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考古大会》叙事空间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7575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考古大会》叙事空间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考古大会》叙事空间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考古大会》叙事空间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3文化传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众多考古专家,经过历时一年的精心策划,创作了我国首档文化考古类电视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该节目将视点聚焦中国考古百年发展历程中的 12 个中国古代遗址,回溯历史,透过尘土触摸中华文明的起源,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节目一经推出就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迅速形成爆款。该档节目创新之处颇多,而特别值得圈点的在于构成节目主体的三大独具特色的叙事空间,这一创新为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提供了又一个典型样板。一、现场访谈空间中国考古大会作为一部探寻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文化考古综艺类电视节目,以主持人王端端作为有机链

2、接,串联起节目发生的每个环节,引导观众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通过情境与节目产生通感与共鸣,从而实现节目的高效传播。当然,现场访谈空间的核心人物是资深考古专家。中国考古大会的每期节目都会邀请四位考古专家共同奔赴节目,一同为我们解读在考古遗址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在节目中,这些考古专家以一种真实、客观的态度为我们讲述着这段源远流长的历史的“前世今生”。古物、废墟和图像之类的东西很容易引发史学家的历史意识,进而成为他们进行历史叙事的空间性触发物,或者说,这些空间性物件因其特殊的秉性而给史学家的历史叙事行为提供了强烈的动机。在节目中,考古专家正是秉持着重构历史的态度来一一解读。在 良渚古城 中,对于“悬空操

3、作法”现场,考古专家便为我们进行专业解读,不仅普及历史知识,同样向观众传达出这一方式在现代考古以及高科技考古中的重要作用,令我们深深折服于考古工作者的智慧,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加强了观众对遗迹保护的意识。节目对物理空间的设计也是别有匠心。物理空间也就是节目现场的空间实体,它在演播厅为主要的叙事空间之上,又通过专家解读、游戏设置、照片阐释、事迹分享等诸多环节来拓展现实空间的叙事范围。列斐伏尔从横向考察了空间范畴,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能够被感知的客观质料和能量,不仅能够被测量,而且能够被改造和利用。中国考古大会充分考虑了这一特性,在现场访谈空间中,主持人邀请专家上台解读关于古文物背后

4、的故事。在良渚古城一期,专家进入主舞台,采用讲故事方式,现场介绍一比一复制的陶器,如“漆觚”“袋足鬶”“鼎”“双鼻壶”等。利用卫星图片寻找良渚古城稳定水的秘密,现场利用三维模型复原山前长堤与平原堤坝。在贾湖遗址一期,邀请手艺人现场制作“穿孔骨笛”,复现穿越九千年婉转悠扬的笛音。在 殷墟遗址 一期,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对外展示胆层回填保护方法,实现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完美结合。在海昏侯墓一期,现场组装青铜雁鱼灯,了解几千年前古人将光照与环保结合。中国考古大会摒弃围绕文物历史背景的阐发,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严谨的考古工作生动中国考古大会叙事空间研究刘静静山东师范大学摘要:进入新世纪,在互联网与高新技术

5、的加持下,多方位叙事模式跃升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主要讲述方式。在此基础之上,中央电视台推陈出新,打造出全新文化综艺节目 中国考古大会,其空间叙事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实现了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有机融合,具体分为虚实结合的现场空间、穿越千年的探秘空间、场景复现的历史空间。节目通过三个新颖别致而又各具特色的叙事空间,将中华传统文化生动地诠释出来。本文对此加以研究。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考古大会;空间叙事作者简介:刘静静(1997),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44文化传播地阐释出来。基于此,现场访谈空间的设置无疑很好地填补了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考古过程内容的空缺

6、。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探秘空间文化综艺节目想要获得艺术和文化的双重审美体验,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获得观众的认同,要将乏味的考古工作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空间体验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考古大会不仅解读考古遗址,更是将考古这种辛苦而又烦琐的工作设置成有趣又新奇的探秘任务,并以重现空间的形式还原遗迹,激发参与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中国考古大会每一期邀请不同的知名人物作为考古推广员,加上其两名助手共同组成考古推广团进入探秘空间。考古推广团需经历考古探险,完成相应任务,方能探险成功。良渚古城一期,按照考古现场一比一还原的模拟考古发掘场地令人印象深刻,随着文

7、物一点一点从地下出土,心中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这种体验感是仅仅通过展示文物或口头叙述完全无法感受的。“考古推广人”张含韵便需要复原搭建完成考古现场常用的“悬空操作法”并找到关键器物。在如何搭建这个问题上,考古推广助手承担起“场外小助手”的职责,与考古推广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探秘任务。通过现场复原“悬空操作法”,引领观众一同了解考古工作者在考古挖掘时刻所做的贡献,从而对平凡而又伟大的默默无闻的付出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贾湖遗址一期,作为“考古推广人”的李思思需要根据探秘空间已有的材料“茅草”“柱子”“绳子”搭建复原出贾湖人民居住的房子,并再一次进入空间利用“浮选法”浮选出贾湖人民的日常进食,探索远

8、古先人日常生活场景与饮食方式。节目探秘空间由房屋搭建走入浮选食物,从日常居住到生活饮食。全方位多角度,从吃住不同方面来为我们解读先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构筑一幅美丽的远古先人日常生活面貌。在丰富节目空间叙事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节目受众对远古先人日常生活场景的认识,增强受众对节目的感知活力,强化节目的传播效果,从而实现节目历史文化传播价值。从广义上讲,虚拟空间作为一种超越现实空间限制的途径,凭借数字仿真技术呈现的数据、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所构成的虚拟现实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并创作出一种独特的空间存在。中国考古大会节目开发探秘空间,目的在于通过展示考古遗址如何被专家发掘以及考古文物的制作

9、过程从认知层面与节目受众进行连接,借助受众头脑中已有的对历史和遗产的审美认知过程,再现当时历史场景,从而实现受众对节目感知活力接收、节目黏性开发、文化价值传播等商业诉求和文化诉求。探秘空间将考古过程中的审慎严谨以一种新奇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同时达到传递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三、历史演绎空间历史事件必然发生在具体的时空里,那些承载着各类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空间或地点变成了特殊的景观。由于电视节目的观赏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观众在观看时便会有更多的选择权,获取受众的心理需求变成了电视节目获胜的“核心法宝”。中国考古大会在解析历史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全息

10、影像深度还原历史场景,形成身临其境的舞台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妙用空间叙事中消解了和大众的隔阂,“悬念叙事”“戏剧重现”“舞台演绎”不仅满足受众的审美体验获得支持与认可,而且满足受众对文化求知的渴望。中国考古大会使远古时期的生活场景融合于舞蹈艺术中,达到用舞蹈来叙事,通过舞蹈肢体动作将叙事情节和舞蹈空间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科普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这样既保证了节目文化定位,了解先民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发扬中华文明。舞蹈秀琮琢玉成器以男子在四季轮回中不舍昼夜,琢玉成器为主线,利用特写、慢镜头与另两位舞蹈演员形成紧密配合,借助于音乐音响和舞蹈动作相交呼应,谱写下良渚先民以石为笔,雕刻

11、远古想象的故事,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华礼制文明。笛韵 借助一段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涌动千年的文化情愫,用一支骨笛吹奏美好生活的旋律,3D 动画浮现的贾湖人民生活场景,龟甲、陶器和石器与演员的舞蹈动作相交辉映,表征着先民的经验与智慧,汇聚成中华灿烂文化。三星堆遗址一期则是借助梦回三星堆舞蹈秀实现历史和现实的完美融合。与以往文化类综艺节目采取话剧形式突出文物历史相较而言,舞蹈表演作为呈现历史演绎空间的重要手段,具有的表演性和形象性,更能传达出传统礼仪中常见的祭祀、庆典的盛大场面,同时由于舞蹈艺术具有表现性的审美特征,充分发挥观众的想象空间,留给观众无尽的遐想。45文化传播导演在运用影像建构空间、推动叙事的

12、同时,也无意识地传达或有意识地建立了基于空间秩序与价值观念。借助各种视听语言还原历史空间真实面貌并传达各色历史场景的建构,不仅能够将远古先民房屋住宅、生活场景较为真实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同时也有效地建构起旁白叙事、表现内容、节目受众三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达到渲染叙事、增强节目叙事效能的作用,发挥了以演播厅为主要叙事现场空间所不能表现出的更为宏大的叙事手段。四、三大空间相互交织传达中华悠久文明建构多重叙事空间已经成为新时代语境下文化类综艺节目主动适应观众观看方式的方式,即通过现实访谈空间拓展增强节目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感知力度,通过探秘空间体验考古发现之路,了解文化遗址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通过

13、历史演绎空间再现特定时期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实践面貌和各项创造性活动。三重空间依次对应“现实生活 考古现场 历史场景”,从现实生活讲解开始,回顾考古发掘现场,再到触摸历史渊源。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考古大会具有陶冶型或净化型自由情感机制。节目多层历史文化底蕴的开掘,可以让普通观众提升思想深度,缓解精神焦虑,洞悉人性奥秘,反观生命本质,因此极为有益于促进主体身心健康。增强中华人民的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上述三个叙事空间并不是彼此割裂与分散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融合、彼此支撑的。中国考古大会打造“视+听+触”多维立体演播舞台的同时借助 5G+AI+VR 技术,将枯燥无味的考古知识一一呈现在

14、我们眼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荡涤着每个人的心灵,从而实现文化类电视节目从简单说教到技术和艺术双重审美的转变。在有限的节目时间中,观众既能自由穿梭在不同的空间中,又能够随着节目的不断演进,接收逐渐丰富的考古知识信息,同时又能使自己的情感逐渐充沛。殷墟遗址现场访谈空间利用 AI 技术,将 3D 效果的甲骨文物展现在舞台上空,在探秘空间中同样采用此方式,一个个虚拟逼真的甲骨形象漂浮于天空之上。同时,现场访谈空间的观众同样可以观看全息投影和 AI 技术投射在舞台中央三维立体的考古探秘之旅。在考古推广团进行探秘八个甲骨文的现代汉字时,现场专家根据考古推广团遇到的难分辨的甲骨文,为观众介绍造字原理。如“中

15、”字,最初为立表测影。由此实现了探秘空间与现场访谈空间的相互融合,连续地推动着节目叙事的发展。在贾湖遗址一期,通过历史演绎空间介绍贾湖骨笛前世今生,承接着在现场访谈空间,手艺人亲手制作骨笛,吹响骨笛时,跟随袅袅笛音,借助一段爱情故事开启舞蹈表演,同时,在舞蹈演员周围组成了一个虚拟空间,陶器、房屋、动物组成了虚拟空间的主要元素。现实空间、历史演绎空间和探秘空间得到了完美地融合。作为一档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将专家知识讲解、考古资料展现、动画演绎、考古探险、舞蹈秀等综合在三重叙事空间中,从而使得该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出色的表现。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开端良渚遗址开始到西汉南越王墓,在过去和现在的相互交叠中,完成一次次的历史知识的传授。新颖奇特的历史时空叙事方式,不仅展现了历史文物存在的真相,展现考古背后细致艰辛的工作,同时也唤醒观众的考古敬畏心和民族认同感。参考文献:1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孙全胜.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3海阔,罗钥屾.电影叙事空间文化研究范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2):66-72.4陈晓云,袁佳.野马:空间呈现与女性表达J.当代电影,2016(09):119-121.5马立新.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J.理论学刊,2014(01):114-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