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
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 绝路逢生---原因篇
展示: 材料一
1929年—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教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共产党人在全国建立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重兵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展示:
时间
军队人数
敌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年至
1933年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毛泽东
(前三次)
周恩来
朱德(第四次)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第五次
1933年10月至
1934年
50万 8万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失利
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学生: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五次失败了。
思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小组讨论。
小组1: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小组2: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设计意图:阅读材料,知道长征的原因,理解长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过渡:由于指挥失误,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那么长征的征途是怎样的?今天让我们重走长征路,去重温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二、山重水复----开始篇
教师:仔细阅读课本59—60页,了解长征初期的路线。并在课本60页长征示意图上标出。
展示: 长征路线动态图
教师:长征二万五千里,历经11个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思考: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后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挫折?
学生: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思考:红军为什么改向贵州前进?关键时刻谁给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小组1: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所以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部下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博古等执意去湘西与二六方面军会合。
小组2:在红军生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改向贵州前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红军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三、柳暗花明-----转折篇
展示:图片
展示: 视频 遵义会议
教师:根据视频,结合课本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学生1:遵义会议的时间:1935年1月
学生2:遵义会议的内容: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学生3:遵义会议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展示:
材料一: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在赣南、闽西一带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
------岳麓出版社 必修一
材料二:1935年,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从此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岳麓出版社 必修一
讨论:结合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小组1: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
小组2: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
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展示:
14年
14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幼稚
成熟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转折点
教师: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过渡: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历史丰碑----胜利篇
展示:长征路线动态图
思考:长征后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如何由胜利走向胜利?
展示: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
1935年吴起镇会师
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
(设计意图: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展示:图片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展示:视频 飞夺泸定桥
教师:四渡赤水之战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教师:如果说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主要是与人斗的话,那么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就是和地斗、和天斗!
展示:图片 爬雪山 过草地
展示:视频 爬雪山
教师: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和安宁生活是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教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展示:红军会师地点图片
思考: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展示:
材料一: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毛泽东
材料二: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数字看长征》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展示:
材料一:我们纪念长征,最重要的是弘扬长征精神,把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航天精神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勇往直前、百折不挠、长征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大步迈向民族复兴。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
教师: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
学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师:正是因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这种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长征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繁荣、更富强。让我们一起祝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展示:图片 看我强大的祖国 同时播放 背景音乐 《祖国 你好》
(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选择题
1、【2014遂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2014 湖北省黄冈市】中共历史上有许多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其中被称为党的历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 (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2014巴中】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它引领我们民族走向复兴。以下是在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
①四渡赤水 ②飞夺泸定桥 ③巧渡金沙江 ④过草地
⑤翻雪山 ⑥会宁会师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②⑤④⑥ D.②①③⑤③⑥
4、【2014•山东德州】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测验题目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请回答:
(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
(3)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 绝路逢生----原因篇
二、 山重水复----开始篇
三、 柳暗花明----转折篇
四、 历史丰碑----胜利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