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课改,让“片面”、“浮躁”远远走开
句容市边城中学 朱杭荣
摘要:语文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乱花渐欲迷人眼”,广大语文教师在应接不暇、莫衷一是之余,亲眼目睹学生语文素养并未由于“课改”的推行而提升的冰冷现实,不禁踏入一片迷茫之中。本文试图以更理性、更辩证的观点来审视语文课改的一些主要策略,主张全面科学地实施这些策略,拒绝片面,拒绝浮躁,扎实有效地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关键词:语文课改 扎实有效 远离片面 远离浮躁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吹开了蓓蕾,吹亮了人心。就语文课改而言,各种教学流派百花齐放,争妍斗艳,声名远播。在时代大潮的感召下,身处基层的广大语文教师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见贤思齐。于是乎,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合作探究如火如荼,热烈掌声此起彼伏,多媒体课件精彩纷呈,学生兴高采烈,教师赏识教育。但激情过后,好些教师又陷入迷茫之中:学生的语言依旧是苍白无力,思维依旧是“水波不兴”,写作水平依旧是江河日下。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笔者认为,我们很有必要潜下心来,扪心自问:“新课程,我们懂你没有?”
笔者认为,对新课程改革的误读,是造成这尴尬局面的罪魁!只有全面地、踏踏实实地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真经”,才能拨云见日,全面而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此,我认为应该把下列五个方面作为抓手,拒绝片面,拒绝浮躁,扎实有效地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要避免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挖掘与提升,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尤其推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到见解,于是乎,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充当起了“应声虫”和“好好先生”的角色。他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只是一味地赞同,一味地夸奖,缺少了教师的必要引导和总结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彻底丧失。他们忘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组织教学,而且要主导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适时地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前行,而决不能让课堂失控,让学生放任自流。
二、将合作探究落到实处,不能徒有形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带有新课程改革鲜明印记的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要得到充分体现,要制定科学的合作目标和任务,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
首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要注意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其次,在进行合作学习分工时,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明确每一个人的任务;再次,在课堂讨论、作业检查、作文互批等小组活动时,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学生在互动中既交往又互补。特别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成,一定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特长,团结合作,取长补短。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有的教师用貌似合作的形式来“包装”课堂,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该独立完成还是共同探讨,通通“合作”了之。这种不求实效的“合作”徒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神”,不但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还会助长某些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懒惰心理,养成一种虚浮不实的作风。这是与新课程背道而弛的。
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有进取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先搞清楚合作学习的理论精髓,让学生具有高度自主权的同时,对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能根据问题的难易和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合作形式,有明确的方向、目标与分工,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将合作进行到底。
三、把握好语文课程性质,上出“语文味”
和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语文课的“人文性”。这样一来,很多语文教师在课改的大潮中渐渐迷失了方向,矫枉过正,过分强调了语文课的人文内涵,忽视了教学中的双基内容,搞得语文课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失去了语文课特有的“语文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的“人文性”是在语文课“咬文嚼字”上出了“语文味”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脱离了语文教学情境而去找“人文性”,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这语文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体现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全貌。
四、拓展延伸应紧扣文本,避免漫无边际
“拓展延伸”已成为为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常见环节,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讨“彩头”,好些教师对这一环节的设计真可谓是煞费苦心,挖空心思。然而,在表面的热闹过后,人们不禁发现,好些“拓展延伸”的设计,往往游离于文本之外。虽然新课程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但也不能没有原则地将“拓展延伸”游离与文本之外,使这一教学设计演变成为一种面子工程。因此,拓展延伸要紧扣文本,体现举一反三的实践特点,强调语言实践,踏踏实实地开展听说读写活动,绝不可丧失自我,去迎和所谓的“时尚”。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仔细阅读、咀嚼、品味,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积累语言,体悟语言,创造语言。
五、多媒体运用应把握主次,切莫喧宾夺主
现在,凡参加各级赛课的选手,不管所上的科目是什么,都一定使用课件,这已成为一种铁的现实。
固然,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它能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内容进行组合,充分调动人的视、听等各种感官的能动性,使学生获得大量鲜活、具体的信息,扩充了课堂容量,使课堂向着趣味性和多元素方向发展。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实际用运中,目前还只是局限于教学呈现与模拟演示两种方式。所谓教学呈现,就是呈现视听材料(录像、动画、照片),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模拟演示就是模拟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现或不易观察的现象,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也就是说,目前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课件的作用只是安排教学程序,并且呈现相关的材料。
语文课大量使用课件是一种浮躁,是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不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管教学内容,不管用运课件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是费时费力、挖空心思地使用课件。运用课件,虽然呈现的资料多,但也犹如“画地为牢”,限制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这样的课件使用不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而是为了“取宠”。语文课不恰当地大量使用课件,会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从而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因此语文课多媒体的运用,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给学生充分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严格遵守实用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给语文教学增添光彩与活力。
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漫漫课改路上,我们只有深入理解、领会新课程理论精髓,全面科学地实施新课程精神,拒绝片面,拒绝浮躁,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最终促进语文教学的进步。
(2011年6月发表于《语文学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