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八章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把时间献给孩子:丛飞,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唐山十三农民兄弟,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王振耀: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志愿救灾时代的来临。,第一节 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三、利他行为的促进与培养,2001,年,9,月,11,日,曾喆在上班途中看到世贸中心遭遇恐怖袭击,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协助消防队员抢救伤员,直到献出年轻的生命。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现场拍摄到他救人的镜头。,2004,年,9,月,11,日,曾喆街的命名仪式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城举行。,曾喆(左一)在抢救伤员。,(二)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人们在看到陌生人陷于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助人行为;,人们制止或干预犯罪的行为;,个人约束自己不做出越轨的行为;,偿还行为。,(三)利他行为的基本动机,1.,社会生物学家对利他行为的解释,达尔文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韦克斯勒等人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群体选择、亲属选择,2.,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利他行为和偿还行为,巴塔尔,(,Bar-tal,),社会交换:利他的成本与报酬,移情:纯粹动机,巴特森,(C.Daniel Batson),移情,利他主义假设的核心,当我们对另一个人发生移情,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利他行为的三个基本动机:,1.,助人是一种本能的反映,以促进那些与我们基因近似者的福利(进化心理学)。,2.,助人的报酬常常超过成本,所以助人在我们的利己之内(社会交换理论)。,3.,在某些条件下,对受害者有力的移情感觉和怜悯促使无私的奉献(移情,利他主义假设)。,为何旁观者有时会采取行动,有时却很冷漠?,为什么没有人提供帮助?,Kitty Genovese,和她被谋杀的地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更少的人听见她绝望的呼救声,她可能不会死。,在上海地铁,1,号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孤身一人站在地铁车厢内,旁观的青年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主动让座的。,志愿者忙着拍照,对这位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突发事件中利他行为的决定: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第三步:假设你有责任去帮助,第四步:知道要做什么,第五步:决定去帮助,五个基本步骤,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天气、,城市规模、,噪音,2.,社会环境:,旁观者效应,3.,事件的紧急性,4.,时间压力,你宁可在哪里发生这种事故,在一个乡村小镇的主干道还是在一个大城市的繁华街道上?,城市过载假设,:在大城市里的人比在小镇里的人更少助人为乐,不是因为在价值观上的不同,而是因为都市的压力导致他们独善其身。,城市过载假设:,在上海地铁,1,号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孤身一人站在地铁车厢内,旁观的青年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主动让座的。,志愿者忙着拍照,对这位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Kitty Genovese,和她被谋杀的地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更少的人听见她绝望的呼救声,她可能不会死。,如何解释?,道德谴责?,人性拷问?,其他?,社会心理学家拉坦内(,B.Latan,)和达力(,J.Darley,)的观点,旁观者效应,: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责任扩散,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评价焦虑,旁观者越多,助人的可能性越小,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的现象。,实验研究,1,、房间充烟,2,、遭难女士,3,、罪行作证,4,、癫痫发作,有可能被定义成需要帮助的紧急情况的事件,事 件,平均紧急程度,割断动脉,大量出血,1.00,房子起火,屋内有人呼救,1.00,小孩中毒,1.00,心脏病发作,1.02,某个女孩正在被强奸,1.09,吃多了药,1.00,晚期癌症,只能活,3,个月,2.00,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呼救,2.72,汽车在路边熄火,2.72,轻度醉酒的朋友驾车回家,2.84,朋友倾诉其不幸和压抑,3.18,电视节目中要求为营养不良的儿童募捐两千万元,3.75,有人手里拿着香烟,急着找火柴,4.87,(二)助人者的特点,1.,人格因素:,赞同的需要、,公正世界的假设,2.,情绪状态,3.,内疚感,4.,个人困扰和移情,公正世界的假设,是指相信世界上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既可能使个体不去帮助别人,因为他认为受害者是“罪有应得”;也可能使个体帮助别人,因为他认为对方是一个好人,好人理应得到帮助。,好心情导致助人行为增加的三个理由:,好心情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帮助他人是一个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方法;,好心情增加自我注意。,旁观者的正情绪状态,关心社会,助人事件明显,令人愉快的结果,动力感,助人事件不明显,令人不快的后果,如可能的尴尬或危险,通常情况更愿意提供帮助,不大愿意提供帮助,对受害者的移情,助人事件明显,觉得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消极情绪,觉得不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消极情绪,关注自己的需要,帮助人物有趣或者能够带来乐趣,旁观者的负情绪状态,个人困扰,:是指当我们自身对于他人困境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是指个体在关注到不幸者的需要和情感时,体会他人痛苦的感受或见解,分担他人的痛苦,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的感受。,个人困扰会引发非利他主义的助人行为,而移情引发的助人则是利他的。,(三)求助者的特点:谁获得帮助,1.,是否值得他人帮助,2.,是否受他人喜欢,外貌的吸引力,与自己具有相似性,3.,性别,:是不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帮助那些你喜欢的人,如果他(她)不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富有魅力的求助者VS缺乏魅力的求助者,一个同性恋求助者VS异性恋求助者,同性恋求助者,VS,异性恋求助者,资料来源:,Shaw,Botough&Fink,1994,研究一致表明: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Dabbs,1975,;,Piliavin&Unger,1985,),三、利他行为的促进与培养,(一)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二)提供利他榜样,(三)将人们的利他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四)运用社会影响策略,(五)通过行为实践培养利他行为,第二节 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二、对侵犯行为的理论分析,三、侵犯行为的产生,四、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一、侵犯行为概述,(一)侵犯行为的涵义,涵义:,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的特点,侵犯行为是一种行为。,侵犯行为是有意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侵犯行为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二)侵犯行为的种类,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可划分为三种:,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按照侵犯者的动机,可分为,情绪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此外,还可以将侵犯分为,广义的侵犯和狭义的侵犯、直接侵犯和间接侵犯,。,为什么人们会侵犯其他人?,是什么致使他们用猛烈的野蛮行为对待他人?,二、对侵犯行为的理论分析,(一)生物因素的作用:从本能到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二),挫折,侵犯理论,(三)侵犯行为的现代理论:考虑到学习、认知、情绪等诸多因素,(一)生物因素的作用,人类暴力产生于侵犯他人的遗传倾向,遗传的争斗本能,遗传因素对侵犯行为起作用,(二)挫折侵犯理论,外在环境(如挫折感,令人不愉快的环境条件),引发损害或伤害他人,公然侵犯,挫折侵犯理论,1.,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理论要点: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美国印第安纳马里恩私刑现场,学者考察了,1882,年到,1930,年之间美国南方经济与私刑处死黑人次数的关系:,经济上的挫折导致侵犯倾向增加,。,2.,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米勒(,1941,)在,挫折,侵犯假说,一书中,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对多,的关系。,伯克威茨,(,L.Berkwitz,)也,对挫折,侵犯理论提出修正意见: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侵犯不总是来自于挫折的一个实例,职业拳击和摔跤选手努力对他们的对手施加伤害,主要是为了获得显耀荣誉或巨额奖金,不是因为他们从他人那里受到了挫折。,(三)一般情感性侵犯模型,输入变量,激怒,挫折,与侵犯相关的线索,不悦,/,消极情感等等,消极情感,易怒,关于暴力的信念,A,型行为模式,敌意归因偏差等等,唤醒,情感状态,侵略性认知,侵犯,被激怒,想想你最近受侮辱的经历:,什么挫折,发生在什么情况下?,你认为那是特定针对你的吗?,你是怎么回应的?,三、侵犯行为的产生,(一)愤怒的来源,1.,袭击,2.,挫折,3.,归因,4.,报复的期望,(二)对侵犯行为的学习,1.,模仿,2.,强化,电影,古惑仔,中的暴力镜头,社会学习理论,从班杜拉的研究可以看出,儿童会通过模仿学到侵犯行为。,(三)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1.,社会因素,2.,个人因素,3.,情境因素,美国校园枪击案反思,1.,社会因素,挫折,挑衅,侵虐移置,媒体暴力,唤醒提高,侵虐移置,侵虐移置是指侵犯行为指向其他人,而不是强烈的最初挑衅的源起。,被触发的侵虐移置发生的证据,在无挑衅条件下,轻微的触发事件并没有导致高水平的侵犯,经过挑衅后,轻微的触发事件导致了高水平的侵犯,资料来源:,Perderson et al.,2000,媒体暴力,暴露于媒体暴力中确实是有利于产生高暴力水平的一个因素,(,Anderson,1997,;,Berkowitz1993;Paik Woog&Cachere,1991,),媒体暴力是人类暴力的一个潜在因素,盲目模仿的罪行,“既然他们能这么做,我也能。”,“哦,原来应该这么做”,“去敏感化效应”,“哦,又是粗暴殴打,”,事先启动“敌视思维”,“在他攻击我之前我要把他放倒。”,2.,个人因素,A型行为模式,知觉他人的邪恶意图:敌意归因偏差,自恋,性别差异,3.,情境因素,酒精,温度,酒精对侵犯的作用:实验证据,酒醉后低攻击者变得更有攻击性,酒醉后高攻击者在攻击性上有略微下降,温度和侵犯,随着气温的升高,侵犯行为就会增加,但是只达到一个点:超过这点,随着气温的升高,侵犯会减少。,摄氏度(华氏度,32,),1.8,-3.8,,,7.2,,,18.3,,,29.4,,,35.0,,,38.3,资料来源:,Rotton&Cobn,2000,四、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一)惩罚,(二)宣泄:宣泄假说,(三)认知干预:道歉和克服认知不足,(四)与无攻击性榜样接触,(五)社会技巧的训练,(六)对抗的反应:如果你微笑,就很难保持愤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