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12课-拿来主义(考点训练))(统编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8608030 上传时间:2025-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拿来主义(考点训练))(统编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12课-拿来主义(考点训练))(统编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课 拿来主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拿来主义》第⑧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用大宅子这一比喻,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3.请指出第⑧段和第⑨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在文中的含义。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    “大宅子”:____________。 “鱼翅”:____________。    “鸦 片”:____________。 “姨太太”:____________。 【答案】1.C    2.阐明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主动选择;承上启下,由“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过渡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3.     比喻论证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错误。由原文可知,鲁迅先生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可见,鲁迅先生对“孱头”“昏蛋”和“废物”都是给予强烈批判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以简要的语言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来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 从结构上看,“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提出观点,阐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引出下文阐发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对“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的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作者在第八段的开头,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点明了要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接着,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用“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在第九段中,作者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不用它来宴大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用“一群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而这“烟枪和烟灯”与“一群姨太太”,显然都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们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B.第③段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C.文章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批驳“送去主义”等做法,旨在论证“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D.这篇课文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语言幽默犀利,生动形象。 5.下列对《拿来主义》第⑧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用大宅子这一比喻,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6.“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7.请指出第⑧段和第⑨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在文中的含义。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宅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鸦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姨太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B    5.C    6.阐明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主动选择;承上启下,由“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过渡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7.     比喻论证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进行了对比论证”错误。从第三段“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可知,这是论证“尼采”和“中国”情况的相似性,应为“类比论证”。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错误。由原文可知,鲁迅先生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可见,鲁迅先生对“孱头”“昏蛋”和“废物”都是给予强烈批判的。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以简要的语言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来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 从结构上看,“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提出观点,阐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引出下文阐发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对“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的阐述。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作者在第八段的开头,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点明了要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接着,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用“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在第九段中,作者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不用它来宴大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用“一群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而这“烟枪和烟灯”与“一群姨太太”,显然都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进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时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是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掉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以及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yǔ)    残羹冷炙(zhì)    学艺,泛指学术文艺。 B.冠冕(guàn)    吝啬(sè)    摩登,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 C.脑髓(suǐ)    譬如(pì)    玄虚,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D.徘徊(huái)    孱头(chàn)    国粹,本意是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糟粕,这里是反语。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层层深入。 B.第⑩段划线句使用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句式整齐,气势充足,总结了全文的观点。 C.文章以“大宅子”为喻,通过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形象,巧妙地阐释了“拿来主义”。 D.本文集中体现了鲁迅深刻透彻的思想和幽默犀利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0.请结合文章第⑧⑨段的内容,分条概括“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 11.本文借助富有画面感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正逢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运用这种写法,谈一谈在校园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意义。要求:观点鲜明,比喻合理,100字左右。 【答案】8.C    9.B    10.(1)“拿来主义”对待外来文化既不会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也不会盲目排斥,更不会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2)“拿来主义”主张先“拿来”“占有”,然后“挑选”;(3)“拿来主义”会区分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批判的加以吸收利用。    11.整本书阅读,滋养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茁壮成长。“碎片化阅读”就好像零食,看着丰富热闹,其实并没有什么营养,甚至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整本书阅读就好比 “正餐”,虽然表面看来花样不多,但却包罗万象,可以提供给我们成长所必需的营养。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辨析词义的能力。 A.“自诩”的“诩”应读作“xǔ”; B.“冠冕”的“冠”应读作“guān”; D.“孱头”的“孱”应读作“càn”;“本意是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糟粕”错,“国粹”的本义是指我国文化中的精华。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排比”错。“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两句都只有两句,构不成“排比”;“总结了全文的观点”错,应当是进一步说明了“拿来”的意义。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第⑧段,“如果反时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是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可知,“拿来主义”不会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也不会盲目排斥;更不会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 结合第⑧段“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第⑨段“他占有,挑选”可知,“拿来主义”首先是“拿来”“占有”,其次是“挑选”; 结合第⑨段“看见鱼翅……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只有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 “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可见“拿来主义”会区分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批判的加以吸收利用。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并运用写作技巧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要运用比喻手法谈一谈在校园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首先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有哪些,比如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眼界,锻炼我们的意志和耐性,学习读书的方法技巧等。 然后采用比喻手法表达,可以用比较的方式来比喻,比如碎片化阅读就像“零食”,或者像一条“浅浅的小溪”,而整本书阅读就像“正餐”,或者像深邃的大海;那么常吃零食不仅营养不够,而且养成坏习惯,只看重表面的花样,无法吸收到真正的营养;或者总是在小溪中留恋,永远无法领略到大海的宽广等。 写作时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观点鲜明,比喻合理,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们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B.第③段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C.文章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批驳“闭关主义”等做法旨在论证“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D.这篇课文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语言幽默犀利,生动形象。 1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14.请指出第⑧段和第⑨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在文中的含义。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宅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鸦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姨太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B    13.阐明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主动选择。承上启下,由“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过渡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14.     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对比”错误,应为“类比论证”。“尼采”“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结果是“发了疯”;中国自认为“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认为地大物博,所以只是送去,不想拿来,结果“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两者是相似,不是相反,所以是类比,不是对比。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找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在的段落。从文中来看,在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而且独立成段,这样的句子往往是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然后分析上文和下文的内容。上文写中国对待文化的态度,如闭关、送去、送来等,作者一一分析否决了这几种做法,在第五段指出“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就是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第七段这句话是对“拿来主义”的阐述,即如何“拿来”;下文以继承大宅子为喻具体阐释如何拿来。由此可知,第七段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本文是论述如何对待文化,结果八、九段讲继承大宅子,而且第八段开头说“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这就提示考生,这两段主要使用比喻论证。 青年得到大宅子就好比我们面对文化,所以这“大宅子”是比喻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以及外国的文化。那么大宅子的东西自然就是文化中的不同部分。如“鱼翅”,鲁迅认为“看见鱼翅,……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鲁迅认为鱼翅应该吃掉,这说明鱼翅是有营养的,所以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如“鸦片”,鲁迅认为“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这说明“鸦片”也有药用的价值,“鸦片”是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部分;如“姨太太”,鲁迅认为“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显然这姨太太不但没有用处,还可能为威胁到拿来主义者,这说明“姨太太”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因为变脸被视为“国粹”,就让问题变得复杂并充满火药味。 B.作者认为真正的“国粹”和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相联系,值得维护甚至保卫。 C.国粹派是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 D.那些盲目反对国粹外流的人,一定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并产生了误解。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曾金贵“破解川剧变脸秘密”和收洋徒弟,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评析。 B.文章批驳国粹派抱残守缺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观点,倡导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C.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1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国粹病”患者的表现是誓死捍卫国粹,已经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作者认为,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答案】15.D    16.A    17.A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一定”过于绝对,原文“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说的是“大概”。 故选D。 16.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A项,“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错误,这里是把“国粹病”当批驳的靶子。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太绝对,原文是说“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说法也不正确,曾金贵的观点只是就变脸而言。 C项,“作者认为”有误,从文中“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看,这不是作者的观点。 D项,“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语意过重,原文“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的重要性。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