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力学考点自清
一、力
3
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念。
1.力的概念:力是
2.力的性质:(1)力不能离开 而独立存在;(2)力是物体之间的 作用;(3)力是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3.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 ;(2)改变物体的 ,使物体产生
4.力的三要素:(1) ;(2) ;(3)
5.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2)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的产生:由于 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注意:在地球表面附近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
重力的大小:G= ;可用 测量
重力的方向:
2.重心
(1)概念: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心概念的实质是从作用效果上命名的,是一种等效的处理方法.
(2)测量: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出(二力平衡原理),但并不是说,所有物体的重心都可用悬挂法测出,一般适用于薄板等。
三、 弹力
1. 产生条件
(1)两物体 ;(2)发生 ;两者缺一不可,并且弹力和形变同时 ,同时
2.弹力的方向
(1)轻绳和细线的拉力 指向它们收缩趋势的方向.
(2)点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接触处的弹力 (若是曲面则垂直于接触处的公切面)指向 的物体.
(3)弹簧的弹力方向:总是沿 指向恢复原长的方向.
3.弹力的大小
(1)弹力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遵循胡克定律:F= .式中k为劲度系数,其大小由弹簧本身的 决定(即:材料、匝数、粗细),x为 ,并非原长或总长.
(2)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 或 来计算.
四、 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 时产生的摩擦力.
2.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 的作用.
3.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且 ;②有 运动;③
4.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成正比,即:Fμ= .
5.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 相反.
归纳领悟:对Fμ=μFN的理解
(1)将Fμ/FN定义为动摩擦因数,即μ=Fμ/FN,μ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和接触面上受力、运动状态无关.
(2)“Fμ=μFN”中FN“并不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是易错点,例如,质量为m的物块沿倾角为θ的斜面下滑,则压力大小FN=mgcosθ,只有物体置于水平接触面上且在竖直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时,才有FN=mg成立.
五、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 时产生的摩擦力.2.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 的作用.3.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且 ;②有 ;③
4.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即:只与外力有关而与正压力无关.计算时只能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平衡或加速),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5.方向:总是与物体的 方向相反.
6.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与接触面的压力成 ,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在实际问题中最大静摩擦力 于滑动摩擦力,但在一般计算时,若无特别说明,认为二者
归纳领悟: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
(1)其大小、方向都跟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密切相关,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因而静摩擦力具有大小、方向的可变性,变化性强是它的特点,其大小只能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计算.
(2)最大静摩擦力Fm是物体将要发生相对滑动这一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的数值与FN成正比,在FN不变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略小于Fm,而静摩擦力可在0~Fm间变化.
训练题:如图所示,人重600N,木块A重400N,人与A、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现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人与木块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绳子和滑轮摩擦不计,求:
(1)人对绳的拉力;
(2)人脚对A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六、力和运动的关系
1.牛顿运动定律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解释
(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并定量得出了力和加速度大小、方向间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力总是成对出现,并给出了这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间的关系.
2.力和运动的关系
(1)速度的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力和速度方向间的关系.
(2)加速度如何变化取决于合外力的变化情况.
(3)注意区分加速度的定义式a=和决定式a=.
注意: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问题是考试的重点,这里没有把知识点列出来,复习的时候对照导学案进行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