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运动的快慢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路程长的比较快;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短的比较快。
(2)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1680s),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可以转化为比较跑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也可以转化为比较在相同的时间内所跑路程的远近。
最好的方法是计算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练习:20m/s=______km/h 54km/h=______m/s
3、阅读课文第27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 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例题,分析题意:已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子弹的速度,高尔夫运动员挥棒的速度都非常快,人的肉眼根本无法看到运动过程?如何知道它们的运动快慢?如何知道哪个更快呢?频闪摄影和高速摄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介绍频闪摄影和高速摄影。思考课本第29页提出的问题。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8页的内容: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粗略地求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五、总结反思,延伸拓展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值越大的物体运动越快。
假如我们把速度的定义改成:“速度等于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一改能不能用这样的规定的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照这一新的规定,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从道理上,这样改动后速度仍然能够表示运动的快慢程度。不过,按照这种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运动的就越慢;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就越快。
例如:在田径运动会上,甲跑完100米用了13s,乙用了16s,大家都会认为甲比乙跑得快。再如,在钟表里,秒针转一圈用1min,分针转一圈用1h,时针转一圈用12h,显然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由此可见,速度这个概念由两个因此决定: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与时间对应的路程,二者缺一不可。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应兼看这两个因素,否则就会片面。
六、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七、作业。
课后练习1,5
八、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