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运动生理学!.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336972 上传时间:2025-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运动生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运动生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运动生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运动生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科学。2、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3、心力储备: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5、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立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6、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又称糖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7、血压:是指血内流动的血液对

2、血管壁的侧压力。8、视野: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9、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单位时间(秒)内最快呼出的气体量占总呼出气体量的百分数。10、渗透压: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1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12、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13、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14、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点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

3、动强度的状态。15、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练习时,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的机体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16、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17、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如多极跳、深跳等。18、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19、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20、乳酸阈:是指人体在渐增

4、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1、分析三种能量系统的特点与意义。解:把供APT再合成的能源物质按无氧供能和有氧供能分成了三个系统。三个系统的特点、意义如下:1、磷酸原系统:定义:是由ATP和CP组成的系统。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仅10秒左右),但输出功率高,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意义:ATP-CP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如短跑、投掷、跟踪7、举重等运动项目。2、乳酸能系统:定义: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糖酵解),在合成ATP的能量系统。特点: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

5、较短(约33秒左右),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意义:在于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快速供能,以应付机体的需要。该系统是1分钟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运动的物质基础。如400m跑、100m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定义: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立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理论上可以认为是无限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H2O和CO2,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意义:是长时间进行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2、简述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的哪些条件?答:任何刺激要引起可兴奋组织兴奋需具备三个条

6、件: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3、试比较肌肉工作三种形式的特点,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解: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三类: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一)缩短收缩:1、概念: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2、种类:缩短收缩又可分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两种。3、意义:用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大锻炼,而采用等动收缩形式发展力量可使肌肉在关节整个运动范围都得到最大锻炼。(二)拉长收缩:1、概念: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

7、长,这种收缩形式称拉长收缩。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逐渐远离,又称离心收缩。2、特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与阻力相反,肌肉做负功。3、意义:在人体运动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三)等长收缩:1、概念: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等长收缩。2、特点: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3、意义:等长收缩是肌肉静力性工作的基础,在人体运动中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要高?答: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交

8、换的气体量才是有效的通气量,即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解剖元效腔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因此,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乘呼吸频率。与安静时相比,当潮气量减半而呼吸频率增加一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但肺泡通气量却明显减小;当呼吸频率减半而潮气量增加一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但肺泡通气量则增加;因此,从气体交换的效率看,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5、试述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答:胸内负压的成因,可以从做用于胸膜脏层的两种力来分析(胸膜壁层受胸廓支持,可认为不再受外力作用)。一是肺内压,使肺泡

9、扩张;另外是肺回缩力,使肺泡缩小。因此,胸膜腔内的压力实际上是两种相反的代数和,即:胸内压胸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气体不再流动,肺内压就等于大气压,因而: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以一个大气压为0位标准,则:胸内压肺回缩力。由此可见,胸内负压是肺回缩力完成。无论是吸气或呼气时,肺都处于一定的扩张状态,具有一定的回缩力。但吸气时,肺扩张大,回缩力大,胸内负压也增大;而呼气时也负压减少。胸内负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可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此外,胸内负压可使胸腔内壁薄且扩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6、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答: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前负荷作

10、用;动脉血压后负荷作用;心肌收缩性能等长自身调节;心率。7、分析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答:血压是指血管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前提条件,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两个基本条件,而大动脉的弹性是血压形成的协同条件。血压的影响因素有:1、每搏输出量:随着每搏输出量增大,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若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2、心率:随意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若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末主动脉

11、内存留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心缩期内有较多的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亦升高,但不如舒张压升高显著,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少。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明显,脉压相应减小。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比收缩压明显,故脉压加大。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老年人的大动脉管壁硬化,主

12、动脉的直径和容积增大,而可扩张性减小,弹性储器的功能受损,致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5、循环血量:当人体失血过多,循环血量大幅减小时,动脉血压会降低。8、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反应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试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它们旳异同点。答:最大摂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最大摄氧绫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乳酸阈是指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

13、谢为主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最大氧量的影响因素有:1、心脏泵血供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心脏泵血功能中央机制。2、遗传:遗传度为93.43、年龄、性别、峰值:女:1517男1820岁。4、训练:心收缩力、容积线立体酶活性氧的利用能力525。乳酸阈的影响因素:1、性别、年龄。2、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3、训练水平。4、运动项目:耐力项目运动高。5、环境条件:缺氧、高温。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的区别在于:最大摄氧量只能是在极量运动时测得,表明人体在运动时及其可能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是在有氧运动时测得,表明人体最大吸氧量实际上可能利用的百分比,其值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9、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

14、用。答:1、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兴,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为正式训练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最适宜程度做好准备。2、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网扩张,工作肌能获得更多的氧供应。3、体温适度升高。4、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预防运动损伤。5、增强皮肤的血流,有利于散热,预防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10、简述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有哪些?答:1、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2、营养性手段。3、中医药手段。4、睡眠。5、物理手段。11、简述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它们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答:(一)形态特征快肌纤维:1、直径较粗,呈苍白色;2

15、、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肌浆中线立体数量和容积小,肌质网发达;3、接受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多。慢肌纤维:1、直径较细,呈红色;2、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肌浆中线立体数量和直径大,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3、接受脊髓前角的小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少。(二)代谢特征:快肌纤维:1、无氧代谢酶(肌球蛋白ATP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2、糖原含量高。慢肌纤维:1、有氧代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高;2、甘油三酯含量高。(三)生理特征。快肌纤维:快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速度快,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不能持久、易疲劳。慢

16、肌纤维:慢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长,收缩速度慢,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两类肌纤维百分组成与某些基本素质关系密切。快肌百分组成与速度爆发力有关;而慢肌百分组成与一般耐力和力量耐力有关。12、简述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答:(一)肌源性因素: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2、肌纤维类型;3、肌肉初长度;4、关节运动角度。(二)神经源性因素:1、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2、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三)其他因素:年龄、性别、激素。13、试述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答: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的位移速度。(一

17、)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反应时:反应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的长短。反应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中枢延搁和效应器的兴奋性。其中,中枢延搁又是重要的,反射活动愈复杂,历经的突出愈多,反应时愈长。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兴奋性:良好的兴奋状态及其灵活性能够加速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随着运动技能的日益熟悉,反应速度也加快。(二)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1、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及其类型:快肌纤维百分比愈高,且快肌纤维愈粗,肌肉收缩速度则愉快。2、肌肉力量:肌力愈大,愈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更多的工作。3、组织的兴奋性:肌组织兴奋性高时,表示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肌组织兴奋。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运动技能愈熟练,动作速度就愈快。此外,动作速度还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密切相关。(三)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及其协调关系,步长主要取决于肌力的大小、肢体的长度以及髋关节的柔韧度;而步频主要取决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及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此外,速度性练习时间短,主要依靠ATP-CP系统供能。CP含量较多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管理学资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