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 题
5.1《电荷》
课 时
本学期第 课时
日 期
本单元第 课时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感知目标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目标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重 点
难 点
重点:摩擦起电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器材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支架,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备标注
启动课堂
新课引入
举例电在我们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中的应用:
电是什么?
演示实验:
用梳子反复梳扎在一起的塑料纤维条,请同学们注意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师生共同引出课题:
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从今天起,我们就从最基本的问题—电荷学起。
学生举例:
塑料纤维条变得发散了。
学生七嘴八舌,不要求学生答得很准确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备标注
教
学
过
程
一、电荷
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做以下两组实验:
第一组:用塑料直尺靠近碎纸屑;用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第二组:用摩擦过的塑料直尺靠近碎纸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问题一:两组实验中的塑料直尺、玻璃棒、橡胶棒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
大家说得很好,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问题二: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解说)
1、 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
2、 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跟橡胶棒互相靠近。
3、 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你们发现了什么?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荷种类不同,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界有两种电荷,我们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验
学生猜想
摩擦过的塑料直尺、玻璃棒、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没有经过摩擦的塑料直尺、玻璃棒、橡胶棒、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学生认真观察
思考 回答
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
学生尝试总结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尝试、合作中发展能力
亲自经历,感受才最深刻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验电器
引入:同学们知道:测量时间用钟表,测量温度用温度计,电荷也有多少,我们如何测量电荷的多少呢?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测量电荷多少的仪器——验电器。(出示验电器并介绍结构)。
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解说):
1、 分别用不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 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 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问题一:你们发现了什么?
对!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问题二:为什么带电物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
总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符号为Q,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字母C表示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
三、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和分子)
问题二:原子结构如何?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小结: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电荷,常用e表示e=1.6×10-19C
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所以,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带电量多还是少。
学生讨论后总结得出: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片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阅读教材上关于物质结构的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实践出真知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倡让学生总结出 “结论”和概念,而不是背“结论”和概念。
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魅力
四、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将带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接起来。
问题一: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问题二:这说明什么?
问题三: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小结: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它们就是自由电子。所以金属是导体。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
教师强调并补充: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橡胶、玻璃等都是绝缘体
问题四:定义中为什么要说:“善于”、“不善于”,而不说:“能够”、“不能够”呢?
小结:在特殊条件下,导体可以变成绝缘体,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所以,我们说: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
验电器A所带电荷减少,验电器B所带电荷增大。
电荷由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通常情况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学生尝试去解答,可能答不准确
提倡多动手,增加实践机会,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知识梳理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正电荷与负电荷
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荷 作用规律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导体和绝缘体:
学生归纳
课堂小结、归纳重点、
技能迁移
晚上脱毛衣时,经常会产生火花并发出响声猜想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实践作业
选作:配套练习册和学检
板书: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正电荷与负电荷
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荷 作用规律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原子结构: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导体和绝缘体: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