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667514 上传时间:2025-02-24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一、项目摘要 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衔接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关键产业,食品加工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法国的食品加工业始终居制造业的首位,一些国家跨国公司对全球的食品加工产业已形成技术和市场的全面垄断态势。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食品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也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食品加工技术发展在《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被确立为优先主题之一,成为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不断培育我国食品力口工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增强整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不断突破核心技术问题和关键设备问题,才能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加快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才能高效转化我国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大量的农副产品,并引领和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面对严峻的挑战,我国食品力口工业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时机,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力口工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效支撑食品加工业实观跨越式发展。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对提高农产品转化率荆·和』用率,实现在生产、力口工、流通等各环节的减损增值,引导农、lL生产,协调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村稳定,打造循环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近25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80—2000年我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达到13%, 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集农业、制造业、现代流通服务业于一体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 “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年均增长率接近20%。2005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食品工业增加值接近1万亿元,约占国民经济GDP的6%,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0.55:1。食品工业已成为国民经;+午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预计未来5—10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15%以上,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万亿元。食品工业的发展对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和带动农民增收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依靠科技进步,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取?导很大成效,促进了食品力口工与制造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幅度提高。例如,攻克了冷却肉产业化关键技术, 改变了中国传统消费习惯;攻克了苹果浓缩汁防褐变、二次浑浊等关键技术,使苹果浓缩汁出口量占到世界贸易量的70%。但总体来讲, 目前我国加工在数量、层次、质量、深度还有待力口大、拓宽、提升和深化,食品工业技术设备水平、产业的转化能力、综合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均亟待提升。例如,食品加工在分离、修饰、包装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重大成套装备还长期依赖进口,橙汁、方便面等重大产品都被跨国公司垄断。 我国食品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巨大差距。2005年全球食品加工业年销售额约为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5%、欧洲占20%、 日本占15%,而中国仅占6%。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刚刚超过0.5:1,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4:1;我国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比例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均不到40%,而发达国家却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我国食品工业整体上尚处于粗加工多、规模小、水平差、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的初级阶段。 全球食品产业整体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则在世界范围内将技术领先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 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技术门槛,扩大竞争优势,占领中国市场;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整合;专利、技术、材料和装备的垄断以及人才的争夺,使中国食品力口工产业不得不全面参与国际竞争,这对我国食品工业和整体产业技术发展都提出了十分严峻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食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食品加工技术发展与国家发改委实施铲1“农产品-食品力口工示范工程”有密切联系,作为以大量加工转化农产品为目的, 以食品力口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攻关,不仅与该工程形成有机衔接,也是有效的技术支撑。应通过整体推动食品加工产业技术进步和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值品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禾7谐社会必须长抓不懈的国家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 本项目将紧紧围绕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线,根据国际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本着“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结合”、“近期安排与长远部署结合”和“整体布局与分类实施结合”的原则,立足“国家战略必争、产业发展必需、技术竞争必备、+社会需求巨,1;”的选择依据,针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市场迫切需求的工业食品开发问题,依据食品营养和食品科学理论,从食品设计、食品开发、食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安全等层面系统思考和选择工业食品的制沦技术与装备开发问题。抓住严重制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稚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 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急迫性的产业头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产业化开发研究为突破口, 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重要手段,立足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和产业化示范作用,为我国食品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在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食品、水.产食品加工和食品关锭或成套装备五大重点领域,立足自王创新和集成创新,从食品加工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食品加工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共设立20个课题,对项目、平台、基地、人才统筹设计,形成自主知识创新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最终通过提升作为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业来引领和带动第一产业(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在食品物性修饰、新型制油、食品高效分离与干燥、食品冷加工、食品凝胶与风味控制、食品包装新材料、食品快速检测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等7个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实现重点突破;研制开发出国内急需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式真空冷冻干燥、大型远洋船载超低温急冻冷藏、成套屠串装备、非膨化挤压熟化、脱皮冷榨制油和大型薯类全粉力口工装备等8种以上食品加工成套装备,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与垄断,实现我国食品加工关键装备上的重大突破;在粮油食品加工、果蔬食品加工、畜禽食品加工、水产食品加工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王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研发出30—4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精深加工生产技术,开发出30—40个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通过产业化开发,建立80条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优势品牌和知名企业6—8个;申请和获得专利80—100项,制定各类标准30—40项,创建国家食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形成5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食品研发中心,建立10个具有区域和产品特征的产业化开发与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构建立起我国食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培养50名学术带头人和5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技术骨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篇,其中SCI或EI收录100篇以上。培训农民20万人次,建立80条产业化示范线,培育6—8个品牌和知名企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和技术辐射与带动,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显著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项目的实施将从依靠科技的角度确‘效支撑我国食品工业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列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55:1提高到1:I:食品王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工业食品的消费比重和农产品转·…率均超过50%。使我国食品加工技术总体上达到21世纪初的水:1,、个别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社会经济善;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涵盖第一、二、三产斗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衔接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关键产业:食品加工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沁国的食品加工业始终居制造业的首位,一些国家跨国公司对全球的食品加工产业已形成技术和市场的全面垄断态势。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过近2㈠年的发展,食品力口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也已成为发展速度;-’快的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和支柱产业。食品加工技术发展在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被确立为优先主题之一,成为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不断培育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合巨力,才能有效增强整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不断突破核心技术问题和关键设备问题,才能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力口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加快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才能高效转化我国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大量的农副产品,并引领和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面对严峻的挑战,我国食品加工业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时机,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自王创新能力的增强,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加工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效支撑食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对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利用率,实现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减损增值, 引导农业生产,协调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村稳定,打造循环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我国食品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巨大差距。2005年全球食品力口工业年销售额约为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5%、欧洲占20%、 日本占15%,而中国仅占6%。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刚刚超过0.5:1,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4:1;我国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比例和农产品力口工转化率均不到40%,而发达国家却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我国食品工业整体上尚处于粗加工多、规模小、水平差、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的初级阶段。 全球食品产业整体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则在世界范围内将技术领先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 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技术门槛,扩大竞争优势,占领中国市场;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整合;专利、技术、材料和装备的垄断以及人才的争夺,使中国食品加工产业不得不全面参与国际竞争,这对我国食品工业和整体产业技术发展都提出了十分严峻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食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食品加工技术发展与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产品—食品加工示范工程”有密切联系,作为以大量力口工转化农产品为目的, 以食品力口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为吏要内容的攻关,不仅与该工程形成有机衔接,也是有效的技术支撑。应通过整体推动食品力口工产业技术进步和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长抓不懈的国家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 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根据现有基础,依靠科技,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项目的意义 1.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 (1)缩小城乡差距。当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从1985年的2.3:l扩大到2005年的4.1:1,国际预警线为4.0:1。要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除了对农村采取“多予少取,,的政策优惠外,最根本的是发展农食品加工业,以减少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利益损失。 (2)协调产业发展。食品力口工业是连接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桥梁,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与引导作用。 (3)优化资源配置。食品力口工业有利于调整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力口快形成优势区域和产业带;缓解市场经济下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和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 (4)打造循环经济。食品加工要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成分分析,利用生物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发新的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降低污染程度。 2.构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极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食品工业增加值近1万亿元,约占我国GDP的5-6%;近5年食品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近20%,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了0.55:1;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工业各行业首位。此外,我国的餐饮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年销售收入已从200(,:年的3000多亿元猛增到2005年的8500亿元,对工业型食品半成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力口。 (1)提升产业结构。随着土地的可自由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进入食品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性企业,有利于形成“农业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农;+品流通企业—农业服务性企业”的新型产业结构。 (2)提高就业水平。据测算,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000亿元就能够为社会创造60—80万就业机会,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卢值的比值,每增加0。 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我同农村现有3,3亿农业劳动力,其中富余劳动力约占50%,食品加业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4)增强竞争能力。将农产品经过食品精深加工和多次转化卜;值,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按国际市场十需要组织生产,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食品+/‘业,增加出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5十经验,增强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的助推器 (1)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目前食品加工能力低与人们口义丰富的消费需求和平衡农产品供求的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提高我国食品加工业更大规模地实现农产品的力口工转化,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力口‘陕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2)从工业依附到工业主导。食品加工业已从传统观念上“农业生产指导”的“解决剩余农产品”的作用,根本性转变为市场需求引导和指导下的食品加工产业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新模式。 (3)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4.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抓手 (1)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出路是建立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实现在生产、流通、加工等各环节的增值,使农民得到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转变农民单纯作为原料供应者的角色,增力口收入来源。 (2)推进农业增效。发展食品加工业,有助于克服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率不到40%,而发达国家却达到85%以上。 (3)保障农村稳定。要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序,仅仅靠土地承包是不能“附着”庞大的9亿农民的,必须以工业化的思路经营农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把农民逐步变成“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 (二)项目的必要性1、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1)国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1)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各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如美国的玉米深加工、日本的稻谷加工、欧美的物流业与食品装备等均称雄于世,主要农产品综合力口工率已达到70%以上。2005年世界食品工业年销售额约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约占25.0%;欧洲约占20.0%)。 2)高新技术不断向食品加工业渗透和融合。生物技术与食品制造业相结合催生了食品生物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的全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成为当前食品加工业技术研究的新热点,纳米保鲜包装材料、纳米粉碎技术等纳米技术成为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尤其是智能化控制与新材料技术; 高效分离、浓缩、干燥、冻结与冷链技术;物性重组技术;非热杀菌技术等广泛应用,全面推进了食品力口工业的技术升级。 3)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加工品种专用化、原料基地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先进及公司集团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等特点,产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国菲利浦·一莫里斯和英国荷兰联合利华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4)食品精深力口工的比例越来越高、加工能力越来越强。发达国家的食品力口工已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和自动化,其深加工的程度和副产物利用水平较高,并逐步向增加食品品种、提高食品质量、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转变。 (2)国内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食品加工业整体呈现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近10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了快速发展。1997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仅为5318亿元,食品工业与农业之比不到0.23/1;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0.55/1,年均增长速度接近20%;食品工业增加值近1万亿元,约占国民经济GDP的5%,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 2)食品加工技术不断获得新突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自国家“六五”攻关以来,我国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有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十五”期间,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带动和示范下,突破了一大批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如防褐变技术、二次沉淀控制技术等苹果汁加王关键技术,护色保鲜、汁液流失控制及包装等冷却肉加工关键技术,初步构筑了食品加工的技术创新平台。 3)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增强。随着食品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力口工企业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如国内的果蔬食品加工企业、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粮油食品力口工企业等规模在壮大,在国内外市场中, 已经具有一定影响。企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 4)食品深力口工技术与设备的研发正成为主攻方向。只有实现食品的深加工才能实现较高的附力口值。随着国外深力口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得国内非溶剂提取、膜分离技术、非热杀菌技术、连续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低温冷冻技术、快速检测技术、无菌储存与包装技术等深加工技术与设备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 2、市场需求分析 (1)项目具有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党和国家各级领导重视食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多次就食品加工业发展及农业产业化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为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并带动农业产业化指明了方向。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主要农产品力口工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5年-20010年)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为食品加工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项目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前景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转变,农产品产量增力口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日益减弱。有关资料统计,农民增收对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平均弹性明显减少,1978—1984年为2.05,1985-1990年为0.82,1991-1998年为0.65,在目前的经济状态下,农产品产量每增加1.0%,所能带动的农民收入增长要远小于1.0%,而且还有降低的趋势。农产品必须经过力口工转化和增值,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上已不满足于食品数量的增加,而是希望食品更加安全卫生、营养保健和方便快捷;食物消费行为将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对优质品牌的消费意识将普遍增强。农村消费出现城市化倾向, 自给型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化,这将使工业食品的消费有较大的增长。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米、面、大豆、玉米、油脂为基料的方便、休闲、健康等工业食品是我国发展制造食品的主力军,食品工业已持续5年增长速度达到20%。在未来10年我国工业食品中将占50%以上的比重,具有十分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空间。如方便保鲜米饭、保鲜米粉、谷物早餐食品、面制和米制烘培食品、大豆仿真牛肉、果汁、果酒、豆奶、大豆休闲食品、大豆干果、米乳、米胚、麦胚、玉米胚养营和休闲饮料等大众营养、方便、健康、休闲制造食品是主要发展趋势。 (3)项目具有巨大的国际市场潜力 在国际市场的产业大布局中,我国水果、蔬菜、水产、畜禽产品等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业具有比较优势。加入WTO又为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标准体系与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完善,使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国际市场前景。 3、我国食品产业与技术发展态势与问题 (1)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永恒不衰的“生命产业,, 从国际经验看,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后,在食品消费结构中,加工型食品的需求迅速上升。目前,发达国家加工型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90%以上, 而我国不足40%。可以预言,在2[世纪,食品加工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既古老又永恒的常青产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 (2)我国食品加工业附加值低、急需高新技术提升 我国食品加工产业整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资源利用差、耗能高的初级阶段,技术及装备水平低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在产前、产中领域,投入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占80%以上,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发展滞后,形成食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储备和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不得不在关键技术与设备上长期依赖进口,以至于出现国内一些大的食品行业被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局i面,其关键问题就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 (3)食品加工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亟待自主创新 发达国家正在世界范围内将其技术领先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 以专利申请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提高技术门槛:巩固竞争优势,这对我国食品加工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食品加工业应用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对食品工业缺乏足够支撑, 寺字;重大产业核心技术与装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技术创新能力总体:-比发达国家落后30年以上,而且在产业高新技术与装备开发等领-i…;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些共性关键技术与大型尽套装备亟待突破。 三、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一)技术和工作基础 1.食品加工的科技平台初步构建 从“六五”开始,我国就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在国家攻关计划中安排了果蔬产地贮藏保鲜技术、罐头品种选育与加工技术等项目。“七五”期间,重点对粮食干燥节能技术、专用粉生产技术与设备、植物油连续精炼技术、玉米薯类淀粉加工设备、果蔬贮藏、加工、流通技术等进行了攻关研究。“八五”期间,国家自然基金及各部委科研计划重点对果蔬产地保鲜、主要农特产品加工等技术进行了研究。“九五”期间,对谷物机械制冷低温储藏技术与装备、果品贮藏保鲜技术、果汁加工关键技术装备与肉类制品综合保藏技术等进行了产业开发研究。通过“六五”至“九五”的攻关研究, 已经取得了——批单项研究成果。如选育了一批农作物专用品种,引进了一批食品加工生产线,研制了一批食品加工设备,建立了一批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在“十五”期间,科技部启动实施了12个重大专项,其中,安排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3个有关食品加工科技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发项目, 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达到5个亿,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资金15个亿,主要用于重大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以及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创新。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攻克了一批深力口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扶持了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储备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产业需求的技术,为初步建立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体系”和新型的“食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基础。 2.食品加工科技攻关成效显著 经过专项的5年攻关,实现了一系列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的重大突破,总体成效十分显著。专项共取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216项,新产品295项;鉴定成果137项;获科技奖励5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3项;申请专利217项,已获得授权57项;制定标准138项;培养研究生418名、企业技术骨干50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150多人;发表论文1106篇,其中101篇为SC工或曰收录;出版专著9部,获软著作权3项。同时已应用成果222项,转让成果60项,合同额4744.5万元;建成试验基地58个,中试线61条,生产示范线125条;培育和筛选出60个加工专用新品种,建立优质原料生产示范基地928.7万亩。项目实现新增产值291.54亿元,新增利税30.20亿元,出口创汇5.0265亿美元,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85.17亿元,带动3000多万农民直接增收54.3亿元。 3.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初步构建 经过“十五”期间五年的实践,很多承担课题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或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自主研发或提出需求由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配合研发,开发出很多有前景的技术、有市场的产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初步构建,这为“十一五”食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基础。(二)研发队伍和产学研情况 我国从事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已经超过350家, 已初步形成了国家、部门、地方三级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已有近140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10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能够培养研究生。一大批食品加工企业相继成立了研发中心,近20家食品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学科齐全、 了解食品加工发展前沿,掌握现代食品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 通过“六五’’至“十五”的连续攻关,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食品加工硕士、博士高科技人才,成为科技攻关的中坚力量,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储备。 比如,‘‘十五,,期间参与专项的承担单位共计82家,其中企业35家(12家为上市公司),大专院校22所,研究院、所、中心25个。参加专项攻关研究的总人数达16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67人,占41.1%;中级职称的588人,占36.3%。 通过学科建设、攻关项目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衔接的研究开发体系和联合攻关的有效机制,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国内其它科技计划、工作计划的衔接和分工 本项目将与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863计划——高新技术研究;支撑计划——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基金、农业成果转化基金——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示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科技基础性工作等多个科技计划系统进行整体设计,集中力量,形成一个在应用基础理论、高新技术、关键工艺与技术设备、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与能力建设等多个层面,能够有机衔接,协调互动,梯度支撑,高效运行,整体推进的科技项目系统管理体系,为建立全面支撑食品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管理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四、项目目标、部署及考核 (一)攻关总体目标 在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食品、水产食品加工和食品关键装备五大重点领域,立足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示范、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战略层面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7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8种以上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关键设备;攻克30-4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30—40个新产品,建立80条产业化示范线,培育6—8个品牌和知名企业;基本构建起我国食品工业技术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显著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效支撑我国食品工业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保障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l,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50%。使我国食品加工技术总体上达到21世纪初水平,个别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项目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本项目将紧紧围绕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线,根据国际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本着“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结合”、“近期安排与长远部署结合”和“整体布局与分类实施结合,,的原则,立足“国家战略必争、产业发展必需、技术竞争必备、社会需求巨大,,的选择依据,针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市场迫切需求的工业食品开发问题,依据食品营养和食品科学理论,从食品设计、食品开发、食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安全等层面系统思考和选择工业食品的制造技术与装备开发问题。抓住严重制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 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急迫性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产业化开发研究为突破口, 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重要手段,立足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强化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和产业化示范作用,为我国食品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2.基本原则 (1) 将整体布局与分类实施相结合,重点突出国家战略目标; (2) 将农产品大量转化技术开发与精深加工技术突破有机 结合,以解决人民生活迫切需求的食品加工为重点,以增加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为核心; (3) 将近期安排与长远部署相结合,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巨大和科技发展必备的重大科技问题; (4) 将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重点支持食品产业发展必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5) 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产业集成创新能力有机结 合,聚集优势资源,充分体现“企业为创新和攻关主体, 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要技术支撑”的联合攻关组织形式。(三)实施计划安排 1.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从2006年1月启动,至2003年12月份吉束。 2.年度计划安排 项目执行年度计划 时 间 年度安排 2006.1-2006.7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论证 2006.7-2006.8 项目批复、课题申报、评审、签定合同 2006.8-2008.10 组织项目实施:各课题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 开发、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示范攻关研究。 2008.11—2008.12 项目总结、评估、验收。 (四)主要考核指标 1、在食品物性修饰、新型制油、食品高效分离与干燥、食品冷加工、食品凝胶与风味控制、食品包装新材料、食品快速检测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等领域突破7个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2、在连续式真空冷冻干燥、大型远洋船载超低温急冻冷藏、成套屠宰装备、非膨化挤压熟化、脱皮冷榨制油和大型薯类全粉加工装备等领域,开发出8种以上食品加工成套关键设备; 3、在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食品和水产食品加工四个重点领域,攻克30-4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食品加工生产技术,开发出30-40个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建立80条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6-8个优势品牌和知名企业; 4、申请和获得专利80—100项,制定各类标准30—㈨项;创建国家食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形成5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食品研发中心,建立10个具有区域和产品特征的产业化开发与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培养50名学术带头人和5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技术骨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篇,其中SCI或趴收录达到100篇以上;培训农民20万人次,初步建立起一支具较强研发能力的科技队伍;基本构建起我国食品工业技术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 5、通过产业化示范和技术辐射与带动,有效支撑我国食品工业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55:1提高到1: 1;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工业食品的消费比重和农产品转化率均超过50%;使我国食品加工技术总体上达到21世纪初水平,个别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项目内容、课题设置及承担单位选择方式 (一)课题设置方案 (二)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围绕粮食油品、果蔬食品、畜禽蛋制品、水产等量大面广、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问题,采用定向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酶法液化、生物联产、冷加工、连续干燥、超冷急冻、快速检测与安全控制等农产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制开发国内急需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冻干、超低温急冻、冷榨制油、非膨化挤压、高效节能干燥等重大装备,并进行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新产品开发。 针对严重制约我国食品力口工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等进行科技攻关与示范。根据项目目标和主要攻关内容,分三个层面共设立20个课题。 第一个层面: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在食品物性修饰、新型制油、食品高效分离与干燥、食品冷加工、食品凝胶与风味控制、食品包装新材料、食品快速检测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及共性装备开发实现重点突破; 第二个层面:重大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在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加工四个领域与装备上重点开发新产品和实施产业化示 第三个层面: 国家食品加工技术创新平台与发展战略研究。 1.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大宗粮油、果蔬、畜禽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中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影响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立足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在食品物性修饰、新型制油、食品高效分离与干燥、食品冷加工、肉品凝胶与风味控制、食品包装新材料、食品快速检测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等7个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开展系统和深入研究,为食品加工产业重大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l食品物性修饰与油脂加工新技术开发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1)淀粉分子修饰与防回生抗老化技术研究 研究3—4种米面食品的回生行为以及回生程度与产品组分、风味、 口感、凝胶性之间的关系, 以及外部可控因素对回生的影响。针对高水分低脂肪的方便米面制品,重点研究开发防()c—化淀粉重结晶,迅速固定<,c·化淀粉结构,添加防老化剂等抗回生技术。 (2)植物蛋白改性与多肽制备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植物蛋白功能性差、质量不稳定,且还要依赖进口等主要问题,重点研究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中植物蛋白溶解性、乳化性、凝胶性等功能性质,提高我国植物蛋白的质量,开发用途不同的专用性植物蛋白, 改善依赖进口的局面。研究复合酶种类、酶解条件、膜分离制备技术、苦味包埋技术等酶解制备功能性短肽关键技术和产品,以及功能性评价与机理。 (3)新型制油技术开发研究 针对目前异丙醇(11)A)被美国、欧盟国家公认为替代正己烷的首选溶剂,开展原料挤压膨化、异丙醇混合油低温冷却分离和高效浓缩回收、异丙醇膜分离浓缩、湿粕挤压预脱溶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异丙醇连续浸出提油成套技术。重点围绕花生、橄榄等高含油油料,应用细胞破壁、复合酶控制水解、高效破乳、连续三相分离等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绿色、环保、高效的非溶剂制油工艺与装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