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总第 课时
课题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 分析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重点
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难点
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教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 回忆上节课内容
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明确:欺贫爱富 、趋炎附势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
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 昏厥 → 疯跑 → 跌倒 → 疯走集上
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颠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认清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归纳: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4.总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三、分析胡屠户形象
提问:胡屠户是本文刻画的又一主要人物.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l)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细节描写
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四、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五、课堂小结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著名片断。文章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描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的意义。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讽刺是一门艺术,《儒林外史》集讽刺艺术之大成,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希望大家悉心揣摩,用心体会。
思考课文在表现胡屠户的性格时所采 用的方法
本文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课外作业
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