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
课题: 《文言文句式》 学案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特征及运用规律。
2.准确理解并运用每种特殊句式灵活翻译。
3.依据信达雅的原则,运用留、换、调、删、补、变的方法,准确翻译。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征,掌握规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体悟古文的博大精深。
重点
难点
文言基础知识及古文今译的方法
教学过程
【考点突破】
一、《考纲》:理解B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考纲》解读
(1)文言实词不再单独考查,而是融入翻译中考查。涉及到的知识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2)文言虚词也不再单独考查,而是融入翻译或断句中考查。涉及到的知识点为:词性,副介连助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式的结构和变化。上下文的衔接和顺畅。(有些词语既是实词又是虚词)
(3)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结构、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牵涉到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具体常考查的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4)文言翻译三字诀:信达雅。六关注:留、换、调、删、补、变。
三、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
1.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翻译考查有什么特点?
(1)从考查形式上看,绝大部分地区高考卷采用的是主观题的形式,包含2~3个小题。仅有个别地区高考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给出四个句子及各句的翻译,要求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2)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2.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上的失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失分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采分点(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意识,即翻译语句的时候忽略了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从而丢失了本该得到的分数;二是忽略对相关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没有对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进行调整等。三是省略的成分没有用括号的形式补充出来,造成上下文不顺畅。
3.针对失分情况,应该如何复习文言文翻译?
(1)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
(2)要认真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保证翻译的内容在语法上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课前高考精练】
(2021年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空营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因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 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教材联想】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答案】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
【课堂知识点拨】
考点一:常见文言句式
考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在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命题或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设题的方式: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选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或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等。
“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高考命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实词、虚词、理解题)和翻译题的方式考查词类活用。
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言句式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七大文言句式,迅速准确翻译句子。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2.要作出判断(判断语气)。
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请判断: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2、3、4、6、8、9)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直接构成判断)
第一.“......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第二.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四.“......,......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第五.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者谁?”(《卖炭翁》)
第六.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处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④“即今之傫然(聚集的样子)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⑤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第七.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巨(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吞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⑦“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第八.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馆以贮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
【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5·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禁家人侵渔
张养浩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现在多写作“”,编者注)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节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②“(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苏轼《赤壁之战》)
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2)用“被”表被动 结构:被+(名词)+动词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注: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遭受)八创”中的“被”译为“遭受”;“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覆盖)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蒲松龄《》促织)都并不是被动句。
被:动词(pī) 被+名词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白白地被欺骗)
特别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字君实),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5)无标志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①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鉴》)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③“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后汉书·朱晖传》
(4).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案】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5).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哀请命于勾践。
【答案】
(三)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等四类。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点练习】
1.下列句子中,属于主谓倒置句的一项是 ( )
A.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非我也,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简子①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②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 ①赵简子:名鞅,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②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2.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文王侵盂、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3.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形容词”等的形式。“之”和“者”均为结构助词,不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 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勾践灭吴》)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④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3)格式:中心词+之+定语 (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5)格式:中心词+数量定语,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对点练习】
1.下列各句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
A.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B. 乐夫天命复奚疑
C.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宋史·曾巩传》
3.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译文】
4. 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译文】
3.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用、把)+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③覆之以掌。(《促织》)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
(2)格式:动+于(或:乎,相当“于”) (在、向、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格式:形+于(介词:比较)+宾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对点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的一项是 ( )
A.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农人告余以春及
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参不受鲁君邑》
(3)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文:
4.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秋水》)
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⑧“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①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③一言以蔽之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⑤夜以继日
⑥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成语:唯利是图 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见谅(希望你宽恕、原谅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对点练习】
1.下列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
A. 宋何罪之有
B.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D.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下列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惟兄嫂是依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馀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王寻、王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有删改)
4. 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① 颇为赵将, (廉颇) 伐齐, (廉颇) 大破之。 承前省
② 沛公谓张良曰:“…… ( 公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
③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余) 计日以还…… (余) 录毕, (余) 走送之。 自述省
④(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 曰:“不若与人。” 对话省
⑤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对话省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
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候) 狱门外。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 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 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 以止也。
将献 (之 )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竖子不足与(之 ) 谋。
欲呼张良与(之 ) 俱去。
4、省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 ) 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 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又试之 (以) 鸡,果如成言。
……及宾客辩士说王 (以) 万端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对点练习】
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写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B. 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去来(于)江口守空船
C. 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
D.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译文:
(五)固定结构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按表达的语气可将其分为六类:
类 型
示 例
表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表疑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莫不是,该不会)
表感叹语气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表反问语气
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
表假设关系
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表选择关系
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邪),其……耶(邪)?(是……呢,还是……呢?)
1. 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