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女娲补天》说课稿
王雅静 2016年春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一、说教材。
《女娲补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天突然塌了块,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上山洪爆发,大火熊熊,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炼就五彩石,冒着生命危险将天上的窟窿补好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文章选入课文,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炼石补天、拯救人类的伟大精神;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了学生有所收获。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
为了突出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及年段学习的要求,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体会、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这样,经过整体的感知和对经典句子的深入体悟,第二课时便可以回归到整体,采用多种形式,如复述、抄写经典句子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语感。如果班级基础扎实的话,还可以设计语言的实践作业,把积累的语言、语感运用到写作或说话中去。
三、说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要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在学法指导中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加强情感体验。结合三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四、设计理念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进行学习和思考。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时我采用了启发、探究等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围绕三个问题:1、女娲为什么补天?2、女娲怎样补天?3、女娲补天的结果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改变以往重文本、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五、教学流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激趣。
我根据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特点先让学生说说你听说过哪些神话故事,如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等。使学生对“神话”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中体会神话故事的有趣、神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使学生初步感受、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二)由图入手,揭题释题。
接下我利用文中插图,用美丽的图画再次吸引学生,并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与神秘色彩,由此引出对课题的理解和课文的学习。
我是分二步走的,先出示插图,教师解说:这也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你知道她是谁?针对学生的回答板书女娲,并让学生说说对女娲的了解,再教师作补充: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并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女娲在干什么?再次板书补天。
第二步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借机梳理问题(1女娲为什么补天(2)女娲怎样补天?(3)女娲补天的结果是什么?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也把神话故事的有趣、神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的教育润物与无声的渗透其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记出不理解的词语。这一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感悟课文的前提和基础。再说自主读文在达到最低目标的同时,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检查课文字词这一块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以避免学生的心理疲劳。在认识生字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识字方法,适时指导书写生字。词语相机引导词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
(四)用心品读,细致感悟。
再读思考。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解疑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一个问题是女娲为什么补天?先抓住天塌下来后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熊熊大火,滚滚洪水下人们的处境,训练说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在抓住描写女娲着急、难过心情的语句,以及求雨灭火、造船救人的行动,感受女娲的善良。
第二个问题是女娲怎样补天的?先自读3、4段,理清过程。当然要体现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抓住女娲补天历尽千难万险的语句,如为了找五彩石,“她忙了几天几夜”“炼了五天五夜”“找啊找啊”“终于”这些词中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之长,女娲心情之焦急,女娲行动之劳累,从而体会到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所蕴藏的情感。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
处理最后一自然段时,着重引导他们理解“传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想法,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深入理解,体会神奇。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体会传说故事的神奇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这是我国古代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突出以下重点小节:
1、“神话故事”不是生活中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2、女娲是一个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英雄。
3、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在学生发言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对女娲说些什么?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再次感受女娲有爱心,吃苦勇敢的品质,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拥有善良的心灵,关心别人”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让学生也做一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
(六) 、当堂检测
利用动词填空的形式,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七)、拓展阅读
了解臭氧层空洞现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推荐阅读《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八)、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补 怎么补 结果
天塌地裂 找 补好了
大火洪水 炼 安居乐业
爱心 吃苦 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