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卫生学_考试知识点.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626036 上传时间:2025-0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_考试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卫生学_考试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学知识点 【绪论】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 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 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还包括这个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各个因素。 环境通常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卫生学长期以来以研究自然环境为主,并人为地将其划分为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 4. 从预防医学的意义上定义环境,环境是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与生物因素及有关的行为因素,而不包括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 5. 健康在人类发展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为此,我国政府近来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工作战略目标。 6. 我国卫生工作的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 也称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第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了解即可) 【第一章】 7. 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它包括了两大部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8.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9. 生物圈的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10. WHO最近从环境可影响人类健康的意义上对环境下的定义: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有关的行为因素。 11. 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选择) 项目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定义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对健康的有益影响 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及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小气候 改造环境过程重视生态平衡,使其优于原生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有益人类健康 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某些地区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 改造环境或生活、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环境污染 12.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13.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名解) 14.P11图1-3 DDT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 ① 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 在生物放大过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 15.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16.P13一次污染与二次污染的区别 17.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称为“工业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称为“生活性三废”。 ★18.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简答) 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1)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靠扩散和对流两种方式。 (2)污染物在水中迁移,通过扩散、弥散、水流和沉降迁移。 (3)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靠水通过土壤颗粒间空隙的运动实现的。 (4)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19.P16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20.污染物的吸收(简答) 存在于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 (1)呼吸道 环境中以气体、蒸汽和气溶胶形式存在的污染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2)消化道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吸收,吸收部位主要是小肠。 (3)皮肤 污染物通过表皮吸收需通过三层屏障:表皮角质层、连接角质层、表皮和真皮连接处的基膜。 21.铅吸收入血后,随即转移到肝、肾组织;随着时间延长,铅又重新分布,然后以铅盐的形式沉积在骨骼。成人体内铅约90%贮存在骨骼中。 22.机体主要的屏障有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及血睾丸屏障。 23.有些物质入重金属等可通过毛发排泄。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学标记物。 24.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称为致死剂量。包括(1)绝对致死剂量:即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则有存活者。(2)最小致死剂量: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3)最大耐受剂量:指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4)半数致死剂量: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25.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指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 26.生物学标志物是指测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或生物样本中细胞的结构或功能、或生化成分或生物分子改变的指标。(名解) 27.生物学标志物分为三大类(1)接触生物标志物(2)效应生物标志物(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28.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 2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低浓度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而引起的危害称慢性危害。如,痛痛病)(3)致癌作用(4)遗传毒性(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7)干扰内分泌功能 30.迄今,已确定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混合物及接触环境有90种,分为三类:(1)致癌物质(2)致癌混合物(3)致癌的接触环境。 31.公害病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地区中毒性疾病)。 ★34.同一毒物的不同剂量引起的生物学损害不同。环境污染物引起的生物学损害与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表达。(重点掌握概念、例子,出简答或论述 看P29、P30图) 35.同时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化学物联合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四种(1)相加作用(2)协同作用(3)增强作用(4)拮抗作用 【第二章】 36.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表且密度最大的一层,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38.空气的物理性状 (P35了解) 39.紫外线B段波长290nm—320nm,也成为中波紫外线。 40.维生素D又称为阳光维生素。活性维生素D可调节人体钙磷代谢。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适量暴露于中波紫外辐射,仅少量来源于膳食。缺乏维生素D可增加佝偻病、骨软化症及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41.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等。 42.室内小气候主要是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个气象因素组成。 43.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工业企业(2)交通运输(3)生活炉灶 44.(能区分)大气中的污染物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前者是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SO2、H2S、CO、CO2等;后者是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共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如SO3、H2SO4、NO2、HNO3、醛、酮、过氧酰基硝酸脂类(PANs)等。 ★45.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简答) (一)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1)烟雾事件 2)生产事件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致癌作用 (5)机体免疫力下降 (二)间接危害:(1)产生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46.我国国家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环境空气中SO2一小时平均浓度0.05mg/m3(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为0.15mg/m3(二级标准);NO2一小时平均浓度0.24mg/m3(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为0.12mg/m3(二级标准) 47.颗粒物分为(1)总悬浮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2)可吸入颗粒物(3)细颗粒物 48.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 49.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燃料燃烧和烹饪、人类活动、建筑和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 50.地球上的天然水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大类。 ★51.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简答)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 52.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流行原因:(1)水源水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引用。(2)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渗漏、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选择) 53.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表现为(1)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性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2)病例的分布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引用同一水源的历史。(3)一旦对污染源采用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选择) 54.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防护、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55.水的消毒: 消毒方法可分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应用最广、最有效的方法:氯化消毒 包括普通氯化消毒法、过量加氟消毒法、持续加氟消毒法 其他消毒方法:煮沸消毒(最常用)、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 56.地方性砷中毒:心脑血管及末梢循环,“黑脚病”(P66) 【第三章】 58.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名解) 59.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类营养物质摄入量,即估计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60.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1)供能与储能(2)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消化吸收(3)增加食物美味,促进食欲,增强饱腹感,延缓胃排空(4)供给必须脂肪酸 (5)胆固醇与磷脂都是脂蛋白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61.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为肝脏、鸡蛋、鱼肝油、牛奶;胡萝卜素的主要来源为胡萝卜、红薯及雪里红等深绿色或红黄色蔬菜及水果。(选择) 62.维生素D推荐量特点:小于10岁的儿童及大于50岁的人群 10μg ;11岁至50岁之间的人群及孕妇早期 5μg 孕妇中晚期及乳母 10μg 63.烟酸即维生素PP玉米中缺乏色氨酸,且其中烟酸为结合型而不易释放,故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易发生烟酸缺乏病。 ★64.膳食预防原则 (1)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的各种营养素。 (2)限制热量,控制体重 (3)限制食盐摄入量在每天6g以下,适当补充钾的摄入量,减少精制糖的摄入。 (4)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保证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的供应,以减少脂质过氧化;保证每天有足够的膳食纤维。 (5)少饮酒,多饮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膳食制度。 65.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选择) 【第四章】 67.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P160 自己好好看看里面包括的具体内容) (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震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68.工效学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实现人在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69.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条件 作用条件包括: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剂量。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个体易感性、行为生活方式。 70.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71.职业病特点:(简答) (1)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这些致病因素或作用条件后,即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 (2)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且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72.职业病的诊断:病人的职业史及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生产环境现场调查、临床表现及辅助实验室检查。 铅诊断:慢性铅中毒诊断必须依据确切的职业史,以神经、消化、造血和血液系统为主的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参考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汞诊断:根据职业接触史,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参考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资料,并排除其他病因后方可诊断。 73.职业病综合性的预防措施:组织措施、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技术措施、职业健康监护、加强对劳动者的监护。 74.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及应急健康检查。 76.铅沉积于骨、毛发、牙齿等,人体内90%—95%的铅存于骨内。铅在人体内代谢与钙相似,能促进钙储存和排除的因素,也会影响铅的储存和排出。 77.汞中毒的临床表现→慢性中毒:脑衰弱综合征、震颤、口腔—牙龈炎。 78.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统称。 80.生产性粉尘来源 (P202) 81.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按粉尘化学性质可分为三类:无机粉尘、有机粉尘、混合型粉尘。 82.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粉尘浓度和机体暴露时间是决定粉尘对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因素。 83.粉尘粒子随气流进入呼吸道之后,主要通过撞击、截留、重力沉积或静电沉积、布朗运动而沉降。 85.尘肺综合性控制措施包括法律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卫生保健措施。 86.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名解) 87.矽肺病例改变有四型:结节型、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性蛋白沉积型、团块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