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蔡襄致葛宫六通信札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7054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襄致葛宫六通信札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蔡襄致葛宫六通信札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蔡襄致葛宫六通信札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國书画学术研究CHINESEPAINTING&CALLIGRAPHY蔡襄致葛宫六通信札研究武宝民蔡襄因娶江阴葛清源为妻,一生为葛氏家族书写的墓志、诗文、尺甚多。遗留至今的墨迹、拓本等文字信札达九通,其中有六封书致内从兄葛宫,所作时间皆不尽相同,几乎贯穿蔡襄的一生。今就每通信札的书写风格,按时间顺序进行逐一考析,旨在考察蔡襄从青年到晚年书风嬉变、书学观确立的过程。并对连日山中荔子两帖时间加以考辨,勘正相关典籍所载葛宫史料之误,为研究蔡襄生平事迹,完善其艺术年谱,提供一份参考。一、蔡襄与葛宫交游简述蔡襄(1 0 1 2 一1 0 6 7),字君谟,福建仙游枫亭镇蔡坑人,北宋名儒大臣,文学家、茶学

2、家,在书法艺术成就上与苏轼、黄庭坚、米蒂并称为“宋四家”。天圣八年(1 0 3 0)甲科进士第十名及第,累官漳州判官、馆阁校勘、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谥“忠惠”。著有端明集。北宋江阴青旸葛氏家族,以耕读传家、诗书济世,至葛宫进士及第,标志着这一家族由地主阶层逐步发展成“一个长盛不衰的官僚家族”。清缪荃孙丹阳集跋云:“宋代门祚鼎盛,五世登科第,三世掌词命,宋史有传三人,附见十人,最为江阴望族。”正如宋史所评:“葛氏自宫以下,簪缨相继,盛哉。”(2)上湖草堂江阴葛氏宗谱载:蔡襄岳父葛惟明,兄弟三人,一妹(庶出)

3、,次弟惟甫,三弟惟球。惟甫配吴氏,有四子三女,长宫,次,三密,四,长女适进士(姓名不详),次适婺州司法参军吕士昌,次适信州判官章(名不详)。据宋史列传第九十二卷三百三十三,明嘉靖江阴县志列传第十二下卷十七皆载葛宫:葛宫字公雅,江阴人。举进士,授忠正军掌书记。善属文,上太平雅颂十篇,真宗嘉之,召试学士院,进两阶。又献宝符阁颂,为杨亿所称。知南充县,东川饥,民艰食,部使者守资、昌两州,以惠政闻。知南剑州。土豪彭孙聚党数百,凭依山泽为盗,出害吏民,不可捕,宫遣沙县尉许抗谕降之。并溪山多产铜、银,吏奸罔利,课岁不登,宫一变其法,岁羡余六百万。三司使闻于朝,论当赏。宫日:“天地所产,吾顾盗之,又可为功乎

4、?”卒不言。徙知滁、秀二州,秀介江湖间,吏为关泾渎上,以征往来,间有昏葬,趋期者多不克,宫命悉毁之。积官秘书监、太子宾客。治平中,转工部侍郎。熙宁五年,卒,年八十一。宫性敦厚,恤录宗党,抚孤,赖以存者甚众。3上湖草堂葛氏宗谱载葛宫:字公雅。宋大中祥符五年登徐爽榜进士,授忠正军掌书记,累官至秘书监、太子宾客,以尚书兵部侍郎致仕。习留形炼气之术,赠工部尚书。生淳化三年壬辰,卒熙宁壬子,著青旸集。配礼部郎中孙冕之女,生至道元年乙未,卒至和二年乙未,封嘉兴郡太君。生子三,合葬先莹,礼部侍郎邵亢撰墓志。4依上史料得知,葛宫(9 9 2 一1 0 7 2),字公雅,江阴军江阴县青旸人,大中祥符五年(1 0

5、 1 2)甲科进士及第,初授忠正军掌书记,累官太常注释:(1)(清)缪荃孙:缪荃孙全集,艺风堂文集卷七,江苏凤凰出版社2 0 1 3 年版,第2 1 6 页。(2)(3)(2 2)(元)脱脱:宋史列传第九十二卷三百三十三,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1 0 7 0 4 页。(4)上湖草堂葛氏宗谱卷六,民国三十八年刊本,第5 页。元图1 北宋 蔡襄行书连日山中帖2 4 cm52.5cm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7古香皇宝藏蔡小车肯图2 北宋 蔡襄荔子帖拓本见明宋珏古香斋宝藏蔡帖卷一国家博物馆藏少卿、光禄寺卿、秘书监、太子宾客、工部侍郎,知南充县、守资、昌两州、嘉州通判,出知南剑州,后徙滁州、秀州

6、知州事,终以尚书兵部侍郎致仕,习留形炼气之术,卒,追赠工部尚书,著青旸集(散失)。蔡文福在蔡襄年谱简编云:“天圣四年丙寅(1 0 2 6)1 5 岁,中乡举。由仙游县尉凌景阳介绍到江苏省江阴县葛惟明处士家念书。凌景阳是葛的长女婿。天圣初至天圣四年夏任仙游注释:(5)蔡金发:蔡襄及其家世,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9 0 页。(6)陈庆元等校注:蔡襄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9年版,第7 0 7 页。(7)(8)同(6),第8 4 2 页。(9)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3 1 5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第5 6 6 页。(1 0)(清)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卷七

7、,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 1 8 页。(1 1)江阴博物馆藏。(1 2)同(6),第5 3 2 页。(1 3)同(6),第1 9 1 页。(1 4)蒋维:蔡襄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0 页。(1 5)刘正成、曹宝麟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宋辽金编蔡襄卷,荣宝斋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3 4 页。(1 6)陈庆元等校注:蔡襄全集补遗,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8 4 3 页。(1 7)朱瑞熙:朱瑞熙文集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 6 4 页。(1 8)(元)脱脱:宋史本纪仁宗二卷十二,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2 3 0 页。(1 9

8、)同(1 6),第8 4 1 页。(2 0)水佑:蔡襄书法史料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8 3年版,第1 0 页。(21)同(2 0),第3 4 页。曾遭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质疑。在创作时间上,大多专家学者普遍共识为蔡襄早年作品,并没有给予确切的时间定论,近年不乏1 0 3 7 年、1063年所作之说。笔者通过多方查证和研究,认为连日山中帖确系蔡襄手迹,2 8 岁所作。宝元二年(1 0 3 9)之春,书致时在江阴守制的葛宫,其书风处在“趋时贵书”时期。理由有三:首先,从称谓上看,此札署称受信人为“一哥制干”。遍观蔡襄家族及亲戚同辈当中,当时符合该称呼的只有内从兄屯田员外郎葛宫一人(葛惟甫长子)

9、,是为“一哥”(在其家族中,葛宫排行第七,故又称七哥、七兄);“制干”是“制置司干办公事”简称。据宋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三载明道二年(1 0 3 3):“辛未,诏梓、遂、资、普四州岁饥。”(四川全境旱灾,梓州路出现饥荒,大量流民,食不果腹。元脱脱宋史,明李贤明统一志卷六十八,清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卷七皆载葛宫:“知南充县,有惠政。时东川饥,民艰食,部使者宫守(守为低官高配)资、昌两州,悉以惠爱著县尉。”()蔡襄在祭弟文云:“及吾年十五,闻。”1 )由此可见,从明道二年(1 0 3 3)至景祐四再就乡举其后三年,与汝北游京师。”()可年(1 0 3 7)六月之前,葛宫皆在四川守资、昌两州见,

10、蔡襄从天圣四年(1 0 2 6)到江阴,至天圣八任上,忙着赈灾,安置流民。其母吴氏“以景祐年(1 0 3 0)进士及第为止。一直寓居江阴青旸悟四年丁丑六月二十三日卒”()。七月,葛宫解官空寺接待院就读举业。自天圣九年(1 0 3 1)春,回家,开始丁母忧。蔡襄迎娶葛惟明季女清源,携妻赴漳州判官其次,从时间上看,景祐三年(1 0 3 6)春,蔡任。从此与葛氏家族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尤其襄偕弟高同赴吏部铨选,途次江阴,将妻暂与葛宫兄弟四人之间的交游,更加亲密无间,留岳母家。七月,赴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冬,直至生命的最后,仍然情深义重、慢慢相惜。请假至江阴接家春,途遇奉诏还台,新授侍御史庞籍。宝元二

11、年(1 0 3 9),蔡襄试大理评事,加二、六通信札考兼论书风散官朝奉郎,仍就西京留守推官任,其间“曾权1.连日山中帖时间考洛阳县事,屡陪诸君出猎”(1 2),与信中“连日山连日山中帖,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中”“是晚亦复下山”之句相印证。“逮别”是指十五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四十五字,尺寸匆忙辞别之意,说明蔡襄与葛宫曾仓促见过一24cmX52.5cm(图1),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时间应在葛宫母吴氏去世之际,前往江阴襄:连日山中,从容至(下缺数字)所无吊暗之时。“河豚”肉肥味美,在江阴,最佳上也。逮别,益用怀企。是晚亦复下山,方念市时节,皆在每年清明前后。“大儒欠通世务,走讯,而专帖已

12、坠前矣。河豚甚富,甚鲜甚未易救疗,为可惜耳”,即为景祐四年(1 0 3 7)闰鲜!与诸人大嚼,无不赞美。市贾甚寄,为帑四月,蔡襄上庞端公书中所言提“老儒茅知人费,为有愧耳。香饼已、巴脯、方糖、霜饼至,及泉南、临漳、莆阳三郡税丁事,颇自嵯邑。范皆遣去,幸视。至宰座处极荷重言,亦已盖将归而为上言者”(1 3)。蒋维在蔡襄年谱从郡中投词以应之矣。见顿有随即无之云:“茅知至为仙游老儒,隐居不仕,专研坟典,苦,于庵中固尝言乏矣。大儒欠通世务,未易倡六经孔孟之学,著有二十一史释注十二救疗,为可惜耳。一事目属心至,达其中无曲经旁训。庞籍回朝,荐授国子助教,但累征不折云。裹上,一哥制干。(7)起。”(1)可见

13、,以上史料与此札所提内容相吻该帖文字最后还有十八个字附言:“新班合,确系真迹无疑。贤甥承奉,不别简,前日谢过访,未须行答。”(8)此札附言中有“新班贤甥承奉”之句,极(见清下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对于此有可能是指蔡襄与葛宫共同熟知的姻亲之子,札,历来众说纷绘,颇难定论。在真伪问题上,以宝元元年(1 0 3 8)十一月,郊祀,恩荫补官,于18宝元二年(1 0 3 9)三月,进京铨试或赴任州县幕职,绕道抑或途次洛阳,过访蔡襄一家。再者,是年初,宋绶以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继接范雍出知河南府,“蔡襄以属吏,颇蒙知遇,遂从宋绶问笔法”(1)。所以,笔者认为:此札应写于宝元二年(1 0 3 9)三月。

14、再次,从书写风格看,该帖虽有明代董其昌、陈继儒、周叔宗等多人的题跋,但基本都是褒奖,并未给予公正客观的评鉴。笔者从该札书法特征入手,将该札与蔡襄成熟期的思咏虹县等诸帖相比,发现其在笔法上不尽人意,通篇牵丝缠绕未能打开,明显处在行书初学阶段,还没有“苟知其术,适可兼通”,未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这说明,青年蔡襄在学书取法上,深受“趋时贵书”的影响,尚未开阔视野、上溯魏晋,确系早期作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札应作于蔡襄2 8岁。宝元二年(1 0 3 9)三月,河豚上市时节,蔡襄时任洛阳西京留守推官、权洛阳县事,屡陪同僚进山狩猎期间,复函请托、感谢时在江阴丁母忧的葛宫,并言叹自己俸禄微

15、薄、入不敷出的一封家书。2.荔子帖时间考荔子帖拓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八行,共五十字(图2),见明宋珏古香斋宝藏蔡帖卷一,国家博物馆藏。五月廿四日,襄启:热甚,不审尊体起居何如?园中荔子新熟,分奉四百枚。今岁风亭熟皆晚,侯有佳品,当驰献耳。襄再拜,七哥制干。16历代先贤以及当代不少学者,普遍把荔子帖时间定为:至和三年又嘉祐元年(1 0 5 6),五月二十四日,蔡襄于枫亭老家,作书致时在江阴为妻守制的葛宫,当天抵兴化军城。翌日,作军城帖致长女。笔者在考析荔子帖中发现,蔡襄在此札中对葛宫一改官阶的称署;在行文格式上一改平时落署“日期”习惯。此外,笔者多次把该札与军城帖做比较分析,不论在用笔、结字,

16、还是书风上,两帖之间皆存在很大的差异,故笔者认为蔡襄所作的荔子军城两帖不在同一个时间段。理由有三:其一,该札称葛宫为“七哥制干”。早在皇祐三年(1 0 5 1)八月二十三日,蔡襄作虹县帖中,对葛宫就明确称署“郎中尊兄足下”。这说明,葛宫已从员外郎擢升为郎中官阶。况且,至和二年(1 0 5 5)葛宫已转升尚书兵部职方郎中。六月二十七日,蔡襄在县君帖中,也称葛宫“郎中七哥左右”。翌年(1 0 5 6)五月二十四日,作荔子帖时,却称葛宫“七哥制干”,这于情不通、于理不合。蔡襄与葛宫关系甚笃,完全熟知葛宫的官阶升迁情况,断然不会犯称谓上的低级错误,岂有书称比“郎中”官阶还低的幕职简称的道理。加之,北宋

17、初期“州将幕官”叙迁制度多变,复杂难考。据笔者了解,升迁与荐举、考课紧密结合,同是一官,迁转不同。具有员外郎官资的一般幕职官员,在磨勘合格的前提下,文官每三年迁升一等。仁宗时,“升朝官由员外郎转郎中阶,必须三年,无私罪,有监司或清望官推荐乃可”(1 7)。想必,葛宫从景祐二年(1035)尚书屯田员外郎,到皇祐二年(1 0 5 0)前后官资已到“止法”官阶,就不能再往上迁转,除非超过此阶进一步晋升。皇祐二年(1 0 5 0)九月“大飨天地于明堂,大赦,百官进秩一等”(1 8)。疑是年,葛宫擢升郎中官阶。如此推算:荔子帖应为蔡襄在家守制时所作,葛宫仍为路级官署的属官期间。其二,蔡襄在此札中,起首就

18、点名时间“五月廿四,襄启”,一改平时书写尺牍格式。纵观襄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书信往来,所署“日期”皆落文后,字体更小于正文。而此札书写方法,如同魏晋人尺牍行文,信中又有“分奉四百枚”字样,与王羲之奉橘帖中“奉橘三百枚”之句,有极其相似之语,这显然有模仿魏晋“二王”尺之嫌。这种模拟创作方式,必在环境宽松和时间充足的情况下静心为之。而蔡襄在军城帖中云:“自到军城,此两日出入,兼为寻地,去一两处,然未甚安,只是疲乏。欲趁未赴任间,了却葬事,又难得地,极萦心也郡太住水中尊兄防不名雨促计二不生一二日或有水布假程母图奇图3 北宋 蔡襄行书虹县帖3 1.3 cm42.3cm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尚在风亭,未来

19、。暑热,且好将息。”(1 由此可知,蔡襄为寻安葬妻、子墓地,寓居兴化军转运既舍多日,这两天并没回家探望老母,何来头天(五月二十四日)在枫亭老家给葛宫寄奉荔枝之说?综上所述,可以断定:荔子帖并非作于军城帖前一天。所书时间要早于皇祐三年(1 0 5 1),即葛宫擢升郎中之前。其三,该札在用笔上存在拖拉之病。通篇给人感觉线条流滑,字里行间笔断力弱。这足以说明,蔡襄在这个时期的行草还没有走向成熟。笔者发现蔡襄在家开始丁忧之前,历年所作的尺牍中,除连日山中帖为行草外,其他北苑十咏海隅门屏等帖皆为楷书,用笔老道,点画醇正。独庆历八年(1 0 4 8)四月虚堂诗帖通篇楷书中,有一个“热”字草化,与该札中“热

20、”字,在用笔、结字上极近相似,如出一辙。自皇祐二年(1 0 5 0)十一月,蔡襄服除,被召赴京复职。至皇祐三年(1 0 5 1)五月途次镇江为止,道中所作的入春思咏陶生等帖,皆为草书。从楷书一步到草书,这种断崖式的转化有失常理,蔡襄曾自云:“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2 0)自然深知其理,必然有研习的过程。而该札所具有的书风,恰恰能反映出蔡襄行草转化时期的特点,正如明王世贞所云:“蔡忠惠略取古法,加以稍工,稍滞而不大畅。”(2 1)使荔子帖在无形中,成为蔡襄中年书风变的有力佐证。综上所论,笔者断定:荔子帖应在蔡襄3中微可1938岁,皇祐元年(1 0 4 9)五月二十

21、四日书致葛宫。是年,长女婿谢仲规,葛宫子汝平,同登冯京榜,进士及第,可谓双喜临门。疑此时的葛宫,已罢州将幕职回家“待阙”或“久处京尘”。时葛密(宫三弟)罢泉州清溪知县任,“天性恬靖,年五十,忽上章致仕”(2)。北归江阴道中,途次仙游,过访妹夫蔡襄,于五月二十四日辞行之际,蔡襄请其挡带给葛宫分奉的荔枝及此札。3.虹县帖崇法皇祐三年(1 0 5 1),蔡襄时值不惑之年(4 0岁)。自去年十一月除服。朝廷以右正言、同修起居注召还,携寡母暨妻启程还朝。八月二十三日于宿州,作虹县帖致葛宫,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三行,共一百七十九字,尺寸31.3cmX42.3cm(图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襄启:近曾

22、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佳,喜慰喜慰!至虹县,以汴流斗,遂寓居余四十日。今已作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计亦不出一二日。或有典中你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都乃有期耳。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少时。久处京尘,无乃有倦游之意耶?路中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县,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秋?,伏惟爱重。不宣。襄顿首。郎中尊兄足下。谨空。八月廿三日,宿州。(2 3)据悉,蔡襄北上途中因汴河断流不能行舟,滞留虹县(今安徽五河、泗县境内)四十多天,改陆行至宿州,于近期在曾明仲、陈襄那里接到两封来信,得知葛宫即将携妻离京赴南剑州任

23、(今福建南平市),因担心自己赶不到都城为之送行,特此致信于他。结合顺治延平府志记载葛宫“皇祐间知州事”印证,确系是年秋,葛宫赴南剑州知州任。该帖在书写技法上远比荔子帖高超,行书已趋成熟,充分体现出颜貌晋韵。该帖充分体现蔡襄“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2 4),以及“予尝谓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2 5)的书法观。欧阳修所云:“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聊及以示“亲戚之好”。并作此札县君帖致葛宫,拓本,行书,信札一则,凡九行,共七十三字(图4),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襄再拜:伏承县君吉葬有日,襄以行路老并亡男斋僧,赴期不及。谨遣州校少持菲礼,聊以伸亲戚之好,殊非丰購,深自为愧。心

24、男谨奉手状启闻,旦夕前行,此不一一。襄上。郎中七兄左右,廿七日早。(3 2)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2 6)其后,苏轼亦云:“惟近日蔡君谟天资既高,而学亦至,当为本朝第一。”(2)4.县君帖融情至和二年(1 0 5 5),时蔡襄4 4 岁。三月,以母老请外,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长子“匀年十八,为将作监主簿,孝悌好学”(2 ),又刚完婚,全家处在喜庆之中。同月,葛宫“罢南剑州,夫人从还京师。道病发,巫命旋归,以三月二十日终于正寝,年六十一。七月二十九日,葬江阴军江阴县化龙乡,衬于先莹”(2 9)。(墓葬1 9 8 0 年被发掘)五月,蔡襄“奉亲卷离都,王素等设宴饯行”(3)。六月十五日,途

25、至雍丘,长子匀突发疾病。翌日,赶至宋都(商丘)就医,至二十二日不幸病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其“慈母号而屡绝兮,少妇无依而冤愁。触百端而兴概兮,怦乎予心之危而莫投”(1)。在滞留宋都期间,蔡襄接到葛宫之妻(七月二十九日)葬日告,并延请撰写瑞昌县君孙氏墓志铭。但因长子的后事耽搁,恐怕来不及如期赶到江阴参加孙氏葬礼。在丧子第五天(六月二十七日)早上,“谨遣州校少持菲礼”,代表全家前往吊,视注释:(2 3)同(6),第8 3 2 页。(2 4)(2 5)同(6),第6 9 6 页。(2 6)同(2 0),第1 8 页。(2 7)同(2 0),第2 1 页。(2 8)(3 1)同(6),第7 0 4

26、页。(3 6)同(2 0),第1 1 页。(3 7)李刚田:尚意精神与当下书法创作,中国书法2022年1 1 期,第5 3 页。(2 9 同(6),第7 6 2 页。月2(3 0)同(1 4),第1 2 6 页。好待型(32)同(1 4),第8 3 6 页。(3 3)同(6),第8 3 5 页。(3 4)同(2 0),第1 0 2 页。(3 5)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336页。殊期神不行(3 8)同(1 5),第1 1 页。(3 9)同(6),第8 3 5 8 3 6 页。(4 0)(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八,四上部丛刊续编影旧钞本,第5 5 8

27、6 页。(4 1)朱瑞熙:朱瑞熙文集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 7 3 页。图4 北宋蔡襄县君帖(拓本,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4 2)同(1 5),第2 6 页。20此札是蔡襄在痛失长子的悲之中所作,其书风在端庄典雅中多了几分肆意。法与情融合,贯穿整个书写过程。蔡襄在此帖一开始,不想让葛宫在亡妻葬期中又增添一份痛失外甥的哀伤,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在一笔一画中隐忍,随着行文的展开,情感不可抑制地释放,线条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沉健中不乏激越,劲逸中不失雅正,“游规矩与准绳之中,寄妙理于法度之外”。从皇祐三年(1 0 5 1)至嘉祐五年(1 0 6 0)的十年间,蔡襄留下了许多让后人称

28、道的精品力作。此帖与扈从纤问离都等帖,堪称这个时段的典型。5.持书帖尚意治平二年(1 0 6 5),时蔡襄5 4 岁。二月,诏准辞三司使,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知杭州军州事。八月二十四日,作持书帖致葛宫,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十四行,共一百二十四字(图5),尺寸2 7.2 cmX57.4cm,今藏故宫博物院。襄启:数日前遣使持书楽戟之下,邀行光临弊境,计已通达当直,未审尊怀如何?惠然一来,殊为佳事。病躯不常得安,多缘饮食而致。山羊涩而无味,虽食不过三二两,鱼鳖每食便作腹疾,以此气力不强,日久必须习惯,今未调适耳。蒙书并海物,多感多感!谨奉手启上闻。不宣。裹上,宾客七兄执事。八月二十四日。谨空

29、。3 3)据此札中“遣使持书楽戟之下,邀行舰光临弊境”及“蒙书并海物”等内容,可知葛宫已从安徽滁州任徙知秀州有年了。秀州(今浙江嘉兴)毗邻杭州交通便利,旁接三江,盛产海鲜。从蔡襄在信中提及自己的饮食情况得知,其素来体弱多病,自中年子丧妻亡以来,身心日趋衰老。然观其此札书法,却表现出益然生机。楷行结合,用笔精致恬和、劲飘逸,结体沉稳舒展,自然流露出清新隽雅之风、醇厚灵动之气。清乾隆皇帝对此札题云:“淳澹婉美,玉润金生。”(3 4)宋朱长文在续书断评:“君谟真行草皆优入妙品。笃好博学,卓冠一时,少务刚劲,有气势,晚归于淳淡婉美。”(3)蔡襄在书学上甚为致勤,五体兼备,又善于变通,师古而不泥古,在追

30、求魏晋唐法的同时,力求新意。蔡襄曾自云:“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籍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3)“何为韵、何为意、何为态,解释也是各有说法,针对一位具体的书家,一件具体的作品时,又是意中见韵,韵中生态,三者难分难解。”(3)“蔡襄行书在他除载二下朝邀双山羊區而燕味雅食不迪三二寻惊如何惠然一来殊马佳事凤客七兄款事石强日久心源習情今未润道吉井海物多感图5 北宋 蔡襄行书持书帖2 7.2 cm57.4cm纸本故宫博物院藏所能书体中最好,这应该是千古的共识。他的行书风格

31、,以妍媚匀净见长。”(3)的确,在后代诸多大家的眼里,蔡襄的行书信札最为光彩夺目,此皆源于蔡襄在书法中,全面继承唐人严谨的法度,以法为核心,为当时书坛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楷模。从皇祐六年(1 0 5 4)开始,直至治平四年(1 0 6 7)去世,蔡襄所作的脚气远蒙大研等帖,无不体现出蔡襄个性表现、独立的自我意识与书学思想。6.与宾客七兄书内容考治平三年(1 0 6 6),时蔡襄5 5 岁。春节期间,邀葛有(字公绰,宫四弟)自江阴游杭,客居吴山有美堂,彼此相谈甚欢,“道话终夕”。正月二十五日,作与宾客七兄书致葛宫:襄启:前蒙惠书,伏审尊候万福。闻七兄入京都即休政,此士君子所以自处始终也,甚善甚善

32、!公绰数日前见访斋,道话终夕。近日保养之法颇见门户,然且能自保涓口,久当得力。州下更肃静如前时,可自遣也。舟船必恐无用,目下尚阙遣人勾还。谨奉手状问起居,不宣。襄上。宾客七兄足下。正月廿五日。3 9 此札没有墨迹也没有拓本,只存信函内容,见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之十。在遗留至今的蔡襄墨迹、刻本和文字中,该札可算是给葛宫的最后一封信了。通过内容得知,葛宫即将动身回京主动申请退休。此时的葛宫实达七十五岁高龄,早已超过北宋时期文官七十致仕的法定年限。秀州任,是葛宫宦海生涯中最后一站。葛宫自进士及第后,至景躯不常得安多绿饮念而祐二年(1 0 3 5)时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在二十三年间没有得到应有的

33、擢升,一直出任“州将幕官”,始终处在选人中最低的官阶。在仁宗朝文官一般三年一任,以该札所作时间倒推三年,疑嘉祐七年(1 0 6 2),葛宫以太子宾客知秀州。这就勘正了嘉庆嘉兴府志官师卷三十六所载“葛宫,江阴人,真宗时徒知秀州”(4 0)时间之误。葛宫回京后,由太子宾客转工部侍郎致仕。据史料记载,“在挂冠后,每遇朝廷举行大礼或皇帝登基、庆寿等,仍能升转官资八十岁以上者,再加转一级官资”(4 1)。数年后,葛宫转迁为尚书兵部侍郎致仕。熙宁五年(1 0 7 2)卒,与妻孙四娘子合葬于江阴夏港东园村(现墓葬已荡然无存),后封赠工部尚书,当地后人称葛宫墓为“尚书墩”。结语这六通信札皆为行草,基本链接了蔡襄从青年“师颜尊虞,趋时贵书”至中年“匡正时弊,超唐追晋”到晚年“法意融合,以书为怀”的全部过程。在不断转化嬉变中,蔡襄逐渐确立“以法取韵,神气为佳,博究众长,实通一理”的书学思想,“他在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两大阶段间起了承启的过渡作用。他以自己的卓绝实践在唐、宋之际有效地搭起了一座桥梁超越有唐而上追晋韵,下启苏东坡、黄庭坚、米带的宋代写意风气。能把两朝书风集于一身的,只有他一人”(4 2)。(作者为江阴美术馆副研究馆员)责任编辑:欧阳逸川唇戴日前遣俊特書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