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节 电阻的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2)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 有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领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初步形成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培养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初步培养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
【教学难点】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设计及实物器材的选择和连线
【实验准备】教学器材:
待测电阻、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课
实验室有一只阻值不明的电阻器,怎样测出它的电阻呢?
如何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
演示并提问:
实验室有一只阻值不明的电阻器,怎样测出它的电阻呢?
设计意图:复习“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节 电阻的测量(板书)
使电阻器中通过电流,并测出电流值和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值,应用欧姆定律求出Rx的值。
1.观察、思考、回答
2.讨论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欧姆定律是研究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演示)
我们学习过测量电流和电压,怎么测量电阻呢?
【课堂训练1】连接实物电路,体会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及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在你面前,是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要求你利用它们通过测量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你打算怎么测量?交流一下,说说你的大体思路。[说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为了保护灯泡,我们今天通过滑动变阻器使灯泡两端的电压从2.5V开始逐渐下降,那么我们用电压表的哪个量程?
课本上写明了小灯泡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以10欧计算,估计电路中的电流大约多少?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电流表的量程?
另一些小组用定值电阻做实验,可不受这个限制,但注意考虑电压表的量程。
1.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5’)
学习写实验报告;思考填写实验操作步骤。
你能设计出用于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实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可知,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把实验数据代入公式,即可求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电阻的平均数。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电路设计如图所示:
验只有思路是不够的,还要搞清楚以下具体问题。如:实验原理是什么?具体要测哪些量?怎么测?等等。
“可靠”、“准确”、“方便”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本着这个原则,请大家设计一下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
(1)关于测量路程的实验设计:
用摆放标志旗的方法将路程分段。让学生探究分几段、怎样分更合适。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以下问题:
每段的长度大些好还是小些好(如图)?均分好?先短后长好?还是先长后短好?
(2)关于测量时间的实验设计:
让学生通过尝试性测量,来探究测量时间的方法。重点讨论和探究后两段路程上的时间如何测量,引导学生去发现“单独测量各段的时间会导致实验结果不精确,不如用总时间减去前面各段的时间更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说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对个别只想当“听众”的同学要加以鼓励,让他大胆发言。
2.教师要不停地巡视。目的在于聆听各组的实验设计,并适时地加以点拨。
3.小组内出现争议时,提醒他们不要总是“纸上谈兵”,还可以通过尝试性实验的办法,对自己的想法加以验证。
4.讨论后再播放幻灯片,让仍有困惑的同学看。
学生齐答公式
观察
回答后,根据思路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
没用滑动变阻器和有滑动变阻器的等等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不过多展开。)
对比课本伏安法测电阻电路图思考:为何课本推荐这种图?(说明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猜测1:一直加速
猜测2:先加速后匀速
猜测3:先加速后减速
讨论后归纳出实验思路:
至少将小球的运动路程分成2段,测量各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加以比较。
思考、讨论实验原理和待测物理量,但对于怎么测量还是会有困惑。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分3段更合适,可避免偶然性。
每段的长度大一些好,便于测量时间。
各段均分或先短后长的方法都可以。
有两种测量方法
由三人分别针对每段路程上的时间进行测量。
由三人分别测量小球到达三个点的时间,用总时间减去前面各段时间,获得小球通过每段路程的时间。
经过讨论分析,第二种方法更方便、准确。
进行实验
分析论证
(3)关于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的选用:
分两类开展实验:一批同学测量定值电阻的大小;另一批同学测量小灯泡灯丝的电阻
要求:每组做五组数据,得出实验数据后及时上交输入电脑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讨论:用手表好还是秒表好?三角尺好还是米尺好?斜面长一些好还是短一些好?斜面的倾角小一些好还是大一些好?
关于协作配合方面
提倡小组内自主分工,要求小组成员全员行动,禁止个别同学充当“观众”。
2.梳理实验步骤
学生开始操作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坐标图,写明X轴与Y轴的含义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思考并讨论:
(1)先测哪个量?该过程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收集数据
分析、处理数据
路程(cm)
时间(s)
时间 (s)
速度 (cm/s)
sAB=
tAB=
tAB=
vAB=
sBC=
tAC=
tAC-tAB=
vBC=
sCD=
tAD=
tAD-tAC=
vCD=
(2)再测哪个量?该过程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什么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阻值最大处;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是否接反了;是否通过“试触”进行量程的选择;是否认真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才闭合开关等。
(3)收集上述数据的目的是什么?应怎样处理这些数据?
(4)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步骤。
(5)指导学生简单地练习一下停表、刻度尺的使用,然后让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同时使用幻灯片出示“温馨提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并养成边实验边记录数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
说明: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应不时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保护器材。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实验结论。
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合适的测量工具是米尺
斜面长一些、倾角小一些更好
一人释放小球并下达计时指令,三人分别负责记录小球到达某一点的时间,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1)先测路程:
划分路段
测量各段的长度
③记录各段的长度填入表格。
引出U-I图像
从图像中我们能够得出哪些信息
(2)再测时间:
测量小球通过各段路
程的时间。
②记录各段的时间填入表格。
(3)测量路程和时间是
为了计算速度,进而验证
自己的猜想。
(4)学生写出实验步骤。
(5)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学生分析数据
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交流与评估
组织学生交流与评估,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3.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4.安排学生阅读课本24页“扩展性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其它方法;阅读“超声波测距”,开拓学生视野。
学生交流与评估,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反思能力,学会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课堂小结:
回顾实验探究程序
总结实验探究环节
学生讨论梳理
四、课堂检测
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
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出示思考题
课后完成
见附件3
【板书设计】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下相应的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填在表格中。
③断开开关,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④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及电阻的平均值并填入表格中。
设计表格:
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电阻
平均值/Ω
1
2
3
§1.4 测量平均速度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五、分析与论证
六、评估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采取了开放式实验的形式。由于课前对器材进行了改进,在路程的分段上,可以不再像课本那样只能分2段,而是也可以分成3段,并且既可以3段均分,还可以按先长后短的方法分,这样就有3种方法;在学生共同探讨出多种可行方案后,教师并不指定学生按哪一种去执行,而是将选择权交由学生,让他们取舍。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让小球一次滚下就测量出它在各段路程上的运动时间。这一点通过教师设计的“让小球撞击标志小旗”的方法就可以轻易实现(见附件1的说明)。以往的测量方法是让小球两次滚下,进行测量,就实质上说,是先后测量的两个运动的不同路段的时间。我认为这样做是值得商榷的。
让学生用尝试实验法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法是否可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尝试测量来取舍自己的某一点设想。培养了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世界观。这也让我获得了一条经验:只要学生始终“在动”“在辩”“在想”,就不要担心学生乱,更不能心疼时间。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问题再直接些更好。在教研中,有的老师提出视频导入加实验导入的方案,经课实践检验是不恰当的,只用实验导入就完全可以。加入视频,要么使教学环节重复浪费时间,要么扰乱学生的思维,令学生反而困惑。
在转入“设计实验”的环节时,过渡语有些拖沓,只须一句话:“该怎样落实咱们的实验方法呢?无需太多的铺垫。
实验课,学生往往很兴奋,总是利用器材来做一些与学习目标关联不大的尝试,给组织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年龄小,对新事物总能产生兴趣,二是在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总能激发起个别人的动手欲望。后来,在其它班级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两个措施:①降低学生的兴奋度,提前一天将器材放给学生,落实好责任人,然后任由学生去“玩”,②在课堂上通过激励竞争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这样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当堂练习偏多。在探究目标完成后,学生可能还会有自己的兴趣点,此时,剩余的时间应留给学生继续探究自己所关注的地方,所以,个人认为,就本堂课而言,设计两个练习就可以,多了反而不合适。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滴水小车实验:在做滴水小车实验时,滴水速度快些好;斜面倾角小些好,这样,斜面上的水滴比较密集,便于学生比较;另外,若车速大,会导致后来的水滴“落地”时变成椭圆形,不利于目测水滴间距。
标志旗的形状:标志旗的形状一定要修剪成倒梯形,以免底座阻挡它的晃动,进而影响了小球的速度。
斜面的坡度: 关于课本中所述的“保持斜面很小的坡度”,经课堂教学证明,斜面长120cm,木块的厚度2cm以内最为合适。此条件下小球通过整个斜面的时间可达4s以上,这样每段时间的测量就变得方便多了,也为把路程分为3段,进而实现开放式实验奠定了基础。
小球的选择:选择5mm直径的小球,通过上述斜面的时间略大于4s;选择10mm直径的小球通过上述斜面的时间略大于3s,所以小球的直径小一些更好。
附件1:
1.滴水小车结构图
2.标志旗的使用说明图:
小球滚下时撞击到标志旗,会使标志旗晃动;由三名同学各自负责对一个标志旗的观察,当另一名同学下达指令时,这三人就开始计时,当看到自己负责的标志旗晃动时就停止计时。
于是:tBC=t2-t1 tCD=t3-t2
附件2:
课堂检测
1. 在收集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收集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 (可以、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 ,纠正错误。
2.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s/m
10
20
30
40
时间t/s
2.5
4
5.5
6.5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
(2)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
(3)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
(4)在这40m内王军同学跑步做的是 运动
答案:1.不可以 原因 2.(1)4 (2)5 (3)8 (4)变速
附件3:思考题
1.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2—10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图2-10
(1)要完成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自行设计出数据表格)
(2)根据公式计算小球的速度,判断小球的速度是否变化。
2. 上海磁悬浮列车试乘记
16:31:44 420km/h 430km/h
运行于上海郊外的磁悬浮列车于2003年9月30日重新面向公众开始试运营。(图2-11)列车起动后,加速相当迅速。车内安装了速度计,出发后不到1分钟时速就已超过200km.之后,虽然感觉加速的速度稍有放缓,不停增长的速度计的数字则告诉人们速度仍在持续增加。到底要加速到多快呀?正这么想着,此时显示出时速的速度计数字终于停止变动(图2-12)。到了这么快的速度,身体上已经根本无法感受出时速到底有多少,只有快极了的感觉。不过,在与高速公路并列行驶过程中看到汽车迅速向后逝去时,才体会到磁悬浮列车的实力。时速在最大处保持近1分钟后,开始减速到200km的时速时,感觉到周围景色的流动也开始放慢。但如果看到列车近旁的话,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还是像飞一样向后滑去。就在于这种感觉中,慢慢地看到了上海的空中大门——浦东国际机场。轨道全长约为30km,仅仅8分钟时间就穿越了这段距离,让人感觉只是一瞬。
加点部分的文字,使作者体会到磁悬浮列车的实力。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以 为参照物, 是运动的。
根据图2-12所示,速度计上的最大速度是 km/h,若磁悬浮列车在这个速度保持近1min,则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行驶了 km。
⑶磁悬浮列车在全程运行中做 运动,请根据文中的画曲线的文字,计算出它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
收集数据
分析、处理数据
路程(cm)
时间(s)
速度 (cm/s)
S中点=
t中点=
V中点=
S全程=
t全程=
V全程=
答案:
1.(1)见右表
(2)略
2.(1)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或周围的景色 磁悬浮列车
(2)420 km/h 7
(3)变速 225 km/h
课 堂 训 练 学案
12
6
9
3
tAD
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