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3 期四川蚕业13产学研合作培养蚕桑专业中职人才的思考刘渝铃陈继久陈雪魏万勇郭琼(四川省蚕丝学校,四川南充6 3 7 0 0 0)摘要: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蚕桑产业对于人才要求更高,会技术、懂技术、能研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目前,蚕桑专业中职人才面临着教学模式与内容跟不上产业生产研发需求的困境,可以从人才培养方面予以强化,结合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蚕桑专业中职人才。关键词:蚕桑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四川省蚕丝学校是四川省内仅有的蚕桑专业(中职)学校,是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2 0 个省部级重点(特色)专业之一。但蚕桑专业学生人数常年在2 0 人以下,超过半数学生由公司
2、委托培养,应届毕业生较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近几年在政策支持下,招生人数较为稳定。1产学研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优势1.1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的合作对象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分为企业科技需求模式和人才需求模式。二者可同时结合进行,根据最终需求的不同,调整侧重点即可叫。企业提出需求,具有相应科研能力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并将相关高校学生纳人研发团队,在研发技术、满足企业需求的过程中,使高校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和技术的要求,掌握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培养出具有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企业结构优化。1.2人才培养优势对于学生来说,产学研合作
3、模式与蚕桑专业传统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差异巨大,从根本上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推进,依托于企业的需求、科研的能力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而对于产学研的“学”,则更属于受益方。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其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都更加的扎实,并且具有一定的实际科研能力,也能在产学研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优势点,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于学校来说,蚕桑专业的中职教材一直较为落后,而生产一线所使用的设施设备早已更新换代。教师所能接触的新设施、新技术在学校内总是有限的,而蚕桑专业的教育教学又更需要结合实践经验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而产学研合作模式所带来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以及前
4、沿的科学技术创新知识,都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充分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企业来说,目前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副产品深度开发,仅靠蚕桑业的相关单位很难进行。只有走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科研、学校深度合作,政府牵线搭桥,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构建现代蚕桑业生产与利用体系,共同开发新的经济市场 2。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收稿日期:2 0 2 3-0 7-1 8作者简介:刘渝玲(1 9 9 9-),女,大学本科,助理讲师,从事蚕桑专业教育工作。文献信息:刘渝玲,陈继久,陈雪,等.产学研合作蚕桑专业中职人才的思考 .四川蚕业.2 0 2 3.5 1(0 3:1 3-1 4.14出的学生,首
5、先基础技能过硬,可以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并且基于对企业和自身的充分了解,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有方向的、系统性的把握专业发展动向,结合企业需求的专精优势点,增强科研能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更能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扩大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2蚕桑业人才培养的困难2.1专业生源较短缺受大环境影响,多数学生家长对农学类专业的兴趣不高,蚕桑专业作为涉农专业在招生上较为受限。加之四川并无高校开设有蚕桑专业,无对应的高校可供升学,因此学生家长不愿了解蚕桑专业,最终导致蚕桑专业招收学生数量、质量下降,学历难以提升,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2.2学校科研基础弱首先,科研支撑能力较
6、弱。四川省蚕丝学校(中职)蚕桑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因校区搬迁拆除,且实验室专项建设资金较少,仪器设施更新严重不足。目前该校蚕桑教研组共6 人,5 0 岁以上老师4 人,且有2 人即将退休,3 0 岁以下教师2人,教师队伍的年龄断层严重。与大部分蚕桑生产单位类似,教师团队存在人员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不足以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的支持,更不足以组建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团队。其次,教育内容更新滞后。蚕桑专业的中职教材一直难以及时更新。对于目前实际的生产技术与应用要求,学生只能课堂上通过老师讲授接触了解,并在校外实训时通过相关单位进行实践,但教师所能接触的新设施、新技术在学校内总体是有限的。再次,实训内容单一
7、重复。受制于校内实训基地的拆除,学生的蚕期实训只能选择校外,且由于实训期间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均在实训单位内进行,受大环境的影响,目前能够支持学生蚕期校外实训的单位,多为两个省级蚕种场。所以学生的实训地点和内容一直较为固定与重复,难以广泛接触其他单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生产新技术,又或是新的副产品开发与利用,对于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更不能广泛了解毕业后的就业环境和单位要求,不利于提高就业竞争能力。2.3就业前景吸引力低四川蚕业蚕桑业相关的工作地点一般相对偏僻,且经常需要下乡和农户打交道,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留不住人的情况较为普遍。并且目前蚕种场等体制内
8、单位,存在工勤岗编制缩减等情况,蚕桑行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愈发下降。3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蚕桑专业中职人才的建议3.1加强对接合作高校四川没有高职院校设立蚕桑专业,我校可加强与西南大学的交流合作,引进专业教师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为中职学校科研水平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还可进一步可以与西南大学合作培养学生,使学生定期到西南大学研学,深人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科研,提升专业素养,尽快跟上现代蚕业发展的脚步,增强就业竞争力。3.2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因蚕桑专业本身的层限性和其在四川的特殊性,需要政府出台更多帮扶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蚕桑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发展。可投人专项资金重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9、更新校内实验仪器设备,搭建校内学术资源数字化平台,对接期刊文献服务平台,扩宽学习渠道,使知识和技能更新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3.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可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积极合作,互通有无。校政企三方可开展校地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优化校外实训时间,丰富实训内容,使学生更多方位的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了解企业需求,增长工作经验。在生源上,地方主管部门可以推荐贫困户子女,企业可以推荐员工子女,蚕桑基地所在村社干部可以推荐当地学生,由企业与意向人才签订合同,送至省蚕校进行专业培养,毕业后再回签订单位就业,从家乡来、到家乡去,定向反哺基层,振兴农业。参考文献:1】吴华。盐城市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推进措施 中国蚕业,2 0 1 3,3 4(0 2):4 1-4 3.2陈解放,从产学研结合的类型和特征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取向 .中国高教研究,2 0 0 4,(0 8):56-57.2023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