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凸透镜成像规律(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等大像的条件,观察虚像
教具
投影仪及相关投影片、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了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中的光学元件都是凸透镜,凸透镜都可以成什么样的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猜想:
教师: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规律呢?我们能否预知物体在什么位置上,必然得出什么像的结论呢?
学生讨论,并由代表发言:
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与透镜的焦距有关,与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研究方案。
(3)实验探究
教师指导,看实验提纲,然后动手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提示:在移动过程中,注意两个特殊的位置,即u=2f,u=f。看看在这两个位置,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
(4)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后,有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物距u>2f,像距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物距f<u<2f,像距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教师:有没有同学得到虚像的规律呢?想一想,上节课中,我们是如何观察虚像的?
(5)实验探究
(6)讨论交流
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③物距u=2f,像距v=2f,成等大、倒立实像。
④物距u<f,成放大、正立虚像。
2.小结
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二倍焦距的关系是:
①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时,物距u>2f,像距f<v<2f
②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时,物距f<u<2f,像距v>2f
③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时,物距u=2f,像距v=2f
④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时,物距u<f
三、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