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思结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陕西省西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徐义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思考,不仅落实了课标精神,而且符合阅读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朗读中想象文章图画美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的总要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方法朗读,想象文章图画美。如,《搭石》文中写道:“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如画一般的美感。”这些语言平中见奇,将人物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一幅鲜活的画面映入读者眼帘: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如诗如歌,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美丽的画面,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教学时,配上优雅、轻柔的民乐曲《泉水叮咚》,让学生品读感受,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姿态,感受“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那协调有序的动作,倾听 “踏踏的声音”、想象“绰绰的人影,”学生读着、品着,品出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景象真美呀!”用急促的速度读出“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境,用柔美的声音读出“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教师引读、学生自读、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将词句的理解,意韵的体会,有机地渗透在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之中。这样在充分朗读中,既让学生想象了课文的图画美,又为学生练笔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在提问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要从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开始。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如《穷人》一课学生自读课文后,有学生提问“桑娜抱回孩子后是怎样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同桌交流懂得是“忐忑不安的心情。”深入体会“又紧张又害怕,有点后悔,但又下定决心”,才是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活动。从课文中找出 “他会揍我的!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等句子进行说明。当另一学生提问“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学生讨论后懂得:表示她有点后悔,责怪自己没有考虑周到,自己家里已经非常困难了,又抱来了西蒙的孩子,这今后日子可怎么过呀!从这些人物的行动、语言、心里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勤劳、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感悟出穷人的心是相通的。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感悟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对教材中的诗歌内容,更要 “三分诗,七分读”。如《最后一分钟》是一首激情飞扬的现代诗,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了诗句中。第一节诗“午夜。香港,……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表现手法,作者和所有的中国人的心在一起跳动,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让学生读出与亲人聊天、谈心的轻柔。第二节诗中“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将“寂静和微微颤抖的嘴唇”读得柔、缓、有颤抖感,“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在朗读中感悟人们凝望国旗和香港区旗冉冉升起时,人们内心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民族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丰富精神世界。
朗读是根本,思维是核心,我们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努力做到读思结合,才能多层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终身学语文,用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日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