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
类别:小学语文 编号:( )
字数在3000字以内,一律用A4纸,标题宋体3号,正文宋体4号字打印。
教材简析: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通讯稿。背景广阔,人物众多,充满战斗气息。课文浓墨重彩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将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文章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分别选取了两个“典型”:一个是群体的保卫大堤,一个是个体的抗洪勇士,既有鸟瞰,又有特写,点面结合,高度概括,是整个抗洪战场的浓缩。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且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经历过1998年那场世纪洪水,即使是2008年的汶川抗震也没有多少印象,所以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感情体验。如果仅利用常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不能完全的投入文本。虽然五年级的孩子已掌握了一定读书方法,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介入形象化的媒介来促进语言文字的理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环境的创设,视频资料和图片的准备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催化剂。为此我计划引用一些有关抗洪抢险的视频及图片资料,来降低难度,激发情感,促进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2、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洪水的凶猛,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激发对子弟兵的敬仰之情,让学生在情感场中悟文、明理、端正人生价值观;学习和借鉴“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以情激情,以读激情,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读熟课文,上网查阅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视频,以及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课间准备:播放歌曲《为了谁》
一、谈话导入
1、1998年夏天,一江洪水曾严重威胁到大江两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面对洪魔的挑战,一股铁流奋不顾身;于是,就有了刚才我们听到的那一曲唱遍了大江南北的红歌。
【设计意图:由红歌创设氛围,定下基调,引入文本。一江洪水,一股铁流,一曲红歌的运用,既有合乎本文排比句式的初感受,又体现了文本的主题。】
2、这首歌是赞美谁的?能听出来吗?(人民子弟兵)为什么要赞美他们呢?是,是因为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课件出示课题,齐读。]
二、抓住文眼,统领全篇
1、过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刻骨铭心:[课件出示: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学生齐读。
2、“铭记”是什么意思?(深深地记在心里)铭是金字旁,它就像用刀子刻下的,牢牢地记在心里。
3、大江为何要铭记1998年夏天?为何要铭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呢?1998年夏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根据文中的文字描述,再回到1998年的夏天,来亲身感受一下那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设计意图:由课文最后一段引入,既能激发学生思考,又能用这段文字统领全篇,使得多个画面的文章个具有整体性,同时提醒升华:不仅仅是大江铭记着这一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旁白: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课件出示:风雨交加、雷电轰鸣、洪水肆虐的视频画面]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课件出示:三个地点地图,闪烁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机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课件出示:解放军官兵抗战出发图片]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2、你体会到了什么?(情况万分危急)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当时的危急情况吗?学生对照课件,教师引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强调课题:是,这将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课件出示强调推进],齐读。(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所以你要读出用气壮山河般的气势。)
4、这将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大江,又怎能忘记呢?
[课件出示: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对全文报道的背景介绍,通过文字,声音和画面的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为下文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在这里,因为文字表达清楚,采用以读代教的方法,直接明了。】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涌现出无数感人肺腑的场面,其中镜头特写了三个典型画面,还记得哪三个吗?(保大堤,拔铁钉和救群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就让我们一起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保大堤”去看一看。
四、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出示学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
(3)试着读好你所划出的句子。
2、学生按照要求学习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1)[“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你感受到什么?(救援行动的神速)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开?你能读一下吗?(指导感情读文)
(2)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a.从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赤脚 奔跑 来回穿梭 全然不顾 )体会到什么?(战士们的意志坚强、奋不顾身)(课件突出重点词语)
b.我们曾受过伤吗?那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受?官兵这样,难道他们就不疼吗?他们这样难道不苦,不累吗?战士们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有知觉,虽然双脚被割破得鲜血淋淋,可他们全然不顾,战士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为了保住大堤, [课件出示:
子弟兵们全然不顾大堤崩塌的危险,顾的是 ——
他们全然不顾肩上沉重的沙包,顾的是 ——
他们全然不顾浑身的伤痛,顾的是 —— ]
c.大家在抢时间、抢速度,脚趾割破了却全然不顾,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课件]齐读:大堤,保住大堤。(加手势)
d.战士们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感动、敬佩,让我们通过朗读,敬佩之情表达出来。
(3)[“狂风卷着巨浪……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a.过渡:看,洪水肆虐,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刚刚扛着沙包筑成的堤岸,眼看就要保不住了,战士们怎么办?(读句子。)
b.同学们,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你们现在就是人民子弟兵,狂风来了怕不怕?暴雨来了怕不怕?巨浪来了怕不怕?对,英勇的战士们,让我们一起高喊:“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课件出示]前面的子弟兵们,请你们站起来,手挽手筑起人墙,我们一起抵挡洪水。呀,洪水更猛了,这样单薄的人墙够坚固吗?(站着的学生齐读。)第二排的战士们也来筑起人墙。(站着的学生再次齐读。)让后面的战士都加入到队伍中来。(所有的学生齐读。)
c.战士没的话语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壮举惊天动地,谁来把这种豪壮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d.好一群乐观的战士!难道你们的身体真是铁打的吗?你们的身体也是血肉之躯啊,但是你们又着钢铁般的意志,你们真是一群铮铮铁汉啊!
【设计意图:此设计中,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展开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活动,又创设情境,让孩子如同亲临现场,从而更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英勇顽强的精神。】
(4)补充:战士们不仅喊出了乐观的口号,他们还立下了令人感动的誓言,请看,大家读一读[出示:站着是根伫立的桩,倒下是袋拦洪的沙!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水不退,人不撤,誓与大堤共存亡!]
是啊,这是何等的伟大,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这样的壮举怎能不使我们感动,怎能不使我们惊心动魄呢?这仅仅是人墙吗?这是生命之墙。因为这“奋然一跳”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许这一跳会被巨浪卷走;也许这一跳孩子失去的父亲;也许这一跳妻子失去的丈夫;也许……)
(5)过渡(语调弱):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终于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已是怎么样?(伤痕累累)。同学们,从“伤痕累累”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什么?老师把这感人的画面带来了,请看(出示画面 [课件:抢险后的官兵])面对着这群疲惫不堪的抗洪战士,面对着这群伤痕累累的铮铮铁汉,你们想说些什么?
(6)我们的老百姓也对子弟兵们也充满了无比的敬意,他们把这份深情融入到了一幅对联当中,[课件出示出对联]指名读,正音指导:这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爱呀,师范读。他们用勇敢,乐观谱写了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抗洪之歌,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再读一读对联,让这次战斗响彻云霄,回荡天地之间。这副对联,是对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英雄形象真实写照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空白,加以想象、补充、从而感悟、体会人民子弟兵的坚强、伟大。“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使学生、文本、人民子弟兵彼此相融。】
(7)这就是可敬的战士,他们奋不顾身保大堤(在保大堤前板书:奋不顾身)。
(8)这样的人民子弟兵大江能忘记吗?人民、祖国能忘记吗?
(课件出示: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学生齐读。
五、 学习画面之二:拔铁钉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黄晓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1、自读。画出描写黄晓文语言、动作的词语、句子。
2、交流:
(1)哪位同学来读一下黄晓文的语言和动作。大家体会到了什么?(争分夺秒)争分夺秒为了什么?(课文在描写人物时,抓住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铮铮铁汉。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2)记者采访:请问黄晓文同志,你受伤了,赶紧找随队军医吧?伤口会发炎怎么办?(学生回答: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多耽误一秒钟,就会多一份危险!疼痛我一人,或许就能救起千万人……)
(3)真是轻伤不下火线,黄晓文不觉得疼,可我们的心在疼,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4)用自己的话介绍黄晓文的事迹。(先小组交流,再选取代表。教师指导可加动作和表情。)
(5)像黄晓文这样,他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他,可以称得上是-------铮铮铁汉。(在拔铁钉前面板书:铮铮铁汉)
(6)小结:是啊,黄晓文只是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中的一个典型,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啊。
[课件出示:这组数据就记录了大江保卫战中仅几天时间一个团中的情况。(一个团1500人)
7人 烂掉了指甲
28人 脚和手受伤
89人 因流汗过多缺少盐份全身浮肿
292人 双脚溃烂
374人 皮肤生了红斑。
420人 口腔、嘴唇干裂、溃烂。
1200多人 手上打了血泡破了手指]
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来,我们用一个词概括他们的形象。(读板书:铮铮铁汉)
3、通过收集资料,同学们还知道其他抗洪英雄的名字吗?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4、(有关李向群资料)这位年轻的战士,他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凝固在大堤上他用生命谱写了人生的壮丽篇章,他就是为民献身、舍生忘死的李向群。其实在抗洪前线,像李向群、黄晓文……这样的抗洪英雄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课件出示:高建成、杨德胜、岳福勇、李向群、吴良珠、彭志龙……英勇牺牲。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在浪尖上铸成了一座永久的丰碑。
像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大江还是不能忘记!课件出示: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学生齐读。
六、品写法
(5)同样是写抢险,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这是一种面的描写。出示:面
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晓文一个人的行动,这是点的描写。出示:点
(像这样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体的特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能全面而又生动具体地再现子弟兵
的英雄气概,在我们习作中可以借鉴。)
我们以前什么时候用过?(第二篇习作----拔河运用过)我们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劳动、比赛等场面描写)
七、 学习第五自然段
1、 师过渡:无论是久经沙场的将军,还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他们都像黄晓文一样,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发出了人在堤在的誓言。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
2、 轻读第5自然段,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3、 交流:
(1)出示: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你体会到什么?(子弟兵们一心向群众,以最快的速度解救了群众。)
(2)出示: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飘;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子弟兵很勇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信任。)
(3)想像说话:哪里有------,哪里就有-----------;哪里有------,哪里就有------------。(哪里有呼救声,哪里就有冲锋舟;哪里有大堤塌陷,哪里就有绿色长龙…… )
3、、指导朗读最后两句话。
总结:其实,用心读课文时,读一句话时,就能体会到一颗心,读,更能体会到一片情。
总结过渡: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我们的军队不愧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愧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人们怎能不由衷地赞颂“是他们大救星”!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哪里……就……”、“看到……,看到……”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1、提问: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解放军官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冲向哪里,那么他们为什么能那样做呢?(在求灾民前面板书:鱼水情深)
2、总结:这鱼水似的深情,人民群众怎能忘记?万里长城作证,巍巍大地作证,人民子弟兵永远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我们将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永远铭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课件出示: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学生齐读。
总结:(背景音乐《为了谁》)
1、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气壮山河 万分危急 惊心动魄……)
2、这,又是怎样的一群战士?(舍生忘死 视死如归 一心为民 舍己为人 无私奉献……)
3、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想说些什么?
4、感动中国颁奖词
艰难打不垮,意志撞不倒,他们是中国的巨龙,在传递着爱的火炬。他们敢于与洪水拼搏,为了人民群众,为了国家财产,辛苦受伤又何妨!爱,在他们手中传递;汗水,从他们脸上流下。爱与汗,汇成了世界上最美的爱的河流!
八、 布置作业:
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被解放军伟大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动?课后以《给抗洪战士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作文,把你对他们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最后,让我们把一首赞美英雄的歌送给他们。
3、人民英雄为人民。人民子弟兵用他们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首首英雄的赞歌。
播放歌曲:《为了谁》
过渡:大江,永远铭记着这段特殊的日子——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这历史的瞬间,更铭记着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他们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三)借鉴方法 习作表达
1、1998年大江保卫战、2008年汶川抗震战,还有刚刚发生的雅安地震…… 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其间发生的动人故事很多很多,来
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下有关的动人故事和图片,创作这一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22大江保卫战
保大堤(2—4)
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救灾民 (5)
六、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我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营造氛围,以情激情
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无需多言,学生立刻就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学生很快地就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个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了情感铺垫。
二、品读词语,以读激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不能只停留在影像资料上,而是要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品味,借助语言文字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如在学习第二部分的时候,我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通过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朗读的训练,学生们在朗读中,情感得到了升华。为了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子弟兵英勇的形象,我还播放了抢险场面及一些图片,学生真实的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更促进了感情朗读。
三、关注写法,学会表达
让学生读出作者是怎样写的,让学生懂得言语的表达方式,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本质,这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根基。如:第二和第四自然段都写保大堤,有什么关系?既然已经写了整个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呢?让学生领悟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仅要知道,还要学会表达,为此,我特地准备了2008年抗震救灾的片段,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场面,能不能学着本文的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再如:关注一些短句及排比的使用,让人读来气势恢宏,这样有利于朗读,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和共鸣。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