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聚焦校园安全管理:把血的教训变成共同的责任
2006年12月19日
作者:叶莎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窗体顶端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E-mail推荐
】【关闭】
窗体底端
生命如花般灿烂,生命又如花般脆弱。一场场惨剧就在失职者的眼皮底下发生
在学校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大部分是责任事故,而非意外;教育管理者安全意识淡薄,责任不到位、措施不落实是最重要的因素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思想水平决定学校的管理水平
警示录
据统计,体育课或运动会、课外活动、晚自习后、全校集体活动、上实验课或劳动课等学生活动时段和无成人在场的时段,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时间。
学生在学校中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点为楼梯、校门口200米内、操场、实验室、厕所等通道狭窄之处或人多的地方以及上下学路上。
导致小学生受伤害的自身行为依次为违反交通规则、私自在水边玩耍或游泳、上下楼时打闹拥挤、打架斗殴、玩火等,体现出躯体伤害的特点;导致中学生受伤害的自身行为依次为打架斗殴、违反交通法规、网络交友、上下楼时打闹拥挤、私自在水边玩耍或游泳等。
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校园安全教育的一组短片。镜头里的一幕幕让人心痛:火灾之后,在医院里被伤痛折磨的孩子;一道昏暗狭窄的楼梯和9个孩子逝去的生命;一把泥土、没有堵上的墙洞和13名一氧化碳中毒的孩子……看着那一个个幼小花季生命的陨落,听着孩子家长那撕心裂肺的痛哭,此时,血的教训不再是冰冷的数据。
12月14日,教育部在江西赣州举行全国第一期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专题培训会,基础司学校管理处处长俞伟跃为在座的近200位来自江西农村一线的校长播放了一组有关校园安全教育的短片,触目惊心的警示片让场下一片唏嘘。
生命如花般灿烂,生命又如花般脆弱。一场场惨剧就在失职者眼皮底下发生,孩子们就这么走了……这样的场景俞伟跃看到的还要更多,每次看到这一场场灾难重演,去事故现场勘查,俞伟跃的心情都很沉重。
目前,我国城乡有45万多所中小学校、9万个左右农村教学点,有12万多所幼儿园,有2.1亿中小学生和2200万在园儿童。中小学生的安全,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牵动着家庭的幸福,他们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俞伟跃介绍说,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国共发生中小学生安全事故99起,造成学生死亡220人,伤278人。从特点上分析,安全事故更多地发生在农村学校,也暴露出农村学校在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仍存在松懈麻痹的情况。同时,死于溺水和交通事故的仍占首位。
向投入要安全
“抓学校安全,投入是个大问题。”江西省南康市朱坊中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主管安全的副校长张景告诉记者,学校有1600多名学生,其中有1000多名学生住校,可是食堂的面积还不足30平方米,地方小得只够炒菜。为了学生就餐,学校挤出经费盖了一间大棚,但是已经无力添置餐桌和凳子,学生只能站着吃饭。张景和前任校长曾就学校食堂改建的问题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但是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张景说:“虽然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帮学校改水、改厕,学校面貌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所有这些设施全部到位,至少还需要五六年的时间,这期间谁知道又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是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部体卫艺司卫生与健康教育处处长张芯认为,“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堂、饮用水设施、宿舍与厕所等学校卫生基础设施与条件的改善远远滞后于学校其他教学设施的改善,其设施与条件的简陋成为危害学生安全的隐患。”张芯曾考察过很多学校,“循着味就能找到厕所”的情况很常见。在四川某地一所学校,校舍宽敞明亮,可食堂的卫生条件之差,与如画的校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张芯印象深刻。2003年这所学校就曾因饮用水被污染,甲肝爆发性流行。
因食堂设施简陋,缺少必要的设备和食物保护措施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因饮水不卫生或厕所粪便污染学校自备水源而导致的甲肝、痢疾、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爆发事件,每年均有发生。张芯介绍说,以2005年为例,就发生学校甲肝流行事件25起、痢疾48起、副伤寒6起。
据了解,国家将启动“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主要改善农村学校宿舍、食堂、厕所等涉及学生生活、校园安全方面的条件,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正在积极准备工程前期工作。中央财政在已经建立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基础上,又将启动“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在传染病高发、水污染严重的地区,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改水、改厕工作。农村中小学硬件条件、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将为加强学校管理、创建和谐校园奠定良好基础。
向管理要安全
江西省都昌学生踩踏事故发生后,教育部部长周济严厉指出:“说到底还是管理问题,教训十分深刻,说明学校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和隐患。”中小学生被伤害事件接连发生,与一些中小学校对学生安全防护措施不足有关。有的学校一门心思抓教学,不把安全教育放在眼里,该建的预防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机制没有建,该开的安全课程没有开,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工作不到位。
“在学校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大部分是责任事故,而非意外。责任事故就是学校应该想到而未想到的、未做到的。”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法制办副主任张文说。
学校安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校管理。俞伟跃认为,校园安全工作应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制订目标管理细则,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订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认真组织检查门卫、值班、巡逻等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校园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
之所以强调学校建立安全体系,要覆盖所有工作环节,是因为有很多深刻的教训。
2006年4月5日,在陕西省少工委开展的“万亩蓖麻助学”活动中,泾阳县中张镇小学3名学生在种植蓖麻时,误食蓖麻子,后经过进一步排查发现,全县共有131名学生误食蓖麻子出现中毒症状。这一事件充分暴露出,学校安全管理组织工作不力,蓖麻子有毒这种常识性的问题没有事前告知学生,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目前,一些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和管理水平偏低,安全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据卫生部门分析,食物中毒事件大多发生在学校承包的食堂。这说明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张芯认为,一方面,学校对承包食堂疏于管理、缺乏严格的承包资质和准入要求。另一方面,食堂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卫生安全意识和卫生操作习惯。农村学校食堂“无卫生许可证”经营现象仍较普遍。在培训现场,张芯问在座的校长是否见过2005年颁布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结果应者寥寥。
向责任要安全
据报道,都昌学生踩踏事故发生后,九江市人民政府提出对这一事故进行问责,九江市代市长王萍提出了九个“如果”:如果把学生安排在一楼上课;如果班额小一点,不是106人,而只是一半;如果老师跟班自习的制度坚持得好一点;如果老师当晚在下自习前10分钟到教室去;如果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意识强一点;如果教学楼有两个通道;如果校长当时在学校;如果值班的校长责任心强一点;如果县里分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领导责任心更强一点。
其实,关于这些“如果”,早已有了相关规定。2005年11月,教育部专门下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通知》,对中小学校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梯的活动中要适当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并安排教职工在楼梯间负责维持秩序;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要制订应急疏散预案等。而今年,教育部在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制度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工作指导等方面又做了不少工作: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把中小学安全工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9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对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管理职责、校内安全管理制度、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校园周边安全管理、安全事故处理等均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11月17日,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发出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意见,以解决事关师生安全、卫生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创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成为这一活动的总体目标;与此同时,教育部加大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年初对全国中小学校长提出上安全管理课的要求,而在2006年秋季供应的中小学教材中,安全知识教育以插图的形式走入课堂;此外,在中小学安全事故多发时期及安全事故发生后,教育部印发了各种紧急通知或通报,指导各地加强安全工作。
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但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高度重视,地方上上下下严防死守,学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仍然不时发生?俞伟跃指出,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是原因之一;但同时,教育管理者安全意识淡薄,责任不到位,措施不落实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发的文、提出的要求都能落实到位,八成以上的事故都可以避免。”俞伟跃肯定地说,“学校安全来不得半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否则悔之晚矣。”
向教育要安全
在培训会上,公安部交管局副局长李江平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共发生涉及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17800起,因交通事故造成中小学生死亡3180人,受伤18072人。
李江平分析,今年中小学生交通事故的特点:一是从事故发生的地点看,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公路上事故发生较多,占事故总数的63.8%;二是从事故发生时中小学生的交通方式看,步行事故较多,占中小学生事故总数的57.6%;三是从事故发生的原因看,中小学生违法穿越车行道导致事故较多,涉及中小学生的事故中,学生负有交通事故责任占总数的13%。
“造成中小学生交通事故伤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部分是因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造成事故,也有一部分事故是学生没有遵守交通法规造成的。”李江平认为,中小学生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和正确判断的能力,交通安全法规和常识养成教育滞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交通安全和文明意识是事故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作为减少灾害损失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公共安全教育一直不尽如人意。教育部曾发布的一项《幼儿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资源普遍缺乏、时间不足、预防演习少。近六成的教师报告每学期对学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的时间累计在10课时以下,不到四成的教师及五成五左右的学生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预防灾害的演习活动。我们的孩子长期被家长和学校呵护着,在突然而来的灾害面前,往往不知所措,只知道拼命去跑去抢地方甚至去跳楼,这是灾难“扩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惜的是,灾难年年有,健忘和侥幸常常让人“好了伤疤忘了疼”。
对一个社会来说,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时段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因为一旦成人,很难有机会再让普通人受到系统的安全教育。而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落后,实际上让公众在面临危机时,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因此,对目前安全教育非常缺乏的我国社会而言,最好的防灾减灾和灾害救援工作,就是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尤其是建立中小学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逐步使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安全重在预防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4人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和其他安全事故。排除那些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以避免的。
“整治只能是阶段性的,防患才是长期的,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预防。”俞伟跃说,“工作重心要全部转移到预防上。”很多安全工作是“预防不积极,善后积极。”今年12月4日,山西省蒲县发生的6名寄宿小学生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事件,每个孩子补偿20万元,还有其他各种费用,赔偿金额算下来不少于200万元,“这些钱足够把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修得很好。”
认真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是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的保证,但是当记者问及参加培训的校长,竟然还有很多没有见到过相关的文件,还在用老经验管理学校安全。
正因为此次培训从微观入手,突出细节、突出实践,受到了参训校长的热烈欢迎。每次专家讲课结束,参加培训的校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纷纷涌向讲台,排着队等待拷贝专家的讲课资料,咨询各自学校发生的安全管理案例。“这足见基层对安全教育培训的迫切需要。”俞伟跃说,“校园安全培训要努力扩大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将更多资料送到一线校长手中。”
【新闻事件】把安全培训送到一线
12月14日至15日,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一期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专题培训在江西赣州举行。来自江西农村一线的近200名校长参加了此次培训。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国务院于今年11月20日召开了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贯彻落实电话会议精神,教育部举办了此次“校园安全”专题培训,这是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是国家实施中小学校长培训整体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培训最大的亮点是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突出细节、突出实践,针对校园治安、交通、消防、卫生安全、意外伤害等容易出现的问题,讲解校园安全的有关法律规定,讲授校园安全管理知识,切实提高校长抓好校园安全管理的实际本领。培训特邀公安部交管局,江西省公安厅,教育部基础司、体卫艺司、法制办等方面的负责人为校长们讲课,并请当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中小学校长介绍经验,进行案例分析。承担此次培训任务的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由教育部直接投入经费、直接组织和邀请专家在地(市)一级举办校长培训班,这在以前是很少的。‘送培训下乡’使培训工作更扎实,更务实。”
这种校长培训的新方式受到了参训校长的热烈欢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镇第一小学校长曹迅栋说:“这次培训是场及时雨,把最鲜活的校园安全经验、知识、管理和措施直接送到我们一线校长手中,操作性很强。”
“回到学校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狠抓责任落实,查找安全隐患,提高保证校园安全的能力和水平,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传授给广大师生,不断提高师生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南康市朱坊中学副校长张景说,“我们要把校园安全的压力化为动力,把血的教训变成共同的责任!”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思想水平决定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抓学校安全关键要靠校长,只有每位校长都能深刻认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肩负的重大责任,自觉加强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学校安全。”负责此次培训的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校长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实践操作为主,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不仅使校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而且知道回去该如何操作。”(本报记者 叶莎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