菌群
施工期影响分析因子:CODCr、SS、NH3-N、石油类
运行期影响分析因子:CODCr、NH3-N
(2) 地下水
现状评价因子:pH值、高锰酸盐指数、砷、铅、汞、总铬、总大肠菌群、
Cl-、NH3-N、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
运行期影响分析因子:NH3-N、高锰酸盐指数
(3) 大气
现状评价因子:PM10、SO2、NO2、臭气浓度
施工期影响分析因子:PM10
运行期影响分析因子: H2S、NH3
(4) 噪声
声环境现状评价因子为连续等效A声级Ld(A)和Ln(A)。
(5) 土壤
现状评价因子:pH值、铅、砷、汞、铬、镉、铜、镍、锌。
(6) 底泥
现状评价因子:铜、锌、镍、铬、砷、铅、汞、镉。
2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位于北纬31o14’~32o36’,东经118o22’~119o14’。东距长江入海口约300km,西靠皖南丘陵,北接江淮平原,南望太湖水网地区。境内绵延着宁镇山脉西段,长江横贯东西,秦淮河蜿蜒穿行。全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南北直线距离150km,中部东西宽50~70km,南北端东西宽约30km,总面积6515.74km2。
拟建市政污泥处置场位于城南江宁区将军大道东侧,凤凰山和秦淮河之间。拟建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场位于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内,该地区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控制用地。
2.1.2 地形、地貌
拟建市政污泥处置场位于凤凰山铁矿原矿址,停产后现改为碎石厂,根据场地地形图和现场勘察了解,场地及周围地形起伏大,原有矿坑尚未填埋。场地东南侧凤凰山以及南侧地貌单元属剥蚀残丘,地面高程在16.07~104.8m之间;其余地段地貌单元为河漫滩,原始地面高程约12m左右。长期以来,经矿山堆料、堆土不断加高,现阶段场地中部地面高程已达24~33m之间。
拟建污水处理场位于江心洲腹地,系长江新近冲淤堆积而成。除表层耕植土外,其中间层位大都为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砂及粉细砂等土层。其间和单独存在或为互层。其下部大都为较为单一的中细砂、含砾中粗砂及卯砾石混中粗砂等。主要受力土层范围内,有两个可液化土层,即比较靠上的2-3(粉土夹砂),距现地面4m左右;还有比较靠下的2-5层(粉砂),距现地面6米左右。而压缩性较大的淤泥质粉质粘土等分布较为无规律。
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2.1.3 工程地质
(1) 市政污泥处置场
经勘察,拟建市政污泥处置场东南侧覆土较薄,大部分地段基岩裸露,西北部则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覆土层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根据现场鉴别,结合原位测试和室内岩土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场地岩土土层按地层编号序列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 杂填土:杂色,松散,由大量碎石混粉质粘土填积,部分地段表层为新填土。填土厚度一般在0.3~8.8m之间,场地南部填土区以及矿坑西侧坑壁附近填土层厚度达20m左右。
②~1 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色,软~可塑。切面较为光滑,韧性、干强度较高。埋深0.9~8.8m之间,厚度1.2~2.0m。
②~1a 粉土夹粉质粘土:灰色,粉土层稍密,粉质粘土为软~流塑,互层状。摇震反应中等,光泽反应弱,韧性、干强度低。埋深2.6~5.9m之间,厚度0.6~2.3m。
②~2粉质粘土:灰黄色,软~可塑。混少量风化岩碎块,岩块粒径一般在0.5~5.0cm,呈棱角形,含量5%~15%。埋深4.9~6.2m,厚度约1.3~1.9m。
②~3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软~流塑。切面稍有光滑,韧性、干强度中等。埋深6.7~17.5m,厚度约0.5~6.0m。
②~3a粉土、粉细砂:灰色,稍密,含云母碎片。埋深6.8~10.2m,厚度约0.5~6.0m。
②~4粉质粘土:灰色,软~可塑。切面稍有光滑,韧性、干强度中等。埋深6.9~18.0m,厚度约3.2~10.3m。
②~5粉质粘土混卵砾石:灰黄色,软~可塑。卵砾石呈亚圆形,成份以石英质为主,粒径1~7cm左右,含量5~25%。埋深19.9~26.5m,厚度约0.3~1.6m。
⑤~1强风化粉砂质泥岩:紫红~灰黄色,风化强烈,呈砂土状,遇水软化。埋深0.3~27.0m,厚度约0.6~3.9m。
⑤~2中风化粉砂质泥岩:灰黄~紫红色,泥质胶结,属极软岩~软岩,遇水软化。岩体少量裂隙发育,较为完整,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埋深1.1~25.2m,未钻穿。
⑤~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灰黄~灰色,泥、钙质胶结,属极软岩~较软岩。岩体裂隙发育,较为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埋深22.1~28.9m,未钻穿。
(2) 江心洲污泥处理场
整个场区土层自上向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工程地质层:
1层: 耕植土,灰黄,层厚0.3~2.9m,松散,湿,富含植物根茎及少量碎石,以粘性土为主,普遍分布,欠均匀,高压缩性,低强度。
2-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层厚0.4~2.2m,软~可塑,湿,有铁锰浸斑块,底部粉质重。本层局部缺失,中高~高压缩性,低强度,fak=105Kpa。
2-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土,灰黄~灰色,层厚0.3~3.0m,流塑,饱和,夹大量粉土薄层或透镜体,中下部呈“千层饼”状,含有机质。局部缺失,高压缩性,fak=75Kpa。
2-3层:粉土夹砂,灰色,层厚0.4~3.6m,稍密状态,很湿~饱和,夹有粉砂及淤泥质粉质粘土薄层或透镜体,含有机质,fak=90Kpa。
2-4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层厚0.4~12.6m,流塑,饱和,含大量有机质,夹大量粉土薄层,局部夹粉土~粉砂透镜体。本层普遍分布,西部薄,中东部厚度大,高压缩性。低强度地基土,fak=70Kpa。
2-4A层:粉砂,灰~青灰色,层厚0.2~6.0m,松散状态,饱和,夹粉土及少量淤泥质粉质粘土,含云母片,水平层理发育。本层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主要分布于中东部。中压缩性,低强度fak=110Kpa。
2-4B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灰色,层厚0.7~7.0m,流塑状态,饱和,含大量有机质,夹粉砂层层厚0.3~1.0m左右,层理发育。本层局部分布,非匀质,高压缩性,低强度,fak=75Kpa。
2-5层:粉砂,灰色~青灰,层厚1.0~9.8m,稍密状态,饱和,西部较纯,中东部夹大量粉土及淤泥质粉质粘土薄层,局部夹细纱。西部普遍分布,中、东部局部分布,欠匀质,中压缩性,fak=130Kpa。
2-5A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灰色,层厚0.4~4.5m,流塑状态,饱和,含大量有机质,夹有粉土薄层,水平层理发育,局部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欠匀质,中压缩性,fak=75Kpa。
3-1层:粉砂,青灰色,层厚0.8~13.7m,稍~中密状态,饱和,常加细砂及粉薄层,含大量云母片,具水平层理。本层局部缺失。欠匀质,高压缩性,fak=160Kpa。
3-1A层: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灰~青灰色,层厚0.7~7.0m,砂;稍密,土;流塑,饱和,夹细砂及粉土薄层,含有机质,本层局部分布。欠匀质,中~中高压缩性,fak=85Kpa。
3-1B层:粉质粘土,灰色,层厚0.4~12.3m,流塑状态,饱和,含有机质,夹粉土薄层,具水平层理。局部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欠匀质,高压缩性,低强度,软弱地基土,fak=80Kpa。
3-2层:粉土夹砂,灰色,层厚0.5~5.2m,稍密状态,饱和,夹粉质粘土,具水平层理。西部局部缺失。欠匀质,中~中高压缩性,fak=100Kpa。
3-2A层:粉砂,青灰色,层厚0.4~2.2m,稍~中密状态,饱和,含云母片夹细砂。局部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中低压缩性,fak=150Kpa。
3-3层:粉细砂,青灰色,层厚0.9~5.6m,中密~密实状态,饱和,以粉砂为主,细纱次之夹少量薄层粉土或粉质粘土。本层局部缺失。中低压缩性,fak=180Kpa。
3-4层:中细砂,青灰~灰黄色,层厚15~22m,中密~密实状态,饱和,夹有薄层粉土或粉质粘土,局部夹粉砂。普遍分布。低压缩性,fak=240Kpa。
3-5层:粉砂,青灰色,层厚1.0~10.8m,中密~密实状态,饱和,加细砂,局部夹有中粗砂透镜体。普遍分布。低压缩性,fak=240Kpa。
2.1.4 水文地质
(1) 地表水
拟建市政污泥处置场场地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地表水发育。西侧秦淮河由南向北汇入长江,近几年最高水位9~10m,最低水位4~5m。2006年3月勘察期间经测量,场地西侧秦淮河水位为7.7m(吴淞高程系);场地南侧数个水塘的水位为7.9~9.3m不等(吴淞高程系)。上述地表水体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周边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放,和地下水也呈互补关系。
场内东南部凤凰山脚下水塘(原为矿坑)内积水水面高程为-19.2m(吴淞高程系),坑内积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北侧工业废水的排放,以蒸发和逐渐下渗的方式排泄。
(2) 地下水
① 地下水类型
根据勘探揭示的地层结构,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分布于河漫滩范围的浅层潜水,基岩面之上覆盖土层均为含水层。地表人工填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好,含水较丰富,尤其雨季。其下新近沉积的松软土层中粘性土层给水性差,渗透性较弱,属微透水地层;粉性土和砂性土层则透水性强,属弱透水~透水地层。
② 地下水水位
南京地下水最高水位一般在7~8月份,最低水位多出现在旱季12月份至翌年3月份。2006年3月勘察期间天气以晴天为主,地下水稳定水位在地面下3.7~5.8m,高程为8.0~8.7m(吴淞高程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和周边地表水体亦呈互补关系,以蒸发和径流方式排泄。水位呈季节性变化,年变化幅度在1.0m左右。
2.1.5 气候与气象
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本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降雨量四季分配不均。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受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盛行偏北风,降雨较少;夏半年(4月~9月)受热带或副热带海洋性气团影响,盛行偏南风,降水丰富。尤其在春夏之交的5月底至6月,由于“极峰”移至长江流域一线而多“梅雨”。夏末秋初,受沿西北向移动的台风影响而多台风雨,全年无霜期222~224天,年日照时数1987~2170小时。该地区主要的气象气候特征见表2.1.5。
表2.1.5 南京地区气象气候特征
编号
项目
数量及单位
(1)
气温
年平均气温
15.4℃
历年平均最低气温
11.4℃
历年平均最高气温
20.3℃
极端最高气温
43.0℃
极端最低气温
-14.0℃
(2)
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
77%
年平均绝对湿度
15.6HPa
(3)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1041.7mm
年最小降水量
684.2mm
年最大降水量
1561mm
一日最大降水量
198.5mm
(4)
积雪
最大积雪深度
51cm
(5)
气压
年最高绝对气压
1046.9mb
年最低绝对气压
989.1mb
年平均气压
1015.5mb
(6)
风向
年平均风速
3.4m/s
30年一遇10分钟最大平均风速
25.2m/s
(7)
风向
年主导风向:东北风
9%
静风频率
22%
2.1.6 水系
南京市市区西、北临长江,东倚钟山,主城区面积243km2,地面标高大部分在6~10m,(吴淞高程),城内自西向东的草场门至鼓楼、北极阁、富贵山一线为城区南北两个主要汇水区的分水线,城北有金川河,西北护城河,南、北十里长沟等水系,城南有秦淮河,南玉带河等水系,全市河道长度90.6km。城内湖泊有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乌龙潭等。城市河流、湖泊的主要功能是泄洪排涝,调蓄雨水,调节城市气候,美化环境。工程区域水系见图2.1.6。
2.1.7 土壤
南京地区的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土壤分布随地形起伏呈现一定规律。黄土岗地上分布着经旱耕有所熟化而形成的黄棕壤,平原、低洼杆区则为大面积的水稻土,在城镇附近有部分菜园土,沿江冲积平原分布着灰潮土。
南京市的南北跨度小,气候变化不大,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只是一个黄棕壤带。同时,虽属丘陵地貌,而地面起伏也不大,气温、湿度和植被的垂直变化不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在不同地区之间,因母质、水文和农业利用的不同,呈现出有规律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全市土壤分为7个土类、13 个亚土类,按成土母质、地貌和水文条件等地区性因素的不同,分为30 个土属,其下又以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的不同分为67个土种。
2.2 生物资源
拟建项目建设地周围无稀有或濒危物种、无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无天然森林资源。拟建项目建设地不是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
2.3 社会环境概况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化城市之一,长江沿岸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著名的六朝古都。现辖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浦口、栖霞、雨花台、江宁、六合十一个区以及溧水高淳两个县,面积6582.31km2,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
2.3.1 人口
南京市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595.80万人,比2000年增加50.9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13.38万人,郊县人口82.42万人,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市区、郊县人口变化与“九五”不可比。“十五”期间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0.08‰~2.34‰之间,低于“九五”期间的1.00‰~2.63‰。全市人口密度905人/km2,其中市区1086人/ km2,郊县43人/ km2,与2000年相比,市区人口密度增加,郊县人口密度减少。
2.3.2 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十五”末,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十五”期间可比价年均增幅达到14.2%,增幅水平均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与“九五”末相比,产值翻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