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进行;美育;丑小鸭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5005301 在笔者近十年的执教经历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大多落实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说理,至于美育一词,很少提及。语文课堂是教师带领学生“美学散步”的最好场所,而一部分教师为了传授知识,将美育淡化,甚至忽略。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类,被归类到美术、音乐等学科中,以笼统地对待。殊不知,作为人文性最强的语文学科,是落实美育最好的去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一文,节选自安徒生童话。课文删减后篇幅不长,简单概述了故事情节,将丑小鸭由“丑”变“美”的历程较完整地叙述出来。但是,作为读者
2、,初读之后总是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主要是读者没有深入理解文本,没有体会到文章中的“美”。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感受文本内容 往往,最先打动读者的是文本内容,故事情节才是最初吸引读者的地方。丑小鸭一文中,一个“四处讨嫌”的“鸭子”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了高贵的天鹅。围绕丑小鸭的成长,事件的发生曲折多变,读者的感受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起伏跌宕。这个故事在几代人儿童时代的阅读经历中留下痕迹,是因为它有“幻想”,读者的想象被装上了翅膀,不受自然力的限制。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我设计了以下填白补充。如,赶鸭的小姑娘一边用脚 ,一边骂道:“ !”赶鸭的小姑娘用棍子
3、 ,把谷粒撒 。 让学生想象赶鸭的小姑娘对待丑小鸭的态度,进行补白。通过做上面的拓展练习,不仅训练了语言,还让学生感受了童话故事中的场景,促使学生体验到这只无人疼爱的丑小鸭处境悲凉,境遇悲惨,增加对它的同情之心。 二、带领学生体验语言描写的魅力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文本的情感,是教师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是语文教师深思的课题。 在教学丑小鸭时,我尝试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描绘的场景之中,体验丑小鸭的情感历程,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文本很简单,删减后的文字更显单薄。如何披情入境,是教师要做的首要之事。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
4、物入微”的本领,教师也需要有体悟查意的能力。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为达到此意,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鸭,受到那么多白眼和不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让学生将课文的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一人称再读课文。 三、朗读中感受美的历程 语文课离不开朗读。不读或者少读都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要看自己的文字表达是否通顺、流畅,都要大声疾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便可知自己的文章是否流畅,也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丑小鸭时,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教学高潮部分时,对于丑小鸭变天鹅的惊喜,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可以采用大声诵读、同桌互读等方法,各种形式的朗读,皆是为了体验惊喜,体验来之不易的幸福。读,是情感的宣泄,是一节课酝酿下来情感的迸发。这里,美的感受唯有通过朗读才能体现出来。 四、鼓励学生体会美 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种事物体会到的感受也往往不尽相同。 教学丑小鸭时,在讲读丑小鸭外形一段时,我出示原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因为丑陋才使丑小鸭备受他人的排挤。此时,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喜欢丑小鸭,我不觉得他的羽毛黑,嘴巴大,身体笨就丑陋,我觉得他挺可爱的。”这是一个进行美育的好机会。对于美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本色,而非人云亦云、循规蹈矩。 万艾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