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反常”思考
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新民路小学 翟秀霞)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这种要求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尊重和关爱。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又往往因此引发许多“反常”思考。这些“反常”思考一方面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互动的生成物,同时又可能更深地激起大家的思考和交流,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何调试、点拨、提升这些“反常”思考,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呢?
一、 处于片面认识的“反常”思考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经历等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
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全面看待事物,常常出现一些“反常”思考。学了《夜莺之歌》,我引导学生顺势拓展延伸:“谁知道我国有哪些像小夜莺一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雨来、王二小、小兵张嘎……
突然一生大声喊到:“王二小不如小夜莺机智勇敢!”
“为什么?”
“小夜莺不但顺利完成任务,而且自己也未受伤,可王
二小虽然完成了任务,自己却牺牲了。”紧接着就有学生随声附和。于是我组织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辩论。
“小夜莺路过之处是是茂密的树林,便于隐藏;而王二小经过之处是光秃秃的山坡,不便隐藏。”
“小夜莺学鸟叫汇报敌情,让游击队员做好准备,而王二小却未想到。”
“小夜莺的周围是茂密的树林,学鸟叫不会引起敌兵怀
疑;若王二小在山坡上也学鸟叫,鬼子肯定起疑心。”
“如果当时正刮风,即使小夜莺学鸟叫,游击队员也不一定听清楚” ……
经过辩论,我引导学生明白了 “要想顺利做好一件事,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学生的反常思考这一教学资源得到开发,为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奠定基础。
二、源于是非不清的“反常”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纬度,它必须与知识、技能和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渗透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一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语文课上,老师引导大家评论人物。一生突然说道:“我觉得白骨精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她不怕困难,败了再变、再打,很不错的。”不料这样的反常思考竟赢得个别学生的附和。这虽然说是学生个体的一种感悟,但混淆了大是大非。这时教师就不能用简单的说教,而必须以平等的对话,引导大家深入地讨论,以明辨是非,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上课教师是这样指导的。
“白骨精屡败屡战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吃人,杀害无辜。”
“是为了吃不辞劳苦到西天取经的唐僧”
……
“像这样吃人的白骨精越顽强,被杀害的无辜就越多,我们能赞成这种精神吗?”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处于反面深究的“反常”思考
今天,爱动脑筋的学生喜欢把课文的故事再深深想下去,并希望出现符合自己愿望的故事结局。这种拓展性的延续性思考,正是小学生富有个性的创新意识的表现。但因此也会产生一些与课文内容主旨相背的反常思考。《可笑的南岐人》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写南岐人因喝水质不好的水而全生粗脖子病,但他们却不知是病,反而嘲笑细脖子的外乡人。教学此文时,个别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可笑的南岐人始终不知道自己是丑陋的,提出异议:南岐人之所以不知道自己是丑陋的,并不是他们没有自知之明,而是外乡人态度不诚恳,没有恒心。如果外乡人将这一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请来医生确诊或带南岐人到外面看看,他们还能执迷不悟、以丑为美吗?”
同学们的这种善良、美好的心情并没有错,问题是课文属寓言,并不是讨论外乡人有没有爱心和恒心。此时,若将学生这一反常思考一棒子打死,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我顺水推舟:“同学们想得真好,如果你是外乡人,你会如何让南岐人知道自己是丑陋的呢?现在我们就来当作家写一写《南岐人转变记》。”学生顿时兴趣高涨,开始动笔续写,无论他们怎样续写,都不会影响“不要把自己的缺点看成优点,把别人的长处看作不足”这一主旨。
由此可见,学生反常思考的“反常”并不是不可捉摸,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反常思考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中找出规律,去寻找调试的对策,使课堂上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